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翔宇 玩物有志

作者:朱凡 2014年11月5日 专题人物
何翔宇
何翔宇
尝试舌头扫过上颚,发现一片黑暗,无法可视
面对Lemon Flavored,却无法抑制地感受到酸的反射
面对一次次的陷入逻辑性的诱导,略有不甘
面对何翔宇——这个擅玩物者,充满好奇
面对何翔宇,尝试了无数个开场白,最终还是从可乐计划开始。
庞大的“经济计划”

与中国曾经的“计划经济”不同,何翔宇从介入艺术创作之初,就选择了一种与社会传统价值观念矛盾的方式,在他的创作实践之中,更像是一场经济计划,带有一种“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讨论物与价值之间的相生相悖。
“可乐计划”萃取现场
“可乐计划”萃取现场
“做一件特别当代艺术的装置作品。”2008年,刚刚毕业的何翔宇就是带着这样朴素的想法,开始实施 “可乐计划”。相比较可口可乐Logo本身的消费符号和艺术史上的重重出镜,何翔宇选择了可饮用的充满气体的甜味褐色液体本身作为他的切入点,用一周的时间确定方案,用月余的时间完成冰冻、烘干等实验,用一年半的时间消耗了127吨可乐——这也是他所生活的小城一年的可口可乐销量。从指向到物本体的转换显然是凑效的,这场以身体与时间的多重消耗完成对物消解的计划获得了广泛关注。
《可乐计划萃取》
《可乐计划萃取》
当所有在熬煮中留下的空瓶和黑色渣滓被郑重其事的陈列于透明盒子之中,那些庄严肃穆的陈列似乎已经完成了从行动到作品的终结,但透过安静的残骸,不禁回味的是那时浩浩汤汤的一个“大”计划。如何获得这数百吨的可乐,如何面对过程中可乐及工具的双重消耗,如何将遗留物本身更为精确的转化为作品,无疑,从计划之初,何翔宇便选择了一种颇为艰难的方式,面对铺陈开来的巨大系统,何翔宇站在了计划管理者与实施者的交叉路口,这也为其之后的创作铺设了延伸的轨迹。
《坦克计划》 890x600x150cm 植鞣革 2011-2013
《坦克计划》 890x600x150cm 植鞣革 2011-2013
出于对“可乐计划”这般大型方案的未竟讨论,2011年到2013年,四个月对T34坦克的测量, 35个工人,工作近两年,350到400张全尺幅牛皮,50000米腊线,完成物重两吨多,在“坦克计划”中,他加强了计划实施中的精确性,与“可乐计划”不同,计划本体的严格性完成了在各个环节的蔓延,“可乐计划”中对物的调集,已经不再成为计划中隐匿的核心,而是更为专注于实施环节的理性化。从测量、裁切到缝制,都严格依照图纸,在理性的数据支撑下,进一步推进了计划中的完整性,完成了流水线式的规划,尽管其目的是完成一件并不可复制的产品。最终,“坦克计划”在展览“ON|OFF”中展出。
《坦克计划》(局部)
《坦克计划》(局部)
在对复杂机械的准确复制后,皮革不是为了成为坦克而存在,则充当了钢铁武器的外衣,在没有内部填充的处理下,空虚地瘫软,仅靠皮革作为物的硬度支撑,将坦克原本的攻击性完全抽离,不得不说,有些负隅反抗的悲伤,而那些鸭绿江边的历史硝云成为一种飘渺的背景,坦克不再作为武器或是旧时战争的指代物,而是归于物本身。包装的外套是价值低廉的保护物,通过皮革的演绎方式,将本无价值的过程放大,在体量与过程的多重支撑下,转化本身即为成立。
《200克黄金 62克蛋白质》 铜,黄金,鸡蛋 37.7x39x3.7cm 2012 
《200克黄金 62克蛋白质》 铜,黄金,鸡蛋 37.7x39x3.7cm 2012 
《200克黄金 62克蛋白质》(局部)
《200克黄金 62克蛋白质》(局部)
物的权重

