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扬 愿如呼吸般创作
尚扬对术士说自己常梦见自己离地一尺飞行,不论地貌如何崎岖起伏,始终保持这个距离。术士问尚扬空中有没有障碍?尚扬问答道:“没有,飞行时心情很痛快。”这是1993年彭德为尚扬杜撰的《尚扬索隐》中的一段文字,这一年尚扬刚调到华南师大,刚过50岁,尚扬觉得自己在这个时候才确定了艺术的航向。
爷爷的河
尚扬的爷爷不姓尚,姓苟,是名游医。尚扬的父亲就是爷爷在安徽行医时出生的,解放后成为了一名在武汉任教的美术教师。受父亲的影响,尚扬从小就执着于艺术,湖北美院三年级时的创作就已经参加了全国美展。但时代的车轮却让这位年轻的艺术家搁笔14年,直到后来尚扬考上湖北美院的研究生。
喝长江水长大的尚扬,又用长江水稀释着自己的颜料,但直到见到黄土高原,他才觉得自己开始起飞。创作了《黄河船夫》和《爷爷的河》的尚扬,已成为当时中国黄土高原主题的代表画家,甚至有人发明了“尚扬黄”来形容艺术家画面表达出的色调。但即便是现在,尚扬对自己80年代的创作依然很不满意,他不希望自己的绘画有这么强烈的地域性。
此后尚扬又陆续尝试许多题材的创作,有天体绘画也有综合材料。1989年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来说是决定性的一年,但尚扬却没去参加大年初一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大展。4月,他带着综合材料作品《状态》出现在了中国美术馆“八人油画展”,同一天开幕恰巧是塔皮埃斯的版画展,这给正在从事综合材料试验的尚扬很大鼓舞。或许是注定有崎岖起伏,在短暂的院长生涯之后,局势已经不能让尚扬再从事大型的装置创作,但这反而使他有了时间静静的思考架上的问题。
关键的1991年
1991年初冬,尚扬从长途车窗里回望渐渐远去的黄土高原,在一片被白色抹去的风景里结束了他的十年纪行。此前不久,他画了《大风景》,它已不再是1985年以前那些关于文化记忆的黄色土地。
这时候的他不再对自己的创作不满,之前警惕自己被裹入运动的尚扬甚至参加了1992年的广州双年展。艺术家认为自己已经从80年代的现代主义创作状态转型到了当代艺术的状态。
流浪似乎是萦绕着尚扬家族三代人不变的主题,从武汉到广州再到北京,尚扬在迁徙中不断修正着自己航向。尚扬始终认为艺术是非常个人的事情,从小他就不参加学校内的美术组。但是他也兴奋的接受85新潮美术运动,甚至去推波助澜,但是他并不是一个趋同的参与者。当中国的当代艺术家都从运动状态、集体状态回到个人的创作中后,便有了93年的“后89”中国新艺术展。
从大风景开始,尚扬就开始“以日志和手迹的方式,记录下我们正在剥蚀和坍塌的风景”。E地风景,董其昌计划再到H地我们看到艺术家用他一脉相承的方式关照当下混杂的文化状态,关照人的生存状态和文明走向。尚扬曾在九十年代和徐虹有一段精彩的对话,“眼看二十世纪就要结束了,我总感到这是一个非常的时刻。这一百年看看就要过去了,这一百年我们究竟干了些什么?现在正处在一个什么位置?下一个百年我们能干什么?”他问道。显然这个问题也值得当下的深思。
当代艺术不过是打个比方
Hi艺术=Hi 尚扬=尚
Hi:你曾说绘画是时代的表征,那么“董其昌计划”这个系列是怎么跟当下生活、社会联系在一起的?
