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征远 摆脱惯性

作者:滕昆 2016年5月6日 专题人物
卢征远曾经说希望自己永远是一个“不成熟的艺术家”,这当然很容易从字面上让人产生误解。这位在创作上有着惊人生产力的艺术家,并不是试图成为单纯生活在艺术里不谙世事的“不成熟”的人,而是排斥自己在某个领域走入“成熟”。他厌恶固化的样式和方法,他厌恶“成熟”背后的一劳永逸,在他看来,艺术一定不是“循规蹈矩”的,他始终在“对抗成熟”的路上,尝试着摆脱代表安全感的“惯性”,寻找着新的可能。
艺术家 卢征远
艺术家 卢征远
我是耐力好的那种人
————————— 
2006年,卢征远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创作《天堂》得到画廊的关注,并在同年在台北的诚品画廊得到展出,这是卢征远本科的毕业创作,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五年学习之后,他用一件有着现实主义色彩的创作,向过去告别。
事实上,《天堂》已经显露出卢征远创作中最常见到的“反思”迹象。虽然在当时的环境中,他的毕业创作并没有离开传统的人物,可是,他却选择了“不正常”的一个人群。在这件作品中,卢征远把自己五年来学到的技巧挥洒其间,因此,他比他的大多数同学都早得到了机会,今天看来,他也走得比很多人要远。
《浪》 400×220×180cm 喇叭、水、声音装置、木、钢、亚克力 2015
《浪》 400×220×180cm 喇叭、水、声音装置、木、钢、亚克力 2015
卢征远并不讳言自己的“幸运”,本科毕业之后得到画廊的展览机会,三年之后,师从隋建国的卢征远在硕士毕业后迅速进入了连续的个展——在泰康空间和尤伦斯,卢征远用与《天堂》迥异的面貌,完成了自己经历过另外一重淬炼之后的汇报演出。在这两个个展中,卢征远用“八十四天八十四件”作品的方式,借助研究生求学期间完成过的“一百天一百件”作品的训练,向他的观众展示着自己强大的专业功底与创作能力。八十四天,八十四件“从创作理由到作品呈现,从材质选择到造型设置,从概念的生发到别人如何观看”都成系统的作品,意味着“把自己整个扔进去作为材料”的卢征远,以与众不同的姿态与艺术世界建立着个性鲜明的联系。
在卢征远手中,霓虹灯是一种常用的素材
在卢征远手中,霓虹灯是一种常用的素材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却也是一种必然。卢征远说,自己属于耐力比较好的那种人,凡事都会坚持到最后。这解释着为什么只有卢征远能够完成一日一件作品的高强度创作,也解释着为什么幸运会眷顾他。耐力好,让卢征远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生命力,也让他时时反思创作。他避免被贴标签,拒绝程式化,他建构着自己的艺术世界,也坚持着自己的艺术理想。
5月1日,卢征远全新项目“谁是大咖秀——自拍艺术节”亮相凤凰艺都798艺术空间,在这里,卢征远开始了他全新的探索。在策展人张未看来,这个项目用一种逃脱常规展览的模式举办了一场邀请大众参与的手机自拍的节日,并用当代艺术的逻辑作为评选标准。‘当代艺术体制的荒谬在于,它既要让别人突破游戏规则,又不愿给出相应的权力和利益。因而艺术体制对于普通人总有一种‘期许',而不是真的‘让位'。‘被期许而没有权力的状态'就是一种‘亚艺术状态'……当互联网把我们禁锢在一个吸引力非凡的国度,当黑色玻璃屏幕把我们分隔,我们的生活就开始通过手机彼此联结。通过自拍,人们在手机中塑造着自我,塑造着他人眼中自我的形象,于是自拍也就成为了这个时代人与人交往、分享、展示、诉说,乃至引诱、炫耀、欺诈的重要媒介。它拍出的不仅仅是自我的样子,更让身体与背后的世界发生交互,让世界成为妆点自我的景观。世界与自我,在前置摄像头中同时被重建,重建为他人眼中与屏幕之上的一张张图像。
 
