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湖 艺术圈仍然没有一个好的互联网产品
他是媒体人、拍卖主管、朋友圈活跃分子——ArtJeff,他一面忙着给《Hi艺术》写专栏,一面在ArtJeff艺术媒体微信群组织讨论“艺术媒体转稿公约”,另外手头有超过十个以上的微信拍卖群等着他照顾,主业是泓盛拍卖电子事业部总监,副业实在是统计不过来。在给我们交专栏的时候,他只千叮万嘱,Title要写上“胡湖 活在未来的艺术行业观察员”。那,关于“艺术届的互联网解决方案”必然要请他谈谈。
Hi艺术=Hi 胡湖=胡
艺术圈仍然没有一个好的互联网产品
Hi:相较于其他行业,互联网在艺术界的渗透速度是不是很缓慢?
胡:确实是这样一种印象。到目前为止艺术圈仍然没有出现一个很好的互联网产品,甚至说很难去理解互联网精神。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艺术圈的人其实在使用互联网或者说跟上这个潮流是不慢的,普及率也很高,只是我们大部分人都把它当成一个服务来使用,而不是一个生产工具。艺术界使用互联网作为生产工具的一类是卖作品的人,比如说拍卖公司、画廊、经纪人;另外一类就是收广告费的人,也就是媒体。这个圈子被认为最具创造力的艺术家大都还没有将互联网作为一种生产工具,不过,我发现最近也有一些变化显示有这样一种趋势。
可问题在于,我们与互联网的交集通常先是将其视为服务,然后想办法让它成为生产工具,然后下一步是我们能够利用互联网创造和改变什么,也就是将其作为一个创造工具,去形成一个新的生态,这是艺术行业思考得比较少的角度。其他行业都在尝试利用互联网颠覆这个颠覆那个,而且也确实做到了,在艺术行业还没有类似的案例。
Hi:原因在哪?
湖:艺术行业本身的模式极其稳定。艺术家产出量非常慢,量多的艺术家无非也就几千件,上万件基本上不太现实,这个量对互联网来说太微乎其微了。对于互联网来说,艺术行业是一个非常小的行业,但最近几年也有一些变化,我们发现艺术类资讯已经供过于求了,网络会让我们发现海量的作品,但基于网络上筛选和推荐机制目前还是没有的。这种机制在传统的模式中是一直有的,比如说评价、评论家推荐、市场淘汰,但最后的结果会显得太单一、太简单;而互联网需要的是一个非常丰富、非常多元的供应量,也就是所谓的“长尾理论”,它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粉丝,每一个作品都能找到自己的受众。那么,就需要在互联网上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艺术生态,完成对这个行业一定程度的覆盖。不仅仅需要颠覆艺术推广的方式、也会颠覆以往的交易方式、甚至于艺术家创作的方式。但艺术行业又是好几百年的行业,甚至比工业革命都早,有着千年以上的历史,它没那么容易被完全颠覆。所以,长期来看,它会是共存的、也就是传统艺术创作、交易、交流、推广的方式依然会存在,但互联网也会推出一些新的东西,同时也会有一些结合的部分。
出人意料的拍品在姐夫群出现并不奇怪。图为“拍卖双年展”参展作品:我们说要有空间于是就有了空间《2014年11月1日至2014年11月30日》一个月档期 ,在阿特姐夫群无底价起拍,以5600元落槌
纯粹意义上的艺术电商是不成立的
Hi:我接触到一些艺术电商,他们时常会强调自己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但是在谈到运营时,几乎都没有漂亮的数字。
胡:目前大家都想做平台,但事实上做平台死得最快。到目前为止,互联网上没有出现一个真正完整的独立的艺术生态,微信作为一个平台可能从好几个方面满足了艺术圈多个层次的基本需求,开始出现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生态圈的闭环。那这个时候我们还有没有必要去搭建一个平台,我觉得是需要重新考虑的。每一个做艺术网站或者做艺术类APP的人都希望最终在上面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艺术生态圈,有非常海量的用户、非常海量的数据,但目前为止没有一个成功的,包括国外。虽很难说未来会不会出现,但所有的尝试都指向一个结果,要做一个非常完美的、完善的艺术生态圈的互联网产品非常困难。