在庞大的计划之外,同样需要思路的切换,何翔宇有意训练对日常看待物的方式,在之中寻找并完成物质与形态的单一对应的转换关系。从“可乐计划”之中,他便开始单件作品的创作尝试,视其为另一种方式的休憩之事。“涉及到单件的装置作品,就很具体会涉及到选择何种材料去呈现观念本身。”在不以体量支撑的前提下,何翔宇显然已经不满足于可口可乐这种日常物的指代,以象牙、黄金、毒品等非常规材料举重若轻地直接介入作品的创作。
《完》 尺寸可变 象牙,合金 2010
《完》 尺寸可变 象牙,合金 2010
材料本身带来的视觉与话题性的多重冲击是计划之中的,其背后往往暗藏着对于社会价值体系的隐喻,那些随之而来的贪婪、犯罪、血腥以一种诡计的方式藏在作为材料介入的作品之中,却保持了表皮的平静。何翔宇不避谈最初对于材料本体所带来的刺激本身的关注,尽管他很快就抛弃了这种想法,但在作品内部的构成之中,也绝非单纯对物的挪用。《完了》中象牙与手铐的对应,本身就回应了社会存在对既存法规的漠视以及所谓约束的悖论。而黄金成为蛋托本身,更是从根本上完成了对物价值的颠覆,黄金作为永恒硬通货的存在,被演绎成为生命本体所需蛋白质的保护物。原本贵重的材料本身并非出自对作品价值的所谓“加持”,而是如何在平静之中完成深意的可能,不调侃不愤怒,在不动声色中成为启发连锁思考的源头,而非结果的终结。
《智慧塔》 9x1.9x1.9cm 牙齿,99.9纯金,铜,竹签 2013
《智慧塔》 9x1.9x1.9cm 牙齿,99.9纯金,铜,竹签 2013
何翔宇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将物价值的逆向排序成为主客体颠覆的重要依据,演绎成为其创作的特征。在对于现成品的运用中,完成了以物写物的过程,却不打破物的自然形态,甚至以多种方式严格再现,通过材质本体的置换,完成了对价值体系认知的构建,其中暗藏危险。

《马拉之死》和《我的梦想》更是将这种描述推到极致,无论是倒地不起的艾未未,还是静置于水晶棺中自己的“遗体”,都不在使用日常物为指代,而是以更为明确的人物形象出场,在戏剧化对死亡的模仿中,将物的讨论指向社会矛盾的最尖锐处——那些权力的核心,无论是对于旧时的膜拜,还是对蔓延的恐惧禁锢。
《我的梦想》155x46x23cm 仿真硅胶,玻璃钢,衣服 2012
《我的梦想》155x46x23cm 仿真硅胶,玻璃钢,衣服 2012
《我的梦想》(局部)
《我的梦想》(局部)
《马拉之死》 真人尺寸 玻璃钢,仿真硅胶雕塑 2011
《马拉之死》 真人尺寸 玻璃钢,仿真硅胶雕塑 2011
《马拉之死》局部
《马拉之死》局部
内向的口腔

2012年,何翔宇离开了北京,当然,这与他个人生活的转变契机不无关联。对工作室式生产方式的告别与生活的转变何为先后,已经不得而知。他更多的时间留给了美国的家庭生活,环境的切换无疑带给他深沉的影响。“生活的城市叫做匹兹堡,有时站在路上半小时连一辆车、一个人、一条狗都看不到,会怀疑自己是否在城市之中,感觉自己飘起来。”当外界的语言系统介入,交流缺失带来的压力转向内在,面对沟通的障碍,何翔宇无疑陷入了压抑之中。生活中几乎被迫性的失语,压力直接影响了其对于创作的看法,他选择诚实地面对并记录这种变化,而没有固守在所谓脉络之中。
《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 16-1》 24x27cmx16 纸本,墨,水彩,铅笔  2012-2013
《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 16-1》 24x27cmx16 纸本,墨,水彩,铅笔  2012-2013
带着对自我怀疑的审视,在交流之中的静默中,器官的敏感被激发。当舌头不具备工作能力的时候,不安于脱轨的闲置唤醒了自觉。何翔宇选择顺应,在所有零散的时间中,用舌头重新认识自己,更准确的说,是认识口腔,并忠实记录下从触觉产生的图像和手感。《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在一种碎片化的时间累积中,记录了何翔宇对身体内在的探索,同时记录着的是从外向内的转折点。
《Lemon Flavored#7191-2 NO.6》35.6 x 27.9 cm 布面丙烯 2014
《Lemon Flavored#7191-2 NO.6》35.6 x 27.9 cm 布面丙烯 2014

