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鲁·法韦尔 日本主体性渐微
去年底由东八书店出版的《超扁平以外的日本当代艺术》一书,由英国社会学家安德鲁·法韦尔(Adrian Favell)所撰写。深受日本艺术家细腻、婉转的艺术创作感动,法韦尔认为,在全球艺术舞台上,“酷日本”、“幼稚文化”几乎成了日本当代艺术的代言词,深究背后,除了肤浅,那里什么都没有;加之在全球化浪潮的侵袭下,传统日渐凋零,文化混合造成的主体崩溃,日本当代艺术家要如何面对灾难性的现在与未来,法韦尔最后也没能给出答案。
Hi艺术=Hi 安德鲁·法韦尔=安
全球化浪潮下的微世界
Hi: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写这本书?
安:出这本书的意义在于,我想让读者知道日本当代艺术不只有村上隆。村上隆所引领的“超扁平”旋风之前及之后,日本当代艺术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Hi:现在日本年轻艺术家似乎不像前辈般地活跃于国际舞台上。
安:是,年轻一代的日本艺术家不再像上个世纪的前辈般热衷政治或是社会状况,他们更倾向微普普艺术(micro-pop art),相较于二十世纪第一个艺术思潮的普普艺术,微普普以更私密、更为个人化的角度,诠释艺术或艺术家本身对于生活、社会、艺术的看法,强调个人主义式的观察与想像,去描绘对于身旁周遭的人事物的感受与诠释,以及这种非宏观的思维在当代艺术中代表的意义与地位。60年代战后,日本艺术家受美国观念主义影响,“Art for Art’s sake“被他们奉为圭皋,只为艺术而艺术。90年代,是日本美术界最自由的时期,村上隆及奈良都在这个时期活跃起来,并往美国发展。2000年代的艺术家则太过于安静,除了个人世界,他们对外界发生的政治或社会事件完全漠不关心。
自我主体被侵蚀
Hi:那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状况发生?
安:一方面是日本社会福利做的太好,基本上日本人在本国都有方法存活下去,不会饿肚子。近年日本的国际地位日渐下滑,加上全球化的演进,所谓“全球化”也就是“美国化”,日本人想追随美国人的资本态度,民族自尊却让他们无法完全抛开祖宗遗留下来的传统,两者拉锯不下,造就现在日本当代艺术尴尬的处境。我不相信全球化艺术,那是一种很殖民的想法,虽然我过着全球化的生活,我是英国人,多数时间在巴黎教书,用英文写了一本关于日本当代艺术的书,并接受你们中国杂志的采访,多奇妙。柳幸典(Yukinori Yanagi)就是一个受全球化影响的典型例子。80年代末他赴纽约发展的很成功,是1995年那时最重要的日本艺术家。他著名的“世界蚁旗”系列,将各种颜色的砂粒装入透明的塑胶箱中,并将彩色的砂粒拼组成世界各国的国旗,再以管子将塑胶箱串连起来,然后再将蚂蚁放进其中。当蚂蚁来回爬行于各国国旗之间时,原先的国旗图案也将慢慢消失走样,象征了国家认同与边界的随之崩解。后来他回日本在广岛大学教书,现在几乎很难听到他的消息。全球化之后,就像安迪·沃霍那句名言“在未来,每个人都能成名15分钟”,柳幸典成名了十五分钟,接着就消失了。
村上隆在日本毫无意义
Hi:日本画廊或是美术馆也无法挽救当前的处境?
安:日本艺术家多数不在乎赚钱,像我前面说的,他们总是有方法存活下来。画廊持续在做他们该做的事情,多数的他们收支仅能达到平衡,比较难有存款。而美术馆基本上,完全没有做到任何推广年轻艺术家的事。
Hi:说到推广年轻艺术家,村上隆的“艺祭”其实是在鼓励年轻艺术家?
安:“艺祭”并没有创造出任何有意义的事情,许多未受正统艺术教育的年轻人参加“艺祭”以求出道,这就像美国的实境秀一样,没有一点创意。在“艺祭”里的年轻人都是追逐“动漫文化”的一群人,这对部分日本人来说难以接受,有点类似艾未未“艺术里的政治手段”之于中国民众。
Hi:你怎么想村上隆在全球引领的“超扁平风”?
安:日本人对村上隆做的事情存有很大的偏见,他一方面做艺术,另一方面嘲笑那些买他艺术品的西方人。村上隆在日本毫无意义,日本人引以为傲的传统及高科技,从未在村上隆作品上体现过。但是他是一个非常有自信的人,也非常大胆。他毫无所畏的往他的梦想迈进,就算路上充满人们的嘲讽与现实的阻拦。日本年轻艺术家中,名和晃平也是一个追寻村上隆成名之路的艺术家,他很积极在组织系统并创造影响力,唯一不同的是,名和晃平在国际舞台上被讨论的次数很少。
Hi:对你来说,到底什么是当代艺术?
安:当今的当代艺术范围太广泛,设计,建筑,平面,服装都可以与当代艺术混为一谈,现在我们似乎只能以“只要你可以在画廊或是美术馆展出你的作品”这个说法来界定当代艺术。你来到日本更要小心何谓当代艺术,每个人有每种不同的说法,这里有太多陷阱,他们自己也理不清楚,何况是我们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