王岱山 一次重要的潜心调整
剔除唯美气息带来的理想主义,保留因大笔触的使用而伴随的不修边幅,王岱山当前进行的创作将阔别自己已久的绘画性重新拾起,如果说2011年刘海粟美术馆的个展是他在夺得第三届“旋转木马”新锐绘画奖金奖之后向观众展示其当之无愧的话,那么近两年来的沉寂则是王岱山从荣誉光环走向沉淀、走向成熟的潜心调整——一次对自己反思并尝试突破的历练。
从尝试到掌控的踏实之路
正如我们不断在包含王岱山作品的群展中一次又一次所看到的,大尺寸的作品已经很少出现在观众视野中,取而代之的则是对局部场景或不禁一瞥更为针对性的刻画。对于艺术家来说,转变的过程必然是缓慢的,对于转变之后的效果掌控也并不是立即运筹帷幄,以记录的方式或可谓之练习则能够为自己提供足够的反馈空间,或是一束光带来的色彩变化,或是一位女孩在不同位置带来的视觉感受,近乎卡片大小的作品载满了他的各种尝试。
然而,这并不是王岱山第一次运用这一方式来为自己的成功铺垫道路。周爱民就曾撰文解读这一近似日记的创作行为,“它们是独立的作品。这些作品如同日记,琐屑却连贯,平常且陌生,王岱山正是想以日记体的绘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建构一种视觉叙事。”当某段时间的视觉叙事足够强大时,即便是大尺寸作品诞生的时候,似曾相识却又耳目一新。
如今的王岱山再次以踏实的脚步迈向自己的转折点。在他的心里,尤其是在创作时,总有一股无法言说的自我要求,即达到预设的画面效果,但正如他自己所说,创作时的状态是这一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当一幅作品在创作之间偏离目标时,焦躁或放弃的念头也曾一度占据其内心,而最终的坚持则将自己的控制能力一次又一次的提升,在自我博弈中,不断校正着前进方向并保持着理性的心态。
用“冷静”来形容王岱山并不为过,尤其是当问及是否已为新作系列命名时,“当这批作品成熟、回头重新审视后再命名不迟”的回答足以证明他成功的蜕变及忍受寂寞的耐心,而两年的时间对他来说似乎仍然不足以进行一个完整的阶段展示——明年冬天的大型个展计划将释放出积攒已久的爆发力。
对于这一展览的呈现方式,王岱山更愿意将转变的过程与观众分享,小幅作品创作时的尝试与大幅作品结晶的成果串联为一条主线,风格明显而不突兀,“希望在那个时候能够完成足够的作品”,憧憬却没有任何一丝懈怠。而11月份深圳桥舍画廊带来的小型个展则以他的小幅作品进行提前预热。
画如其人
在与王岱山的交谈中,“画如其人”是他创作中最为明显的特征,也是他之所以决定进行转变的原因。刘礼宾在观其作品之后曾写道:“接触的艺术家期望和作品之间达到物我合一,物我合一的境界只是一个点,一个将自己在这一时刻的状态以绘画创作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合适契机……王岱山在创作过程中从始至终都在以一种符合自己状态的节拍进行着,看着他的画,仿佛在读着他的心理历程,一种外在风格和内在气质开始能够被捕捉。”具体到他的作品,借助于繁星、烛光、鲜花、镜子、森林、女孩等意向的题材选择将自己正在经历的青春、神秘气息传递出来,而如今唯一不同的则是更加成熟的心理和追求所带来的对美丽背后的本质的认识和贴近,观众对于作品的认识也即将发生实质性的转变——从切换角度观察日常到脱离日常走入内心。
或许当下的年轻艺术家已然没有了中年艺术家因经历过的社会变革而引发的世界观共鸣,但对于每个人来说,对人生观的领悟却是必经阶段,这也造就了年轻艺术家必将成长壮大的前提,而王岱山显然已经逐渐显现出他步入这一阶段的前兆。目前创作风格已被大多数人认可,尽管改变有一定的风险,但就艺术家的纯粹性而言他从未放弃。
或许是因为调整,或许是因为逐渐扩大的认识力,王岱山在创作上的脚步渐渐放缓,他希望能够将最好的状态应用在创作中,而不是急于求成;将更多时间用于思考,而不是无目地的涂抹。一幅位于工作室的大尺寸作品,用一周的时间创作底稿、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作品的一个角落,刻意的缓步前进让他无时无刻不在精益求精中完美诠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