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眼中的中国新锐,艺术8·中国青年艺术家奖

作者:刘霞 2017年5月12日 专题话题
艺术8 中国青年艺术家奖颁奖现场
艺术8 中国青年艺术家奖颁奖现场
2017艺术8·中国青年艺术家奖在经历了提名,评审初选之后,最终曹雨、胡尹萍、张如怡三艺术家入选,三位艺术家在艺术8空间的联展“事情是这样的”于4月8日开幕,开幕同时,法国娇兰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Laurent Boillot宣布了本届“艺术8·中国青年艺术家奖”得主。在经过了包括苏新平、隋建国、黄笃、佳玥(Christine Cayol)、Henry-Claude Cousseau(艺术8协会主席、巴黎美术学院前院长)、Larys Frogier、Philip Tinari(田霏宇)、Tony Brown在内的评审团一下午的激烈讨论后,主办方最终将大奖颁于艺术家张如怡。
 
在艺术8创始人Christine Cayol(佳玥)看来,这三位艺术家的想法、语言和态度都很同,代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新变化,同时也是与中国社会和现状的一次对话,所以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中国的变化。其中胡尹萍追述的问题“我是谁”中巨幅的个人肖像,一反西方人对中国人“集体主义”的看法;曹雨作品则自然地呈现了从自身身体状态到艺术的转化过程,张如怡用现代化的材料打造一个空间,并在空间中实现了工业材料与情感之间的转化。而最终将大奖颁于张如怡则与艺术8的风格有关,“我们更注重艺术家作品中的韵味,希望有诗意存在于作品中。”
艺术8创始人 Christine Cayol(佳玥)
艺术8创始人 Christine Cayol(佳玥)
获奖艺术家张如怡和法国娇兰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Laurent Boillot
获奖艺术家张如怡和法国娇兰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Laurent Boillot
在国内众多的艺术奖项中,艺术8因其小而精以及国际背景而被关注,2017年,法国娇兰携手艺术8中国青年艺术家奖,秉承传承与创新的共同理念,资助了本届艺术8中国青年艺术家奖,同时法国娇兰文化空间入驻艺术8。在越来越国际化的当下,正如佳玥所说,艺术家8的奖项“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中国的变化”,而从入选者到最终获奖者,或多或少也代表着国际对当代中国青年艺术的选择。
张如怡
隐藏情感是合适的现实规避
张如怡
隐藏情感是合适的现实规避
Hi:你在创作中关注的最核心的点、或者是你最想探索的是什么?
张:比较关注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去捕捉关于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空间之间相互指引与限制关系中所产生的情感瞬间。
Hi:你作品的去体情感以及功能化,是一种刻意保持的理性、客观进而产生距离感吗?
张:距离感是这个时代的常态,我没有刻意,但是可能潜意识里的一些东西它会被自动的显现出来吧。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都是在时刻被“制造”着的,把情感隐蔽起来会是一个比较合适的现实规避。
Hi:为什么会如此迷恋建筑材料?
张:它们是成为我们存在空间的物质材料
Hi:在你看来,工业化之下的个体情感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张:矛盾的状态
Hi:你在创作中一直在表达个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那在这几年的不同展览和项目之间,这种关系又是怎样推进的呢?
张:从早期的非常个人化的角度出发,对于私密居室空间的介入到四方美术馆的三件作品,从居室中脱离出来,让物质本身成为先行,再到目前的项目中更多地是对于之前创作的一个延伸,从隔断、封堵的实践方式过度到在装修层面中探寻个体与现实社会之间的隐秘关系。作品依旧在讨论一种“交流”的关系中挖掘个体被现实掩盖的压抑,紧张,平缓的情感变化,我慢慢地开始意识到并不是在一种封锁的情况下谈论抵抗才是对的陈述,在外部环境中才是隐藏了更多的疏离,这会慢慢地吸引我,并成为我接下来几年的创作重点。
张如怡《桌子-1》10x10x10cm 综合材料 2012
