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面孔缺席的西方榜单,你怎么看?

作者:王丹艺 2014年10月30日 专题话题
2014年“Power100(最具影响力100人)”结果公布不久,中国艺术圈内有所反应。对于一些中国面孔的缺席,有的发了个“哭脸”、有的说那是“饥饿营销”、有的开始大谈西方人对东方人的信任问题。对于一个由英国著名杂志《ArtReview》在2002年创办的艺术榜单,要当真吗?

Power100自信地在官网宣扬它在当代艺术界内的权威指向性:“是《ArtReview》对全球艺术世界各种代表性力量的年对盘点。”然而纵观榜单前十,多是今年在欧美有过闪亮登场的人物或机构。如排名第一的泰特现代美术馆馆长尼古拉斯·塞罗塔,利用豪华艺术盛宴与赛·托姆布雷作品出境;艺术家杰夫·昆斯,仅凭六月在惠特尼博物馆举办的大型回顾展虏获了西方媒体;行为艺术女王马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她在蛇形画廊的“512小时”与利森画廊的“White Space”让英国观众过足了瘾等等。除了Power100,Artnet近日推出的全球最具创新精神的21位藏家名单,多为国际巨星、艺术经销商、身挂各种美术馆委员头衔的产业富豪。
NO.1 尼古拉斯·塞罗塔 (Nichloas Serota )英国 泰特美术馆馆长
NO.1 尼古拉斯·塞罗塔 (Nichloas Serota )英国 泰特美术馆馆长
至于一些没有入围的大陆藏家,他们虽然在西方艺术市场上撒了很多银子,但正如北京现在画廊的画廊主黄僚原简练的一句“这是另一个系统。”今年,我们知道大S的婆婆张兰在纽约佳士得以1050万美元买了安迪·沃霍尔的《小电椅》,以1864.5万美元购买了马丁·基彭伯奇的《无题》;一位匿名买家在纽约佳士得以270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睡莲》。但他们仅是西方媒体口中的亚洲藏家一员,没有其他事件保持热度,仅在网络出现了数秒便被淹没。即便是王薇、刘益谦和余德耀,他们的藏品虽然梳理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但没有英国艺术圈在乎的YBA的完整收藏;他们均在今年建立了自己的私人美术馆,但还没开始对西方艺术实施强烈的引入。

作为Power100其中一位中国孔,香港少主郑志刚在近几年凭借其创办的K11艺术基金会,在西方艺术圈内保持着一定的热度。今年他不仅赞助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Ink Art”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展和军械库艺术展,而且将西方印象派大师莫奈画作引入上海,创造开幕两个多月参观人次超过13万的佳绩。并且他也是Artnet选出的21为藏家之一。另一位华裔藏家张明更不必解释他的入选理由,纽约PS1当代艺术中心和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的董事会成员,泰特亚太地区艺术进购委员会成员的身份说明了一切。除了藏家,榜单上常年留名的艾未未是西方艺术界的宠儿,虽然人在北京,但是展览遍地开花。持续不断让西方媒体注意,或许是进入榜单的基本因素。如入围其中的维他命艺术空间的创始人张巍与胡昉。每年四五个国际艺博会的节奏,就在不久前,从Frieze London跳到了FIAC。
NO.15 艾未未(Ai Weiwei)中国 艺术家
NO.15 艾未未(Ai Weiwei)中国 艺术家
周大为 榜单是娱乐大众的
(年轻藏家)

每年都会有很多杂志推出艺术榜单,我自己都被弄晕了,不知道哪个是哪个。不同的榜单有不同的倾向性,有的藏家偏多,而有的相反。至于Power100,先不考虑中国藏家,西方许多重要的藏家都没有入围其中,更多的是艺术文化推广方面的人士。我觉得不需要大惊小怪。它足够权威吗?首先一本国外杂志,若它在中国的编辑不太关注当地的艺术资讯,我并不认为它可以获得很多中国的消息。榜单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是娱乐大众的。艺术这个东西你无法鉴定孰轻孰重。如果我是评委,我会考虑我的利益方,观众的口味。这便无法做出一个较为公正的选择。

