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1839元的民间奖项,能搅动摄影圈这池深水吗?

作者:李天琪图片提供:1839摄影奖 2021年8月30日 专题话题
前段时间,摄影理论翻译家毛卫东的逝世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也似乎再次将摄影圈的一些生态问题摆上台面。有人用“水结冰是因为天冷”形容大环境的低温,有人提出“缺乏商业支撑的情怀能走多远”的疑问,还有些或许已因失望而转身离开的人,不发一言。

在这样略显低迷的背景之下,我们将目光投向一个初出茅庐的独立摄影奖——面向高校学生、由个人发起的“1839摄影奖”,试图找到谈论当代摄影另一种可能的思路。走过第三届,“1839”去中心化的尝试成功了吗?年轻摄影人能够从中获得话语权吗?还是,像一些人诟病的那样——“奖项只是有毒的游戏”?

 
1
2021年第三届1839摄摄影奖作品征集海报
2021年第三届1839摄摄影奖作品征集海报
1

奖金很少,但完全独立

“大奖1名:奖金1839元及奖杯;提名奖10名:获奖证书及奖杯;入围奖20名:荣誉证书”。

“大奖1名:奖金1839元及奖杯;提名奖10名:获奖证书及奖杯;入围奖20名:荣誉证书”。

海杰和董钧,两个出生于“70末、80初”的同龄人,虽然一个做批评,一个在学校,但都算摄影圈的资深人物了。

1
海杰(左)与董钧 
海杰(左)与董钧 
1
2007年,董钧曾在位于798的长征空间举办过个展“对视”,之后也一直从事创作,最近的一次个展是今年1月在西安美术馆落幕的“两生花”。艺术家的头衔之外,他还是西安美术学院影视动画系摄影专业主任,近年来又多了一个身份——1839摄影奖发起人。
海杰的工作则更多地集中在摄影理论和策展领域,他曾担任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等多个摄影展的策展人,三影堂摄影奖、侯登科纪实摄影奖等奖项的评委,此外,他还是《照镜子的人》《表态》《屏幕生存》三本关于中国当代摄影研究书籍的作者。
同行加好友,在一起做点事似乎也很正常,但董钧和海杰做的这件事不仅不太挣钱,甚至还得倒贴钱,至少目前为止是这样。
1
2021年第三届1839摄影奖大奖得主 李安琪(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隐秘的爱漂浮在第七大陆》之一 摄影
2021年第三届1839摄影奖大奖得主 李安琪(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隐秘的爱漂浮在第七大陆》之一 摄影
2021年第三届1839摄影奖评委会特别奖得主 吕悦(南京艺术学院)《慢慢地》之一 摄影

 
2021年第三届1839摄影奖评委会特别奖得主 吕悦(南京艺术学院)慢慢地》之一 摄影
 
1

“1839摄影奖”是董钧很多年前就有的想法,“中国的事向来都是以人为主导的,领导换了或者机构变了,事情就很难延续下去,所以我想不如以退为进,不做大的项目了,就做一个很小的项目,但是完全可控、独立、不受任何机构和官方介入和干预”,董钧说。

2018年因为一个策展项目的契机,他与海杰在德国朝夕相处了一个月,董钧谈起创立摄影奖的设想,海杰觉得很好,“而且因为奖项涉及到的费用不多,这就好办,负担也轻”,于是也加入进来,“1839摄影奖”于2019年正式启动。

1
一个1839元的民间奖项,能搅动摄影圈这池深水吗?
2019年第一届1839摄影奖大奖得主 王翰林(中央美术学院)《内啡肽的火焰》之二

 
2019年第一届1839摄影奖大奖得主 王翰林(中央美术学院)《内啡肽的火焰》之二
 
一个1839元的民间奖项,能搅动摄影圈这池深水吗?
2020年第二届1839摄影奖大奖得主 余乐晴(天津美术学院)《鱼上山》截桢 影像装置
 
2020年第二届1839摄影奖大奖得主 余乐晴(天津美术学院)《鱼上山》截桢 影像装置
 
1

争议未曾中断

 

