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方 用十年回答三个问题

作者:朱凡图片提供:星空间 2015年4月22日 专题话题
星空间负责人 房方
星空间负责人 房方
从2005年4月1日开始,星空间已经走过十年。从最初对拥有一块自主的小天地举办展览的冲动开始,经营至今。回头看,房方选择坦诚地面对曾经遭遇的挫折,同时也坚持着自己,继续围绕着“艺术”二字去发展星空间的生意。十年之际,他希望星空间不仅仅是一个优质“名单”的预言者,同时也更扎实地推广艺术家,更加全面地与艺术生态系统“结缘”,做一个更“合格”的画廊。
2005年,星空间开幕群展“下一站,卡通吗?”展览现场
2005年,星空间开幕群展“下一站,卡通吗?”展览现场
2005年12月,群展“坏孩子的天空”,图片记录了星空间的创始初址3818库的空间外景
2005年12月,群展“坏孩子的天空”,图片记录了星空间的创始初址3818库的空间外景
Hi艺术=Hi 房方=房

以展览表达对年轻艺术家的理解

Hi:星空间是什么时候设立的?最初成立画廊的初衷是什么?
房:星空间2005年有了实体的空间,但其实从2003年就开始寻找艺术家了。最初是受到了伍劲的影响,在我读大学的时候,他发现、推出夏俊娜的故事是艺术市场课上唯一的活生生的案例。2000年,我大学毕业那年和同学汤静、孙路静策划了一个展览,叫做“二厂时代”,表达了我们对年轻艺术家的判断,当时参展、现在还在做职业艺术家的有仇晓飞、王光乐、宋琨、黄宇兴、马延红、梁远苇、王颉和红门画廊代理的陈可。到2003年,我有了可以自己支配的一点“闲钱”,就与伍劲讨论一起做点事——那时我们已经在中央电视台“美术星空”栏目组共事三年,他知道我很关注年轻艺术家的成长、也很相信自己的眼光,但他说,真金白银地把自己的钱放进来,投资艺术,一定会升级对艺术价值判断的体验——他的话激发了我,所以我们共同开始做这件事,寻找年轻的艺术家中的“种子选手”。

Hi:在2003到2005年空间开设前,积累了哪些艺术家资源?最初是和哪位艺术家展开合作的?那时选择艺术家的思路是怎样的?
房:2005年之前,真正签约的艺术家并不多,第一个签约的艺术家是高瑀,庞茂琨推荐他参加伍劲的新锐绘画奖,说“我有一个学生,挺不一样的”。那时就是凭借几张五寸的彩色照片,产生了进一步了解他的想法。当时他正热衷于动画片的创作,而他带有卡通特征的绘画在当时的中国艺术圈绝对耳目一新,相比一直延续在绘画中的学院传统和正在热潮中的行为装置艺术,我觉得他的创作有一种非常吸引人的边缘感,而他的个人气质也符合我对新一代艺术家的想象。总之,我在最开始寻找艺术家的阶段,是尽量根据我对艺术史的理解,来汇聚一些我自认为很有潜力,但远未得到市场或学术体系认可的人。
2007年12月,“绿校第二次年展”展览现场
2007年12月,“绿校第二次年展”展览现场
2008年,星空间在上海民生美术馆策划群展“找自己”
2008年,星空间在上海民生美术馆策划群展“找自己”
Hi:为什么会在2005年这个时间点,突然有对空间的需求?
房:这个时间点的选择有些必然性,就是我们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作品,需要去展示,但其中也有偶然的成分,2005年《美术星空》已经停播,我也越来越明确自己在电视台没有什么发展空间,从策划“二厂时代”以来,我一直都有做展览的愿望,也想告别打工生活干点儿自己的事。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做完“二厂时代”的展览,我爸爸问了我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做展览的钱从哪儿来的?我说,是大家凑的,策展人出的大头儿,艺术家每人出了一点,还有一位叫张利宾的律师赞助了一点。第二个问题是,有没有作品卖掉?当时跟艺术家都签了代理合同,但是一件作品都没有卖掉。第三个问题是,以后怎么做展览?说白了就是钱从哪儿来,还是继续凑钱下去吗?这是个很实际的问题。
到了2005年,距离毕业时候的“二厂时代”已有五年,我自己也有了更多做展览的想法,跃跃欲试。通过在全国走了一圈,除了代理的艺术家外我也结交了更多“新人”,希望通过展览来表达对他们的理解。
说实话,那时对能不能把画廊做成一个生意完全没有把握,当时中国本土的当代艺术市场太小了,唯一跟年轻艺术家打交道的就是林松的春夏翰墨,后来改为世纪翰墨,其他的画廊大多还是服务于海外客户。
2005年的4月1日,星空间举办了第一个展览,“下一站,卡通吗?”,是一个群展。这个展览核算下来,肯定是入不敷出的,4月举办的展览,直到年底才卖出了第一张画,唐大堤先生买了一件陈可的作品,他也是画廊的第一位客户。
尽管作为生意,从2003年开始算起到第一单交易的产生历时2年之久,但实际上已经比预期要好很多,事实上我对第一单生意何时能来的预期长到没有任何期待。

