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凯 一破一立

作者:史伟图片提供:杨凯工作室 2015年2月10日 专题人物
带着对他粗略的了解——一位水墨艺术家,我前往杨凯在阳光上东的工作室。在逐渐靠近到踏入工作室之时,特别的环境与布置在熟悉中透着陌生,使我好奇心空降:这究竟会是一个怎样与众不同的水墨艺术家?两个小时之后,我真切地感受到一件事:误读真可怕,与水墨相关的只是几次展览,而与杨凯其人与创作相关的,却远多于此。这是我与杨凯的初见。
杨凯 一破一立
水墨的驿站
                                
文竹、九里香、罗汉松……杨凯的工作室中放置着几十盆盆景,可以看出他对此情有独钟。《北海二十四景》组画是杨凯对2014年在侨福芳草地个展“之间”后的延续。该系列开始创作于2014年,共计24件,创作灵感源于2012年他回国后与朋友到北海公园的一次游历。北方园林的大美不同于南方园林的秀美,每处景点都有别致的名称——堆云、积翠、琼华、长汀、琳光……由于对中国传统园林阔别已久,因而这次游历给杨凯带来莫大的感触:当代人的生存环境和心态发生着改变,现代与传统之间存在着极大的隔阂,时空距离的疏远导致传统文化日渐式微。但杨凯始终相信,传统一直在那里,变的只是人的生活状态。盆景是古代文人对自然的某种恋物情结——自然与“造化”被挪移微缩到形态怪异甚至扭曲的盆栽中,这种情结并不会改变。

《北海二十四景》中,杨凯一如既往地通过水墨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以新的生命。在水墨纸本 的《礼》系列与大型装置《大隐似庙》中,艺术家对古代家具和古建筑文化如何在当下得以延续表达了自身的思考。这次,《北海二十四景》关注的依然是这类被掩埋的优秀民族文化的分子——盆景。盆景典型、集中地塑造着自然的优美景色,浓缩着独特的山水韵味,是文人墨客心中“立体的画”与“无声的诗”。

如果说杨凯《礼》系列的理念依据是水墨本身所承载的传统意义、古代家具所具备的文化内 涵、以及艺术家所赋予的当代思考这三者意义的重叠与“套盒化”,那么《北海二十四景》则无疑将这种“套盒化”从形而上的创作理念直接转化到创作媒介与形式上——纸本的水墨基底,亚克力板上的二重意义,以及后者在外光作用下投射在前者上所形成的第三关系,分别以传统、现代与创作的身份实践着对盆景文化的思考与再创造,通过当代的层叠错落与传统的水墨晕染双管齐下,将大象无形与精小独白,落落光影与浓淡墨色完整有序地交融在一体,赋予和传达了当代水墨的新径与心境。它为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延续方式给出了一个新方案:与当代文明的结合,通过赋予其新的形式、新的内涵,构建新的意义。
承光 60x60cm 水墨 亚克力 纸本 2014 
承光 60x60cm 水墨 亚克力 纸本 2014 
三重门
    
《北海二十四景》系列作品的创作手法或图像生成方式很特别,概括地说,是水墨、雕塑、与空间装置的三合为一。区别于传统水墨,水墨于他始终非确定的、最终的视觉形态,他的创作属于泛水墨概念。杨凯从雕塑与装饰的视角出发,将水墨作为一种材料,以这种手段消解掉国别、文化标签。用笔中不涉及传统的皴擦点染等技法,也没有特地遵循某种传统构图模式。在陌生的国家,融入陌生的群体,感受陌生的文化,这样的经历促使杨凯重构出鲜活的、融合东西方语境的另一种“原生态”,它没有国籍,自由呼吸。他更在意于中、西方文化之间寻求平衡,协调好两种能量。

在多种材料的实验之后,杨凯最终以具有充沛墨水表现力的绢本以及吸水性强的硬质纸本为依托,摆脱笔墨纸砚的枷锁,先沾水再染墨,进而在画面上调颜色,深浅不一,浓淡有致,一笔一划既忠于事先对整体效果的设计,又被赋予最大的灵活度与创造力。他说中国人更像水,包容性强,西方人更像油,个体性很强,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在他的创作中得以体现。墨在绢本或纸本是第一重画面,绘在圆形亚克力板上的为第二层,灯光投射到画面上形成斑驳错落的空间阴影为第三重,三重叠加的视觉效果是过去、现在、未来材料的整合。
与杨凯交流,一种很强烈的感受是他拥有中西双核思维,因独特的人生体验,他更敏感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交融,并在感悟中沉淀内省。有破有立,这便是杨凯的艺术观。
广寒 60x60cm 水墨 亚克力 纸本 2014 
广寒 60x60cm 水墨 亚克力 纸本 2014 
Hi 艺术=Hi 杨凯=杨