奖项实际是一种鼓励,但鼓励什么?“1839摄影奖”的目标群体很清晰——高校学生,因为感觉年轻人缺乏舞台,总有种“上不来”的感觉。为了“让每一个素人不被遗漏”,“1839”在国内各高校设立了推荐委员,推荐加自荐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作品的质与量。从第一届到第三届,不仅仅是投稿作品数量的翻倍,还有征稿范围的延伸——从国内高校到全球华裔学生,以及媒介的拓展——从静态摄影到动态影像,再到摄影书、影像装置……
1
一个1839元的民间奖项,能搅动摄影圈这池深水吗?
2021年第三届1839摄影奖优秀奖得主 葛玮珩(日本大学)《参与灵光》之二 摄影
2021年第三届1839摄影奖优秀奖得主 葛玮珩(日本大学)《参与灵光》之二 摄影
一个1839元的民间奖项,能搅动摄影圈这池深水吗?
2021年第三届1839摄影奖优秀奖得主 郭珈汐(中国美术学院)《灵山记》 摄影手工书
2021年第三届1839摄影奖优秀奖得主 郭珈汐(中国美术学院)《灵山记》 摄影手工书
1

奖项说到底是种价值判断,难以做到“大团圆”。几乎可以预料的是,每届的评选结果一经公布,争议就随之而来。去年,1839摄影奖就曾因获奖的动态影像作品较多而引起了一些微词,批评者认为应保持摄影奖的纯粹性,动态影像的加入对于图片摄影来说是一种“降维打击”(吴毅强);而对于最近公布的第三届获奖名单,也有评论者谈到“作品与现实渐行渐远了,那些关心现实问题的作品更少了”(吴栋)。

这些质疑和讨论,对一个还未太受瞩目的年轻奖项来说也许并非坏事,“1839”面对的最大压力,可能还是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钱”,没有资本的介入,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奖项的独立性,但这能成为一种可持续的模式吗?

到目前为止的三届“1839摄影奖”, 由策展人、机构负责人、艺术家、批评家、动态影像研究者和创作者组成的评委会结构逐渐稳定下来,但一直不变的是“整个评选和工作团队零报酬”。

1
第三届1839摄影奖终评委阵容,从左至右:策展人崔灿灿、评论家、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樊林、艺术家蒋志、电影作者、摄影师丛峰、艺术家张巍
第三届1839摄影奖终评委阵容,从左至右:策展人崔灿灿、评论家、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樊林、艺术家蒋志、电影作者、摄影师丛峰、艺术家张巍
1
暂且将评委们的“义务劳动”放在一边,对于年轻的获奖者来说,奖状、奖杯、一千多元的奖金(只有大奖获得者才能得到),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实质性的东西?第一届“1839”结束后,没有线下展览,有评论认为这给人一种“在云端”的感觉;第二届展览落地西安,第三届即将在成都当代影像馆举办,“1839”逐渐得到了一些赞助,但董钧认为即使未来有资本进入,也会以1839的独立性为前提。是否真的做得到?或许还要等时间给我们答案。

对于整个摄影圈来说,一个新生奖项产生的影响和效应或许是微不足道的——“第一届尼康中国赞助了一台最新的相机给最后的大奖获得者王翰林,王翰林的新作《动物资本论》就是拿这台相机拍的”——但未必不值得期待。

关于当代摄影的生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声音似乎不绝于耳,但值得庆幸的是,环境再低温,也总有做事的人。
1
一个1839元的民间奖项,能搅动摄影圈这池深水吗?
一个1839元的民间奖项,能搅动摄影圈这池深水吗?
“液态-第二届1839摄影奖获奖作品展”在西安美术馆展出
“液态-第二届1839摄影奖获奖作品展”在西安美术馆展出
1

我也没有什么情怀,我自己都需要被“情怀”

海杰(左)×董钧(右)
海杰(左)×董钧(右)
Hi艺术(以下简写为Hi)“在社交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许多摄影创作者在instagram等平台发表作品,也得到很多关注和机会。在这种背景下,一个年轻的摄影奖项,能为创作者带来什么实质性的东西?
海杰:毕竟这个奖是一个仪式化的发布,而instagram只是日常,某种程度上来说,1839摄影奖的发布就是一个媒体事件,试图用爆破音来集中大家的注意力,从而将一些作品和话题抛给聚集的人群。
董钧:1839摄影奖希望成为一个驱动或者引擎,由这个奖来推动展览、论坛、工作坊,以及后续的国际交流。我们不可能去全国各地到学生的宿舍或者他们的工作室,但是作为一个奖,它的作品就会来自全国甚至全球各地的投稿,也许会发现一些没有被外界关注到但却闪闪发光的草莽。我们目前正在梳理前三届的评论文章和相关访谈,通过出版,为批评家或学者去研究中国年轻一代高校学生的摄影作品提供更多详实的文本,这个很重要。
Hi:作为一个纯民间奖项,“整个评选和工作团队零报酬”,你们是用做公益的心情在做1839吗?缺乏商业的支持,情怀能够维系多久?
海杰:也不是“用做公益的心情”,我对“公益”这个词抱有质疑,我们只是没钱,用没钱的方式做事,我也没有什么情怀,我自己都需要被“情怀”。我们也在试图引入赞助,让事情变得不那么壮烈,而成为一个能够持续积累和良性发展的长久的事情。
董钧:非盈利是1839摄影奖的底色,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朋友们无私的帮忙,未来即便有资本进入,前提是首先要保持它的独立性。
 
