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林 与艺术家的合作方合作

采访:朱凡 2014年2月25日 专题话题
2006年进入北京至今,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呈现了上百个展览项目,从最初学术性平台的定位,到与商业机制的平衡,从最初策展机制的坚守者到机构自主策划的提升,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在面对环境波动时做出了自己的应对。对于当下国际化语境下的拓展,唐人以艺术家为纽带,联合多家合作画廊,更积极地调动其在国际范畴内的影响力,在推广艺术家的同时,建立机构自身的影响力,这是郑林最近在思考也在投入的事情。
Hi艺术=Hi  郑林=郑

进京是出于策略性发展的完整考量

Hi:唐人成立之时,你选择进入画廊行业的原因是什么?
郑:最关键的原因还是之前是学艺术的。当在曼谷遭遇金融危机时,我觉得做画廊或许会是个不错的选择,于是1997年在曼谷成立了唐人。

Hi:唐人是哪一年进入北京的?选择这个时间点进入的原因是什么?
郑:2006年。实际上出于战略性发展的考虑,我们很早就考虑进入内地,2004到2005年期间一直在北京、上海考察,最终在2005年下半年确定在798艺术区。当时觉得,艺术区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已经非常成熟了。2006年3月,我开始寻找场地,组建团队,包括机构注册。

Hi:从曼谷到北京这样空间上的扩散对唐人意味着什么?
郑:因为曼谷的空间始终存在,所以进入北京实际上是基于画廊未来策略性发展的完整考量,从经营理念到管理模式,从整体投资规模到未来规划,从媒体合作到策展制度等等,一直都在规划。2006年进入北京时,所需要做的就是按照预先的计划实施。

Hi:那在后续的运营中,唐人是否经历了其他空间上的调整?
郑:有。2006年刚进入北京时,空间的装修相对简单,一是时间很赶,二是最初工厂的效果与早期实验性展览的计划比较相符,整体的视觉冲击力很大。但相对而言,对于展览的细节与精致程度的要求没有现在这么高。2010年唐人进行了第一次完整的空间改造,相对于进驻时简单的空间搭建及墙地面处理而言,第二次工程量比第一次大三倍,进行了前后门的调整,地面及屋顶钢架结构的改造,整体线路的改造,包括展厅格局的重新调整。
林明弘个展“空位”将画廊空间改造为巨大的停车场
林明弘个展“空位”将画廊空间改造为巨大的停车场
平衡学术与商业利益的关系

Hi:唐人在成立之初的定位是怎样的?在多年的运营中,定位是否发生变化或细节上的调整?
郑:进入北京时,整体的定位是希望形成一个有真正影响力、延续时间性的学术平台,所以对商业利益机制的引入并不多。而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艺术市场的很多方面都发生了转变,很多作品的销售的确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从2008年至今五六年的时间,唐人属于相对坚持的,在展览比例上也控制得很好,从媒介而言,平均两个有绘画性作品的参与,三到四个展览由装置或影像作品构成,这对于唐人每年五个的展览节奏而言,我认为是适当的。虽然压力很大,但我们仍然在努力平衡学术与商业利益的关系,坚持以学术目的为重要的艺术家提供展览与项目的可能性。

Hi:在机构运营方面,运营资金的来源是没有发生变化?运营的资金流是否顺畅?
郑:唐人从一开始进入北京时,就是两个股东投资,我是其中一个。也并没有增加新的投资人。我认为,企业都会面临资金流紧张的问题。但从2008年至今,唐人一直的坚持我认为已经不易。但近两三年的确比早先紧张得多。所以我们也在想办法调整这一格局,从销售上加大力度,同时从展览上缩减不必要的开支。

Hi:那么期间是否寻找过新的资本或有外部资本主动寻求合作?
郑:这两方面都有。我们也在主动建立资本对接的可能性,但目前还在寻找最适当的平衡点。因为唐人寻求资本,不是为了解决短阶段资金紧张和困难的问题,而是希望为未来的运营产生质变,希望能够引进新的股东制度。如果仅仅为了维持运营,我想目前唐人并不需要外部资本。