张如怡《桌子-1》10x10x10cm 综合材料 2012
张如怡《PAUSE 暂停》尺寸可变 综合材料 2016
张如怡《PAUSE 暂停》尺寸可变 综合材料 2016
Hi:那在生活中,你比较会关注的又是什么?你认为艺术家需要和生活保持距离吗?
张:无法规定是否保持距离,而是在什么时候需要保持,又是什么时候不需要。我比较关注在当下的社会生活机制下,人与人之间疏离,人与现实的矛盾关系。
Hi:今年的展览计划?在创作中会有哪些新的东西吗?
张:今年主要是完成一个为期4个月的驻地,然后会有一些非盈利的项目来连接促进出一些东西,但现在还不明确,很难用语言陈述出来。
Hi:从获奖的艺术家,以及你自身的创作来说,多媒介似乎是当下艺术创作的主流,并且你自己也更喜欢综合性的项目,媒介是否已经不再重要?
张:我觉得表达本身是最重要的,媒介不是首位的,但对于表达的内容来说还是重要的,这取决于没个人的方式,我觉得我的媒介并不是主流的。
张如怡《缓慢的静止》40×20.5×221cm 混凝土、铁丝及瓷砖 2016
张如怡《缓慢的静止》40×20.5×221cm 混凝土、铁丝及瓷砖 2016
Hi:你觉得一个好的年轻艺术家该是怎样的?会在未来自己的创作中一以贯之的一个原则会是什么?
张:我觉得年轻艺术家都好的,因为坚持自己确信的事情怎么样都是不容易的,所以我觉得没有完全说好的或是不好。
Hi:你之前也获过很多奖项,获奖对你意味着什么?对年轻艺术家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张:获奖是为了让你有机会去看看接下来的事情,对年轻艺术家来并不意味着太决定性的意义,放在长远来看好的事情和不好的事情都是暂时的。
Hi:艺术8 其实也是一个有着国际背景的平台,国际化对于当下年轻艺术家来说是否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
张:意味着信息多吧,有时好有时不好,找到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张如怡《种植》18×26×12cm 综合材料 2017
张如怡《种植》18×26×12cm 综合材料 2017
曹雨
我对潜藏于女性之内的雄性及阳刚更感兴趣
曹雨
我对潜藏于女性之内的雄性及阳刚更感兴趣
Hi:你在创作中关注的最核心的点、或者是你最想探索的是什么?
曹:诡异的感知力。
Hi:从“维纳斯”到“mother”,延续在作品中的是什么?
曹:这两个作品看似有着延续的形式,但其实是我完全不同的人生阶段。做“维纳斯”的时候我23岁,是抽离出女性身体中纯粹性的力量,加以对媒介本身的微妙之处加以转化的思考。“Mother”是我成为母亲以后,身体上的经验,破坏的力量,疼痛与伤疤,带给我对“母亲”角色或身份的思考。两个作品表达的不仅是我自己,而是他人都能感知到的一种共性力量。
Hi:《泉》的作品中用到了自己的身体,为何在作品中如此迷恋“身体”?
曹:影像中除了我自己,没有人能够更加适合及胜任这个角色,那种强烈的感受谁也替代不了。它真切发生在我的身体上及经验中,那种感觉来得直接有力。
“事情是这样的”艺术8中国青年艺术家奖联展 曹雨作品展览现场
“事情是这样的”艺术8中国青年艺术家奖联展 曹雨作品展览现场
Hi:作为女性艺术家是否也在作品中刻意关注“女性”?
曹:我对女性一点兴趣都没有,所以在作品中呈现的更多是一种阳刚、沉默的爆发等潜藏于女性的男性色彩。
Hi:你的作品非常生猛,但生猛也为你带来了一些争议。
曹:争议恰恰给人再思考留足了空间。
Hi:今年有什么展览计划?
曹:今年最重要的,是11月份将(麦勒画廊798空间)呈现我的第一次个展,展出一系列全新作品。
Hi:从获奖的艺术家,以及你自身的创作来说,多媒介似乎是当下艺术创作的主流,媒介是否已经不再重要?
曹:馋什么就去找什么食材。我从来不在乎用什么媒介,它们只是食材。如果家里只剩了几个土豆,做盘土豆丝,也能吃得好。
Hi:你觉得一个好的年轻艺术家该是怎样的?会在未来自己的创作中一以贯之的一个原则会是什么?
曹:这个没商量,必须不断做好作品。
曹雨《维纳斯No.2》180×45×45 cm 木质雕塑展台 2016
曹雨《维纳斯No.2》180×45×45 cm 木质雕塑展台 2016
Hi:获奖对你意味着什么?对年轻艺术家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曹:获奖只是锦上添花,不获奖也没影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就行。
Hi:艺术8 其实也是一个有着国际背景的平台,国际化对于当下年轻艺术家来说是否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
曹:国际化对每个艺术家都很重要,不光是年轻艺术家。当然这种国际化并不是国际样式,而是具有国际水准。
胡尹萍

