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艺术语境中,如何复兴传统?
回顾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来的发展,舶来品的写实油画红极一时,也曾创下一些为人称道的高价,虽其藏家群体正在步入老年化,市场也出现停滞或下滑,但其作为新藏家介入收藏的版块不可或缺。而以F4为低代表的一批墙外开花的文化符号也始终在遭受诟病,其市场投资、收藏前景也被年轻一代新势力、来自国际的可选择收藏单元及更为多元的创作媒介类型所冲淡。那么,中国当代艺术的自省是否还可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呢?
从被挤压的传统中谋出路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国内二级市场中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也拥有更多拥趸,在当代语境下,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语言相结合的东方式创作越来越成为一条可行的传统复兴之路,比如新水墨。随着审美趣味的转变,以及古代及近现代书画真伪鉴定与动辄天价的现实,更多传统书画领域的藏家分流至包括新水墨板块在内的阵营中,他们依然看重作品中身后的传统积淀,更在意其中的当代观念以及艺术家在真诚中带来的共鸣。江苏苏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龚育才即是从近现代“十大名家”收藏群体中“出走”的代表,他收藏的李津的《两只蝴蝶》已刷新李津目前的拍卖纪录。他说,每过一段时间看李津的《两只蝴蝶》都带给他新鲜感,甚至对生活的启发。
在中国嘉德2014年春拍中,曾推出名为“转向内在——2000年以来的中国新绘画”的新专场,在中国当代艺术更多为西方价值标准所主导的当下,可见其此番挖掘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东方精髓的实践。同样,在中国嘉德2014年秋季拍卖中,徐累的《霓石》也创下了艺术家拍场的最高纪录,1840万元的出手者正是持续关注并传统近现代书画领域的资深艺术品经纪人蒋在鸣。
新水墨,根在传统,意在当代
实验水墨、新工笔等等,新水墨的界定目前业界仍无定论。形式固然重要,精髓却只有一个,打动藏家的绝不仅仅是简单地一个传统范式或某些当代文化元素。“年轻的水墨艺术家我也会关注,包括当代工笔、创新的水墨,他们未必是市场上炙手可热的创作者,我做收藏不看名头,只要能打动我”,龚育才这样表示。
新水墨在国内经历了短暂的市场火爆,中坚力量及更为年轻的创作者队伍在市场中不断被大浪淘沙,业界有声音表示,该领域仍处于发酵期。即便艺术市场整体环境变数重重,相信在当代艺术收藏板块愈加多样化的当下,真金不怕火炼才是永恒的真理。
传统复兴意为在传统文脉基础上的传承、延续与创新,在新水墨与旧水墨之间,国内学者也曾多番论战。市场资本的过分介入也为新水墨收藏制造出更多迷雾,以复兴传统为旗号的鱼龙混杂局面的出现也是不可避免的,这些都构成考验藏家判断力的存在因素。植根传统,活在当下,是艺术创作群体与藏家的普遍共识。
传统复兴意为在传统文脉基础上的传承、延续与创新,在新水墨与旧水墨之间,国内学者也曾多番论战。市场资本的过分介入也为新水墨收藏制造出更多迷雾,以复兴传统为旗号的鱼龙混杂局面的出现也是不可避免的,这些都构成考验藏家判断力的存在因素。植根传统,活在当下,是艺术创作群体与藏家的普遍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