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薇 指向无穷的空间创造者

作者:朱赫图片提供:红砖美术馆 2016年8月8日 专题人物
塔提亚娜·图薇是2007年“杜尚奖”的获得者,以与建筑相结合的大尺寸空间装置和绘画闻名。5月28日,塔提亚娜·图薇(Tatiana Trouvé)的展览“不在场者的光亮”在北京红砖美术馆开幕。她的作品完美的使用了展厅空间,展现出独特的美感和震撼力。她说:我的作品是用物理的方式与无形之物结合创造出一种存在,让它与宇宙剩余能量长期发生一种冲突。
《指向无穷的750个点》铅垂线,磁铁、金属,尺寸可变,2016
《指向无穷的750个点》铅垂线,磁铁、金属,尺寸可变,2016
《指向无穷的750个点》铅垂线组成密集的交叉网
《指向无穷的750个点》铅垂线组成密集的交叉网
严谨的漂泊者
 
采访图薇之前,就听闻她非常严谨,严谨得不像南欧人。来到北京之后,为了准备展览,她每天都在展厅内与工人一起工作,直到展览开幕后回到法国,都几乎没有在北京街头徜徉、闲逛。
我通过邮件采访她,很快就收到了回复,语气十分客气,并使用了尊称(Gentile),她告知我近期因为在欧洲还有展览,不能很快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并询问我是否可以推迟两天。此后的每一次沟通,她都尽可能用最快的速度回复我,在整理完采访稿之后,她用PDF文件工工整整的回答了全部问题。
图薇1968年出生于意大利科森扎,母亲是意大利人,父亲是法国人。8到15岁期间她跟随父亲住在塞内加尔达喀尔,之后在荷兰国家美术学院求学后,1993年图薇回到意大利,两年后定居法国。“我的内心渴望漂泊。但很难说我的某些具体的灵感来自何处,多样性渗透了我作为个人和艺术家的每个方面,并贯穿于我整体性的创作之中。”
在法国她创作出《隐晦活动办公室》探讨艺术家与展览、评论之间的关系,以及艺术家面对整个展览体系的脆弱。这件持续多年的作品让她获得了普遍的认可,毕业十年之后,她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2007年她获得“杜尚奖”,一年之后,在蓬皮杜中心举办了“杜尚奖”获奖展“4介于3和2之间”。“这个展览展示了我艺术生涯中的重要母题——时空,时间缠绕在空间的四周,它贯穿空间,让空间开裂。如蓬皮杜中心展览所指明,这一切在介于二维和三维的维度游戏中产生。”
《预制空间》铸锈铜、木头、划痕,尺寸可变,2014
《预制空间》铸锈铜、木头、划痕,尺寸可变,2014
《预制空间》是将地板和墙壁切割,再把木头楔子钉入切割线
《预制空间》是将地板和墙壁切割,再把木头楔子钉入切割线
指向无穷的750个点
 
这次展览的作品《指向无穷的750个点》,在之前展出时最大的规模是350个点,图薇来中国参展前预先看过红砖美术馆的平面图,她决定增加到500个,但当她来到红砖美术馆实地考察现场之后,她决定将作品数量扩大为750个点,因为“红砖美术馆非常宽敞,而中国也是一个很大的国家”。
但是这750个由铅垂线、磁铁和金属物组成的作品,之前在欧洲布展时体量只有现在的一半,都花费了10天时间,而在红砖美术馆布展的时间只有50个小时,图薇对此非常紧张,她和助手始终轮流在展厅参与布展,直到展览开幕前一刻,图薇还在展厅依然细致的调整展览的诸多细节。
“这是一个非常紧张的过程,我与助手以及整个展览团队在一整天的合作结束后,我们都精疲力尽,我体会到相互理解以及团队意识的重要性,中国的团队他们不惜一切完成作品布置的状态,那种追赶时间的感觉让我震撼,在我看来此次精疲力竭的工作是非常值得的,这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份礼物。”
看到这件作品时,数百条铅垂线都指向地面。艺术家故意设置疑问,让观众思考金属与垂线悬浮在空中的缘由,而这种思考本身就带有本体性。如果实现倒转,地面也因此变成了某种天空的图绘,既像波洛米尼建筑中的错视,又像是皮耶罗·曼佐尼的作品“世界的基座(Socle du Monde)”所出现的颠倒文字。
《指向无穷的750个点》铅垂线,磁铁、金属,尺寸可变,2016
《指向无穷的750个点》铅垂线,磁铁、金属,尺寸可变,2016
《指向无穷的750个点》下端的金属靠磁力固定
《指向无穷的750个点》下端的金属靠磁力固定
空间性的诗学
 
