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丹 在宝龙美术馆造一座花园
张丹认为“人对世界的认识只有百分之五”,他时常游走在未知世界的想象中,思考真假难辨的“暗物质”、“暗能量”是否存在,这是他创作“M花园”系列的灵感来源。在个展“M花园”系列中,张丹运用声音、光影与实体物构造了一组“沉浸式”装置,通过光碟与飞船残骸、人与影子、不同空间中收集的声音这三组对话,探讨不为人所知却又实实在在围绕在我们身边的意念世界。
“意念世界”听起来有些虚幻甚至疯狂,但相信每个人都曾对平行世界的自己有过想象,张丹的“M花园”也正是为自我、为观众营造另外一个世界,与来自心底的声音对话。
“意念世界”听起来有些虚幻甚至疯狂,但相信每个人都曾对平行世界的自己有过想象,张丹的“M花园”也正是为自我、为观众营造另外一个世界,与来自心底的声音对话。

“M花园”张丹个展现场
张丹上海首个个展“M花园”于2018年7月5日在上海宝龙美术馆拉开帷幕。展览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包括沉浸式互动大型装置作品《意念花园》与《蜕变》;混合中国水墨与传统中国医学印记等多重媒介的,画幅为5.6米x7米的绘画作品《游记》;以及一系列指向现实,无意识,潜意识、探讨多维空间的影像装置作品等。

张丹 《M花园》 尺寸可变 钢筋,纸浆,现成品等 2018
策展人方敏儿提到:张丹一直关注具体的物质世界中,由生命之物剥离出来的无尽可能。M花园的展览名称的灵感源自史蒂芬·霍金在《大设计》、一书中讨论“M理论”的时候提出的哲学性问题:为什么存在实在之物,而非一无所有?这是面对生命与万物的终极问题。

张丹 《M花园》 尺寸可变 钢筋,纸浆,现成品等 2018
法国古人类学家勒鲁瓦·古昂在对远古人类的研究中得出结论:生命在它内部是寻找不到进化的新路的,只能外化,走出自己,凭借技术,回到自己之中,生命外化后,才能更高地内化,才能向前进化。
张丹的作品,重新审视思考生命,审视思考世界万物存在的复杂现象,所涉及的是我们所在的世界中的各种“物”的构成性。艺术家在现实与思维空间的边缘行走,仰观俯察、摸索、寻找生命的本源,寻找一处诗意而令人深思的“M花园”。这也是技术客体的世界,张丹凭以个人的劳动把它们生产出来,赋予独特的艺术形式,并且企图从自身劳动经验出发,在“M花园”中突出技术因素进行创作,通过十多种不同材质的“物“(纸浆,钢筋,陶瓷,塑料,木头,影像,3d打印,交互感应白钢,陶瓷与树脂)与技术转化再创作,探讨生命与本体的外化及其可能的过程。
张丹的作品,重新审视思考生命,审视思考世界万物存在的复杂现象,所涉及的是我们所在的世界中的各种“物”的构成性。艺术家在现实与思维空间的边缘行走,仰观俯察、摸索、寻找生命的本源,寻找一处诗意而令人深思的“M花园”。这也是技术客体的世界,张丹凭以个人的劳动把它们生产出来,赋予独特的艺术形式,并且企图从自身劳动经验出发,在“M花园”中突出技术因素进行创作,通过十多种不同材质的“物“(纸浆,钢筋,陶瓷,塑料,木头,影像,3d打印,交互感应白钢,陶瓷与树脂)与技术转化再创作,探讨生命与本体的外化及其可能的过程。

张丹 《M花园》 尺寸可变 钢筋,纸浆,现成品等 2018
张丹的作品利用大量材质的组件交错重构而成,是生命外化的隐喻方式。每个组件都是一个生命体,艺术家透过这些独立生命体,以各种形式、技术、材质、多维空间处理赋予其不同姿态,在展览中合奏出一部独特的乐章。
观众进入“M花园”后,会看到由有机自然中抽取的作品(物)和人工合成的作品(物),再结合3D打印与感应系统,形成一个似真似假的全新沉浸式体验空间。
观众进入“M花园”后,会看到由有机自然中抽取的作品(物)和人工合成的作品(物),再结合3D打印与感应系统,形成一个似真似假的全新沉浸式体验空间。

张丹 《游记》735×460cm 宣纸,墨,中药等 2016
张丹的作品利用大量材质的组件交错重构而成,是生命外化的隐喻方式。每个组件都是一个生命体,艺术家透过这些独立生命体,以各种形式、技术、材质、多维空间处理赋予其不同姿态,在展览中合奏出一部独特的乐章。
观众进入“M花园”后,会看到由有机自然中抽取的作品(物)和人工合成的作品(物),再结合3D打印与感应系统,形成一个似真似假的全新沉浸式体验空间。
观众进入“M花园”后,会看到由有机自然中抽取的作品(物)和人工合成的作品(物),再结合3D打印与感应系统,形成一个似真似假的全新沉浸式体验空间。

张丹 《蜕变》 350×80cm 鞋撑子,电脑,皮绳等 2018
张丹通过各种技术,以个体劳动与极具神性的方式让各种材质交互重叠,转化成为不同的作品形态,成为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带给大家全新体验、全新创制的“无中生有”世界。这种生命外化后的成果,是企图让大家去思考每个人对自我与世界间共同前进的步伐。
“M花园”张丹个展持续至8月13日。
“M花园”张丹个展持续至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