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具身认知” 找到边界中的“度”
艺术家 张宁
具身认知——张宁个展
日 期
2017年04月22-5月22
地 点
MEBOSPACE 美博
策 展 家
唐泽慧
艺 术 家
张 宁
“我将用线条和色彩来诉说,用点、线、面的韵律和节奏来表达我对世界的理解。”
——张宁
4月22日,“具身认知——张宁作品展”正式亮相MEBOSPACE美博。在此次展览中,展出了艺术家张宁近20件纸本综合材料和布面综合材料的新作。这些作品均创作于2015年之后,是一次引人瞩目的风格转变:他从那些优雅的风景画如“家园”、“海平线”等系列转身绘制“崂山写生”、“庐山写生”系列这样“意象-抽象”风格的作品。他寻找到了边界中的“度”,不再纠结于抽象与具象,画种和材料之间的界限,作品变得更为自由、抽象。
《山的那边》32x25cm 纸本综合材料 2016
在张宁看来,艺术应该是人类情感与大自然发生关系的过程。四十不惑之年,他在2015年至2016年做出了引人瞩目的风格转变:从那些优雅的风景画如“家园”、“海平线”等系列转身绘制“崂山写生”、“庐山写生”系列这样“意象-抽象”风格的作品。他以前常描绘的那些动人的水云物象在新作中转变成更加抽象的“痕迹”,它们或者侵袭在画面中依稀可辨的形体、色块,或者直接构成某种似乎完全与自然物态无关的“虚构形态”,让人联想到汉斯·哈同(Hans Hartung)的某些作品,但是张宁要更为克制,他的绘画中可以体察到对于自然的原始感官反应,而且仍然有丰富的笔触韵味,而不仅仅追求色彩和构型的新奇醒目。
《幻之象》150x100cm纸本综合材料 2016
“崂山写生”、“庐山写生”系列以“写生”为名,但是画面远比“家园”、“海平线”更远离正常视觉中的自然景观,这表明艺术家对所写之“生”的认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与对象的交互形式不再是单纯的“观看—风景”的关系,而是在持续的户外活动中将全部感官、意念浸入环境。之前的那种“截取画面式的写生”是从自然中攫取一个优美的局部景观,现在转变成了“观念-意识-写生-意识-观念”的反馈流程,如何赋予、分离、结构、解构这些“意识-观念操作”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或许可以说,他已经从“对象之真”、“视觉之美”走向“心象之真”。正如塞尚曾说的:“描绘自然并不是复制那些物体,而是实现一个人的感觉”。
《苏醒》 52x31cm 纸本综合材料 2016
幸运的是,在描绘形象与表达心象、在具象与抽象之间,张宁对于可辨认的形体,对于手绘的肌理、质地仍然有坚持,并没有走向一种干巴巴的、出点子似的“策略艺术”和“图像操作”。这或许和滋养他的“抒情传统”有关:这首先是因为艺术家本人富有激情,对自然有真正的挚爱,比起照相机,他对个人的记忆、现场绘制的手稿更为亲近和信任。
除此以外,还有两个层面的“文化调节装置”作用于张宁:一个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学和艺术的“抒情传统”带来的对于自然、人情的亲切,让他无法对绝对的观念和形式心悦诚服;另一方面也因为他出生和生活在青岛这座“水彩画之乡”,这使得那些扑面而来的观念没有吞没他丰富的感性。
《旭》 31x24cm 纸本综合材料 2016
21世纪的艺术生态给予了各种绘画类型更大更自由的发展空间,之前单向度的审美等级体制日趋解体,全球化和互联网带来了知识、材料、技术、趣味、资本的全球流动和资源重整,每一个艺术家都可以同时使用油彩、丙烯、水彩、水墨、现成品、数字影像等媒材针对多种需求、文化趣味去进行针对跨地域乃至跨文化的观众进行创作,也可以调动更多的知识和经济资源,可以不受既有的“传统典范”的限制去探索更多元的技术和材料、更丰富的主题和方向,正因为如此,处在范式转换途中的张宁值得给予更重大的期待。
《回音》75x53cm 纸本综合材料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