图薇的父亲是名建筑师,她自小跟随父亲来到塞内加尔,他的父亲任教于达喀尔建筑学院,达喀尔——我们知道这个地方大多是因为赛车。因为父亲的缘故,图薇擅长于展现空间,她早期的架上作品都是指向空间这一主题,而装置作品更是将空间性发挥到淋漓尽致。理解对于空间性的探索,便等于理解了图薇的创作。
20世纪后期,西方思想界发生了某种“空间的转向”,正如福柯所说,空间不再被当作僵死、刻板、非辩证、静止的东西,而是被看成富有启发和理论生命力的概念,它的根源更远可追溯到康德哲学所认为的: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思维的先验预设。
而图薇是在艺术领域对空间诗学进行探索的重要艺术家,她的颠覆性体现在她对边界的质疑和篡改。“绘画和装置让我靠近这样一个领域,这样一个世界——里与外的边界是模棱两可的,公共和隐私的空间是并存的,世界和它相反的领域相遇并结合,最终发展成一个新的领土。”
图薇将她的空间诗学带来了北京,为了呈现最好的展览状态她一直工作到开幕前的最后一秒,此时她还穿着简单的工作装。开幕后她迅速地消失在人群中,展览名叫“不在场者的光亮”,而她成为了不在场者,但很快她又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次她换上了华服,用最正式的礼节庆祝展览的开幕,并带来了更多的光亮和对已知及未知世界的莫大真诚。
《门厅》 金属、橡胶、霓虹灯、清漆、亚克力、玻璃、铜, 2009
《门厅》 金属、橡胶、霓虹灯、清漆、亚克力、玻璃、铜, 2009
左下方的皮鞋鞋尖伸入玻璃墙壁所封闭空间内,整体则大部分放置于空间之外,鞋子是沟通两个空间的中介物和延伸物
左下方的皮鞋鞋尖伸入玻璃墙壁所封闭空间内,整体则大部分放置于空间之外,鞋子是沟通两个空间的中介物和延伸物
Hi艺术=Hi  Tatiana Trouvé=图
 
用物理与无形的结合创造出一种存在
 
Hi:因为文化的差异性,“不在场者的光亮”这个概念对于中国观众有点陌生,能否解释采用这个单词的意图?
图:关于“不在场的光亮”这个标题,是对我所展览作品范畴的一种暗示。因此,它可以是一件作品,一个形影无踪的人,也可以是一种缺席的状态。我相信在任何文化中,当一件事情被取消,被隐藏或者缺失,那这些问题所呈现的就是我们要做的,让缺失的呈现。
就如最终我们心爱的人会从我们身边失去。这是种无形的呈现,取消、苛责、摆脱原有的价值,在这里我们关注的是它的强大。我用减法将这些更明显的概念简化,我认为即使在中国这也是一种普遍的概念。
在我的作品中极少会以人作为主体,我所有的工作不是讨论人类语言所发挥作用的文化空间,而是用物理的方式与无形之物结合,创造出一种存在,并让它与宇宙剩余能量长期发生一种冲突。
Hi:时间、空间、质量在内涵上是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着的三个概念,它们之间的依存关系表达着事物的演化秩序。你的作品涉及对时间和空间的个人理解,在你看来时间的概念应该如何理解,时空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
图:时间是一种文化的发明,为了计算人类的活动因而有不同的计算形式,更多或者更少。一周我们从周一到周五持续工作,周末休息,那如果一周只有周一一天或者周末将会继续工作,那会发生什么?那人类的进步就会停止,生产时间将随之改变。在生物学中时间是易波动的空间,生物器官在培养生命的周期会跟随季节和时间进行变化。对我来说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适应过程,在时间范围内的创作就像是在生物思想过程中的改变,这种创作思维就是一个时刻,这是属于它们的,而不属于展览。
《惶然》系列, 铅笔绘画、漂白, 169x255x7cm, 2013
《惶然》系列, 铅笔绘画、漂白, 169x255x7cm, 2013
《惶然》系列, 铅笔绘画,铜, 63x83.5cm, 2008
《惶然》系列, 铅笔绘画,铜, 63x83.5cm, 2008
在文化中的经历构成了人的特质
 