尚:“董其昌计划”是一个信手拈来的名字,它有一点小提示,这是一个有中国文化思考的艺术家的作品,仅仅有这么一点点,其他的并不重要。它实际上是我们的生存状态,我希望用体量让人感觉有一个东西在压迫着你。一半是真实的自然风景状况,我们知道用镜头去拍摄的这些风景照片,它应该是风景最真实和鲜活的一种记录,但是另外一半画面是用坍塌和损坏的形象,甚至是粗暴毁掉的状况。当这两半拼在一块的时候,你会发现取之于自然真实的照片在另一半面前失去了他的生动。破坏更生动,破坏更真实,破坏更鲜活,这就是今天的现实。所以我就想,其实艺术不过就是打个比方,当这件作品放在观者面前的时候,不管懂不懂得当代艺术,一些人也会从中会感受到它的含义。现代主义是拒绝跟人交流的,但当代艺术它好就好在,它还是希望与观众有交流和互动的,更重要的是希望这种交流引起心灵深处的反响。我想这个图式可以让人从这种比喻里感受到一些更深的东西,这也让我感受到当代艺术家存在的意义。
Hi:你现在看艺术跟你1991年转型时看艺术的时候有变化吗?
尚:还是有很大的变化,当时应该说是朦胧的,自觉和不自觉交织在一块,而且对艺术生成的整个途径没有一个充分的展开和把握。因为当时中国处在一个比较闭塞的环境里,不可能展开去看世界,但今天我们看到的世界是了然清晰的,那时候我们不可能有更多的资讯。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那种精神很可贵,虽然是自觉和不自觉相混杂的状态,但是那种艺术家的敏锐性还是非常可贵的,你至少在一种半封闭状态下还能够思考和表达这些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今天对于我来讲,我的问题就是怎么要让我保持90年代初期那种敏锐度,那种艺术家的特别感受力,如果这个东西丧失了,哪怕今天有这么多的资讯,有更多的东西摆在你面前,那也是无用的,也是无效的。
Hi:年近70,你现在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状态了吗?
尚:还没有,我以前曾经在一篇散文里面讲过,呼吸是一个人的正常生理状态。平常你是不会想到呼吸的,而当你生病了,当你背负着东西,当你攀高的时候就会觉得很吃力,你就会想到呼吸。回到做艺术,我希望这个过程应该像呼吸那么自然,应该自然到不要去想到它,我就问自己做得到吗,很难。
Hi:你认为难在哪里?
尚:因为我们在攀高,我们在负重,我们并不自然,总是觉得自己还是很吃力,有包袱,你有愿望达不到,还想努力,自然就使你会想到这呼吸很困难,你就不那么自然地去做艺术,所以我就觉得做到像呼吸一样的艺术,我想留到来世。
Hi:你觉得现在困扰您的最大困难是什么,除了刚刚说的敏锐之外?
尚:最大的困难还是作为一个艺术家,经常思考的很多东西,会发生模糊,纠葛,所谓纠葛就像随心所欲不逾矩,就是你要随心所欲但又要合法合度。一方面你要跟艺术本体保持一种心灵回归的状态,但是你又要放开心智的去进入思考和创作,这之间其实要调整到一种非常契合的状态是非常难的,我可能是很难做到这一点,但它是我的目标。现在我们来看中外的很多大师,我们看到他们离终极的要求其实已经走的差不多了,但你仍然能看出来有些地方他还是没有能够做到的,可以说这是一个近乎神的要求。
Hi:目前你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呢?
尚:我总是顺着今天已经有的步伐慢慢走过去,而且我的创作,不知道下一张该画什么。我只知道目前我还在进行这个系列的时候,还有一些话还要说,那就让他说下去。但是至于下面我将做什么,大致上离不开我今天所进行这个主题,比如关于人与自然的主题,是一个当今最重大的问题,没有人能够脱离这个环境,没有人不被困惑,因为它是要牵扯到每一个人的生活,甚至每一个人的生存。所以我想这个东西还是可以做下去,但是从我这个状态来讲,我不是会太重复的,我在想一些更有意思的事情。当我开始面对我的作品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我的视觉,因为作为艺术家,这是我存在的理由,当我觉得没有东西能让我展开一种有希望的想象,或者想象稍微枯竭的话,我会很悲哀,所以当我有一些新的视觉想象,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创作的时候,那我就会又往前踏上一步,但我现在一张张作下去的时候我才知道我下一步做什么,还没有一个很完整的计划。
Hi:齐白石在差不多70岁衰年变法,你刚才也说不会重复自己的创作,现在大风景类型的创作已经有20年了,你未来会不会有一些比较大的转变呢?
