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苏州,“上双”之后张晴的又一巅峰之作?

作者:刘霞 2016年8月26日 专题话题
张晴在“2016首届苏州文献展”开幕式上
张晴在“2016首届苏州文献展”开幕式上
苏州、文献展,这两个词放在一起,并且告诉你这是一个国际性当代艺术大展的时候,并不想抱太多的希望。那个在艺术领域只会讨论过云楼藏画和任何文章都以明四家的辉煌巅峰为开头的苏州。虽然近年来也陆续有像徐累、喻红这样活跃的当代艺术家在苏州举办个展,但以文献展命名的国际大型展览,似乎还并没有像样的基石。
2016首届苏州文献展主会场苏州美术馆
2016首届苏州文献展主会场苏州美术馆
策展人张晴(中)在布展现场
策展人张晴(中)在布展现场
苏州美术馆内的展览现场,呈现了以“多重时间——苏州与另一种世界史”为主题的国际当代艺术展。
苏州美术馆内的展览现场,呈现了以“多重时间——苏州与另一种世界史”为主题的国际当代艺术展。
当然,苏州文献展还有一个关键词——张晴,这个策划了2000年首届上海双年展并使其在国际一炮而红的当代艺术策展人,并在随后的之后几届之中,搭建了国内的双年展模式,在策划和人脉上都极具经验。虽然从上海美术馆北上中国美术馆之后略显低调,但在当代艺术领域一度非常具有影响力。他的加盟无疑对于苏州文献展来说是一块重要的筹码,而在他的邀请下,2007年卡塞尔文献展的策展人罗杰·博格尔的加入,又进一步确保了国际艺术家的水准。苏州文献展也开始被充满想象。
2016首届苏州文献展中方策展人张晴同外方策展人罗杰·博格尔(左二),“与园林邂逅——当代艺术展”作为文献展的系列展,在双塔和朴园中呈现。
2016首届苏州文献展中方策展人张晴同外方策展人罗杰·博格尔(左二),“与园林邂逅——当代艺术展”作为文献展的系列展,在双塔和朴园中呈现。
布展现场
布展现场
作为苏州人的张晴,在早年苏州博物馆工作期间就曾组织修建了忠王府东路,包括文徵明手植紫藤、江南最大的室内古戏台、桂花园、池塘、八旗奉直会馆……近两年更是频繁将当代艺术展览带入苏州,包括2015年喻红在苏州美术馆的个展“平行世界”,以及2015年苏州美术馆的“园林故事——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都由张晴策划,一直在为苏州略显陈旧的艺术氛围投石激浪,直到此次大手笔的2016首次苏州文献展,邀请国内外40位艺术家,百余件作品几乎全部为本次展览而创作,六座苏州古城区的核心艺术场馆展出,在苏州完美亮相一次国际大展。而对于张晴来说,这一次,是否也可以像16年前的上海双年展那样,又一次成就事业巅峰?
展览现场,苏州艺术家刘越影像作品《土地与时间》以纪录片剪辑的方式记录了苏州工业园区最后一座土地庙的兴败。
展览现场,苏州艺术家刘越影像作品《土地与时间》以纪录片剪辑的方式记录了苏州工业园区最后一座土地庙的兴败。
波黑艺术家玛雅·巴杰维克装置作品《艺术、工艺、实物》
波黑艺术家玛雅·巴杰维克装置作品《艺术、工艺、实物》
策展人 张晴
策展人 张晴
Hi艺术=Hi  张晴=张