1
一个1839元的民间奖项,能搅动摄影圈这池深水吗?
2021年第三届1839摄影奖优秀奖得主 彭靖(中央美术学院)《平行》 摄影

 
2021年第三届1839摄影奖优秀奖得主 彭靖(中央美术学院)《平行》 摄影
 
一个1839元的民间奖项,能搅动摄影圈这池深水吗?
2021年第三届1839摄影奖优秀奖得主 王菲雨(天津美术学院)《生活剧场》 摄影

 
2021年第三届1839摄影奖优秀奖得主 王菲雨(天津美术学院)《生活剧场》 摄影
 
1
Hi:奖项介绍中有一句——“第三届1839摄影奖大奖由李安琪(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获得,评委会临时增设的评委会特别奖由吕悦(南京艺术学院)获得,两位获奖者都是女性,相关报道正在进行中”,为什么特别强调两位获奖者都是女性?这是一种政治正确吗?
海杰:评完了之后,我们才意识到两个获奖的都是女性。从入围的名单来看,女性作者本身就数量很多。首先我不喜欢用政治正确来绑架这个奖项,我们还是以作品为评定标准,这不是娱乐选秀。当然,女性作者的不断增多是一个正在显性化的现象。
董钧:没有专门强调,只是恰巧是两位女性罢了,不过这也是一种现象,目前艺术高校的确是男女比例越来越悬殊,而女性的创作也往往比男性要更出色。
1
一个1839元的民间奖项,能搅动摄影圈这池深水吗?
2021年第三届1839摄影奖优秀奖得主 王菲雨(天津美术学院)《生活剧场》 摄影

 
2021年第三届1839摄影奖优秀奖得主 王菲雨(天津美术学院)《生活剧场》 摄影
 
一个1839元的民间奖项,能搅动摄影圈这池深水吗?
2021年第三届1839摄影奖评委会特别奖得主 吕悦(南京艺术学院)《慢慢地》 摄影

 
2021年第三届1839摄影奖评委会特别奖得主 吕悦(南京艺术学院)慢慢地》 摄影
 
1
Hi:以上两位获奖者的院校分别为一中一外,且纵观获奖总名单,国内八大美院似乎“雨露均沾”,你们介意1839被评价为 “方方平衡、面面俱到”的奖项吗?
海杰:如果没有评委崔灿灿的建议和其他评委的附议,或许只有一个大奖获得者杜塞美院的李安琪,而不会有南艺的吕悦,么做不是为了平衡,而是出于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一个鼓励。美院有先天优势,那些学生的学业与毕业创作就事关摄影,所以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跟综合院校的学生相比就多。但入围的你也看到了,也有湛江师范专科学校这样的地方学校。我们不会去平衡,因为一旦要去平衡,这个事情就不好玩了,其实我们更希望越来越多的综合院校的学生获奖,因为八大美院充其量只是8个,但综合院校数量就不是这个数字。我们是想辐射到更多层面,而不仅仅是安慰剂和高校关系的润滑剂。
董钧:八大美院本身就是寡头,这毫无疑问,但我们更期待那种野生的,非核心院校的“草莽”出现,所以我们的征集是推荐和自荐两种模式,这届武汉纺织大学的卫嵬、中国计量大学的朱露晗,还有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的陈贤、晋中学院的薄昊鑫,他们的作品都不错。
1
2021年第三届1839摄影奖提名奖得主 朱露晗(武汉纺织大学)《百里洲》 摄影
2021年第三届1839摄影奖提名奖得主 朱露晗(武汉纺织大学)《百里洲》 摄影
2021年第三届1839摄影奖提名奖得主 朱露晗(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万物裂痕》 摄影
2021年第三届1839摄影奖提名奖得主 朱露晗(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万物裂痕》 摄影
2021年第三届1839摄影奖提名奖得主 陈贤(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 《70天》 摄影

