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林 有些危机 可能是机会

作者:滕昆图片提供: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摄影:董林 2015年12月9日 专题人物
10月31日,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与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联合推出的夏小万个展隆重开幕。这场展览,在体量与视觉令人震撼的同时,也宣告了艺术家夏小万与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的正式合作。而在展览日程表上,11月27日,N12成员中唯一的工笔画艺术家徐华翎个展也即将亮相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香港空间。在这样一个寒流与大雪都来得很早的新冬,唐人有些“突然”的动作,惹人好奇,也指向唐人未来的线索。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郑林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郑林

我们当时建立的,是一种标准

郑林始终把2006年唐人入驻北京视为今天的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最重要的一次转型。不仅仅是唐人由此进入中国当代艺术腹地,更重要的是,郑林和他的唐人做了太多与众不同的“第一次”。
巨大的体量和雄厚的资本,让唐人终究是798“特别的一个”。郑林并不讳言唐人初入北京,对整个当代艺术环境带来的冲击。以学术性、实验性并举的姿态,唐人改变了当代艺术展览的惯常模式,大体量的装置作品,“卖不出去”的批判,让最开始的唐人“看不懂”,“理还乱”。
2006年,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以展览“积累——广东快车下一站”宣告开馆,这个展览展示唐人对展览的控制力,也改变着人们对展览的认识
2006年,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以展览“积累——广东快车下一站”宣告开馆,这个展览展示唐人对展览的控制力,也改变着人们对展览的认识

或许唐人日后在商业上的成功让很多人始料未及,因此,在2006年之后近十年的时间里,越来越多的画廊尝试着用“唐人”的方式,寻找自己发展的突破口。“可能,我们当时建立的,是一种标准”,在降温的798,坐在并不算暖和的咖啡厅里,只穿着一件皮衣御寒的郑林说。
话题当然从最近的“夏小万个展”开始,郑林却坦陈“唐人不只有一个夏小万”。与更高级别的艺术家合作[这样表述是不是略有不妥],显然是唐人坚持的策略之一,而“能为艺术家做什么事”,是郑林口中更重要的“软实力”。艺术家层面的“招兵买马”,是唐人软实力转变而来的“号召力”,对于郑林来说,这是自然而然,也是水到渠成,却不是唐人当下最大的变化,事实上,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香港空间的重启,才是郑林和他的唐人未来计划真正的“第一步”。
全新开放的香港空间以艾未未个展启动,呼应着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的香港空间面向西方窗口的定位
全新开放的香港空间以艾未未个展启动,呼应着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的香港空间面向西方窗口的定位

唐人要做国际品牌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自由贸易港,香港始终是面向国际最重要的窗口。唐人早在2008年就开启了香港空间,囿于地理位置与环境的差异,三年之后选择了关闭。而随着中环空间的最终确立,郑林找到了可以满足自己在香港开设窗口的条件。
面对并不算好的市场环境,郑林坚持调整才有出路。随环境变化的调整,恰恰是唐人不倒的因素之一。郑林坚信,“优秀的艺术家从来不缺市场”,郑林也坦言,“画廊如何定位自己最重要”。郑林说,1997年唐人的创立赶上了东南亚经济危机,2008年香港空间的开启碰上国内金融危机,今年我们又要重开香港空间,似乎市场环境又不太好。前些年我们经历了那么多,我们没有关掉,也没有垮掉,反而越来越强大。
2011年,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空间“轨迹”展览现场,黄永砅作品《列维坦(专列)》
2011年,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空间“轨迹”展览现场,黄永砅作品《列维坦(专列)》