2016年5月1日,凤凰艺都798空间,“谁是大咖秀——自拍艺术节”开幕现场
2016年5月1日,凤凰艺都798空间,“谁是大咖秀——自拍艺术节”开幕现场
Hi艺术=Hi 卢征远=卢 
 
只有先去打破,才能建立
——————————— 
Hi:去年在台北的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大型个展,是回顾展吗?
卢:从作品来说,我第一件作品是2006年毕业创作时候的《天堂》,是当时比较关心的现实主义的方向,但是不太想用常规的方式表现。从那时候开始到2016年,正好十年。但是我不认为那是一个“回顾展”,就是一次阶段性的总结或者展示。
Hi:十年间你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并且有“一百天一百件作品”和“八十四天八十四件作品”这种疯狂的举动,对你来说,创作的灵感或者推动作品进步的关键点是什么?
卢:说实话,我自己也一直在找。但是我是艺术家,不是理论家,我不可能先给自己一个明确的框架,再去工作。我只有一些模糊地、似有似无地感受去推动自己,这其实是一种基本的方式。在台北的展览,我们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起了“替身”这样一个名字,他的意思是说,我的创作有很多是对于日常形式进行的转换,还有身体对身体的替换以及物与物的替换,在他说完之后,我再去看我的作品,发现确实很多作品都有这样的对应感。这种对应感并不是说从一到一,而是在对应中产生很多错位,是这种错位产生了我的艺术——就是在替代之间出现了一种距离,因为替代总是有真有假、有主有次。我觉得这个过程就是你问的这个“点”。最近有朋友说过一句话,就是之所以我喜欢这种工作方式,是因为一种要“摆脱惯性”的冲动,我很认同这一点,因为我发现,我很难做一个事情一直做下去,如果我觉得某个事情做成了,我就会想去打破和改变它,并重新建立。
卢征远为自己在台北个展“替身”量身定做的作品,这是一件与现场发生着关系,同时与卢征远个人创作脉络有所关联的“现场作品”
卢征远为自己在台北个展“替身”量身定做的作品,这是一件与现场发生着关系,同时与卢征远个人创作脉络有所关联的“现场作品”
Hi:“替身”是否意味着需要“对照物”?
卢:确实很多作品里都有对照物。当然有的时候它不一定呈现。所以我觉得“替身”这个概念概括的很对,我的很多作品都有这样一个影子。可能与我的教育背景有关,我还是很典型的学院艺术家,接受过很深的视觉、技能训练,而且我还掌握的不错。即便我一直在渴望对抗、挑战,想建立新的东西,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是有的。比如我们在学习中,美院的方式是很清楚的,一切都不是凭空而来的,不可能给你一块泥说随便做一个什么出来,一定是要有对应物的。我也在反思为什么我会产生“替身”,我想就是这种训练在起作用,我需要有一个参照存在,才能创造另外的东西。所以,下一步也要看自己可以怎样来做一个搏斗。
Hi:会是什么方向?
卢:可能会是更概念化的、无形的东西,也可能什么都没有。现在来说,新的作品可能会跟网络化有关系,我认为此时此刻我们所感受到的任何东西都可能变成自己的出发点。
5月1日项目现场,“评审”机制的设置意味着“标准”的建立
5月1日项目现场,“评审”机制的设置意味着“标准”的建立
“非黑即白”不是我想要的
——————————— 
Hi:艺术严肃吗?
卢:我是个容易严肃的人,所以我倒是希望自己的艺术不要那么严肃。我的体会是,作品的创作不能柔顺,需要有一些磕磕绊绊,只有这样才有张力,才会厚重。严肃当然需要,你要有态度和坚定的立场,这些都是严肃的,但是在这里面也需要一些破坏性,我觉得破坏性就是不严肃的,它应该起源于一种很不正统的东西——一定不是来源于某种“安全”。我喜欢从各个角度去冲击,去破坏,从而寻求某种建立,不然搞艺术要干吗呢?
Hi:那起源于此的艺术,每一个系列的终结在哪里?
卢:首先我觉得艺术家不是给答案的人。应该说没有人有权利给答案,除了数学的那种。世界上没有唯一的答案,我觉得我就是用我的作品试着去阐释或者试着去提问,试着去触及这样那样的问题,去触及我所思考到的某种惯性的问题,而不是我要把这个事给一个答案。或者说,我是在寻找新的可能性,并不是一定要反着来——别人说对我一定要说错,那是没有意义的,“非黑即白”也不是我想要的,我要的是一种重新思考或者新的可能。我觉得更多的是这种反思,“反思”可能比“对抗”跟更准确一些。我觉得今天的艺术家,最关键的不在于创作了多少作品,而是他们是否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新的逻辑或者新的观看,这种维度是重要的。我这么多种多样、七十二变的去搞、去折腾,就是希望能够撕开一个口子,就是希望让习以为常的东西能够有新的可能出现,我觉得这个就是艺术最大的魅力,而且这种答案不是文学的语言,是靠作品的,这种靠作品去解答的方式就是艺术家的方式,哲学家的回答就是哲学体系,艺术家的回答就是他的艺术作品。事实上,我是一直在寻找问题,并试图用作品去呈现。这就是艺术家的方式。
具有代表性的“无题”与“慢性“两组作品在卢征远个展“替身”现场
具有代表性的“无题”与“慢性“两组作品在卢征远个展“替身”现场