Hi:目前尚未引入资本,是否也在考虑资本进入后,对画廊原有独立性的破坏?
郑:这是我们最需要谨慎的一点。对于资本合作,最先决的条件是对唐人影响力的认同,不是削减,而是进一步强化画廊的影响力。如果丧失了这一基本条件,引入资本是为了收钱走人,那我认为就不需要了。中国政府在十八大之后大力倡导对文化艺术产业的支持,那么政府的资金、银行的金融资本、市场化的资本需求,未来都有可能进入艺术圈。我相信当代艺术圈中的几家大型艺术机构,很多都在沟通交流中,包括与基金的合作。但如何面对资本的对接,还是应该有一个策略性的操作。
画廊要有合作的门槛

Hi:对唐人这样的大型机构而言,常保持不同空间的同时运用,在这一过程中,是否会遇到一些问题?
郑:唐人目前内部展厅是四个,一楼大展厅,一楼两个小展厅,二楼有一个小展厅。画廊主要是以大展厅为主,小空间更多地是个偏实验性的年轻艺术家的开放空间。我们有自己的合作艺术家,首先要考虑画廊全面合作的艺术家的循环问题,其次是画廊合作的一些装置艺术家的项目。

Hi:是否考虑过加快小展厅的展览频率,以增加活跃度?
郑:这倒没有考虑过,一直以来,大小展厅的节奏是绑在一起的,实际上这个建议也不是不可以,一个月实施一个年轻艺术家的展览也可以,这样能够提供更多可能。

Hi:唐人目前全面合作的艺术家数量有多少?如何与艺术家保持一个密切且稳定的合作关系?
郑:大约有30位艺术家,其中有些艺术家,本身具有国际影响力,在欧洲和美国也有代理画廊。至于维持合作关系,我认为,这还是要看如何实施展览,如何为艺术家服务,如何构建销售系统,这才是互相信任的基础。同时艺术家与画廊合作也看重能不能提供他所需要的学术平台。如果画廊做得不好,优秀的艺术家同样会离你远去,如果大家还认同画廊的定位的话,就会有合作的意象。

Hi:未来唐人有没有可能与更多的艺术家展开深度合作?关于合作的频率有没有预先的设定?
郑:这是必须的,但我们不想把步伐放得太快。早先在与年轻艺术家的合作中,我们也看到一些问题。有些画廊,一年中就与十个甚至二十个艺术家合作,我认为这欠妥当。这样的话,画廊没有门槛,自然导致一些优秀的艺术家的流失,同时数量众多的年轻艺术家涌入,对画廊自身平台会形成冲击。另外有些画廊已经投入对有商业价值的艺术家资源的争夺。唐人在这一点上并不着急,对于合作对象的选择还是比较谨慎。这两年何岸的影响力逐渐上升,同时唐人也为其与国际的画廊机构搭建合作关系。王郁洋这位年轻艺术家的广受关注也是有目共睹的。2013年,我们确立了与王音的全面合作计划。2014年会有王音和年轻艺术家徐渠的个展。
王郁洋个展“划线者”以其自我逻辑的转化获得了众多关注
王郁洋个展“划线者”以其自我逻辑的转化获得了众多关注
策展机制的调整

Hi:当下艺术机构与策展人的合作频率在明显降低,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郑:我想,这一问题在唐人身上体现是最明显的。2006年进入北京时,我们建立了画廊与策展人的合作机构,多年来延续邀请策展人进行梳理与策划,画廊提供服务平台,尽最大可能配合策展人与艺术家。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们还与策展人合作,但不像早先那么常规性的合作了。我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一是从画廊与艺术家的合作关系而言,合作艺术家增加,群展逐渐减少,大规模展览对策展的需要程度降低。就个展而言,艺术家通常会把方案考虑得非常成熟,配合唐人的展览部就可以完成。二是,从资金的角度,可以相对节约部分的策展支出。即便如此,这几年,还是有很多展览项目邀请了策展人参与,去年有付晓东策划的展览“表象的歧途”,早先的瑞居艺术计划同时邀请了鲍栋、郭晓彦、李振华、卢迎华四位策展人参与。2014年的一些项目也在与策展人展开合作。