捕捉文化倒影  

Hi:从之前的《礼》系列,到近作《北海二十四景》,可见你对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印记的元素感兴趣,并诉诸于创作中,选择它有什么原因吗?
杨:首先,我在伦敦一直学习雕塑,在国外它分为2D、3D、4D。其中3D中包含雕塑、建筑、装置、甚至行为及表演艺术等。3D中又会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建筑以及现实中的存在物,我当时住在伦敦最重要的坎特博雷大教堂附近,就会去思考中国最重要的庙宇是什么。建筑实质上是种文化倒影与镜像。另外,同学之间交流话题的某种引导。国际化的环境中,每个人都在探寻自身民族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与不同国籍的同学分享,民族性反而是更国际化的语言。基于此,我选择了古典家具、盆景、中式建筑这类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元素,同时构成生活环境的具体物来介入创作。此外,居住环境的影响。我在英国五年,居于英格兰宗教和文化发源地的老城,所处环境中的宗教信仰、哥特式文化、建筑本身都会潜移默化影响一个人,它们是文化的折射,同时促使你思考自身的民族性何在、你的定位为何。我之所以以水墨为媒材创作也是基于该原因。
Hi:最新个展的基本信息与展地的基本情况你简单介绍一下?
杨:《北海二十四景》系列组画将于3月11日在香港艺穗会、由常越和谢俊兴两位策展人策划的双人展“山外山”上展出。Lucie Chang Fine Arts 致力挖掘具有中国古典文化内涵的当代作品,持续当代水墨的推广,并致力于探勘新的艺术家与表现方式,丰富中国当代艺术的可观性。艺穗会是非弁利机构及慈善团体。原址建筑物建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自1987年正式转营用作艺术创作及文化交流,直至现在举办了1400个展览,包括策展2011第五十四届威尼斯双年展香港馆等,去年也邀请了李津和宋永红两位艺术家在此展览,今年是我和香港艺术家刘学成。

Hi:盆景中扭曲生长的植物或许并不美,在它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之外,你选择盆景的原因是什么?
杨:中国的道教信奉超自然而非传统的自然,扭曲是因为它有灵魂。我相信万物有灵,人可与之沟通,人离不开植物、山石,人对自然充满情感,一座没有植物的城市便如荒漠无异,会很可怕。是花草与树的长势在影响人,魔法世界一样很哥特怪异的树、阴冷的气候成就了英格兰独有的地域文化,北京的银杏,济南的柳树,上海的梧桐,杭州的桂树,苏州的香樟等,这些都是一个地区文化的象征,也是他们影响着文化,是自然在引导人类的文化走势。
琼华 60x60cm 水墨 亚克力 纸本 2014 
琼华 60x60cm 水墨 亚克力 纸本 2014 
主线统摄媒介

Hi:水墨只是你各种表现形式中的重要一员,你初回到国内,如何看待国内近几年的水墨热?
杨:我认为水墨仅是媒介,无需凸显国籍与身份。传统文化需要被继承,更需要被创新,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有其独特的位置,它们之间是平等的关系,这是一种理性的文化态度。每个国家都会有其艺术氛围、艺术潮流或者现象,我需要去观察、交流、学习。曾经井喷式的水墨发展现状,涌现出大量艺术家及作品有利于艺术的新陈代谢,年轻艺术家出头的机会也大一些。但不要过激,艺术家不能被市场左右,坚定自己的创作更重要。

Hi:你作品中涉及的媒材、类型多元,你的创作关注点是什么?
杨:我并不希望作品“很中国”,创作是基于并指向无国界平台的话语讨论,重点不是传统文化本身,它作为背景存在,启发观者探求思考作品背后的问题,比如在未来它将被如何延续。我借用古典家具、盆景为媒介,它们在现实中可能由实用功能退居为装饰品、形而上的存在物,生活节奏加快、文化更迭的同时它们在消亡,人便失去了传统意义上与自然沟通的渠道,在此我将其变身为一张画置于空间中,以另一种方式将文化复活或延续。比如,这种复活并非生硬地向后辈人强行推介古建筑,仅是以年轻人可接受的方式去呈现古建筑的魅力,古建筑便可以继续“生长”。
三希 60x60cm 水墨 亚克力 纸本 2014 
三希 60x60cm 水墨 亚克力 纸本 2014 
Hi:你以个体视角看待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基于你在海外求学几年的背景,作品中是否涉及到某种身份认知问题?
杨:我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研究中国文化研究,英国反而比中国更合适。因为那里资料相对全面完整、资料的开放度及文化的包容度。前段时间的查理事件令我发现无论在任何国家言论都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Hi:未来你有什么项目计划?
杨:在《北海二十四景》之后,我会继续其他的表现形式,水墨仅是我创作母题脉络中的一个点。在九月,会在上海发布“大隐似庙”项目,它是关于古建筑的空间装置作品,探讨的是二次元世界与真实世界的交互关系。千年古建也好,岁月流转中更多的承载方式也好,都需要人去整理和思考,我们讲,破而后立,希望以打破的方式提醒后世的人们文化性的消失与延续。
泰宁 60x60cm 水墨 亚克力 纸本 2014 
泰宁 60x60cm 水墨 亚克力 纸本 2014 

相关人物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