面向国际的窗口——香港空间的重启,意味着唐人走出去的开始。在持续不断的尝试将艺术家推向更高更大的舞台、并获得越来越多优秀艺术家认可之后,郑林计划将“唐人”作为一个品牌,也走向更高更远。1997年创始于东南亚的“唐人”,在经历了近二十年发展之后,打算再进一步。相比过去,这一步也许更大,而对于“唐人”和郑林,这似乎又只是这些年来一贯地“开创”与“开拓”思路的延续。郑林把唐人1997年的创立、2000年的转向当代、2006年的进入北京视为唐人前十八年的三次重要转型,在成功转向中国当代艺术,并建立起有效系统之后,唐人准备转向更为开阔的“国际化”,一方面将艺术家推向更大的国际市场,另一边,也在计划着将唐人作为国际市场中“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这是“软实力”的强化,也是中国当代艺术未来的一种思路。
在新近的计划中,郑林准备一边完善管理体系,以“年薪制”吸引更多优质人才加入唐人,一边将视野放大至整个国际当代艺术市场体系,北京、曼谷、香港三地唐人,在未来将有各自明晰的发展倾向——更实验性的北京、更关注东南亚本地艺术生态的曼谷、更国际化的香港,而三位一体的品牌架构,将为唐人即将到来的国际化征程提供稳固的基础。
1997年创办于泰国曼谷的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事实上一直在做着国际化的努力,图为2015年,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于朱拉工农大学主办的黄永平&萨克林双个展展览现场
1997年创办于泰国曼谷的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事实上一直在做着国际化的努力,图为2015年,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于朱拉工农大学主办的黄永平&萨克林双个展展览现场
Hi艺术=Hi 郑林=郑

真正的优秀艺术家是不缺市场的

Hi:今年春节前的展览计划是怎样的?或者说您现在有更远的计划?
郑:实际上我们今年的展览计划,到明年差不多都排满了。在北京,艾未未的展览之后,是徐小国的绘画作品展览。明年的下半年是黄永砯的个展,原本是在艾未未个展之后,但是因为展览延期,加上黄永有几个重要的巴黎展览,所以调整到明年下半年。今明两年,唐人在香港的空间也有很完整的展览计划,11月底会有徐华翎的个展,作为N12的成员,徐华翎的工笔独具一格。还有赵赵、庄辉等艺术家的展览,另外一些现在还不方便透露。
Hi:很明显,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今年在调整艺术家的名单?
郑:其实一直在调整,应对环境的变化。但是也不完全是名单的调整,我认为还是画廊的定位问题。一个画廊要做什么样的方向,自己是什么样的定位,这个更重要。从艺术家角度来说,唐人还是会选择有学术定位、又有实验性、还要有商业性的艺术家。真正优秀的艺术家是不缺市场的。
Hi:那现在来看,绘画类艺术家的比重是上升了吗?
郑:也不算是比重上升。原来,可能因为空间的展览有限,所以看起来好像我们绘画的展览不多。我们现在香港的空间使用起来之后,空间多了,展览也多了,那么绘画展览的项目会增加,合作的艺术家也会增加。而且现在来看,我们装置艺术家还是很多的,孙原&彭禹、赵赵、庄辉……等等都是装置艺术家,但是我们也一直有颜磊、王音、徐小国等等在绘画线索里的艺术家,而且都是很学术、很实验的。
2014年,《自觉:绘画十二观》展览现场
2014年,《自觉:绘画十二观》展览现场

Hi:新近签约这么多的艺术家,会有压力吗?
郑:我觉得挺好的,可能还不够,还想多一点。因为实际上,我们一直合作的艺术家已经很好了,但是我们对好的艺术家一直是敞开大门的,我们不会排斥好的艺术家的合作关系。画廊和艺术家的合作关系,永远都是一种恋爱关系,大家一起往前推进,一起成长,一起发展。我觉得画廊,并不是有多大的空间,关键还是你做什么样的展览、跟什么样的艺术家合作。再有,就是你能为艺术家做什么,我觉得一个好的画廊,还是要有话语权的,你只有拿到“话语权”,才能为艺术家做更多工作,才能实现艺术家想要的东西——这才是你的能量的体现。
Hi:对青年艺术家会有额外的关注吗?
郑:我们现在已经有一些年轻的艺术家了,我们不会去大面积的铺垫或者是去寻求合作。唐人合作的年轻艺术家,更多的是唐人内定或者是觉得不错的艺术家来,所以我们还是从整体看某个艺术家做作品的方法、模式、观念和思想。我们觉得不是所有的艺术家都适合我们唐人的合作,但是我们觉得好的,是一定要争取的。
Hi:年轻艺术家什么最重要?
郑:我觉得年轻的艺术家最重要的是创造性,一个好的年轻艺术家,有没有好的创造力,这个是关键。然后他的创造力,他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模式,这个是可以区别于过去老一代的或者优秀的艺术家的,因为年轻艺术家可以不在乎一件作品或者是两件作品的怎么样,但是做作品的语言方式和他的创造性的东西是和别人不一样的,同时又要有明确的观点和想法,这一点很重要。
2015年11月28日,徐华翎个展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香港空间开幕
2015年11月28日,徐华翎个展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香港空间开幕