 
2021年第三届1839摄影奖提名奖得主 陈贤(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 《70天》 摄影
 
2021年第三届1839摄影奖提名奖得主 薄浩鑫(晋中学院) 《给我儿子的一封信》 摄影
2021年第三届1839摄影奖提名奖得主 薄浩鑫(晋中学院) 《给我儿子的一封信》 摄影
1
Hi:第二届1839的评奖结果曾因动态影像作品较多而引起了一些争议,第三届在静态图片和动态影像之外,还加入了摄影手工书,摄影装置、行为表演的影像作品等形式,为什么未把作品类型限制在静态摄影中?考虑过将“1839摄影奖”更名为“1839影像奖”吗?
海杰:摄影本身就已经浸入到各种媒介中了,我们再限制它就是给摄影定义了。而如果改成1839影像奖的话,我们又得去花时间和更多的人去争论“影像”的概念和本体是什么,想想就累,还是摄影奖更酷,更能看出摄影的裂变和新芽,它的起点很具体,讨论的问题也很直观,而取了“影像奖”,就感觉万金油了,放什么都对。
董钧:我不是一个原教旨主义者,这种对边界和外延的探索,恰恰是我们所鼓励和希望看到的。
1
一个1839元的民间奖项,能搅动摄影圈这池深水吗?
一个1839元的民间奖项,能搅动摄影圈这池深水吗?
2020年第二届1839摄影奖优秀奖得主 黄嘉慧(广州美术学院)《治愈我》 摄影+影像

 
2020年第二届1839摄影奖优秀奖得主 黄嘉慧(广州美术学院)《治愈我》 摄影+影像
 
1

奖项是有毒的游戏?是药三分毒!

Hi:目前中国当代摄影奖项的现状是怎样的?有没有哪个奖项起到了实质上的一些推动作用?
海杰:中国当代摄影的奖项其实不少,首先每个摄影节都有很多奖项,还有一些机构也设立了奖项,比如三影堂摄影奖,做了很多年,影响也很大,后来由于疫情,暂停了;比如成都当代影像馆做的金熊猫摄影奖、侯登科纪实摄影奖、映纪实摄影奖等等,这里面大部分奖项,我都参与过评选。只要是奖项设立,或多或少都会刺激和推动摄影创作与收藏的发展。
董钧:每个奖项肯定都有自身的特点,但也会有它的局限性,我觉得在当下如此糟糕的环境下,能够真正脚踏实地的对某一领域持续深耕的人和事都是值得被尊重的。我们不要太过分依赖和赋予某个奖项某种特定的光环,如果真的能坚持做下去,我想它一定会对生态和创作形成一种刺激和推动。
Hi:国外有哪些做得不错的关于当代摄影的奖项?他们值得借鉴学习的经验是什么?
董钧:关于纯当代摄影的奖项其实不多,大多国际上的摄影奖也是偏向新闻摄影领域和更宽泛的艺术摄影领域,一些重要的当代艺术奖也会颁给摄影或是影像艺术家。
1
一个1839元的民间奖项,能搅动摄影圈这池深水吗?
一个1839元的民间奖项,能搅动摄影圈这池深水吗?
一个1839元的民间奖项,能搅动摄影圈这池深水吗?
2020年第二届1839摄影奖优秀奖得主 孙翠霞(天津美术学院)《沈女士》 摄影

 
2020年第二届1839摄影奖优秀奖得主 孙翠霞(天津美术学院)《沈女士》 摄影
 
1
Hi:有人说“奖项是有毒的游戏”,批评摄影奖的声音层出不穷,你们如何看待当下摄影奖项在中国存在的意义、价值和弊病?
海杰:是药三分毒。我以前也批评过很多摄影奖,但我后来发现,不是奖项本身有问题,而是看奖项的操作与运营以及定位本身是否遵循了奖项设立最初所建立的规则。
原则上,奖项越多越好,这样基数大,创作的动力也足,也能通过制造热点来推动摄影在整个艺术生态里受关注。但奖项所奖掖的应该是已经完成的作品,也就是说,它并没有干扰艺术家的创作立意和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后面就不会造成干扰,奖项某种程度上变成了风向标,会吸引很多年轻的艺术家投其所好,因此,就会形成跟风,影响了艺术家独立性的维持。
我即便不参与某届大奖,也能多少画出获奖范围,是因为我知道那些评委喜欢什么,考虑什么,而部分奖项的评委很少有变,有些奖推价值,有些奖推作品和它承载的新的动向。这些年,通过奖项出来的艺术家不少,但也有不少人把时间在奖项上损耗得厉害,我觉得艺术家心态有变化了,奖项不应该是目标,而是创作路上的偶遇。
董钧:存在就肯定有它的意义,而争议也说明大家对它的在意和寄望。奖项本身实际是一种鼓励,所以鼓励什么?谁来鼓励?怎么鼓励?当理清这些问题了,自然也就不会困惑了。
1
一个1839元的民间奖项,能搅动摄影圈这池深水吗?
一个1839元的民间奖项,能搅动摄影圈这池深水吗?
2020年第二届1839摄影奖优秀奖得主 孙翠霞(天津美术学院)《沈女士》 摄影