作品像植物,长成什么我不知道,但我会去浇水
胡尹萍
作品像植物,长成什么我不知道,但我会去浇水

Hi:你在创作中关注的最核心的点、或者是你最想探索的是什么?

胡:这个问题好难,我好像没想过创作得探索或关心一个什么样的核心点,平时看到什么喜欢的就多看看。

Hi:探索的内容在这几年的创作中是如何一步一步推进的?

胡:基本不会预设我该如何推进作品,这事有点像植物生长,长成什么样我不知道,但我会去浇水。

Hi:是如何确定自己的创作“对象”(目标)的?

胡:这事算是选种吗?季节土壤水源和光照决定我选择的种西瓜,土豆,辣椒和苦瓜。我其实一直没办法主动确定对象,都是对象在选我。

Hi:你的作品一直有着“事件”的属性,在你看来艺术与单纯事件的界线在哪里?

胡:我以前做过“@党事件”,当时“事件”是不知道如何起名字,按要数的“时间,地点,事件”来提出的“事件”这个词语。我现在觉得“事件”这个词语对我来说太大了,说做“事”还可以,其实每个人都在做事。

因为一张别人传来的“颇似”艺术家的照片而起的创作
因为一张别人传来的“颇似”艺术家的照片而起的创作
艺术家复制了照片中陌生女人的服饰和妆容,并模仿陌生女人的神态拍下照片
艺术家复制了照片中陌生女人的服饰和妆容,并模仿陌生女人的神态拍下照片
最后艺术家用这张照片补办了自己的所有证件
最后艺术家用这张照片补办了自己的所有证件
Hi:在“身份”展览之后,你用陌生女人的肖像补办了自己的所有证件,这个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吗?
胡:我工作室在沿河村,村里就有一个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他们不给我开卡,说公安局给的照片和我长相不对,不给办,我现在也正在想办法怎么才能让她们给我办了不然就很不方便。
Hi:你现在每天的一项工作也包括发货“小芳”展览中的帽子,这件事情的持续性是否让你对自己的艺术有了新的认识?
胡:对,目前每天会发货。能持续是一定的,只是现在发展到可以把小镇阿姨都组织起来织帽子卖帽子是之前没想到的。
Hi:你的作品施行过程中或者是结局中,最让你有感触的是什么?
胡:意外,种子下地以后能长多高多大每棵都不一样,每次生长都是感触,最近种了好多菜,有时间我都会去看看。
Hi:虽然是学雕塑的,但从毕业作品开始就一直是在用别的形式创作,并且在2014年的展览“超级人肉打印机”中似乎也表达了自己对传统媒介的放弃,为何“抛弃”雕塑这种媒介?
胡:每个作品都有自己合适的呈现方式,我也不会放弃任何一种适合呈现作品的方式。
胡尹萍《小芳》,艺术家用小芳的名字向母亲订购了她全年织帽子的劳动成果,以及过程中发生的所有事
胡尹萍《小芳》,艺术家用小芳的名字向母亲订购了她全年织帽子的劳动成果,以及过程中发生的所有事
Hi:你觉得一个好的年轻艺术家该是怎样的?会在未来自己的创作中一以贯之的一个原则会是什么?
胡:我不太关注艺术家的年龄,可能我会更关注好的艺术家。我没啥原则,可能就是得勤快点吧,不浇水不施肥啥玩意儿也长不好阿。
Hi:获奖对你意味着什么?对年轻艺术家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胡:我去年下半年获了一个奖,但还没拿到钱,奖金倒是很直接的重要,可以交房租交水电燃气买菜…
Hi:艺术8 其实也是一个有着国际背景的平台,国际化对于当下年轻艺术家来说是否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
胡:很重要的,因为国内艺术家英语不好,国内网络也不给上,很多必要的交流途径都有缺失的,上个YouTube还得买个VPN,实在是很费劲,这样的直接交流的机会很好。
本次“艺术8中国青年艺术家奖”的入围展,邀请了夏彦国作为策展人,通过分析三位入围艺术家的作品,结合当前艺术形态和策展人对当下艺术创作的看法,从策划和研究的角度给展览起了一个题目:事情是这样的。在作品选择上,也主要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展览主题分为三部分:“事情”、“是这样的”以及“事情是这样的”。
 