Hi:那唐人在具体选择策展人时要哪些标准?
郑:最重要的是策展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学术定位,我们很少选择特别商业或特别倾向市场化的策展人。还是希望策展人有自己良好的口碑。同时也会考虑策展人所选择的艺术家在学术上的方向问题。
与艺术家的合作方协作达到共赢

Hi:唐人也是一个积极在艺术博览会上参与拓展的机构,你如何看待画廊运营与艺博会之间的关系?
郑:我们一直积极与博览会建立互动。当然,有时持续的参加也会带来疲惫感,所以,有时希望停一年休息一下。香港艺博会我们每年都参与,2013年,在唐人连续三年的参与下,王郁洋进入了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主题展。年底,画廊第一次进入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年轻艺术家主题展单元,获得了特别热烈的反响。2014年1月,王郁洋再次受邀参与第一届多媒体艺术博览会,空间都是免费使用的。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主动关注。2月份会参与伦敦的Art14,这也是其负责人邀请并反复讨论的结果,这次的展位也非常棒。

Hi:除了博览会的拓展,唐人是否会与一些外部机构合作?
郑:从2006年到北京之后,这类合作项目就非常频繁,甚至比唐人自身的展览还多。早期UCCA每年至少有三到四个展览是唐人的合作项目,画廊作为支持方,安排艺术家作品的制作与布展。前年的上海双年展也是寻求唐人的艺术家参展,这样,画廊支持可以有效地减少双年展的制作费用的支出,如黄永砯的“千手观音”、王郁洋的“人造月”等。之前,我们也曾与广东美术馆合作,王璜生策划的当代艺术二十年的大展,其中几乎所有的影像及装置艺术家都是唐人支持的。未来也有很多合作项目在讨论中。

Hi:通过这些外部合作,对唐人自身的运营产生哪些影响?
郑:一,与双年展及美术馆的影响拓展了机构自身的影响力,二,唐人在积极搭建合作艺术家在学术项目的纵深拓展。何岸在巴塞尔艺博会的项目,是唐人与他的法国画廊联手完成的。这些在国际上很有影响力的方法,如果缺乏画廊的支持与跟进,艺术家个体是无法实现的,这对于艺术家和机构而言,都会是巨大的损失。以王郁洋为例,其作品在上海双年展、迈阿密艺博会的展出,既扩展了唐人的国际影响力,又为艺术家个人建立了有限的施展平台,画廊、艺术家、博览会三方整合达到共赢。

Hi:唐人是否在通过与国外画廊的推广,推进艺术家的海外影响力?
郑:对,这是我一直考虑的问题。我认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可以建立更为丰富的合作关系,一家画廊想要独揽,这是不明智的,全球有三到四家画廊共同合作并不过分,这样可以更积极地调动其在国际范畴内的影响力。比如黄永砯在巴黎、纽约还有非常好的合作画廊,何岸与其法国画廊的合作也非常顺利,加上唐人在亚洲的配合,包括对于作品制作的一些支持,我认为这是个共赢的通道。

Hi:唐人与其他画廊相比,其差异性特征体现在哪里?画廊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郑:进入北京也有六七年时间了,我认为,唐人多年来呈现的展览与项目,与众多艺术家建立的合作关系,这样积累而来的影响力与信任感很难被轻易复制,并不是新画廊通过烧钱可以快速建立的。并且唐人做展览的方式和定位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另外,这么多年,我们扎实地对很多艺术家档案进行梳理,画册有一百多本,这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料。包括画廊的库存数量,都需要时间去慢慢建立。大众对于唐人的展览方法与定位也有认同。我想,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
(图/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