重要的是不要“失血”

Hi:目前的经济状况下,唐人有遇到什么问题吗?
郑:现在经济不好,必然会带来一些问题。我觉得还是看怎么去解决,看画廊有没有能力去平衡,能不能在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还能有进一步发展,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因为有些危机,对某些人反而是机会。现在市场比过去要差一些,特别是这一年,包括欧洲市场好像都有明显的萎缩,我觉得我们还好,因为在这两三年里,唐人已经做好了调整,虽然市场不太好,但是藏家和机遇还是存在的,要看市场需要什么样的艺术家,这一点很重要。
Hi:会有危机感吗?
郑:你要有想法,对这个行业要有所了解,要能找到症结所在。为什么有的画廊越来越活跃,越来越好,而且在不同的阶段,不断地升华?就像我们这么多年走过来,1997年在曼谷开始,2000年转入当代,到2005年都一直在东南亚发展,2006年来到北京……有这么多次的转型,一直到现在都在随着环境变化做调整。但是也有一些画廊,开始还不错,慢慢却衰落、封闭,最后不得不关掉。我想这是画廊和画廊的不同,也就是说,真正的区别是对画廊的运作,以及结构性的、方向性的定位,所以走的路不一样。对于唐人来说,我们一直不回避商业性,但是并不是强调商业性,只强调商业性,迟早会关掉的,因为商业是随着学术走的,实际上,学术的方向必然也有商业的性质,但是只关注商业的话,肯定最后会越来越小,越来越窄。所以现在的画廊是面对危机的,不是说经济环境不好,而是很多画廊“失血”。什么叫“失血”?就是好的艺术家离开你,最后你没有作品可以销售,这才是对画廊最大的威胁。为什么离开?很大的原因可能就在画廊对商业的关注上,因为好的艺术家,永远只关注学术而不关注商业的影响力,所以他会寻求更学术的、更实验性的画廊。
2015年,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与常青画廊合作完成了艾未未在北京的首个个展
2015年,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与常青画廊合作完成了艾未未在北京的首个个展

重新布局,在香港只是开了一扇窗

Hi:唐人的香港空间目前是什么状态?如何定位?
郑:其实我们香港唐人在2008年就有了,2011年的时候合同到期,当时我们也想重新换一个地方,所以中间停顿了两年。现在我们有了新的空间,在中环,大小也还可以,所以我们才重新启动,我觉得对于唐人的品牌价值和形象而言都是有好处的。香港空间,我们要更国际化,在运营上也要更多考虑商业,因为如果香港唐人只做学术的话,可能成本就太高了,当然,学术定位一定要明确。对于我们来说,香港唐人就是以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商业价值的艺术家为主打,而且整个展览系统的安排是以绘画为主,也会辅以一些小型的装置和影像。唐人的未来要争取与国际对接,所以日韩、东南亚、欧美的艺术家,适当的在香港建立合作项目都是可以的。香港唐人是面对西方的一个窗口。实际上艺术界不缺好的艺术家,有很多好的艺术家也很活跃,而且已经变成全球的重要的当代艺术的一个板块了,但是我们放到国际艺术的范畴里面去,怎么样把自己的品牌,比如“唐人”,做成一个国际性的看点?我们觉得还要自我不断的完善,还要寻求新的发展的空间。
Hi:那未来会有上海唐人或者广州唐人吗?
郑:暂时没有想法。但是也许可能会有一些适当的方式,比方说上海,有什么画廊,有可能建立一个合作关系,这个我们也许不一定是分开式的。就像我们未来跟纽约、跟伦敦,跟巴黎的画廊建立合作关系,不是没有可能性。我们现在重要的是把现在的唐人整体深化,比如,北京唐人未来可能要做的项目和展览要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高端、越来越实验性,曼谷的唐人,未来可能是面向整个东南亚业态的画廊,直接构建泰国、印尼、菲律宾、越南、新加坡艺术家的合作关系,香港唐人可能是在国际上的窗口,是跟国际重要艺术家建立项目合作关系的所在,所以整个定位应该是重新来构建一个态势。
与出生于日本东京、成长于台北的艺术家林明弘的合作,是唐人国际化与跨文化视野的展示,而林明弘个展“空位”对画廊空间颠覆性的使用,又契合着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实验性与学术性的定位
与出生于日本东京、成长于台北的艺术家林明弘的合作,是唐人国际化与跨文化视野的展示,而林明弘个展“空位”对画廊空间颠覆性的使用,又契合着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实验性与学术性的定位

