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利·希克 致我在中国的那些日子

作者:胡婷婷图片提供:感谢 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西九文化区管理局 2016年4月13日 专题人物
乌利·希克 致我在中国的那些日子
历时3年制作,长达93分钟的纪录片《希克在中国的日子(The Chinese lives of Uli Sigg)》首场亚洲放映选择在了香港会展中心的演讲厅。稍纵即逝的影片,留下一幕幕挥之不去的画面:镜头从乌利·希克那座湖心小岛推出,画外音递进:“他是一位战略家、猎人、艺术收藏家、导师……”这是来自乌利·希克的亲朋好友给予的称谓,但是希克说:“我只是这个影片的线索,真正的故事远比我自身精彩的多。”
乌利·希克 致我在中国的那些日子
整个场景来到一家废弃的工厂,那里是乌利·希克在1980年成立的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迅达电梯(Schindler),那年他34岁。从这里,整个影片开始以时间的线索一步步的揭开希克与中国当代艺术结缘的前因后果。
乌利·希克 致我在中国的那些日子
命运总是眷顾做好准备的人。80年代初,中国正是需要“西方投资人进来”带来更多的技术,希克抓住了这次机会。这个阶段的希克,他是谨慎的、理性的,因为他无时无刻都需要在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下寻找到突破口。记得有一次公司里的一名瑞士员工随意地将手中的色情电影给到中国员工观看,可想而知,其结果总是免不了一顿批评与指责。
乌利·希克 致我在中国的那些日子
乌利·希克 致我在中国的那些日子
正是这一段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希克有意识地想要去了解这个国家成长的背景及心理活动。1995年,命运又一次赋予了希克进入中国新的身份,瑞士驻中国、朝鲜、蒙古国三国大使。希克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则是将使馆的所有工艺品统统换成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从那时起,希克经常会跟人说自己的身份是:“中国与当代艺术的考察员。”影片最终收尾在希克捐赠M+的1510件作品身上,价值1.55亿美元(2012年折合13亿港元)。其中1463件为赠件,另外47件则象征性的收取了2200万美元。同时圆了希克一直以来的梦——把其藏品带回中国。
乌利·希克 致我在中国的那些日子
Hi艺术=Hi  乌利·希克=Dr Sigg
 
Hi:对你个人而言,这部纪录片所承载的内容是更倾向于个人化的东西还是具有某种特殊意义的纪录片?
Dr Sigg: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它一定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东西。它将我的生活暴露在了公共场合,例如你会发现我在影片中所讲的话总感觉要慢半拍。但是总得来说,我认为这是一部好的电影。这部电影的内容不仅是有关艺术和收藏,它同时穿插了许多有关历史背景的回忆与讨论。这样也就不会让电影显得太无聊。
乌利·希克 致我在中国的那些日子
乌利·希克 致我在中国的那些日子
乌利·希克 致我在中国的那些日子
 