NO.73 张明(Richard Chang)美籍华裔收藏家
NO.73 张明(Richard Chang)美籍华裔收藏家
李苏桥 缺席是很正常的
(北京空间负责人)
 
首先,Power100不同于Top200,它专注于一年中对艺术世界有贡献和影响力的人。中国藏家的缺席是很正常的。中国确实有不少藏家,并且在艺术市场购买了许多东西,花了很多钱。但是他们之中的大多数并不是具有很强的社交能力,并且他们的购买行动大多没有公开,当然半遮半掩的购买本来的目的就是获得投资红利大于获得业界荣誉。
另外,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熟知的当代艺术买家,从上海、南京到北京主要的工作是在自身的美术馆开馆建设方面,那么你不花钱,或者没有对西方艺术实施强烈的引入,都不太可能被西方媒体报道。我个人认为龙美术馆新馆与余德耀美术馆的开幕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有影响力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完全可以纳入重大艺术事件。不过讨论大规模展览的安排,K11上海做的印象派展览确实很轰动,给东西方都带来了想像与满足,同时以非美术馆的形式做也是一个有创意的尝试。
榜单本身是有些偏颇的,它只是在杂志表面的公正;榜单有时候体现了艺术人士的社交公关能力,较强的会好些,较弱的需要通过他人来确认自己的存在。这点上,我觉得我们本土藏家在表达能力方面比较弱。这个弱不是购买力上的,而是表现在他们面对西方媒体的时候,由于自身财富体量很大,自信心很强不愿意与西方媒体过度亲近。
在批评家与策展人的环节上,我们确实没有办法与西方处在同一个节奏上。若在同一个节奏上我们就是小弟弟,若不在那么你发出的是另一种不会被他们的价值观所容纳的声音。我相信在策展人范畴里这本杂志不太能够评到中国人,如果有那姓名可能就是汉斯.范之类的。
如果我们尊重今天艺术市场的现实以及中国艺术市场在全球所占有的份额,或者说中国古代与现当代艺术在全球艺术市场占有的份额,那么我觉得刘益谦去年购买的鸡缸杯与功甫帖在今天看来是绕不过去的重大艺术事件。
NO.75 张颂仁 (Chang Tsong-zung)香港 汉雅轩画廊创始人
NO.75 张颂仁 (Chang Tsong-zung)香港 汉雅轩画廊创始人
王子 我们有自己的系统
(天线空间创办者)

虽然不是十分了解,但是根据榜上名单猜测这个榜单关注的,不是藏家收藏了多少东西,或是有多少资本;而是你在艺术圈内对艺术家和艺术活动的推动能力。张明是纽约PS1当代艺术中心和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的董事会成员,泰特亚太地区艺术进购委员会成员,并且每年都在做各种推动艺术发展的活动。郑志刚创办了K11艺术基金,并且赞助了巴黎的东京宫等。他们确实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很多非常好的藏家可能个个人爱好的原因当然只是购买收藏艺术品,与艺术推广本身的关系没有那么直接;大家都说绘画是很个人的事,其实收藏也一样,所以说这个与我们想象的榜单可能会不太一样。至于艾未未,他常年位于榜单是一个很正常的情况,他在国际上这么有名。若非要说中国艺术圈中谁能入围,我觉得卢杰有实力,因为长征与西方当代艺术主流关系很紧密,至于藏家方面,中国有实力的藏家很多,但大多数不愿意介入这个,我们有自己的系统。愿意进入的无可厚非,不愿意进入的也没什么大不了。
NO.80 徐文玠(Claire Hsu) 香港 亚洲艺术文献库联合创始人、策展人
NO.80 徐文玠(Claire Hsu) 香港 亚洲艺术文献库联合创始人、策展人
王丛卉 中国市场有自身的特殊性
(中国现当代艺术独立评论人、艺术收藏顾问)

