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旭辉 “85”是一面镜子

作者:曹丝玉 2015年11月2日 专题话题
毛旭辉 “85”是一面镜子
毛旭辉说,1985年对他来说是整个80年代的高峰,为了能在昆明之外的地方发声,他和张晓刚等人筹集“巨款”也要把作品运到上海去,运作品去火车站的都是三轮车板车。我一直想为什么在市场中谈论“85”令人厌倦,但面对这些鲜活的生命时,依旧心潮澎湃。正如毛旭辉说历史是镜子,“85”亦然。
1978年夏天,毛旭辉大学一年级暑假与同学去丽江写生。左起:张晓刚、陈晓燕、张崇明、毛旭辉
1978年夏天,毛旭辉大学一年级暑假与同学去丽江写生。左起:张晓刚、陈晓燕、张崇明、毛旭辉
Hi艺术=Hi 毛旭辉=毛
 
反抗来源于对现实的绝望
 
Hi:1985年前后5年的时间,内心最大的反抗来源于什么?
毛:更多还是对现实的绝望。我1982年毕业,被分配回原单位昆明市百货公司,职业跟艺术、文化无关,那时候叫专业不对口。作为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可以得到社会的认可,为父母争光,骄傲也很满足,但到分配的时候才发现社会不需要那么多画家,不需要搞艺术的,那时深刻地体会到艺术家并不重要。加上身边同学都很实际,没人关心把艺术和作品做到某个高度,大家都在打着小算盘、谋生路。我对这个现状很不满,我曾在日记里写:“在这样的艺术学院居然没有人谈艺术”。
1979  左起:毛旭辉、武俊、贺立德、张晓刚、叶永青、刘涌 (北京长城)
1979  左起:毛旭辉、武俊、贺立德、张晓刚、叶永青、刘涌 (北京长城)
Hi:感觉你一个人在那里很孤独,没有交流吗?
毛:高考的时候,我和张晓刚他们就在一起,上大学分开了,只能用通信的方式交流。这种交流非常朴素,学生味很浓,涉及到艺术的问题并不是很深刻,到大学毕业的时候才在交流里增加了“学术含量”。
1984年 毛旭辉在工作室与张晓刚合影,工作室位于昆明和平村2号
1984年 毛旭辉在工作室与张晓刚合影,工作室位于昆明和平村2号
1985年,潘德海(左)、张晓刚(中)、毛旭辉(右)在潘德海地矿局中学宿舍
1985年,潘德海(左)、张晓刚(中)、毛旭辉(右)在潘德海地矿局中学宿舍
Hi:精神的食粮来自于哪里?
毛:文革期间的政治已经发展成一种宗教的状态,很疯狂也很虚无,文化呈现出沙漠的荒芜感。我们求知欲非常强,努力寻找国外翻译过来的艺术家的资料和画册,这是非常珍贵的“粮食”,这些信息填补着精神上的空白。那个时候伟大的领袖们都去世了,中国要怎么办?这时候需要新的哲学观念,只有尼采、弗洛伊德,以及萨特的存在主义可以帮助我们从那种虚无感里摆脱出来。这些信息对我们来说真是大开眼界。它们的力量很纯粹地把一个艺术青年推向做艺术家的梦想当中。周围环境越平庸,我就越觉得困难,会更加依赖外来的信息。还有当时海明威等等一些作家的小说,会特别地鼓舞我,在这种光芒的照耀下,我们的现实是那么的苍白。
1985年6月, 首届“新具像画展”在上海静安区文化馆举办,参展艺术家展场留影。左起依次为:毛旭辉、潘德海、张隆、徐侃、刘铁君。背景是张隆的作品,潘德海和刘铁君手中举的是徐侃的雕塑
1985年6月, 首届“新具像画展”在上海静安区文化馆举办,参展艺术家展场留影。左起依次为:毛旭辉、潘德海、张隆、徐侃、刘铁君。背景是张隆的作品,潘德海和刘铁君手中举的是徐侃的雕塑
1985年6月,首届“新具像画展”现场,毛旭辉与前辈关良先生在展厅合影。背景是毛旭辉作品
1985年6月,首届“新具像画展”现场,毛旭辉与前辈关良先生在展厅合影。背景是毛旭辉作品
1985年7月,首届“新具像画展”南京巡回展展厅入口处合影,左起依次是:吴越、潘德海、南京友人、吴越夫人、侯文怡、汤国、毛旭辉
1985年7月,首届“新具像画展”南京巡回展展厅入口处合影,左起依次是:吴越、潘德海、南京友人、吴越夫人、侯文怡、汤国、毛旭辉
1985年是当时的高峰
 
