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博会的蛋糕并非人人都有份

作者:胡婷婷 2015年3月26日 专题话题
2015香港巴塞尔艺博会现场
2015香港巴塞尔艺博会现场
不到一周的时间,三月的香港已然被龙卷风似的艺博会狂潮轰炸的体无完肤。无论是亲历其中的参与者,亦或是被无数媒体报道和强占刷屏之势的朋友圈所感染的旁观者,至今眼花缭乱的思绪依然久久不能平复。作为行业内的媒体人,对于这场意料之中的体力活早已不再陌生,然而重要的是如何能在这片繁花似锦的万象丛中找到当下艺术市场的风向标,它才是笔者拖延症的源头。
长征空间入选瑞士巴塞尔“艺术无限”单元
长征空间入选瑞士巴塞尔“艺术无限”单元
艺博会重要的是体验

时至今日,人们早已不再满足一切轻易能用金钱得到手的商品,这也为艺术品交易提供了绝佳的市场空间。如同我们今天在同一个天空下,呼吸着自由的空气时,一部分人却拥有资格进入贵宾室,享有瑞士联合银行和艺博会优先入场的VVIP待遇时,这之间的差异性体验,无形中已经存在了潜在的垄断。好比我们花钱为的是体验或享受一个产品,而非产品本身:普拉达推销的是一种生活方式;餐厅里一次难忘的用餐体验除了需要食物美味之外,更关键的是美好的氛围,能在我们脑海中如余音绕梁般三日不绝。

在很多人的概念里,艺术品的交易无疑会和奢侈品相提并论。然而,近年来迅速扩张的艺博会,不仅仅缩短了艺术品与大众的距离,也带动了艺博会产业的全面升级。据《纽约时报》的报道,在2014年全球艺术市场增长放缓的前提下,最顶尖的20个艺术展会的观展人数依然超过100万人,较2013年下跌7.4%。在这中间,大部分艺博会的创立时间还不到十年。正如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的设计师雷姆·库哈斯曾预言:“21世纪的开端或许会成为人们记忆中这样的时刻——没有消费,人们就得不到对于城市的体验。”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没有巴塞尔艺博会,谁会跑到巴塞尔这个小镇来?一方面,正是巴塞尔市民对艺术的热爱,以及对艺术事业的支持,让如今的巴塞尔——这座人口不足20万的小城市,拥有了40多座博物馆和美术馆——名副其实的“博物馆之都”。市政府每年花在文化事业上的经费将近1亿瑞士法郎,其中有3000万用于国家博物馆的运作。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在竞争日益扩大化的艺博会效应的背后,它的成功所带来的影响力。在某种层度上来说,艺博会仍然是一个商业性的集市,它整合了主办方、画廊主、艺术顾问、策展人和艺术家的各方资源,参观艺博会的人群亦作为表演者参与到展览中进而推动其发展。艺博会所预期的远不止成为吸引游客的文化盛会,同时也在提示着我们,如何在规避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将一个部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关注度转移至一片未开发的市场。
2014年艺术北京现场
2014年艺术北京现场
方兴未艾的国内艺博会

随着新崛起的经济体——印度、中国、俄罗斯和中东,它们同时在寻求更加多元化的投资项目——养老基金、对冲基金、周转资金和散户等等。在看到FIAC艺博会(法国)、ARCO艺博会(西班牙)、莫斯科艺博会(成立于1995年)、柏林艺术论坛博览会(成立于1996年)以及多伦多、鹿特丹、伦敦和东京等城市的艺术博览会遍地开花,随之而来的“城市营销”策略也吸引了诸多社会资金的注意。

去年九月刊的封面故事当中,我们集中对上海艺术生态做了一次调查。经历了第6个年头的上海当代在2013年遭遇停办。同年,Art021以黑马之势填补了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的空白。2014年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首次精准亮相,还有Photo上海艺术影像展的成功举办,无疑为上海这座国际都市增添了一张高格调的文化名片。