其实不用太在意这个榜单。首先,虽然中国当代艺术在亚洲范围内如火如荼,并且从全球整个当代艺术范畴来看中国的当代艺术在这几年仍是是一个新现象,得到很多关注,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但是与西方当代艺术的市场规模相比体量还是很小。其次,中国本土市场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我们不可以忽略不计。尽管整个当代艺术世界依旧是西方的游戏规则,但是从当下一级市场的指标来看中国藏家有自己一套收藏方向,收藏的新趣味。我觉得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并且拿本土市场与国际市场比,意义不大。举一个形象一点的例子,就好像虽然好莱坞是国际性的,全球票房都好,但在印度,宝莱坞却是最大的电影市场,在印度本土宝来坞的片子比好莱坞的受欢迎。但宝来坞却没几部在国际能流通放映的。但是我们无法忽略他本土巨大的市场和自己的风格。中国当代也一样,它虽然在国际上占有的份额不多,但是并不能说这个市场是不正常的,是孱弱的,是可忽略的。我觉得中国当代艺术是具有可比性的,是需要关注的,是在时刻变化中的。但是,过于民族主义的去争什么东西是没有必要的。中国整个艺术市场正逐步完善,藏家逐渐变得成熟。当慢慢形成一个健康的市场循环的时候,不必太多地争名分,我觉得这才是更好的姿态。
NO.100 郑志刚 ( Adrian Cheng) 香港藏家、K11艺术基金创始人
NO.100 郑志刚 ( Adrian Cheng) 香港藏家、K11艺术基金创始人
顾维洁 中国藏家在进步
(艺术财经杂志主编)

这是一个西方眼光下的榜单,首先我相信评选标准不一样,历年如此,不必质疑非要如何如何,只有参考性。有的华人能够入围其中,是因为他们与西方艺术界交流的活跃度与中国本土藏家和画廊主不太一样。虽然中国藏家在西方拍卖场上较为活跃,但是钱不是判断入围的唯一标准。就像我们在做权力榜的时候,并不会依据艺术家作品的拍卖价格,或者藏家在艺术市场上的购买力。当然大陆藏家在这几年有很大的进步。首先他们购买的作品开始表现出一定的代表性和系统性。其次最大的进步在于他们开始具有社会公共责任意识,如建立私人美术馆等。并且新一代藏家开始成长起来了,我相信他们教育背景和文化背景能够促使他们比我们这代更坚强。榜单的参考性在于我们能够了解西方的眼光,了解这一年活跃在国际艺术圈的人和事,在学术上或许有某些引导作用。
应青蓝 这样的结果很正常
(ART021创办人)

我觉得作为年轻收藏家,郑志刚能够进入西方艺术榜单是值得肯定的,因为他的确做了很多事情。其次,作为一个由国外的杂志创办的榜单,它带有自己的一套评审体系。若评审过程中没有中国人的参与,有这样的结果也是很正常的。
NO.2 大卫·茨维尔纳(David Zwirner)德国 David Zwirner 画廊主
NO.2 大卫·茨维尔纳(David Zwirner)德国 David Zwirner 画廊主
NO.3 伊万·沃斯(Iwan Wirth)瑞士 画廊主
NO.3 伊万·沃斯(Iwan Wirth)瑞士 画廊主
NO.4 格伦·D·洛瑞 (Glenn D. Lowry)美国 MoMA美术馆馆长
NO.4 格伦·D·洛瑞 (Glenn D. Lowry)美国 MoMA美术馆馆长
NO.5 玛莉娜·阿布拉莫维奇 (Marina Abramovi)行为艺术家
NO.5 玛莉娜·阿布拉莫维奇 (Marina Abramovi)行为艺术家
 NO.6 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及茱莉亚(Hans Ulrich Obrist &Julia Peyton-Jones)蛇形湖美术馆总监
 NO.6 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及茱莉亚(Hans Ulrich Obrist &Julia Peyton-Jones)蛇形湖美术馆总监
NO.7 杰夫·昆斯(Jeff Koons)美国艺术家
NO.7 杰夫·昆斯(Jeff Koons)美国艺术家
NO.8 拉里·高古轩(Larry Gagosian)美国 高古轩画廊主
NO.8 拉里·高古轩(Larry Gagosian)美国 高古轩画廊主
 NO.9 玛丽安·古德曼 (Marian Goodman )美国 Marian Goodman画廊主
 NO.9 玛丽安·古德曼 (Marian Goodman )美国 Marian Goodman画廊主
 NO.10 辛迪·雪曼(Cindy Sherman)美国艺术家
 NO.10 辛迪·雪曼(Cindy Sherman)美国艺术家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