主展场加分展场的苏州文献展模式

Hi:本次展览形成的契机是怎样的?
张:是我在研究展览史的时候发现苏州在1937年曾举办过“吴中文献展”,当时是江苏省第二图书馆来主办的,馆长是蒋吟秋先生,他提倡将公共收藏和私人收藏一起拿出来给公众参观,那个展览非常成功。他当时提出的这个理念非常超前,在博物馆学和当时全世界的展览中都是非常超前的。我们现在一提到文献展就是想到卡塞尔,但卡塞尔文献展1955年才开始的,吴中文献展1937年就举办了。恰巧我和罗杰·博格尔先生是好朋友,多年的合作伙伴,而他是2007年卡塞尔文献展的策展人,我们都觉得很不可思议,就决定再将苏州文献展办起来。
Hi:模式又是怎样的?
张:我们的模式既不是79年前“吴中文献展”的模式,也不是卡赛尔文献展的模式,是苏州文献展的模式。首先我们有国际部分的主展区在苏州美术馆,以“多重时间——苏州与另一种世界史”为主题的常规国际艺术展的模式,然后我们还有三个延伸展览:位于苏州吴作人美术馆的“1937年吴中文献展”研究展,由“1937年吴中文献展”实物及实物复制品、特刊,杂志、报纸、图片和文献研究构成;位于颜文樑美术馆的“苏州历史图像史料展”,由国内外纪录苏州文化历史事件、社会思想与生活方式、城市文脉与景观生态等方面变迁的版画、纪录片、电影和摄影等媒材构成;“与园林邂逅——当代艺术展”则在双塔和朴园中展出中外艺术家同园林对话的作品。这样我们整个的城市到处都能看到我们的展览,就像星星一样分布在城市当中。
克罗地亚艺术家 蒂娜·格威洛维克 《穿越人海的钻石》混合媒介 2016
克罗地亚艺术家 蒂娜·格威洛维克 《穿越人海的钻石》混合媒介 2016
韩国艺术家 韩锦安《无题》(局部) 机器刺绣 2016
韩国艺术家 韩锦安《无题》(局部) 机器刺绣 2016
Hi:这个展览同你当年做的上海双年展有什么不同?
张:2000年的上海双年展,对中国的美术史来讲是一个里程碑,当时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做国际双年展,从零开始的,从那之后,我又做了十二年,基本上把一个国际双年展的模式,运营方法和学说在国内都建立起来了。现在再做“文献展”,我们要思考,升级版的、中国的双年展该是什么样的,不能再完全是拷贝西方的双年展模式。在这个思考之下,就希望苏州文献展能以一种将历史学和当代的艺术交流和发现等等结合起来形成新的展览的方法来进行演绎。
许江 《葵灯》 装置
许江 《葵灯》 装置
梁美萍《如期出发》 装置 2006-2016
梁美萍《如期出发》 装置 2006-2016
主题式深入挖掘

Hi:也就是以“多重时间”这一主题重新聚焦苏州?
张:今天我们将目光重新聚焦在苏州这座城市,对他的文化历史内涵重新挖掘和演绎,当然不能是重复一套现行的文化历史的固有范式,而是将苏州视为构成实力与体系的要素之一,把世界时间和苏州时交叠相对,以“多重时间”为主题及其方法,重新描述苏州与世界的碰撞和交流。通过四个主题“海洋时间与帝国时间”、“明清的现代时间”、“活化的天下时间”和“时间中的飞地”来呈现一种当代艺术的前沿感和超越感的同时,保有苏州的本土感和温度感。
Hi:展出作品都是主题创作?
张:展出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为这个主题做的,很多包括国内外艺术家都是来苏州,看过展出场地之后所做的创作,还有艺术家的作品是在苏州现场创作的,不到最后一刻我们也不知道内容。
印度艺术家 茜拉·高达 《如果你看到了欲望它将落下》 装置 2015
印度艺术家 茜拉·高达 《如果你看到了欲望它将落下》 装置 2015
孙哲政 《累积》(局部) 装置 2016
孙哲政 《累积》(局部) 装置 2016
Hi:展出场馆多选在老城区,是否在这种时间对话中更强调苏州的传统性?
张:这一次展览的选址,是想让多重时间更强烈的形成对比,同样一个当代展览和作品在当代的一个城市展出和一个古老的城市发生是不一样的。第二苏州这个城市两千五百多年历史是在老城区发生的,我们这个是首届所以放在老城区,也可能今后或涉及新城。文献展我们是第一次做,想做个试验,慢慢一步一个脚印的拓展。
Hi:苏州是一个当代艺术比较薄弱的城市,如何启发苏州艺术展中的当代性?
张:这个问题不能简单的这样看,从苏州这个城市来看,他曾是一个引领整个美术发展的城市,吴中文献展1937年就开办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使得这座城市的文化有点保守了。所以我们为什么做这个展览,首先是和国际对话,然后是和我们历史上具有创造性的基因相互激活,再开启当代艺术在苏州新的发声和新的可能,所以这个展览仅仅是一个大规模的开端。
呈现在苏州宋代建筑双塔中的艺术家吕美立&王谦作品《有无》取苏州各地山水而塑的泥盘将随自然天气变化而逐渐消亡,与有着千年历史的双塔彼此观照。
呈现在苏州宋代建筑双塔中的艺术家吕美立&王谦作品《有无》取苏州各地山水而塑的泥盘将随自然天气变化而逐渐消亡,与有着千年历史的双塔彼此观照。
胡荣生声音装置《 聆听时间》安置在私家园林朴园中,抽象的形态和色彩同自然的园林形成另一种形式的对话。
胡荣生声音装置《 聆听时间》安置在私家园林朴园中,抽象的形态和色彩同自然的园林形成另一种形式的对话。
“苏州学”大背景下的头阵
 