在策展人夏彦国看来,“这几年中国当代艺术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到已经不是以前的它了。以往讨论它的方式也已逐渐失效。它的内容和形式,判断它的价值标准,它的创作者,它的观众,它的语境等都已发生改变,变得更加复杂也更加纯粹。当代艺术是什么,几乎是没法回答的问题。因为它已不再是那个单一的、静止的讨论对象,我们必须用变化的、生动的眼光去看待它,有时候它的价值和意义成了它的内容、形式。我们讨论它的时候不能只讨论它,而是要连同讨论它的周围,它同周围的那些关系。”
“事情是这样的”艺术8中国青年艺术家奖联展策展人 夏彦国
“事情是这样的”艺术8中国青年艺术家奖联展策展人 夏彦国
Hi:对一个奖项联展以策展的方式组织,更多考虑的会是什么?
夏:每个展览的策展人考虑的东西都不一样,尤其是这样的一个奖项入围联展,通过推荐、评选选出来三位入围艺术家,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主办方找到我来策划,在策划过程中,首先要分析他们的作品,看是否有某些共性,但这些共性的发现肯定有我个人的角度,有我这几年对当代艺术问题的思考在里面:包括当代艺术陈旧概念的突破抑或摒弃,艺术家如何更个性化创作,当代艺术跟社会的关系、艺术同周遭的关系等,而不再像以往去讨论是不是艺术作品,什么媒介,还有那些过于空洞的理论,我希望展览能呈现一些具有突破性的东西。在我看来,作品是活的,互动的,整体的,具有交流性质的东西,所以展览里我把它叫“事情”,而不是创作出来的被过分审视的物质载体本身。
Hi:这次的策展理念你在前言里也说的很清楚,其中一部分是“事情”,那么当“事情”成为艺术,艺术“事件化”,你认为事情和艺术的分界线在哪里?
夏:这次展览中的三位艺术家还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艺术家不再考虑艺术和生活的关系,或者是不是艺术这样的概念,他们已经完全打破了这个界限,所以我说“事情是这样的”,是说艺术家希望通过事情来言说对于艺术和生活的一些看法,已经不再考虑是不是作品,是什么范畴的作品。艺术在这里成为一种表述方式,但这个“方式”又很多元化。所以我说“事情是这样的”,其实是一个开头,接下来,每个艺术家讲述的方式并不一样,就像不要去固定当代艺术的概念一样,也不要去固定事情呈现的形态。
Hi:展览中“是这样的”部分主要讨论的是艺术家的创作方式,你如何看待当下艺术创作中的媒介和手法的多角度带来的“情景化”?
夏:不仅仅是针对这3位艺术家,更多的年轻艺术家在今天更加国际化的语境下,作品的内容越来越开放,讨论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做作品的形式和观念越来越多元化,所以情境化是我对整体青年当代艺术的创作提出的看法,他们三个正好也符合这个主题。如胡尹萍的,已经不再考虑如何创作一个作品,而是考虑如何创造一个事件,顺其自然地延展这个事件,让更多人参与进来,作品更重要的部分是过程。所以情境化之下,更重要的不是展出来的内容,作品的核心是其背后的故事。
Hi:其实你在展览前言中也说到了“艺术家有为作品命名的特权”,对于只有通过解读才能懂的艺术方式,你怎么看?