 
2012年11月,高瑀个展“不现实”在银河SOHO举办
2012年11月,高瑀个展“不现实”在银河SOHO举办
十年,五次搬家

Hi:那时为什么把空间选在798?
房:2005年的798还不是北京的画廊区,那时的画廊多开在使馆区或者故宫一带,外国人聚集的地区,但我当时预感,798有可能更适合年轻的艺术家,甚至将来有可能成为新的中心,而且作为一个新起的园区,场租也比较便宜,一块左右。
Hi:最初星空间的位置是在3818库吗?
房:对,最初是林松找了一个空间,分了一半给我,一百多平米,还搭了一个小二层,用做库房,空间挺可爱的。那时我有一个榜样,是开在上海复兴公园的香格纳画廊,那个空间就不大,所以我认为一个初创的画廊更不必太大。
Hi:之后就搬到798东街了吗?经过了几次空间的调整呢?
房:星空间搬过四次家,先是从3818库搬到现在小万食堂的上面,现在的绿影室,当时是张大川和阚昕的家。后来扩充到那个院子里的另一头,现在是太和空间,最后搬到798东街。如果算上七棵树,星空间在十年的时间中,搬了五次家,直到现在这个地方,才算安定下来,通过一个比较稳定的合同“站住脚跟”。

2012年11月,高瑀个展“不现实”在银河SOHO举办
2013年5月,星空间参加首届巴塞尔香港艺博会,展出陈可个展“一个女人•弗里达”
2013年5月,星空间参加首届巴塞尔香港艺博会,展出陈可个展“一个女人•弗里达”
Hi:你对团队的选择是一个怎样的标准?最看中他们什么样的特点呢?
房:在星空间工作过的“小伙伴”确实挺多的,第一个是黄寺,之后还有黄姗、杨小军、巩剑、安静(Lee Ambrozy)、马小鸥、杨芳菲、安菁、孟玥辰、李国庆等大概得有几十位,目前的团队成员还有后来加盟的合伙人崔杰。如果说他们有某种特质的话,那就是都特别热爱艺术,对艺术家有一种超越了工作关系的友情,这一点也是我很珍视的。

Hi:一个好的画廊团队应该是什么样的?你是否有自己的标准?
房:星空间的团队从最早的3个人,到最多时有20多人,现在又重新回到5个人。目前阶段,我理想中的画廊团队人不要太多,5到8人最合适,聚焦于最核心的业务,做到配合流畅、高度默契,其他事情最好通过外包的方式去解决,现在与画廊经营对接的各种服务也越来越健全了。

Hi:星空间搬到七棵树已经快两年的时间,至今还是有很多人会觉得惋惜,你怎么看待现在的状态?是否在空间上的需求得到了满足?艺术家是否把展览空间调动起来?
房:我猜想大家惋惜的原因,还是在把798作为衡量画廊品质的指标。但对我而言,从边缘出发是星空间起家时的特质,也是我相信的东西。所以,离开798来到七棵树是重新焕发星空间活力的一种尝试,我们在这里推出的一系列展览也得到了很多肯定,更坚定了我的选择。
2014年3月,“春分——烟囱&温凌双个展”展览现场
2014年3月,“春分——烟囱&温凌双个展”展览现场
寻找不同于“流行”的新可能

Hi:当下艺术生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星空间在寻找艺术家的线索上是否发生过调整和变化?
房:虽然合作的艺术家已经有所变化,但我自己感觉本质上是没有变化的,我更看重的还是我自己对艺术家的直觉,希望能够提供一些不同于“流行趋势”的新可能,通过长期的合作来伴随艺术家的成长。
Hi:你是如何判断好的艺术家?
房:好的艺术家真的有共性,只是很难用语言描述。看到他们的作品,我会有强烈的感觉,会点燃合作的欲望。但直觉也并不是“空穴来风”,它可能来自过往的经验、对艺术史的阅读,规律一定存在于过去发生的漫长历史中。我感觉很开心的是,自己总是能够遇到一些我认为很好的艺术家。
Hi:从个人的从业经验而言,艺术家身上有哪些你无法认同的缺点?
房:艺术家也是很真实的人,也会有脾气,也要维护自己的利益,也有自己的主见,这就有可能与画廊主产生分歧甚至摩擦,但我觉得这不能称之为“缺点”。而走过了十年,我越来越倾向于用理性的态度和契约的方式来使得跟艺术家的合作更为顺畅,当然,真诚和善意更是必不可少的。

 
2014年5月,在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呈现邱炯炯个展“痴”
2014年5月,在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呈现邱炯炯个展“痴”
以谈艺术的方式与藏家建立共识

Hi:星空间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寻找藏家的?
房:通过一种比较缓慢的方式——我们这个团队其实都挺羞涩的,甚至有点儿怯于谈生意,相反倒是更爱谈艺术,通过对艺术家的介绍,包括对个性、作品和市场状况的解读,建立与藏家的共识。这个过程很慢,但我自己还是挺认同这样的方式。我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一种“你情我愿”的购买,并且我也绝对相信,每个藏家都会有自己的主观判断。再有一点,就是对于艺术的认知,的确需要过程、需要时间,该等就得等,着急也没用。

Hi:你对好的藏家是否有清晰的描述,或者是你所期待的藏家的理想状态?
房:从某种角度来讲,我认为不应该去区分什么好的藏家或者不好的藏家,购买作品的藏家都应该得到起码的尊重,购买行为本身促进了作品的流通。但从我的个人角度来讲,我乐于看到更多富于主见并且个性鲜明的藏家,相信自己的判断并勇于尝试,因为这样才更过瘾,是对艺术的一种享受。

Hi:星空间目前的藏家结构是怎样的?
房:星空间的藏家结构还不错,既有青年藏家,也有资深藏家,当然是以本土和亚洲藏家为主的,这也和星空间的目标市场与自身条件相一致。

Hi:星空间十年,是否能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描述星空间?
房:还是用星空间最开始的那句广告语吧,“汇聚闪亮者”,虽然这句话很难量化,但在我心里却有着明确的标准,希望在未来,能够继续与那些“闪亮者”站在一起,无论是艺术家、藏家还是团队。
2014年10月,“黑侏儒/下”展览现场
2014年10月,“黑侏儒/下”展览现场
2015年3月,张晖、柄泽健介双个展展览现场
2015年3月,张晖、柄泽健介双个展展览现场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