Hi:在那个时代,成为一个艺术家是非常勇敢的选择。
毛:应该说很不容易。说夸张一点,那是一个充满敌意的社会,张晓刚大学毕业回到昆明,我们经常在一起,喝酒,谈艺术,相依为命。我们几个人在这个城市里被看作走错路的人,后来潘德海也不远万里地来到这里,我们成为了朋友、战友,叶永青毕业以后也成了我们圈子里的人,这个圈子是非常小的。    
1985年6月,首届“新具像画展”在上海静安区文化馆展览现场,从左至由依次是:潘德海、侯文怡、徐侃、毛旭辉、画家朋友、张隆
1985年6月,首届“新具像画展”在上海静安区文化馆展览现场,从左至由依次是:潘德海、侯文怡、徐侃、毛旭辉、画家朋友、张隆
Hi:整个80年代,这种对艺术的讨论,思想的碰撞,在什么时候到了一个顶峰?
毛:可能1985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时期,我和张晓刚、潘德海,以及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读书的画家张隆,上海画家侯文怡,雕塑家徐凯,一起在上海做了第一届“新具象画展”。这个实际的行动在我看来就是当时的高峰状态,因为在1985年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作品了。
1985年7月,首届“新具像画展”南京巡回展,展览地点位于南京市卫生教育馆,毛旭辉(左)、侯文怡(中)和潘德海(右)在展厅入口处留影
1985年7月,首届“新具像画展”南京巡回展,展览地点位于南京市卫生教育馆,毛旭辉(左)、侯文怡(中)和潘德海(右)在展厅入口处留影
Hi:这些作品完全不被当时的美术系统认可。
毛:都是只能在家里给朋友看的作品,这些作品没有一张可以参加官方的展览。当时的官方对你的题材有要求,对语言方式也有要求,与我们这些受国外现代主义影响的自由创作者的语言完全是格格不入。而且中国唯一的重要展览就是全国美展,官方有很大的权力决定一个画家的成败。所以我们特别想做不经过官方审查的展览,这样才能称作“艺术家”,艺术家有绝对的创作权力自由! 
《圭山·女人与马》 86×90.5cm 布面油画 1985
《圭山·女人与马》 86×90.5cm 布面油画 1985
Hi:当时生活上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毛:选择了画画生活就会比较紧迫,不画画的话,过小日子还是可以的,每个月40多块钱工资可以养活一家人了,但是搞艺术就穷了。那时候没有市场,如果有谁想靠画画赚钱就会被我们看不起,年轻气盛的时候都想追求纯粹,不能太实际。
《自画像》 54×37.5cm 纸本油画 1984
《自画像》 54×37.5cm 纸本油画 1984
Hi:做“新具象画展”需要很多钱吗?
毛:为了能办这个展览,需要去打工,做些装修什么的。当时昆明一个大型超市要开业,我们每天晚上过去打工,一个月下来每人赚了80块,但这远远不够,只能跟朋友和家里借钱来做这个展览。运费很高,我们都是自己打箱子用三轮车送到火车站去托运。一切都要自己去做。
《最初的舞步》 90×49cm 布面油画 1984
《最初的舞步》 90×49cm 布面油画 1984
“85”是纯粹的、干净的
 