Hi:所以你对反差特别有兴趣吗?

卢:是冲突吧,或者对抗、摆脱,对那个比较感兴趣。当然也没有那么激烈,因为我生活中的性格其实是很随和的,但是我觉得,可能人在生活中得不到满足的事情,要在艺术上去发泄一下。

Hi:当下的生活状态,创作和教学会有割裂吗?

卢:时间会有一点冲突,但是不大。在“创作”上,我觉得其实没有任何问题,因为很多都能变成你的一个创作的起点,当你能够把自己打开,就会发现,任何事情都可以产生自我的东西。“创作”并不是每天在工作室,那是“制作”的过程,创作是时时刻刻进行的。

Hi:所以你对反差特别有兴趣吗?

卢:是冲突吧,或者对抗、摆脱,对那个比较感兴趣。当然也没有那么激烈,因为我生活中的性格其实是很随和的,但是我觉得,可能人在生活中得不到满足的事情,要在艺术上去发泄一下。

Hi:当下的生活状态,创作和教学会有割裂吗?

卢:时间会有一点冲突,但是不大。在“创作”上,我觉得其实没有任何问题,因为很多都能变成你的一个创作的起点,当你能够把自己打开,就会发现,任何事情都可以产生自我的东西。“创作”并不是每天在工作室,那是“制作”的过程,创作是时时刻刻进行的。

 

Hi:所以你对反差特别有兴趣吗?

卢:是冲突吧,或者对抗、摆脱,对那个比较感兴趣。当然也没有那么激烈,因为我生活中的性格其实是很随和的,但是我觉得,可能人在生活中得不到满足的事情,要在艺术上去发泄一下。

Hi:当下的生活状态,创作和教学会有割裂吗?

卢:时间会有一点冲突,但是不大。在“创作”上,我觉得其实没有任何问题,因为很多都能变成你的一个创作的起点,当你能够把自己打开,就会发现,任何事情都可以产生自我的东西。“创作”并不是每天在工作室,那是“制作”的过程,创作是时时刻刻进行的。

《房间里的月亮》 110乘以140cm 灯箱摄影 2010
《房间里的月亮》 110乘以140cm 灯箱摄影 2010

Hi:享受这个过程吗?

卢:其实也很累。可是我觉得做艺术家,包括我们做任何事,其实最后都是做一些自己性格相关的事和方式。比如,我们都知道,从传播学上讲,更容易识别的一定是重复,我知道我这种方式一定不是最佳方式,但是我觉得起码我要尊重我自己,我要做的艺术应该具备一种品格或者探索方向,即便不是那么讨巧也不合时宜,自己还是要求自己那么去工作。

 
卢征远擅长于尝试不同媒介
卢征远擅长于尝试不同媒介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