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之间

作者:滕昆 2014年7月18日 专题话题
英国导演迈克尔·艾普特(Michael Apted)拍摄过一部名为《人生七年》的纪录片。14个来自不同阶层的孩子,从7岁到56岁,以七年一个轮回,一次又一次回到镜头前,讲述自己的故事。在某一集的开篇,他们说:“让我带一个孩子到七岁,以后随你怎样带,随他怎样长,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已是注定”。据说,人的细胞会在七年内完成一次整体的新陈代谢,那么每个人的第七年都必将焕然一新。是轮回又如同宿命,在“七年”的节点上,我们也习惯用“七年之痒”这样的字眼来形容一种躁动中的变化。
经过改造的虹墙画廊将从外形上改变过去相对低调且拥挤的形象
经过改造的虹墙画廊将从外形上改变过去相对低调且拥挤的形象
“伟大的”起点

2008年,是特别的一年。

这一年,奥运会第一次来到中国。这一年,在后来的很多年里被视为是“经济危机”的起始年。这一年,当代艺术家代表蔡国强以奥运会开幕式烟火总设计师的身份,用奇异的空中脚印展示来自艺术家的奇妙思维,这一年,更多的艺术家在春秋两季拍卖经历了惊险的冰火两重天。

奥运会让世界关注中国,也让中国更密切的关联世界。在持续火爆的市场渲染下,随着佩斯北京2008年8月2日的首展开幕,几乎是一个火爆时代的顶峰,以国际顶尖品牌画廊的名义,佩斯北京选择在北京开办分支被大多数人相信这意味着中国当代艺术已经得到世界认可并即将进入世界艺术中心。彼时,满怀信心的各路豪杰等在佩斯北京门外的阴凉下,充满期待地憧憬着触手可及的美好未来。
 
以这一年作为起点的画廊,大多在后来的很多年被认为经历了美好想象与残酷现实冰火两重天的袭扰。不可否认的是,2008年开办、或进入北京的画廊们,各自有各自的坚持,而共同的是,几位画廊主在心态上保持着难得的一致。李颖在画廊的开始阶段经历了一段销售艰难的时期,开幕在2008年11月的画廊直接面对着危机过后所有人对当代艺术市场的观望,而在她看来这与经济危机无关,而是新画廊的必修;古伟碧也说,作为新画廊,经济危机的影响相对没有那么直接,只是在后来这么多年中,在经济危机影响下重新调整的市场策略与规则,才对画廊有着更多的影响;全艺社同样在进京伊始就赶上市场大潮的回落,这让空间不得不面对一个叫人措手不及的新环境,只是对于他们来说,非盈利决定了其对市场风险应对的相对从容。更何况,当时的北京全艺社是艺术家驻场工作室与画廊一体的形态,考虑更多的是艺术交流与推广,这也让全艺社在不经意间规避了市场危机对画廊的影响。如同全艺社会长朱焯信所言,对于刚刚成立的画廊来说,市场和运营原本就在探索阶段,销售不会也不可能像已经成熟的画廊一样呈现井喷状态,因此所谓“危机”对自己的影响也相应较小。但是他同时提到,经济危机对于新成立的画廊而言,其影响是一定存在并相对滞后的。

应该说,2008年是一个“伟大”的起点,至少,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并不平凡。想当然的,人们都会以为这一年进入画廊界的人都有着对市场的充分信任,也有着对看似触手可及的美好未来的完美憧憬,而事实上,这一年上下两个半年的强烈反差,让这些“一年级生”甫一上路,就经受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下马威”。市场从来不懂人情世故,也永远学不会宅心仁厚,如今,我们站在“七年”这样的节点回望,发现那年那些画廊,是在在那样的一个伟大的时间开始,又是在在那样一个震荡的时代启程。
李颖的艾米李画廊已经进入第七个年头
李颖的艾米李画廊已经进入第七个年头
“顶风作案”

李颖说,2008年她的画廊开幕,朋友们说她是在“顶风作案”。不难理解,在那个当代艺术市场史上第一个寒冬之际,所有人都说不好未来将会美好到哪里。

从2006年开始的市场热潮,是这个时代的主流,突如其来的寒流,则让画廊主们心生疑虑。而只有亲身经历过的历史才会告诉我们真想,有时候,有些人,总是会在不经意间选择逆流而上。这一年,“顶风作案”的不仅仅有从商业领域进入画廊界的李颖,还有其它。
来自澳门的全艺社带着期待与“好的预期”,怀有“参与国际性艺术活动”的倾向在北京开办分支,这个在全艺社历史上有着里程碑意义的开始让北京有机会观摩澳门的当代艺术,也让澳门的当代艺术有平台在北京展示。2007年成立于澳门的全艺社是第一家为澳门当地艺术家服务的专业画廊,是一家旨在为这座艺术从业比率极高的城市提供艺术平台的非盈利机构,全艺社在北京分支的开办,不可避免的受到当时风起云涌的艺术市场带来的环境召唤,彼时的北京,确实是一座当代艺术的中心之城。

同样在这一年,古伟碧的虹墙画廊落户798,圆了自己“做艺术”的梦想。画廊如今是古伟碧用心最多的“事业”,在近七年的蛰伏中,古伟碧一点一点完备着属于画廊的一切。这位学油画出身的画廊主,在低调间即将完成自己画廊的转型,空间扩大的虹墙画廊,意图为广东艺术家提供一个在京展示与交流的空间——这是古伟碧对自己梦想的延续,也是对自己故乡与师友的怀有使命感的付出。

千里之外,意大利人Roberto Ceresia带着自己的精致咖啡机和2007年创办于帕勒莫的艾可画廊进驻M50,保有对“在中国的当代艺术”浓烈热忱的Roberto说他热爱那个欣欣向荣并富有活力的环境,那是一种“更加年轻”的环境,又是一个开放交融的环境。

或许是一种缘分吧,背景各异的画廊即将迎来它们共同的七岁生日。而在这样的节点,不管它们是否认可一种名为“七年之痒”的说法,都已经面对过一些过往,也正在面临一个渐变的未来。

第七年

转眼已经是第七年。经历过几番震荡,当下的当代艺术市场朝向更规范、更完整的方向前进。那么亲身且从头至尾经历着这些年,七岁的画廊们有怎样的感受?

