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雅集 艺术与商业
迁址前后龙门雅集画廊呈现不同时代风貌
从沉淀时光的老洋房,到极简光鲜的“白房子”,迎来三周年纪念日的上海龙门雅集从“环境优雅、花木扶疏”的“思南公馆”迁到繁华热闹的南京西路。从画廊走出,总是走在引领者位置上的李亚俐在从业数十年之后回归画廊,而当“解甲归田”的揣测随着兼有宁静淡泊之意思的旧法租界公馆神秘光环的褪去变得更加扑朔,这一次李亚俐是否又将引领一场“游戏规则”的大震动?
积淀是一种特别的财富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开门迎客的台湾龙门画廊,开启了1975-1990年代画廊时代现代化经营的先河。秉承“推动现代与当代艺术为主要经营方针,专营二十世纪战后崛起于国际艺坛的中国海内外接触艺术家作品”的经营方针,近四十年来龙门画廊推动或经营着如朱沅芷、赵无极、朱德群、朱铭、庄喆、丁雄泉以及中国当代艺术家如徐冰等目前享誉艺坛的艺术大师作品。九零年代后,李亚俐调整了画廊经营目标,在“国际化”大旗下,龙门画廊与纽约、芝加哥、伦敦、巴黎、东京等国际艺术市场都会的一级画商们建立持续互信的良好合作关系。进入九十年代中期,当选“台湾画廊协会”主席的李亚俐创办了在今年11月即将迎来二十岁生日的、汇集国际一流画廊参与的“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在那个被视为台湾艺术产业黄金时期的年代获誉“市场国际化开拓者”美名。
李亚俐
二十一世纪初台商大量涌入中国,李亚俐在2002年定居台商聚居的上海,并开始尝试事业的转型。2004年开始李亚俐进入拍卖,在翰海拍卖连续创下多项拍卖纪录之后,与独子李俊毅“携手”进入艺术领域国际拍卖业巨擘的苏富比——李俊毅投效苏富比纽约总部亚洲当代艺术部门,李亚俐则任职香港苏富比亚洲总部东南亚、中国地区董事以及二十世纪中国艺术部主管。在金融风暴震荡下的李亚俐率领苏富比凭借一组林风眠的油画作品再续“市场开拓者”的辉煌。
定居上海十年之后,李亚俐开办了龙门雅集画廊。李亚俐说,做画廊与做拍卖不同,着眼点应当放在“艺术未来”,而不是“艺术现在”,而李亚俐也坦言,以自己的经验来讨论当下画廊业的发展,对于大部分创立于二十一世纪初的大陆画廊来说“不太公平”。作为一间由拥有多年从业经验者掌管并拥有多年海外画廊经营经验、并在艺术家资源与藏家资源等多方面都具有长期积累的画廊,龙门雅集有着太多年轻画廊难以企及的优势。一方面,历经数十年发展建立的画廊品牌无论是对艺术家还是藏家都带有强烈的吸引力,长期积累的客户资源以及画廊在当下艺术市场尤为火爆的“二十世纪美术”领域的强势与专业又让画廊可以避免高强度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李亚俐也坦言在龙门画廊创办之初,创办画廊成本极低——“在那个画廊穷,艺术家也穷的时代,只要老板愿意自己上班不拿工资,凭借热情与坚韧,一间画廊总能生存下来”。而当下,中国当代艺术的急速发展为中国当代艺术版图带来剧烈变化的同时,还改变着整个中国当代艺术的生存环境,与此同时,当代艺术的从业成本也高速增长,而这让新起步的画廊很难有耐心坚守艺术梦想。此外,在市场井喷的时代带来的可将当代艺术视为是一种可“短期套利”的“无本生意”的假象又让外部目光的虎视眈眈与外部资本的摩拳擦掌接踵而至,这影响着“艺术”的倾向,又挤压着一级市场主力军们的生存空间。即便是资深如李亚俐,也承认2010年在上海开门揖客的“龙门雅集”如果没有多年从业经历的积累,将不得不付出远远高于现实的成本。