 
2020年第二届1839摄影奖优秀奖得主 孙翠霞(天津美术学院)《沈女士》 摄影
 
1

好的就那么一两个,其他陪跑的也是愿意陪跑

Hi从这一届的投稿看,海外留学生与本土学生的创作面貌差异大吗?
海杰:差异有,比如海外的更注重作品语言的锤炼和图像逻辑关系的展演,是偏重于看摄影,而国内学生落地到自身正在经历的各种社会议题,偏重于摄影的使用。两者都有其重要性,但所不同的是落实到具体作品中的完成度和粘合度的问题。
董钧:海外留学生呈现出两种倾向,一种是对方法论建构和多学科跨媒介交叉的迷恋;另一方面则是卷入更为向内的私人化的呈现。反观国内,家庭关系、个人史、公共议题等是很多人的创作母题。很多时候两个群体又会相互渗透。
Hi因为奖项针对的对象是“高校学生”,想必大多为“00后”“95后”,年轻一代影像创作者的趣味或者面貌有何特别之处?
海杰:其实看似稚嫩的创作背后牵连的都是长时间堆积的社会问题,比如很多学生的议题是亲情,其实背后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暴力、医疗等问题。毕竟他们是学生,很多时候,也受制于自己的眼界和老师的影子。
董钧:对于学生,我们不会刻意拔高和过度吹捧,现在很多的机构实际是在造星,让他们快速地进入市场,现在有一些学生,有着很漂亮的履历和很光鲜的展览清单,但作品都是那种很精致的当代艺术范式和套路。很多时候,他的知识储备以及对这个主题的真正深入程度实际又是不够的,导致最终的作品是无法支撑起他试图搭建起来的庞大系统和方法论的。
1
2019年第一届1839摄影奖优秀奖得主 马壮(鲁迅美术学院)《无意识群体作为对象》 摄影
2019年第一届1839摄影奖优秀奖得主 马壮(鲁迅美术学院)《无意识群体作为对象》 摄影
2019年第一届1839摄影奖优秀奖得主 王思语(南京艺术学院)《罅隙》 摄影

 
2019年第一届1839摄影奖优秀奖得主 王思语(南京艺术学院)《罅隙》 摄影
 
1
Hi有人批评摄影奖项作品雷同化严重,“扫街的、私摄影的、青春肉体、风景的……就那么几种”“像索斯、林志鹏、任航……”,你们如何看待这种同质化?
海杰:从研究的角度看讲,同质化才能构成类型。当然同质化也意味着雷同和跟风,同质化在任何创造性的行业都有,信息这么发达,就像有人在白天拍照用闪光灯闪出黑夜的感觉出名了,然后,就会有一批跟着打闪光拍摄的。我觉得这个不要紧,好的就那么一两个,其他陪跑的也是愿意陪跑,除非超越,这个不必担忧,时间会让他们明白的。热度是有降落曲线的,有些人走着走着就走散了。
董钧:同质化的倾向不光出现在摄影界,艺术圈同样如此,这是我们没法回避的,有时候媒体和资本也是帮凶,我们对某类题材和作者的过度追捧,其实无形中会加深了青年一代的追随和模仿。再加上普遍自身生活经验的相对匮乏和对真实世界的忽视、不敏感,最终导致这样的结果并不奇怪。
1
2019年第一届1839摄影奖优秀奖得主杨柳(广州美术学院)《肖像》 摄影
2019年第一届1839摄影奖优秀奖得主杨柳(广州美术学院)《肖像》 摄影
2020年第二届1839摄影奖优秀奖得主 陈露(南京艺术学院)《村里阿露》 摄影
2020年第二届1839摄影奖优秀奖得主 陈露(南京艺术学院)《村里阿露》 摄影
111