尚:很难说,我想有一个更大的突破,但我一直是采取比较自然而然的态度,就像我刚才说的那样,我希望创作像呼吸一样自然,做不到的,但是你还要努力,即使没什么结果,那也是不错的。
尚扬的爷爷不姓尚,姓苟,是名游医。尚扬的父亲就是爷爷在安徽行医时出生的,解放后成为了一名在武汉任教的美术教师。受父亲的影响,尚扬从小就执着于艺术,湖北美院三年级时的创作就已经参加了全国美展。但时代的车轮却让这位年轻的艺术家搁笔14年,直到后来尚扬考上湖北美院的研究生。
喝长江水长大的尚扬,又用长江水稀释着自己的颜料,但直到见到黄土高原,他才觉得自己开始起飞。创作了《黄河船夫》和《爷爷的河》的尚扬,已成为当时中国黄土高原主题的代表画家,甚至有人发明了“尚扬黄”来形容艺术家画面表达出的色调。但即便是现在,尚扬对自己80年代的创作依然很不满意,他不希望自己的绘画有这么强烈的地域性。
此后尚扬又陆续尝试许多题材的创作,有天体绘画也有综合材料。1989年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来说是决定性的一年,但尚扬却没去参加大年初一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大展。4月,他带着综合材料作品《状态》出现在了中国美术馆“八人油画展”,同一天开幕恰巧是塔皮埃斯的版画展,这给正在从事综合材料试验的尚扬很大鼓舞。或许是注定有崎岖起伏,在短暂的院长生涯之后,局势已经不能让尚扬再从事大型的装置创作,但这反而使他有了时间静静的思考架上的问题。
关键的1991年
1991年初冬,尚扬从长途车窗里回望渐渐远去的黄土高原,在一片被白色抹去的风景里结束了他的十年纪行。此前不久,他画了《大风景》,它已不再是1985年以前那些关于文化记忆的黄色土地。
这时候的他不再对自己的创作不满,之前警惕自己被裹入运动的尚扬甚至参加了1992年的广州双年展。艺术家认为自己已经从80年代的现代主义创作状态转型到了当代艺术的状态。
流浪似乎是萦绕着尚扬家族三代人不变的主题,从武汉到广州再到北京,尚扬在迁徙中不断修正着自己航向。尚扬始终认为艺术是非常个人的事情,从小他就不参加学校内的美术组。但是他也兴奋的接受85新潮美术运动,甚至去推波助澜,但是他并不是一个趋同的参与者。当中国的当代艺术家都从运动状态、集体状态回到个人的创作中后,便有了93年的“后89”中国新艺术展。
从大风景开始,尚扬就开始“以日志和手迹的方式,记录下我们正在剥蚀和坍塌的风景”。E地风景,董其昌计划再到H地我们看到艺术家用他一脉相承的方式关照当下混杂的文化状态,关照人的生存状态和文明走向。尚扬曾在九十年代和徐虹有一段精彩的对话,“眼看二十世纪就要结束了,我总感到这是一个非常的时刻。这一百年看看就要过去了,这一百年我们究竟干了些什么?现在正处在一个什么位置?下一个百年我们能干什么?”他问道。显然这个问题也值得当下的深思。
当代艺术不过是打个比方
Hi艺术=Hi 尚扬=尚
Hi:你曾说绘画是时代的表征,那么“董其昌计划”这个系列是怎么跟当下生活、社会联系在一起的?
尚:“董其昌计划”是一个信手拈来的名字,它有一点小提示,这是一个有中国文化思考的艺术家的作品,仅仅有这么一点点,其他的并不重要。它实际上是我们的生存状态,我希望用体量让人感觉有一个东西在压迫着你。一半是真实的自然风景状况,我们知道用镜头去拍摄的这些风景照片,它应该是风景最真实和鲜活的一种记录,但是另外一半画面是用坍塌和损坏的形象,甚至是粗暴毁掉的状况。当这两半拼在一块的时候,你会发现取之于自然真实的照片在另一半面前失去了他的生动。破坏更生动,破坏更真实,破坏更鲜活,这就是今天的现实。所以我就想,其实艺术不过就是打个比方,当这件作品放在观者面前的时候,不管懂不懂得当代艺术,一些人也会从中会感受到它的含义。现代主义是拒绝跟人交流的,但当代艺术它好就好在,它还是希望与观众有交流和互动的,更重要的是希望这种交流引起心灵深处的反响。我想这个图式可以让人从这种比喻里感受到一些更深的东西,这也让我感受到当代艺术家存在的意义。
Hi:你现在看艺术跟你1991年转型时看艺术的时候有变化吗?