制造国际影响力

Hi:这是唐人新近的策略调整吗?以香港唐人为窗口更接近西方,那么,北京唐人、曼谷唐人会有哪些相应变化?
郑:实际上我们一直以来都很关注国际艺术。我们曾经与很多泰国艺术家,像萨鹏、瑞科宁、萨克宁等等都合作过很多项目,他们也都是活跃的国际当代艺术家。我觉得,香港作为一个开放的地带,可以跟另外的一些国际性艺术家建立合作关系。当然,这些都需要时间,未来肯定会有一些东南亚、日韩或者欧美的艺术家的展览合作,这是必然,但是我们肯定会谨慎。比如,我们北京唐人跟艾未未合作,实际上是打开了唐人面向国际的大门,是跟国际当代艺术好的艺术家合作的一个大项目,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另外,还有我们一直合作的黄永砅,艾未未和黄永砅在国际上都是级别最高的艺术家了,我觉得唐人要在保持跟这种重量级的艺术家合作以外,还要把自身的平台和整个系统升级到国际范围的平台上去。也就是说,未来不会仅仅局限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范畴,我们也希望把我们合作的中国艺术家,推到国际上重要的平台上去,进入国际的系统,所以我们还是希望唐人未来是在全球当代艺术的商业艺术机构里面,作为一个亚洲最重要的品牌来运作的。我想,那样的话,国际性的重要艺术家,都不会排斥在亚洲跟唐人保持合作关系。
2014年,唐人曼谷空间展出的匈牙利-瑞典籍艺术家SI-LA-GI与泰国艺术家Tawan Wattuya双个展展览现场
2014年,唐人曼谷空间展出的匈牙利-瑞典籍艺术家SI-LA-GI与泰国艺术家Tawan Wattuya双个展展览现场

Hi:近期的计划呢?
郑:希望能构建一个国际化的管理系统。所以我们唐人也需要更多的人才,比如说内部的管理,市场的销售,展品的活动和项目,在国际范畴里面能够推广一些重要的工作的人,所以我希望唐人在明年之内实现重要的工作,重要的制度就是实行年薪制,把一个整体的收入水平提高一个台阶,让有能力的人进来,做有能力的一些项目和类似的一些事情。这几年,我们对展览品质的要求,对艺术家合作形态的要求,对展览呈现的要求,都在做更大的努力。像艾未未的展览,我们把规模做到这么大,还在寻找其它形式的合作,这都是新的改变,还有我们做的夏小万的展览,我相信民生美术馆,我们合作的这个展览未来会变成一个经典案例,从传播上来看,大家还是很认同这个展览的标准的。
Hi:谈到未来,唐人最明晰的未来愿景是怎样的?
郑:我希望他首先在亚洲区域、未来在国际上可以有一定的影响力。他合作的生态,虽然还是要以当代中国艺术为主,但是我觉得不仅仅是当代艺术,他必然有国际当代艺术合作关系的存在。我也希望未来的管理团队,更国际化一点,更涉及到国际当代艺术的一个标准范畴里面去。当然,我们也不排斥未来在纽约、伦敦、巴黎或者是国内构建一些发展的全面合作关系,搭建一个国际的网络平台。
郑林 有些危机 可能是机会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