时至今日,历史的积累让龙门雅集收获着稳定的发展路径,而这也让李亚俐在展览筹备上得以坚持“传统”。李亚俐尤为重视与艺术家的第一次合作,她将与艺术家展前的沟通形容为是一种“约会”,在双方不断的交流、沟通中完善着每一场有着龙门雅集风格的“初次亮相”。李亚俐介绍说,因为通常他们倾向于选择已经取得一定声望的艺术家,因此在每一场首展之前一定会有龙门画廊自己撰写的一篇文章来回顾艺术家的过去,同时为艺术家量身打造不一样的学术线索。而在展览周期上,李亚俐为自己的艺术家们准备的是“两年一次个展”的频率,而为了兼顾艺术家的生活及画廊收益,在两年间龙门雅集还会为艺术家准备博览会项目与小型的新作品展示活动。
龙门雅集画廊外观图1
画廊的商业与画廊的学术
在李亚俐看来,作为商业机构的画廊,在当下的社会形势与市场局面下,一方面要兼顾学术与商业,另一方面则要怀有耐心与决心。李亚俐说,画廊作为一个商业机构,不应该摆出“不食人间烟火”的腔调——学术当然重要,但是不应该因为纯粹的学术而影响到画廊的本质。画廊不是美术馆或者博物馆,它天生带有着商业的属性,画廊的生存与艺术家的生存事实上都应该依赖于这个属性。同时,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之下,作为一级市场主力军的画廊主们既要面对来自同行的竞争,又要抖擞精神面对二级市场的越级挑战,如此的境遇决定了一间画廊必须耐得住寂寞,并下得了决心,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中,一边保持着持续的耐心坚守艺术梦想,一边为自己的艺术家们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这看似简朴的道理,对于当下的画廊来说却难说容易。
在李亚俐看来,作为商业机构的画廊,在当下的社会形势与市场局面下,一方面要兼顾学术与商业,另一方面则要怀有耐心与决心。李亚俐说,画廊作为一个商业机构,不应该摆出“不食人间烟火”的腔调——学术当然重要,但是不应该因为纯粹的学术而影响到画廊的本质。画廊不是美术馆或者博物馆,它天生带有着商业的属性,画廊的生存与艺术家的生存事实上都应该依赖于这个属性。同时,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之下,作为一级市场主力军的画廊主们既要面对来自同行的竞争,又要抖擞精神面对二级市场的越级挑战,如此的境遇决定了一间画廊必须耐得住寂寞,并下得了决心,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中,一边保持着持续的耐心坚守艺术梦想,一边为自己的艺术家们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这看似简朴的道理,对于当下的画廊来说却难说容易。
对于龙门雅集来说,商业部分的压力相对不大。一方面,多年积累让龙门雅集拥有足够的底蕴应对市场变幻,在拍卖行的工作经验让李亚俐对于艺术品在流通市场的价值格外了解,多年经营为画廊留下的结构合理的所有藏品及代理艺术家在市场上的稳定表现也让画廊在此十分省心,李亚俐坦言三年来龙门雅集在艺术顾问与作品销售两方面收入可观,在保证画廊运营的前提下还做了大量画廊收藏。李亚俐说几乎每一个展览他们都会对艺术家的作品进行“收藏”,这些收藏为了表达对藏家的尊重,在展览期间绝不进行。另一方面,李亚俐在画廊运营方向上的学术坚持让龙门雅集保证了一条可延续的“学术血脉”并由此打造着自己的画廊品牌。李亚俐介绍说,艺术从二十世纪走到二十一世纪,其间身居“衔接”环节的艺术家必然是格外重要的,这种“衔接”至关重要,却往往因为带有“过渡”的属性而如吕澎所言与所谓大的现代美术史“若即若离”——时代总是带有自己的局限性,当我们回头看看过去的美术史,被时代人错过的往往恰恰是完成历史性变革的那一批。而“查缺补漏”的重任尽管更需要美术馆或其它研究机构在大量学术讨论基础上进行并完成,无奈的是当下的现实中却往往需要身在一线的画廊主们“推波助澜”。