Hi:也就是你提出的“苏州学”?
张:我们今天做“苏州学”并不是简单的研究苏州历史,这样就太狭隘了。我在上海的时候有专门做过“上海学”,发现上海的历史研究就是通过改革开放以后海外的专家研究历史的方式激活了上海的历史学家新的思路。所以,“苏州学”也要将研究放在今天全球的视野上看,用当代艺术的思路去发现。上海这个城市可以追溯的历史就这么几年,而苏州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做“苏州学”的基础非常丰厚,当然苏州学我今天提出来不是马上就能够成功的,他也要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更多时间大家把他形成起来的。
Hi:之后会围绕“苏州学”在苏州开展更多的当代艺术展览?
张:我非常愿意,我出生在苏州,苏州也有感情,苏州也养育了我,我对苏州的历史也非常感兴趣,对园林也是非常感兴趣。
岳敏君《破碎的梦花园》 布面油画 220×350cm 2014
岳敏君《破碎的梦花园》 布面油画 220×350cm 2014
意大利艺术家 弗朗哥·维奥拉《风景系列》作品 布面油画 130×110cm
意大利艺术家 弗朗哥·维奥拉《风景系列》作品 布面油画 130×110cm
Hi:这也是这一次以“园林”为切入点的原因?
张:以园林为切入点,一方面是德国策展人罗杰的主意,他们对园林的理解完全不同于我们,在他们看来,苏州园林就像是海上的蓬莱岛,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而对于我们来说,园林是可游可居的生活空间,其中寄托的情感更多是园主的情绪,而这种情绪通常也是文人与朝廷的一种对话,比如周庄的“退思园”,主人从朝廷退下来,在家乡修个园子安度晚年还需要“退思”干什么?其实是写给皇上看的,而大部分的文人在园林中的隐逸只是为了等待宫廷的一纸诏书便能“从魔都赶赴帝都”。
 
把古老的城市变成有活力的城市
 
Hi:听起来有点像你自身的经历,你在中国美术馆的工作重心在那一部分?
张:在近现代中国美术的研究策划。
Hi:和对北京的期待是否有落差?
张:不会,美术历史是由多面构成的,探索性的是一方面,历史本身也是一方面。我想只有把这几个面全部研究过才能将文化和美术立体的呈现出来,对我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Hi:你自己更偏向于那一部分?
张:我觉得各有千秋。
余旭鸿《山水云间》 装置 200×80cm 2016
余旭鸿《山水云间》 装置 200×80cm 2016
智利艺术家 贡萨罗·迪亚斯《众山之神》装置 (有机玻璃、火山石、水泵、霓虹灯)
智利艺术家 贡萨罗·迪亚斯《众山之神》装置 (有机玻璃、火山石、水泵、霓虹灯)
Hi:回到苏州这块最初出发的地方来做展览,是否是因为北京没能实现你的抱负?
张:我觉得当代艺术实际上更主要的在于探索性和发现,在发现当中积累,所以等于是我一路过来,包括十二年的上海双年展经验,后来又做广东三年展,今天创办苏州文献展,都是一以贯之,没有间断过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每个时段和每座城市的文化发生关系,这其中又包含着差异,上海的文化的脉络是海上文化,广东还有闽南文化,这都激发了我提出今天在苏州文献展中的问题“多重时间”,从不同的角度,从海洋文化的历史看城市的变迁,所以说这样也打开了我们新的视角,发现苏州不为人知的多个方面,把一个古老的城市变成有活力的城市等等。
Hi:再次回到苏州有什么新的发现?
张:我以前在苏州博物馆工作,我在苏州博物馆工作了八年,做古代艺术研究,包括新石器晚期的考古等等,本身对苏州也做过万年发展史的研究,后来1999年离开苏州到上海,就没有把这个事情延续下去,现在回过来重访回望苏州历史觉得既亲切也有一定的陌生,也是把对其它的城市的研究的方法用到了对苏州的研究当中来。这样的研究有一些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语法,不同的观点来穿插出来。
Hi:“苏州文献展”以及“苏州学”,会是你的下一个事业巅峰吗?
张:会是的,我期待是这样的。
胡项城《人间剧场》装置 2016
胡项城《人间剧场》装置 2016
刘野创作于 2016的景观装置作品《人生也是一件艺术品》取自于颜文樑,最终又成为了颜文樑纪念馆中的一处景观。
刘野创作于 2016的景观装置作品《人生也是一件艺术品》取自于颜文樑,最终又成为了颜文樑纪念馆中的一处景观。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