Hi:展览的反响怎么样?
毛:反响还不错。但是展览过程中心里非常紧张,因为是第一次做没有经过官方认可的展览,作品都没有经过审查,不时有传言要被封杀;另一方面,自己的画去了“上海滩”,那是个很厉害的地方,画得到底行不行?最后,一些上海的朋友说那个展览很刺激。
《某女士肖像》 119×89cm 纸板油画 1984
《某女士肖像》 119×89cm 纸板油画 1984
Hi:通过这个展览和做前卫艺术的其他群体建立联系了吗?
毛:那是后来的事情。办完展览回来,一是疲惫,还有失落。为什么失落,因为除了展览那几天的一般新闻性报道,就没有任何其他跟踪报道了,那些批评家在哪里?关心艺术的媒体在哪里?什么都没有。
《圭山组画·遥远》 110x87.5cm 布面油画 1985
《圭山组画·遥远》 110x87.5cm 布面油画 1985
Hi:石沉大海。
毛:有一种很疲惫的失落感。那种感觉有点像《老人与海》,三天三夜和一条大鱼搏斗,征服了大鱼后拖着它回家,但是回家后发现只剩下了骨架,也就是说回家的途中,大鱼已经被其他的鱼吃掉了,是一种经过搏斗之后很空的感觉。到1986年的时候,情况发生了一点变化,侯文怡写信给我说,在这种巨大的失落和漠不关心之后,有人开始感兴趣了,高名潞到上海活动,看了我们的展览资料很感兴趣。也正是那时侯文怡说她对中国绝望了,要去美国了,让我们好自为之,然后把高名潞的联系方式给了我。之后通过写信的方式与高名潞建立了联系,这是第一次有人比较认真地来跟我提问和探讨。之后,王广义、舒群和高名潞他们邀请我去参加“珠海会议”,到那时我才感觉到这个事情是全国性的。在昆明这种边疆小城,没找到“组织”。当时艺术家很容易识别,长发,穿的很随便,批评家就穿的比较正统。
《切断以后》105×76.5cm 布面油画 1984
《切断以后》105×76.5cm 布面油画 1984
《秘密》74×103cm 纸本油画 1984
《秘密》74×103cm 纸本油画 1984
Hi:一些人说,1985年是个高峰,之后美术运动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毛:这是一些批评家的看法。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说,我觉得是一直推进的,我们从云南出发,到达上海,然后到了南京、珠海、黄山,最后到了北京进了中国美术馆,中国当代艺术在这个过程里不断地壮大和膨胀,现代艺术在当时中国的那种影响力是逐渐变大的状态。
《突然显现的内部》81×95cm 布面油画 1984
《突然显现的内部》81×95cm 布面油画 1984
《夜晚中的两个体积》79×105cm 纤维板上纸板油画 1984
《夜晚中的两个体积》79×105cm 纤维板上纸板油画 1984
Hi:你作为身在其中的人,今天怎样看这段历史呢?
毛:其实我并没有经常以一个“老八五”自居。换个角度来看,这个时间对我来说很短,就是我的青春,是我年轻时代的一段历史,它有特殊性,也有影响力,不断地带给大家新的认识。在今天,它可能会成为一个怀旧的对象,也是一面镜子,可以对照我们今天的态度。历史就是一面镜子,“85”就是一面镜子。今天我谈起“85”感觉还是很近的事情,我个人还是沿着“85”建立起来的态度来从事我的工作和创作,我没有背离它。它就是一个很纯粹的、干净的阶段。
《红色人体》97×84.5cm 纤维板上布面油画 1984
《红色人体》97×84.5cm 纤维板上布面油画 1984
《红土之母·召唤》73.5x54cm 纸板上油画 1986
《红土之母·召唤》73.5x54cm 纸板上油画 1986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