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钧 艺术市场的冷和热都很正常,都是价格向价值的回归

作者:张朝贝 2017年8月30日 专题话题
今年春拍最具话题性的可能是王广义那张55万成交的《大批判·LG》了,而于老炮艺术家们市场低迷相对,20世纪现代油画的价格反而能在近年持续坚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究竟在发生什么,中国的藏家们兴趣又在哪里呢?在李大钧看来,“画还是那些画,时代的变化使他们的价值得以显现,这是艺术市场本身机制的运作。”
崩盘与坚挺,都是艺术市场本身机制的运作
Hi:今年春拍最具话题性的可能是王广义那张55万成交的《大批判·LG》了,市场的崩盘是否会使老炮艺术家们面临出局?
李:所谓的“崩盘”也是相对的崩盘吧,说崩盘不一定公允。有些艺术家不会从美术史里淘汰,只不过不会像以前那么热炒,但实际上谁也消灭不了他。他们如果自己坚守自己的艺术主张,也没有理由退出。有些艺术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时间选择形成的。所以在我看来不是他们的价值“崩盘”,只是市场的“崩盘”,即市场受到了影响。

Hi:在当代艺术市场普遍低迷时,20世纪现代油画的价格反而能持续坚挺,原因是什么?
李:以吴大羽为代表的几位现代艺术大师,包括吴冠中、关良等得到认可,说实话还是他们在美术史中的地位、学术定位和作品本身的价值在起决定作用。我觉得画还是那些画,时代的变化使他们的价值得以显现,这是艺术市场本身机制的运作。吴大羽、关良都不是一下子冒出来的,而是过去我们对他们的评价和研究都远远不够,实际上它就摆在那儿。作为艺术市场的规律,他们的作品数量有限,艺术价值和社会需求又高,在某种程度上收藏力量又在加强,所以这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1000万的吴大羽不算热,只是基本价值的回归
Hi:从近五年的表现来看,二级市场掀起了一股“吴大羽热”,俨然成为中国的德库宁,你怎么看?
李:吴大羽有德库宁的地位,但是没有那样的影响,也没有那样的价格。从这个意义讲,我觉得恰恰是我们对自己大师的认知太不够了。现在所谓的“热”,不过是他基本价值的回归。他作为世界级艺术大师,无论是跟黄宾虹、潘天寿和李可染比,还是跟他的学生(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跟与同期的世界艺术大师比,他的价格都太低了。吴大羽热什么?只是在少数群体里开始有人认识他的价值而已,作为普遍性的认知、共识根本就没有。

Hi:他们的价值是什么时候开始被认可的呢?作为吴大羽的推广机构,势象空间做了哪些努力?
李:我觉得我们做的还不够,当然也不是说做得过度就好。也不能说在推动吴大羽的市场认知上我们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因为有些买家和收藏机构我们也不认识,也并不是受我们的影响,这恰恰反映了整个社会的进步。从客观上讲,从90年代初他们的价值就不断被认知。从中国有比较正规的一二级市场以来,台湾、香港发起的对现代艺术的重新认识、市场提升就没有被改变过。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对现代艺术的长期压制,在很长一段时期我们对20世纪现代艺术价值的认知已经基本上归零了,现在被重新发觉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我们某种程度是在还历史的债。如果中国没有经历那么多年的战争和内乱,那这些艺术家本身就应该处于很高的位置上。你看西方艺术市场更是如此,从来都是一环一环地递进,从印象派到现代艺术到战后艺术层层推进,价格是非常合理的,它没有哪个艺术史的环节被忽视,我们缺的正是这个。
这几年我们在吴大羽的推广上做了一些工作。出版了《吴大羽作品集》《师道》《羽诗》等四本书,办了《吴大羽文献展》《吴大羽的诗与画》等四个展览,也正在乌镇建吴大羽美术馆。今年还会有一本吴大羽的文集要出版。我希望呈现给艺术市场以更多的吴大羽文献,让他的作品和文献说话。感到欣慰的是,许多朋友加入进来,对吴大羽的认识确实是提升了。明年、后年几家美术馆都会有吴大羽重要的展览计划。慢慢来,我会用一生来坚持做这件事。

Hi:在对20艺术现代艺术的重新发掘中,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个案?
李:前一段我们做了“光华之路”的展览,通过这种方式展示了像卫天霖、庞薰琹等很多艺术家,当然还包括我们没有展示的关良等,都是杰出的艺术大师。我觉得今天学术界的某些认知已经形成了,但市场有自己的认知和活跃的部分,所以有一些不能完全匹配。事实上艺术市场最终会用市场的行为来反映艺术史的正常发展,通过价格与价值的契合达到最终的回归。
不是青黄不接,而是新老并存
Hi:今年大陆春拍中国当代艺术的藏家结构是怎样的?新晋藏家仍然观望,中国当代艺术的藏家青黄不接了吗?
李:我觉得不能完全这么看,事实上我了解的情况并不是这样的。大家锁定的所谓老藏家肯定是相对的概念,他们有一部分已经浮在水面,还有一部分没有在市场上表现,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收东西。某种程度上,我对艺术市场还是比较看好的,因为有越来越多新的藏家,或者说新的艺术品购买者进场,所以我觉得恰恰不是青黄不接,而应该说是一个新老并存的局面。这些新人会越来越体现出他们的力量,据我所知一些有能力的新收藏家已经开始来关注境外艺术品,只是大家可能没注意到。

Hi: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内藏家开始涉足国际当代艺术,对中国当代艺术藏家的分流造成的影响有多大?
李:其实中国人买西方的奢侈品、买手机买进口车早就是一个普遍现象,既然在别的领域大家都在选择这种世界性商品,为什么在艺术品领域不可以呢?中国人买世界的商品和外国人买中国的商品,这没什么大惊小怪的,而且一定会产生巨大的分流。那么在今后的世界艺术市场里,中国的艺术家则要面临更大的竞争,他们要和国际艺术家的作品要进行竞争。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好或坏的问题,而是必须面对的问题,聪明的艺术家和收藏家都应该在这种变革中受益。

Hi:如何评价过去五年当代艺术市场的起落,以及如何预测未来五年艺术市场的趋势?
李:其实艺术市场的冷和热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一种偏向,总觉得市场越热闹越繁荣越好;其实我觉得有时不繁荣甚至萧条也是市场的一部分。有些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确实繁荣了,但也就有了泡沫,泡沫多了就更不好了。我们应该客观地去评价市场的变化,但它并没有好坏之分。过去五年和未来五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都是处于一种深度的变化之中,我们都要面对和适应这种动荡不已的变化。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