进而细数国内近十年来弥漫在一、二线城市里的艺博会:艺术北京、CIGE(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上海艺术博览会、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深圳艺博会、艺术广东、上海城市艺术博览会、厦门艺博会等等的兴起,这场看不见硝烟的艺术车轮战已经遍布全国。然而在这场方兴未艾的国内艺博会浪潮的背后,也出现了许多的弊端。例如组织方的经验不足,人脉资源短缺、市场机制不成熟等等因素所造成的影响,也使得这门看似光鲜亮丽的交易平台背后,招来了许多恨铁不成钢的舆论批评。正如经营即将十年的艺术北京总监董梦阳所意识到的:“我们得先把本土力量培养起来,夯实基础后,别人来接触我们的艺术就更容易一些。”UCCA馆长田霏宇(曾任巴塞尔艺博会亚洲顾问)再次一针见血的指出国内艺术作品进出口政策所面临的严峻挑战:“高昂的摊位费、繁琐的审查制度、海关抽查等等,这些因素也直接导致许多国际一流画廊的流失。” 
2014瑞士巴塞尔入口处
2014瑞士巴塞尔入口处
高规格下的画廊竞争

正如国内艺博会一路坎坷的拓荒经历,国内画廊进军国际一线艺博会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西方藏家的介入,不仅带来了系统的西方收藏理念,也唤醒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意识,引入签约代理艺术家的国内画廊如雨后春笋般的兴起,如再多添一笔与国际接轨的重要展览经历,更是不可多得的一份荣耀。进驻巴塞尔艺博会、弗里兹艺博会、威尼斯双年展早已成为画廊主长期发展策略上的点睛之笔。但是参加大型艺博会,犹如一次冒险,需要大量的金钱和资源投入,其结果也充满着变数。

每年6月,在被誉为“世界艺术博览会之冠”的巴塞尔国际艺术博览会上,需要与全球上千家画廊开始争夺近三百个展位,每家画廊的准入考核期最少3年,且最小展位的场地费为1.7万欧元,加上其他花费,一家画廊在几天内的运作成本高达4万欧元。繁琐的审核制度,高规格的参展门槛,无形中为艺博会的服务商和藏家们提供了多一层质量的保证。虽然这道打入国际市场的荆棘之路,有着许多难以克服的客观条件,但是国内最早一批画廊如香格纳、维他命、长征的经营者们,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持久战。

在今天的全球艺术市场上,艺博会平台俨然已经成为画廊主寻找新市场与新藏家的利器。2001年上海香格纳画廊带着周铁海《安慰药》成功申请巴塞尔艺博会“艺术宣言”(Art Statement)单元;2006年维他命艺术空间带领合作艺术家郑国谷、林一林、徐坦、段建宇参加瑞士巴塞尔Liste青年艺术博览会;2009年长征空间以郭凤怡的个展成功申请了“艺术宣言”单元。随后,博而励画廊(Boers-Li)、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现在画廊、站台、艾米李等国内画廊进入国际艺博会的行列也日渐增多。纵观这些漂洋过海的国内画廊的发展势态,无疑已成为目前国内艺术行业里的佼佼者。2013年维他命艺术空间负责人之一的张巍更是成为了香港巴塞尔艺博会甄选委员会成员之一,负责亚洲画廊的挑选。
田霏宇策划2014年纽约军械库艺术展“聚焦:中国”单元现场
田霏宇策划2014年纽约军械库艺术展“聚焦:中国”单元现场
策展人会是下一个突破口?
 
存在了几十年的艺博会,同样会面临危机感。繁冗的参展名单,人头攒动的展览现场以及紧凑的活动编排无不让深入其中的观众疲惫不堪。时至2007年,欧洲一部分藏家甚至发起了短暂的“艺术大旅行”活动以示抗议。随着越来越多艺博会邀请策展人介入的“新种类”单元出现,才让多年不变的艺博会宣传语得以解脱。正如有着多年艺博会参展经验的艺术家曹斐所期待的:“在今天商业化的艺术语境里如何坚持双年展的学术性,去抗衡强大的商业力量腐蚀,相信是策展人的宣言与策略。”
 
一方面,策展实践意味着对艺术以及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体制的批判态度。另一方面,艺博会策展人则意味着将策展平台扩大到寻求艺术(市场)体系重组的商业化范畴。我相信这是一份双赢的局面,艺博会需要新的拓展模式和借助策展人的力量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近年来大热门的策展人非李振华莫属,连续两届担任香港巴塞尔的“光映现场”单元的策展人,更是赚足了人气。另一位曾任第16届军械库艺博会策展人的田霏宇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虽然策展人在艺博会的平台并不会直接参与到销售的环节,但是不可避免策展人有可能会被商业的倾向工具化,他的立场有时会变得比较被动。”
 
无论艺博会策展人在实质的工作中将会遇到多少质疑,我愿意去相信这将有可能成为艺博会更新换代的窗口。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