Hi:你的父亲是建筑师,这是你的作品空间感兴趣的最初起源吗?
图:我父亲是他人所说的有建筑证的建筑师,他从来没有实现过真实的建筑架构,但他是达喀尔建筑学校的教授,当我们还都是小孩时,是他交给我和我妹妹何为透视规律,而且会让我们做简单的模型。后来我对他的工作包括建筑物的研究颇有兴趣,在塞内加尔的Casamance我学到和观察了非常多构造,这对后来我的工作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也是因为之前的积累我才进行现在我作品中所出现的这种空间的创造。
Hi:讲到家庭,你的母亲是意大利人,父亲是法国人,在你的生命中,可以提到的国家有塞内加尔、法国、荷兰这些文化对你创作的影响是什么?是否决定了你作为艺术家的多样性?
图:在文化中的经历构成了人的特质,正是在这种微妙的难以界定的特质下,文化以思维方式,阅读以及创作是我们无法预设的,因而我们客观或主观的使得文化渗透了我们周围的世界,
Hi:你怎么认知法国、意大利和中国的相似之处,在这个时代网络科技让国家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在这个范畴内,你在中国做的展览的意义是什么?
图:我不认为是技术将国与国的距离缩短,而是技术促进了信息的流动,你可以看到图片信息,但是这种读取文本永远无法替代目击的真相,体验感受真实存在才有完整的作品。正如展览在卢浮宫的“蒙娜丽莎”,可以说是世人最熟悉的艺术品,因而在它面前永远都排着长队,我看到在北京的人们也同样会排队欣赏艺术品,这是为什么?因为对艺术品的欣赏,或许是一种深层的体验,抛开图片、广告,艺术品直观呈现永远不会被替代。
我在中国做展览的意义与在西方做展览没有不同,我带我的作品在红砖美术馆展览,观展者可以感受我的作品,留住他们最直接的感受。
《从此逝》玻璃、霓虹灯、金属、镜子,尺寸可变,2009
《从此逝》玻璃、霓虹灯、金属、镜子,尺寸可变,2009
《从此逝》用玻璃营造出多重空间
《从此逝》用玻璃营造出多重空间
绘画在我的工作中占据中心地位
 
Hi:“指向无穷的750个点”(750 points towards infinity)由750个负重的铅线组成,每条线都指向地面。地面和无穷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图:这个作品是一种视觉感受,这些铅垂线悬浮并且指向各方所达到的效果,正是将不可能的状态呈现在我们面前。为了让作品达到这种特殊效果,我考虑营造一个时间的悬念,让所有观者在观看时,都感觉惊讶的忍不住张着嘴,与此同时却不知在这一刻想些什么。在此之后的时间,观者可以围绕作品观看,思考作品采取了怎样的方式达到如此效果,因而就出现了750种可能性。在作品中我采用了无穷测量方法测量地球上的多个磁场强度的偏差,用不同伸拉强度创造出不同方位的排放。
Hi:“预置空间”(Prepared Space)是对空间的分割和预制,这种预制如何解释?
图:这个标题来自于约翰·凯奇,我准备了博物馆的展示空间,向人们展示建筑空间的延展性和开放的想象力。我将空间切割出几条线,地面和墙体的空间内嵌入金属和木头的楔子,使空间既保留原本的形态,又成为了被分裂的场景。
Hi:你认为绘画和非绘画有什么样的界限和关联?这种界限和关联对你的创作有什么积极影响?
图:绘画在我的工作中占据中心地位。画图,即是返回思想之地,同时进行一次思想的投射。在我的装置和雕塑里,三维空间同时也是二维空间的延伸和扩张。我的绘画所描绘的对象是关于物理重力和时间性,我也在装置作品中尝试表现这个主题。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