夏:这是从一个大的概念入手的,比如一件现成品,有人觉得它是艺术品,有人觉得不是,那这种情况下就产生分歧,这个分歧不去沟通,就永远存在,所以要了解艺术家创作作品的语境是什么。比如我后来才意识到我的当代艺术策展方法的启发是张光直先生写的一本考古学的书,书中讨论了如何把一个古代器物还原,要放到当时的语境和上下文关系里面去讨论,我们在观看艺术家作品时,也不能从外围简单的把艺术作品对象化,还是要讨论艺术家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作品出来,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观众和作品之间沟通的桥梁就是一个人想了解,一个人想说,它才有可能生效。
Hi:本次入围的3位艺术家全部为女性,“女性艺术”是否也在展览讨论的范畴?
夏:我把当代艺术叫做“事情”,除了是想突破概念以外,也想突破大家对当代艺术的一种幻觉,女性艺术也一样。从我的策展概念来说,我不愿意把女性艺术概念化,每个人的创作都是非常多元化和非常开放的,所以在一开始看到这个三个女性艺术家的时候,我就在想,做展览的时候不能做成女性艺术家的展览,女性讨论的问题不一定非得是女性概念,女性艺术的展览也不是只要性别是女就可以。补充一句,尤其在国内,关于女性主义的讨论是非常值得三思的。
Hi:你觉得她们的作品有什么独特的打动人的气质?
夏:胡尹萍的作品一直在不断往前推进,最近的这两件已经完全没有了艺术和生活的概念,她的作品变得更加开放,如果说原来她的作品多在破坏,今天的作品而是在建构,而且她的创作手法越来越无拘无束。曹雨受过中央美术学院八年严格的雕塑训练,很多概念的东西在她脑子里其实是很深刻的,但她在作品里非常轻松地就把这个东西放下,而把自己当下的感受转化成为很感人的作品。张如怡用工业时代的水泥或者现成品进行创作,对材料语言的把握具有极致化的特征,形式和内容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安静但是强烈的压迫感。
Hi:这也是你第一次参与到艺术8奖中来,对这个奖项本身怎么看?
夏:艺术8奖项的推荐人少而精,评委也非常强大,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而且主办方本身给了他们足够的自由,所以相对客观。展览策划中,我们合作得非常愉快,他们非常尊重策展人和艺术家的想法。另外,奖项中的驻留机会,是国内很多奖项没有的。在现在越来越国际化的背景下,驻留可以给艺术家个人一个很好的往外拓展自己知识和想法的机会。
Hi:艺术8 其实也是一个有着国际背景的平台,国际化对于当下年轻艺术家来说是否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
夏:国际化其实是一种状态,交流越来越多,所以国际化越来越重要,但不能说它一定会成为促进你创作的动力,仅仅是一种状态,就像今年是2017年,去年是2016年一样,是一个我们正在经历的东西,还得看个人。国际化对年轻艺术家很重要,它让艺术家思考的范围更大,但是也不能过分幻想国际化能带来什么,每个艺术家还是要回到自身,要根据自身出现的问题和情境出发而创作。

相关人物

相关空间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