朱焯信说,他最大的感受是当下的环境日益多元,艺术世界已经很难从纵身上挖掘其内在,而是越来越朝向更广阔的方向发展,事实上,这么多年,当代艺术从一个边缘化的产业尝试着与其它行业,如地产、时尚、传媒等领域互相渗透,并由此诞生了一个全新的文化创意产业,如今艺术似乎渗透在当下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餐厅还是俱乐部,甚至路边摊都能看到“艺术”的影子。而这种普遍化的倾向也让艺术市场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对于藏家而言也不再仅仅认可某几位艺术家的作品,欣赏层次有了显著提高,而更年轻后进的艺术家们,也在这样宽泛的市场上有了更多被收藏的机会。对于朱焯信来说,这样的局面很难用一种确切的词汇来表达,但是从现在来看,市场走向越来越理性的光明之中,而这同时意味着这样一个行业的秩序正在走向规整。

古伟碧同样对过去的七年“印象深刻”。这七年里,阿古每一年对画廊的投入都在加大,对于画廊,他的想法是十年内不求盈利,只希望画廊的架构完备,学术体系丰满。在阿古看来,画廊的生存之本在于自身的现实实力,这种实力既体现在“产品”即展览的水平上,又体现在画廊自身收藏体系的完备上。七年间,阿古悉心照料着虹墙的收藏,在展览上,保有宁缺毋滥的态度,为艺术家奉献着一个画廊的一切。
而对于李颖来说,过去的七年不仅仅意味着一个画廊的成长,在经历过迁址与更名之后,如今的李颖对画廊的感情更深,而在越来越熟悉“画廊”的时间节点上得到重新打造一个画廊的机会,也让李颖因画廊全新的形象而更加自信。或许,这真的不只是一个画廊线性成长的七年,而是一个画廊脱胎换骨的七年。这七年留给李颖的是一种快节奏的生活,一面是全新的画廊主生活,一面是几乎每天都在变化的艺术市场。李颖说,这七年间,最特别的变化或许是“拍卖”这个词的越来越普及,从一种行业内的销售方式,变成如今为越来越多行业外人士所都在关注的热点,在这样必经的发展过程中,如今心态越来越好的李颖说,希望明天会更好。

无论是市场选择了画廊的行为方式,还是画廊的行为方式在引导市场,显然,当下的画廊越来越与环境配合默契。事实上,仍然作为一种新兴行业,所谓“画廊”的每一家都为环境牺牲过自己,也都在环境的推动下成就着自己。
2013年黎小杰个展现场图片
2013年黎小杰个展现场图片
事业即生活

对于画廊主来说,事业很难与生活完全分开。那些与艺术家的促膝长谈,那些在工作室的通宵达旦,还有那些为艺术而争论的面红耳赤,是每一位画廊主的必修课。

而生活是一种细水长流,生活总离不开改变。在第七年的节点,李颖、朱焯信和阿古,都在尝试着给出一些变化,而在他们看来,这种变化或许并不是因为“七年之痒”的袭扰,更像是一种生活中的日常——是一种阶段性的发展,或是一种尝试性的开拓。

谈到“七年之痒”,李颖笑言那就好好“痒痒”,她甚至在回复的邮件中用了一个笑脸(:))的符号。面对未来,她说时间太快,还在说自己做画廊第六年的事情,第七年已经来了,对于画廊,改变是一种太自然的事情,这种改变让画廊的年龄就像XO,越老越有味道,也越来越值钱。“热爱艺术,享受艺术”的李颖说,她很享受如今被画廊改变的生活,而因热爱而来的享受,也是她保持着对画廊热情的本源。而显然李颖对自己的画廊充满着自信、憧憬并保有谨慎的乐观,走过七年的艾米李画廊已经长大,而艾米李说,只要在未来画廊的讨论中保有不错的出镜率,自己就已经心满意足——被讨论的频率,显然是衡量一个画廊水平与地位的显性标准。

阿古则在完成着自己画廊的扩建,即将以全新面目亮相的虹墙画廊如今扩大了1/3以上的面积,并在内部整饬一新。对于未来,阿古说他仍然将更多精力放在画廊上,接下来的时间,他会试图将虹墙画廊打造成为一个粤系画家聚集展示的中心,在这里为广东艺术家提供一个最佳展示空间。如果说,过去的虹墙画廊过分低调,在可见的不久之后,或许我们将开始讨论一个特点鲜明的画廊的时候,虹墙画廊也无法被绕过。

事实上阿古并不太认可“七年之痒”的说法,在他看来,改变并不是一定要到某个节点才要开始,也不会因为时间限制而草草结束。同样的,朱焯信也保有同样的观点,在他看来,一年跟七年一样,不过是个时间问题。突破或者变化,都是一种阶段性的必然,而与时间无关。谈到接下来的改变,朱焯信卖起了关子,他说,改变你们马上就会看到,事实上每个时期,全艺社都在做着积极调整,不改变就不会有发展,也无法知道自己的潜力还有多大。将画廊的“生意”视作事业的朱焯信说,画廊同样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他要让艺术家开心,让藏家开心,也要让自己开心——这项事业的所有环节都要开心,才是进行这项事业的源动力。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