尚:还是有很大的变化,当时应该说是朦胧的,自觉和不自觉交织在一块,而且对艺术生成的整个途径没有一个充分的展开和把握。因为当时中国处在一个比较闭塞的环境里,不可能展开去看世界,但今天我们看到的世界是了然清晰的,那时候我们不可能有更多的资讯。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那种精神很可贵,虽然是自觉和不自觉相混杂的状态,但是那种艺术家的敏锐性还是非常可贵的,你至少在一种半封闭状态下还能够思考和表达这些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今天对于我来讲,我的问题就是怎么要让我保持90年代初期那种敏锐度,那种艺术家的特别感受力,如果这个东西丧失了,哪怕今天有这么多的资讯,有更多的东西摆在你面前,那也是无用的,也是无效的。
Hi:年近70,你现在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状态了吗?
尚:还没有,我以前曾经在一篇散文里面讲过,呼吸是一个人的正常生理状态。平常你是不会想到呼吸的,而当你生病了,当你背负着东西,当你攀高的时候就会觉得很吃力,你就会想到呼吸。回到做艺术,我希望这个过程应该像呼吸那么自然,应该自然到不要去想到它,我就问自己做得到吗,很难。
Hi:你认为难在哪里?
尚:因为我们在攀高,我们在负重,我们并不自然,总是觉得自己还是很吃力,有包袱,你有愿望达不到,还想努力,自然就使你会想到这呼吸很困难,你就不那么自然地去做艺术,所以我就觉得做到像呼吸一样的艺术,我想留到来世。
Hi:你觉得现在困扰您的最大困难是什么,除了刚刚说的敏锐之外?
尚:最大的困难还是作为一个艺术家,经常思考的很多东西,会发生模糊,纠葛,所谓纠葛就像随心所欲不逾矩,就是你要随心所欲但又要合法合度。一方面你要跟艺术本体保持一种心灵回归的状态,但是你又要放开心智的去进入思考和创作,这之间其实要调整到一种非常契合的状态是非常难的,我可能是很难做到这一点,但它是我的目标。现在我们来看中外的很多大师,我们看到他们离终极的要求其实已经走的差不多了,但你仍然能看出来有些地方他还是没有能够做到的,可以说这是一个近乎神的要求。
Hi:目前你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呢?
尚:我总是顺着今天已经有的步伐慢慢走过去,而且我的创作,不知道下一张该画什么。我只知道目前我还在进行这个系列的时候,还有一些话还要说,那就让他说下去。但是至于下面我将做什么,大致上离不开我今天所进行这个主题,比如关于人与自然的主题,是一个当今最重大的问题,没有人能够脱离这个环境,没有人不被困惑,因为它是要牵扯到每一个人的生活,甚至每一个人的生存。所以我想这个东西还是可以做下去,但是从我这个状态来讲,我不是会太重复的,我在想一些更有意思的事情。当我开始面对我的作品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我的视觉,因为作为艺术家,这是我存在的理由,当我觉得没有东西能让我展开一种有希望的想象,或者想象稍微枯竭的话,我会很悲哀,所以当我有一些新的视觉想象,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创作的时候,那我就会又往前踏上一步,但我现在一张张作下去的时候我才知道我下一步做什么,还没有一个很完整的计划。
Hi:齐白石在差不多70岁衰年变法,你刚才也说不会重复自己的创作,现在大风景类型的创作已经有20年了,你未来会不会有一些比较大的转变呢?
尚:很难说,我想有一个更大的突破,但我一直是采取比较自然而然的态度,就像我刚才说的那样,我希望创作像呼吸一样自然,做不到的,但是你还要努力,即使没什么结果,那也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