Michael Schindhelm纪录片“希克在中国的日子”片段
 
Michael Schindhelm纪录片“希克在中国的日子”片段
Hi:在影片中完整的呈现了你在中国不同时期的经历,从外资企业的高层到瑞士驻中国大使,直至今天受到大家尊敬的藏家身份,从中我们看到了科技、政治与艺术之间的巨大反差。在不同时期里,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
Dr Sigg:每个不同的时期,都有能吸引我的地方。起初,在80年代初来到中国进行技术交流,这对我来讲是一次非常大的冒险,虽然今天它已然成为了一件非常平常的合作交流的方式。从我最早亲身经历着破天荒式的以西方技术打开中国合作之门的那一刻起,我并没有任何的参考案例来分析,没有人告诉我应该给中国工人多少钱,工厂应该从何开始运作,这一切对我来讲都是很特别的经历。
乌利·希克 致我在中国的那些日子
在90年代,当我发现在中国并没有任何收藏家或者是机构,在做系统的收藏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工作时,我自发的改变自己收藏的焦点,由私人收藏家根据个人品味去搜罗艺术品,转为机构的态度:尝试根据时间先后,横跨所有媒介,试图反映中国实验艺术家的创作。对我来讲,收藏家虽然并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收藏研究却更为的吸引我,它也是我得到社会认可的一种身份,显然我认为做一名收藏家要更有意义。
方力钧 《无题》 布面油彩 250 x 180cm 1995 香港M+ 希克藏品(捐赠) 图片由艺术家及西九文化区管理局提供
方力钧 《无题》 布面油彩 250 x 180cm 1995 香港M+ 希克藏品(捐赠) 图片由艺术家及西九文化区管理局提供
张晓刚 《血缘——大家庭17号》149 x 180.5cm  布面油彩 1998   香港M+ 希克藏品(捐赠) 图片由艺术家及西九文化区管理局提供
张晓刚 《血缘——大家庭17号》149 x 180.5cm  布面油彩 1998   香港M+ 希克藏品(捐赠) 图片由艺术家及西九文化区管理局提供
张洹 《为无名山增高一米》 69 × 103.5cm 彩色照片 1995  香港M+ 希克藏品(捐赠) 图片由艺术家及西九文化区管理局提供
张洹 《为无名山增高一米》 69 × 103.5cm 彩色照片 1995  香港M+ 希克藏品(捐赠) 图片由艺术家及西九文化区管理局提供
Hi:什么是你判断一幅作品优秀与否的标准?
Dr Sigg:我想美感是最不重要的事情。有美感固然好,但美感并不意味着太多。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一幅作品能否迫使我们去思考。最早的时候,我收藏的很多作品并不是根据我个人的喜好标准,而只是想去反映当时整个时期中国当代艺术的状态。所以不管我自己是否喜欢,我都会收藏。这也和我对中国的认知相关联。
2016年2月M+ 大楼建筑地盘鸟瞰图
2016年2月M+ 大楼建筑地盘鸟瞰图
M+博物馆效果图
M+博物馆效果图
Hi:2012年,为什么你选择了M+博物馆作为你捐赠的机构呢?而不是内地的艺术机构?
Dr Sigg:我最初的想法是将这些藏品捐赠给北京或者上海的博物馆。与北京、上海和香港的讨论是同时进行的,谈了两年。但我的很多问题,在大陆博物馆方面没能得到回答。比方说,藏品中哪些能被公开展出,哪些不能。我明白内地会有一些限制,政治上的,言论上的。我需要有人告诉我规则是什么,但是没有人回答我。这很遗憾。因为中国国内还没有类似收藏,能与我捐赠的这一批相比。
香港方面对这些艺术品表示出很浓厚的兴趣。M+博物馆行政总监李立伟(Lars Nittve)也说服我相信,M+将成为一家世界级博物馆,我能在那里找到很理想的条件。
乌利·希克 致我在中国的那些日子
乌利·希克 致我在中国的那些日子
Hi:为什么其中的50件作品会以出售的方式来完成呢?
Dr Sigg:这是在我们讨论的过程中,M+提议支付一定费用。这也是现在做巨额捐赠时一种比较常见的做法。受捐机构支付一定的费用,以显示他们对藏品的承诺。如果完全免费捐赠,藏品价值可能受到质疑。M+也需要找到第三方机构对藏品做评估,尤其是对出售的部分,否则香港纳税人也可能会有疑问。所以后来他们找了苏富比的人来对捐赠和出售的部分分别作出估价。
“中国私语”希克收藏展现场(瑞士伯尔尼美术馆)
“中国私语”希克收藏展现场(瑞士伯尔尼美术馆)
由M+策划的“M+希克藏品: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在香港巴塞尔艺博会期间受到众多观众的参与
由M+策划的“M+希克藏品: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在香港巴塞尔艺博会期间受到众多观众的参与
Hi:在此期间,瑞士伯尔尼美术馆正在举办的“中国私语”与香港“M+希克藏品: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的展览,有哪些不同呢?
Dr Sigg:从展览的策展理念及时间线索来看,都是非常不一样的。“中国私语”更多的是在关注近十年内容,但是在M+的临时空间所展示的内容则要横跨40年的线索,藏品所能释放的力量有限。这两个展览之间所讲述的内容是截然不同的。“中国私语”主要是围绕着全球艺术与意识形态倾向的领域进行深入的探讨。但是M+的展览则要偏向编年时序的策展手法,精要阐述过去四十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面貌。
乌利·希克 致我在中国的那些日子
乌利·希克 致我在中国的那些日子
Hi:接下来你会延续机构式的收藏策略吗?
Dr Sigg:可能会有些不同了。我不会再这样大范围地、百科全书式地收藏了。我想继续跟踪我认为优秀的一些艺术家、年轻的艺术家、新鲜的创意,更多是根据我自己的个人兴趣来收藏了。
曹斐  《La Town》 单屏录像 有声 41分58秒  2014  展于“中国私语”希克收藏展
曹斐  《La Town》 单屏录像 有声 41分58秒  2014  展于“中国私语”希克收藏展
刘韡 《紫气系列》180×440cm 布面油画  2010  展于“中国私语”希克收藏展
刘韡 《紫气系列》180×440cm 布面油画  2010  展于“中国私语”希克收藏展
马轲 《Under the Light》254x200cm 布面油画 2008
马轲 《Under the Light》254x200cm 布面油画 2008
没顶公司∕徐震 《Sponge Piano》 260x210x255cm 泡沫 蜡 2011
没顶公司∕徐震 《Sponge Piano》 260x210x255cm 泡沫 蜡 2011
Hi:《希克在中国的日子》这部影片,你认为什么时候会跟中国观众见面呢?
Dr Sigg:这部影片或许很难在内地放映,我想也许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会比较可行。影片中涉及到一些比较敏感的政治内容,例如89年所发生的事件。你怎么看今天的中国呢?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