Hi: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艺术类电商吗?打个比方,艺术电商就类似虚拟世界的冰棍供应点,大家都认为自己为网民们提供了便利,冰棍送上门来了,可是天气又没有那么热。
胡:对,绝大部分电商可能会忽略掉做电商的一个基本条件,那就是出售的产品一定是必需品,一定是一个在线下已经非常成熟的市场,就比如说淘宝主要是卖衣服和零食的,衣食住行是人们几千年不变的需求,那淘宝提供的服务是既便宜又便利,还不用跑腿,当然前提是你需要衣服。京东主要卖电子产品,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时代,手机、相机、电脑也已经成了基本需求。最早的当当网,十年前出现时大家还是非常喜欢图书的,也是必需品。但艺术市场从来不具备这个条件,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人特别需要艺术品,没有艺术品就活不了。所以纯粹意义上的艺术电商是不成立的,因为没有这样一个土壤。到目前为止,这个土壤依然非常贫瘠,就那么几千个人或者几万个人有这种需求,而对互联网来说,它需要几百万个人、几千万个人有这种需求,你才有可能从这几百万、几千万个人里面获得百分之一的转换率。
朱发东的数码照片《掀衣代言•拍卖双年展》第十版以无底价起拍,最终以6116元落槌
三五年内微信平台都值得试验
Hi:你现在在微信上做拍卖,你觉得这个可行吗?
胡:长远来看,肯定是不可行的。因为它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它可复制性太强,建群的成本非常低、做拍卖的成本也非常低。当然,也可以说它复制性不强,它需要一个非常愿意为这个群付出,非常懂得大家心理,非常善于运营的人来管理,而这样的人是不可复制的。但对互联网来说,你需要做到我自己能够大量复制,但不能让别人轻易复制你,这是互联网企业成功的基础,而微信上遇到的问题是,你不能大量复制你自己,但别人可以大量复制你,所以我准备把它当成一个试验田来做,去了解用户的需求你,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将来做一些真正意义上的产品尝试。
Hi:互联网变化太快,你不担心当你在微信上做试验的时候,突然又出现另外一个替代微信的产品吗?
胡:我并不看好网络上一定会存在一个长久的、稳定的艺术生态的独特产品,因为大家的需求总是在变化的,人其实都是很被动地被别人牵着走,被动地接受信息、被动地接受新玩法,很难说过几年后不会出现比微信更强大的产品,但我认为微信作为一个信息的入口做得最成功,三五年内不会有真正具备挑战性的产品出现。大家不妨从运营自己或者从运营机构的角度去思考一下,如何在这段时间如何去做推广、销售,因为微信可以把线上这些东西转化成实际的人脉资源,而且微信本身有很多O2O的服务,它真正核心的东西是它的关系链,而关系链其实不分所谓的线上、线下的,它是相互转化的。与微博上的关系链不一样,微信的转换率很高,它是相互关注的,这种价值也是最大的,而且这种互相关注的价值可以随着平台产品的变化而变化的。
Hi:你怎么看“艺术界的互联网解决方案”这个话题?
胡:恐怕没有解决方案,而且永远不会有。趋势可能就是线上、线下同时存在,打通线上线下的界限。你可以把线下的东西导入线上,如果到不了现场,可以通过网络去选购。但不可能有一个完美的方案,可以把所有的艺术机构、所有的艺术家、所有的中间交易商都容纳进来,它始终是不断地更新换代的,而关键问题在于你如何在当中找到一个角色,是做一个平台搭建者,还是一个平台使用者。其实现阶段做一个平台使用者是容易的,因为投入的成本低,但需要做出选择,选择跟谁合作、在什么样的平台去运营和推广。
我觉得大家没必要都去找解决方案,凭直觉、凭借自己的需求去选择和使用互联网提供的服务,就已经很好了;然后如果可以的话,创造性地去把互联网当做自己的生产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