事实上,龙门画廊已经多次扮演了这样的角色——无论是在台湾,还是上海,“推广现代、当代艺术”都是龙门画廊在坚持的运营方针。李亚俐说,即便状况艰巨,作为画廊也应当对美术流传及美术史格局做出贡献,发挥应有的作用,怀有基本的概念——即便不高调,却应该有担当。翻开龙门雅集主要代理的艺术家名录,丁雄泉如今正在获得自己应得的荣誉与肯定,而作品兼有二十世纪与二十一世纪特质的叶永青作为龙门雅集当代艺术家的代表在当代美术史中的地位也毋庸赘言,而以抽象为主要表现语言的李磊则代表着来自二十世纪的语言与色彩——李亚俐说李磊与叶永青的衔接在一定程度上是二十世纪美术与二十一世纪美术衔接的缩影,而为了让这种缩影更完整更扎实,在色彩特点突出的李磊之外,龙门雅集选择了黄致阳。从年龄上看,更小的何森与河上·高慧君完成着这个脉络的收尾,并由更年轻的林海荣、罗丹带来具有动漫意味的二十一世纪风格。李亚俐说,一个画廊走过属于它的没属时代,必须要经营能够反映时代特点的艺术家的作品,今天整个当代艺术圈在做的“历史的反思”,事实上无论对于艺术家还是艺术机构而言,都是在寻找过去被忽略过的真正的“宝藏”。
龙门雅集画廊外观2
“二代画廊”的前行之路
在完整的学术线索下,李亚俐笑谈如果自己今天要退休,自己在美国完成学业、在拍场创造了亚洲当代艺术拍卖的多项纪录、2010年与母亲同时离开苏富比,在上海创办龙门雅集的李亚俐独子李俊毅作为“第二代”要接班的话,在已经捋顺的由老的艺术家、壮年艺术家、年轻艺术家构成的完善商业性基础上,无论是要重改画廊风格还是代理更多类型艺术家及其作品都不会在延续性上有问题,借助于较早开始的画廊经营,接下来的“主持人”可以借助现有资源此消彼长的平衡商业。
在完整的学术线索下,李亚俐笑谈如果自己今天要退休,自己在美国完成学业、在拍场创造了亚洲当代艺术拍卖的多项纪录、2010年与母亲同时离开苏富比,在上海创办龙门雅集的李亚俐独子李俊毅作为“第二代”要接班的话,在已经捋顺的由老的艺术家、壮年艺术家、年轻艺术家构成的完善商业性基础上,无论是要重改画廊风格还是代理更多类型艺术家及其作品都不会在延续性上有问题,借助于较早开始的画廊经营,接下来的“主持人”可以借助现有资源此消彼长的平衡商业。
在李亚俐看来,二代画廊主将非常了解流通市场与当代艺术体系下的画廊市场。李亚俐说二代画廊主如今正在日本、台湾接班,而欧美如今已经有着不少第三代画廊主,从经验来看,对于二代画廊主来说,树立自己鲜明的气质至关重要。无论是斑驳的历史气质,还是老洋房独特的异域风情,都让过去的龙门雅集“二十世纪美术”的氛围浓郁,而在六七百平的新空间,在提供了更为优越的作品存储空间的同时,纯粹的线条与耀眼的白墙也提升着画廊的当代气质,而李亚俐在这样的空间内首先完成了二十世纪美术与当代艺术的区隔,将挑高六米的空间划分为两个独立的空间,一边是丁雄泉的艺术文献展览,一边是完整的当代艺术展示空间。李亚俐说,二代经营画廊的未来要“看造化”,前辈铺平的道路由他们去走,而未来则应当由他们自己去创造。
对中国未来的艺术市场抱有很大信心的李亚俐对画廊的未来保有希望,她说她对这个时代的未来充满信心,也相信有更多的人对未来心怀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