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博 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对话
“如果把一个艺术装置放置于某个空间内,就是物体与场所之间的对话。而这个空间里面有了观众,主体就变成了被观察与观察者之间的对话,这个时候空间就变成了一个背景。所以我们需要去思考这三者之间的对话和关系,在不同的空间里面放置不同的艺术装置会起到不同的作用。”——吴文博
吴文博艺术装置作品“Touch触及”
一架通天的梯子,猩红,朝着宇宙的星河涌去……,它矗立在上海世博会展馆之中,视觉上的“碾压”覆盖了周围的一切。人人都奔过去问询,各种好奇的问题,各种不同的解读。
“我能登上它吗?”、“能走到第几级阶梯?”、“我能触摸穹顶吗?”、“尽头是星海还是虚拟空间?”,这都是在现场被问询最多的问题,但最引人关注的还是它的名字——“Touch触及”。
它为什么叫做“Touch触及”,触及的主动和被动关系在哪里?
“Touch触及”的创作者——艺术家吴文博说:“Touch所表达的就是在上海这座城市努力向上攀爬的人们,在向上的欲望和自我审视之间的关系。”
路虎 x ELLEMEN x 吴文博
作为装置艺术家的吴文博,隐藏的实际身份其实是一位建筑师。从创作的角度来说,建筑设计和装置设计二者之间的出发点和思考维度具有很大的不同。
吴文博认为,从传统上来说建筑师经常喜欢用“上帝视角”去看图纸,因为再庞大的建筑在图纸上都会变成“宏伟蓝图”上的一些线条,所以这种思维模式导致了建筑师在某种意义上的脱离实际,想象中的美好是特别“建筑学”的美好。而艺术家的思维方式是特别自我的,也是特别离不开“生活”和对“生活”的思考的。某种程度上的“抽象”和“微观”是建筑师思维的一种补充和平衡。
吴文博艺术装置作品“花丨河丨岛”
在同年的上海时装周上,我们看到过一处“花丨河丨岛”,它是由所有入场观众共同完成的一处开满鲜花的岛屿。吴文博在秀场的入口处向数百位入场观众赠予鲜花,并邀请他们一起“创作”,由这些给人带来愉悦情绪的花朵组成的一处独特岛屿,并将这件装置命名为“花丨河丨岛”,表达“每个人都是一个孤岛,等待最美丽的绽放,然后独自凋零”。
装置呈现在时装展的入口处,格外地鲜活,搭配秀场的衣香鬓影,衬映出上海近百年闻名的“活色生香”的城市性格。而这一点,也正是吴文博想要探索的一处城市线索,除却在建筑中思考在地文化和城市性格之外,在装置创作中,吴文博也格外关注“人”,唯有人的存在才能造就城市的性格,才能将都市人文详尽的表达出来。
吴文博艺术装置作品“COCO UNIVERSE”
首届“设计深圳”中,在深圳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潮流商业地标“福田星河COCO Park” 一期星空露台区域,吴文博通过探寻COCO Park基因语言,设计以几何平面为基础,在空间中自下而上包裹形成COCO宇宙,COCO宇宙以顶部五角星向中间旋转生成,象征着宇宙包含星辰万象。这件艺术装置“COCO UNIVERSE”在福田星河COCO Park 15周年庆典之际,一度成为深圳“城市打卡点”。
除此之外,武汉K11潮玩快闪咖啡店艺术装置“悬落星云”、上海NFTOYS店铺中的多屏联动装置。无一不在表达吴文博对社会、对人群的“观察”。
吴文博艺术装置作品“悬落星云”
NFTOYS店铺多屏联动装置
他提到:“如果把一个艺术装置放置于某个空间内,那么就是物体与场所之间的对话。而这个空间里面有了观众,那么主体就变成了被观察与观察者之间的对话,这个时候空间就变成了一个背景。所以我们需要去思考这三者之间的对话和关系,在不同的空间里面放置不同的艺术装置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吴文博先生接受访谈
Q&A
Q1、从建筑跨界到艺术家身份的认知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A:建筑师的身份更像解决问题的人,其解决的问题集合了城市、街区、市民、投资人、使用者的各种诉求。建筑师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介质,所以建筑设计的创作首先是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目标的,只是不同的建筑师在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手段上有所不同。
艺术家的身份更多的是表达自我,这个过程是从内而外的散发出来的。一件作品想要表达的情绪或者思想都是源于无形的,创作的过程也没有太多外在因素的干扰,除了场地、尺寸、工艺、造价等建造因素外。
因为建筑设计在创作方面的制约,偶尔也希望通过艺术创作去达到或者表达自我,因此装置艺术可以弥补这一部分的情绪价值。
Q2、您在装置作品落地过程中会否发现装置的建成也和您所探索的“城市性格”有关联性?
A:因为这几个装置在设计之前就已经确定了它摆放的场所,所以最后在构思过程中肯定是与这个场地和城市有所关联的。比如“Touch”所表达的就是在上海这座城市努力向上攀爬的人们,在向上的欲望和自我审视之间的关系。我也认为针对不同城市和场景的定制化“装置”是我感兴趣的一种表达方式。
Q3、在当代社会中,一件装置作品的“所需”与大众的观感需求的匹配性具体体现在哪里?
A:建筑或者是装置艺术是需要现场感受的,因为除了眼睛看到的形,还有尺度的对比、空间的感染力、形体透视的张力、材料本身的触感、光影变化的不同体验等等。现在自媒体时代,打卡照片和短视频是传播的主要途径,所以一件作品的创作还需要考虑到视觉传播的特点。也许想要大部分观众深入理解装置艺术的创作动机和思想不那么容易,那么在第一眼的视觉吸引力就是更重要的引子。在这一点上,场地所需,观众的观感需求是完美统一的。
回顾吴文博的系列大型装置作品,无不让人看到在“现场”之外的思考,装置与建筑实际上在后期人们所追求的功能性之外,还有很多背后的工作和探索。虽然“打卡”时代的快节奏让人时常进入误区,但大众审美一直都“在线”。艺术装置作品的社会性也在与时俱进,除却作品本身的在地价值之外,艺术家的创意与观众的参与都是重要组成部分,这样造就了作品的时代性与人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