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迪 有好的艺术家,才有好的艺术奖
艺术家张小迪
2013年,张小迪获得“马爹利关注未来艺术英才奖”。对他来说,这是第一次获得艺术类奖项。在马爹利艺术基金会的赞助下,张小迪游学了欧洲四个国家,收获颇丰。但同时,他也清醒地说道,对艺术家来说重要的不是获奖,是获奖之后的创作;而这个时代,有好的艺术家,才有好的艺术奖;有好的伯乐,更应该有好的千里马。我们在关注奖的同时,也应该关注作品自身,而理性和冷静地不断反省是最好的药剂。
Hi艺术=Hi 张小迪=张
重要的不是奖,而是看待奖的态度
Hi:能谈谈你得到的第一个与艺术相关的奖项吗?
张:我得的第一个奖跟艺术没有什么关系,是电影的奖项,是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那时我还在电影学院读本科。当时得到是最佳试验片奖。
Hi:去年的“关注未来艺术英才”算是得过一个比较重要的艺术奖吗?
张:还是挺重要的,马爹利艺术基金资助了我在国外的游学。
Hi:除了奖励,它对你之后的生活和机遇有影响吗?
张:肯定还是有的,但是我个人觉得没有那么大。当然这个奖肯定会带来一定的影响,比如说得了奖之后,知道我作品的人会略微多一些,写简历的时候可以多写一笔。
Hi:引起你对一些新问题的思考吗?
张:青年奖项来说是对年轻人的一个鼓励,我得了这个奖之后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跟其他展览不一样,评委会在场和你(那些批评家和策展人)交流。开幕前,我在空的展厅里看自己的作品,会有一些不一样的思考,接触评委们对年轻人的看法。现在这种评奖一方面是个好事,他肯定会给年轻人一些机会。更大层面上来说,它承载了各方的诉求,除了艺术家和评委,还有赞助商的商业诉求,有些则是策展人和批评家发起的奖,里面也有不一样的诉求。
Hi:可能对一些艺术家而言,并不清楚这个奖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
张:对,褒奖没有问题,奖项对于艺术家本身来说能不能起到推动作用,是值得怀疑的。因为奖和个人创作本身并不能划等号。
奖项着眼未来,才是真正的推动
Hi:觉得这个奖项是否具有公信力呢?
张:我觉得这个奖还是挺有公信力的,当然我得奖的时候,已经是第三届了。我从整个过程里还是看得出他们花费了许多心思。其他的奖我相信也是有公信力的,并不是说现在所有的奖都没有公信力。
Hi:如何看待这些奖的出现?
张:这些针对年轻人的艺术奖,只是一个起点。它可以提供给学生或者是年轻的艺术家,比较好的展示作品的平台。奖项本身提供一定的奖励,也是一个很好的鼓励,它可以解决艺术家的一些物质困难。
Hi:获太多奖会是一种过度消费吗?
张:我觉得不存在,要说对年轻艺术家的消耗,展览不一样也是对艺术家的消耗吗?大学不是一样在消耗(年轻人)吗?青年艺术家同时也在不断地自我消耗。与其待坐以待毙,不如好好做做作品,得个奖当然是挺好的事儿。关键还是个人认识,不是说得了奖就会得到认可,但可以作为对年轻人的一种刺激。作品能不能做好,终归揭底还是自己的事,跟奖项没有什么关系。再垃圾的奖也有它的做法,那是它的事儿,他们有资金来源,有系统体系,这个是无可厚非的。
Hi:奖多也是推动。
张:对当下很多人说青年艺术家评奖多,这个事儿没必要理会,是很自然的现象,一段时期多一段时期少,是自然而然的,奖多不是坏事。但能不能推动当下的发展现在是不能判断的,要往远处看,而且这些奖项也应当着眼于未来,才能够真正推动一个事情。
有好的艺术家,才有好的艺术奖
Hi:得奖之后的舆论反应对艺术家有影响吗?
张:对我似乎没有太大影响,艺术家的状况与艺术家自身是相关的,而且这些艺术性奖项本身也不是特别公众性的事儿,当代艺术在中国还谈不上公共文化。再有名的艺术家得奖了,老百姓也不知道,更不用说年轻人了,而且得奖在艺术圈内知道的都未必很多,所以不用太在乎这些,它不是奥斯卡,也不是好莱坞。
Hi:那是因为国内还没有可以在国际视野里谈论的奖项。
张:这跟当代艺术状况有关,当代艺术在国内都还不构成公众文化状态。现在逛798的人都在拍婚、旅游,大多数人并不是去关注艺术的。除非这些得奖的艺术家本身就有大众基础,影响力就大一些。
Hi:对奖项对艺术家的“提升”怎么看?
张:肯定只有一部分人对此是清晰的,但不是所有人。难道八五新潮时候艺术家都是清晰的吗?未必,但大环境会把一些东西带动起来。对这些奖本身来说,你去改变这些奖的设置,提高它所谓的公信力,都是技术性问题,不触及实质,也无关痛痒。没有好的
张小迪2013关注未来艺术英才奖获奖作品《风入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