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一帧帧的鲜活的移动影像,表达这个时代最真实的女性状态
Hello Samaia:你好,所有正遭遇网络暴力的人
作品涉及的不单是网络暴力问题,还有女性自主和种族平等问题。在“政治正确”的语境下,“人人平等”似乎只是一种表象,在可以自由发表言论的社交媒体上,隐形的“歧视”终于见光,恶意和谩骂背后是真实存在的差别对待。
艺术家苏静在作品中故意的模糊化处理一方面保护了倾诉者的隐私,但也表现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人数众多,影像中的那位女子可以是你,也可以是我。当暴力形成一种风气,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成为被攻击的对象。她的脆弱、无奈、悲伤与难过或许是所有网暴受害者都经历过的情绪,不知所有屏幕后面的“键盘侠”们看到这一场景会作何感想。
苏静以移动影像的形式激起观者对于女性的身体、价值的思考,以及对于刻板印象和习以为常的偏见的反思。网络暴力的背后受伤的女性,社会审美标准背后被裹挟的女性,“好女孩/女人/妻子/妈妈”的要求背后被压抑和束缚的女性,她们或许比想象中更脆弱,也比想象中需要更多的关注。
一位“90后”艺术家的女性观
移动影像是苏静近期最为感兴趣的表达方式,与传统的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塑相比,影像语言通常更直接、更具冲击力、也更具变化性和丰富度。苏静移动影像作品中的女性虽然身份、状态各异,但都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由表达体现出其对于平等和尊重的诉求,苏静借她人之口、之身唤起社会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和重视,精神内核实际上是对权力关系的追问和人文关怀。
自二十世纪女性解放运动在世界各地兴起,“女权”就一直是艺术家们关心的问题。无论马琳·杜马斯画中忧郁、冷峻的女子,还是布尔乔亚的大蜘蛛,无论是弗里达的自画像还是塞西莉·布朗作品中暴露扭曲的女性躯体,变化的形态之中不变的内核是对于“女性美”的重新定义、对于真实自然的追求以及对恢复女性身体自主地位的渴求,她们的作品不拘泥于审美欣赏,而是不断塑造和反思着文化,旨在改变成见、追寻真正的平等。
作为一位年轻艺术家,苏静在艺术作品中表达女权与女性问题时也带有独特的个人色彩,她的影像语言直白而具有冲击力,简洁而不失内涵。以她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的毕业创作“GIVE”为例,移动影像中艺术家的身体不断发生着形态变化,扭曲变形甚至长出青草,那是她在生发出另一个自己的过程,最后一个身体变成两个,苏静将生产的过程奇幻化、戏剧化,她说:“活着本身就是一件礼物,尽管生活中充满各种各样的不容易。俗语讲礼尚往来,作为艺术家,我要想办法还礼。”“生出一个新的自己”或许就是她送出的礼物,这个“新生儿”和艺术家一样,自由自主而充满力量。
苏静旅居英国多年,即使在以自由平等著称的西方国家,苏静依旧目睹着女性遭受的不公待遇、日常的困境和来自整个社会的眼光和束缚。历史上累积的压迫造成了女性的弱势,但在今天,这种压迫似乎没有减轻,只是换作不同的形式而已。
对于女性的关注就是对人本身的关注,呼唤平等是因为对人性仍旧怀抱希望。苏静还很年轻,艺术之路才刚刚展开,但一个人的精神DNA决定了其作品的基本格局,无论未来她的作品形式如何变化,对于“人”的关怀与热爱始终会让她的创作充满温度。爱很大,大到不分种族性别,爱也很小,小到可以穿过针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