该到冷的时候了,冷了才能看出真爱

Hi“1839摄影奖努力让摄影走出艺术圈,成为一个文化事件”,你们认为摄影在艺术圈里面吗?之前采访刘铮时他谈到 “摄影已经被当代艺术彻底边缘化了”,你们怎么看摄影在艺术圈中的位置?
海杰:我觉得摄影更宽泛,摄影可以在医学圈,用来辅助医生治疗病人;也可以在街头,用来监控;或者在媒介平台,供大家制造图像经济,把摄影放在艺术圈,用“艺术圈”这个词来做坐标,或许也是一种艺术圈的幻觉,当然,把摄影放在摄影圈那就更窄了。
至于说摄影边缘化,我觉得一个人的边缘化不代表一个媒介就边缘化。你可以去看看当代艺术的作品和展览,摄影越来越多,呈现的媒介多样化了,而不只是挂在墙上。摄影不仅仅是摄影作品本身,摄影还是个可以放在各个领域用来谈论的议题,摄影关涉着视觉、文化、权力、社交、记忆甚至经济,它怎么可能被边缘化呢?如果仅仅用在摄影作品这块,或者传统定义上的摄影照片实体,那我觉得边缘化或许不是件坏事。
董钧:摄影当然在艺术圈,我恰恰觉得当代艺术近十年实际在不断吸附摄影、影像艺术,包括独立电影等媒介来激活自身不断陷入的匮乏和枯竭,只是摄影和影像艺术在收藏层面还不是主力。
Hi“1839摄影奖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尝试,是年轻摄影人获得专业话语权的一个平台”,中国摄影是否苦中心化、圈子化已久?
海杰:是否中心化不是我们关注的范畴,而圈子化可能更多指的是局部利益化。一个行业的生态本身就是由各种气息相投的团块组成,而我们看一个事情做得是否不那么“圈子化”,主要是看是否是能够敞开胸怀来让更多的人进来。
董钧:这句话不是我们说的,当然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那么必然就会形成圈子,这毫无疑问。
1
一个1839元的民间奖项,能搅动摄影圈这池深水吗?
一个1839元的民间奖项,能搅动摄影圈这池深水吗?
2020年第二届1839摄影奖优秀奖得主 欧阳浩铭(中国美术学院)《斯拉夫计划:后社会主义的失落视域》 摄影
2020年第二届1839摄影奖优秀奖得主 欧阳浩铭(中国美术学院)《斯拉夫计划:后社会主义的失落视域》 摄影
1
Hi:前段时间摄影翻译理论家毛卫东先生的逝世引起一片唏嘘,有人说“水结冰是因为天冷”意指大环境的艰辛,你们怎么看摄影生态的低温?突破口在哪里?
海杰:事情很快就过去,就像从未发生过,这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在讨论毛卫东话题最热的时候,我看到很多人说,中国摄影这么不重视理论人才,说的好像就现在才有这个问题一样。
不在于天冷天热,我记得,以前没钱的时候,大家可以经常聚聚,开心坦诚,后来有了点市场,部分人赚了点钱反而彼此心存芥蒂,内心冻土层那些休眠的菌体就开始复苏。摄影作品得先流通起来,才能谈意义,2018年我在杜塞美院观摩了一场高规格的作品拍卖,让我意外的是他们的作品定价很正常,很亲民,买得起。回头看看国内的艺术家,恨不得价格一开始就到一线级别。追着市场走的时候,很多东西不像之前那么放松了,对于理论更疏远,因为天平本身已经倾斜了。从精神气候的角度讲,这不是因为天冷,而是因为太热,没有了反思的土壤。该到冷的时候了,热了泥沙俱下,冷了才能看出真爱。只有真爱才会尊重每一个生态的链条。
董钧:学术理论很小众,尤其是摄影,再加上是转译,这就需要极大的热情,毛卫东本身并不是专业翻译,但他却凭一己之力(当然背后有殷德俭的推动)引进翻译了几十本重要著作。但老毛在生前最后的阶段,很多人却选择“主动”地远离他,突然的离世又让他一下子为了舆论的中心,甚至走出了摄影圈,这本身就是一种吊诡。
不只是摄影,整个艺术界的环境都比较糟糕。但摄影因为包括纪录的层面(真实性),所以需要面对更多的审查,而且摄影在整个当代艺术系统的收藏还是价格区间比较低的,除了头部一线艺术家和少量被追捧的年轻艺术家,绝大多数从事摄影创作的从业者无法依靠作品的销售来维持生活。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