“口腔计划”看似是对其计划性的工作方式一种延续,实则有很多不同。何翔宇脱离了生产式的团队化作业,从庞大的系统工作中抽离出来,归于个体体验,从奢入俭,归于纸笔的描绘。在体量之外,对同一空间进行反复的扫荡,以获得更为深入的细节,节制而内敛。如果不曾离开,何翔宇对于庞大计划的厌倦和转移会发生于何时何地,成为谜题,如果只能是如果。 
“Lemon Flavored”以虚线的形式书写于作品纸上
“Lemon Flavored”以虚线的形式书写于作品纸上
口腔不单单成为单纯的探索行为,更是成为母题的延伸。何翔宇以“虚线”为题回到空白空间,延续讨论可感不可见的空间,在亲密与熟稔的边缘,设置了一种虚拟的逻辑方式。《无尽的副本》在镜面相叠之中的不可见空间及留白的窥视镜缘。《Lemon Flavored》选择在纯白之上重建柠檬的黄,以视觉引发身体对酸的快速反应。而这一切触类旁通的感知却源自幻觉,黄至多是柠檬的芳香源,而真正酸的刺激则是往往被忽视的汁液。在逻辑的陷阱之中,镜子、铜种种媒介可见日常,何翔宇已经脱离了最初对物质刺激需求的支撑,而以完善逻辑系统为重。这或许才是其与“口腔计划”更为深入的关联。
《Copper 》42 x 42 x 30(h)cm;42.2 (L) cm,Φ2.5cm 铜 2014
《Copper 》42 x 42 x 30(h)cm;42.2 (L) cm,Φ2.5cm 铜 2014
或许,本就不是谈物

在何翔宇看来,他对于作品的形态是开放的,并不希望以一种惯性思维的方式定格在某种观念上。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期待作品的破碎,并且已经在思考中经过了排演,把握着对变化的所有可能的预期。

“物质其实比人稳定很多,当作品进入另一个状态,反而是一个新的可能。”或许,本就不是在谈物。
透过《无尽的副本》看《Lemon Flavored》
透过《无尽的副本》看《Lemon Flavored》
Hi艺术=Hi  何翔宇=何

Hi:你看待物的方式,似乎与他人不同,这是否经过了相关的训练?
何:的确有意识的经过了一个阶段的训练,我会用所有精力去观察身边的一切,我会去看物的细节,观察投影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我不知道这样的阶段是从何时开始到何时结束,但那段时间是痛苦的,眼睛和大脑已经进入不受控的工作中,特别累。
2014年空白空间个展“虚线”现场
2014年空白空间个展“虚线”现场
Hi:早先你有表示,希望把可乐计划终结?
何:那是之前的想法,我认为之前有些作品还是很有价值,可以拿回来再想一想,或者重新实践一下。
 
Hi:你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方法,这种长时间持续的计划式的方式?
何:我也没有其他所谓工作,我所面对的事情就是把喜欢的实践一直做下去,有一些计划,还有阶段性实践带来的问题,我要把他解决掉。
2014年伦敦白立方个展现场
2014年伦敦白立方个展现场
Hi:计划性的工作方式与单件作品的创作并行,你如何看待这两种工作方式之间的切换?
何:计划就如同学会行走,可以慢慢去寻找方向,考验相对弱,可以在缓慢的过程中去选择,但单件的作品就跟跑一样,需要快速判断方向,并在短时间内完成,用压缩的方式以一件作品呈现一个完整的表达。
2012年空白空间个展现场
2012年空白空间个展现场
Hi:象牙、黄金等贵重的材料本身出现在作品中就存在直观的刺激,你如何看待这一点?这种刺激是创作中的必要过程吗?
何:不避讳的说,最初,刺激是存在的,但现在,我已经过了需要那样刺激的阶段。从开始的尝试与实践中去寻找我想表达的,其实我并不知道所谈论的创作的脉络具体指哪一方面,但我明确自己的实践范围。如同选择茶具,最初可能会被华丽和精致所吸引,但当慢慢接触茶本身的意义时,会回归质朴。创作对我来说,也存在这样的过程,个人慢慢脱离物质本身的状态。
2011年空白空间个展“椅子上的人”现场
2011年空白空间个展“椅子上的人”现场
Hi:你如何看待外界对你的关注及讨论?
何:我最早做完可乐计划,好多人说,那个人煮了好多可乐,坦克之后,又觉得煮可乐的人又做了一个皮坦克。有些事情可能就是这样被传出去的。
2010年墙美术馆个展“可乐计划”现场 
2010年墙美术馆个展“可乐计划”现场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