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华谈巴塞尔 补充新鲜血液是一种必需

采访:廖冬云 2014年6月24日 专题话题
Jordon Wolfson 的作品在14 rooms(图片提供/吴华)
Jordon Wolfson 的作品在14 rooms(图片提供/吴华)
谈及这一届巴塞尔艺博会,吴华颇为兴奋地聊起了新项目“14Rooms”,直言这个项目出现在这样一个商业平台上,又与商业不沾边,这种纯粹令人喜欢。而整个博览会在品质上,与往年相比是一样的精彩。多姆斯收藏目标明确,果断地在现场购入了一些西方80后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对于当下,“买西方还是买东方”这一热门话题,吴华认为,不在于区域,而在于“与个人经验相匹配的当下”,保有好奇心、肯重新学习,无论如何都值得钦佩。
Harold Ancart 在艺术无限单元(图片提供/吴华)
Harold Ancart 在艺术无限单元(图片提供/吴华)
Hi艺术=Hi 吴华=吴

果断购入西方80后

Hi:你怎么评价这一届的瑞士巴塞尔艺博会,感受如何?
吴:跟往年一样精彩。最大的亮点就是博览会旁边的一个展览,叫做“14Rooms”,我相信去过的人都应该看过这个展览,它是由Klaus Biesenbach和Hans Ulrich Obris一起策划的,展览给14个艺术家每人一间屋子,都是一些行为表演,有一些推门进去就可以看,有一些因为限定一次一个人,可能需要排队。展览评价很高,很少有行为艺术项目这么整齐有序地发生在一个非美术馆的空间里面,这次真是太特别了。

Hi:多姆斯收藏作为私人收藏机构每次去巴塞尔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吴:当然是买东西。我们收获还不错,有买到好几个画廊比较有意思的年轻人的作品,都是西方的。

Hi:在巴塞尔收年轻人的作品,通常你们会看中哪些方面?
吴:基本上这些年轻人还是比较有名的,或者在美术馆做过展览,或者在大画廊做过展览,都是一些80后的年轻人。我们比较看重作品是否能够反映这个时代,是否能够激起我们的一些个人经验以及对当下的感受。我们会观察一个艺术家他跟业界的互动,以及他自己的沟通组织能力,只有各方面相对成熟时,我们才会关注到他。

Hi:在巴塞尔能看到80后面孔的年轻艺术家会不会并不太多?
吴:Art Basel是两层楼,一层主要是现代以及战后艺术,多是毕加索、贾科梅第这个时代的作品,但今年高古轩、白立方也在这一层;二层就是推当代艺术的画廊,这些画廊不可能一直做同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他们有那么多藏家,他们的收藏家会需要新的作品。其实,所有画廊都在面临着怎么和年轻艺术家合作的问题。

Hi:不过,在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就很难看到西方画廊带年轻人作品。
吴:市场不一样。你想想,在亚洲很少有人可以对西方正当红的年轻艺术家如数家珍,大家基本上不认识,也就很难实现销售。在这种情况下,画廊们只能选择达明·赫斯特、安尼施·卡普尔、翠西·艾敏、索尔·莱维特这类在西方已经很知名,在亚洲也为人所知的艺术家带到香港。可是在巴塞尔,对很多藏家而言,这些大名头大家该有的都有了。而对一些新晋藏家或者收藏已久的藏家来说,他们就是两种都需要,经典款是必需,新款也不可或缺。补充新鲜血液总是必需的。

Hi:有哪些画廊推荐的年轻艺术家引起了你们的关注?
吴:纽约的Gavin Brown、伦敦以及香港都有空间的Simon Lee,还有白立方最近签约了一些年轻人,还不错,值得观察。
吴华谈巴塞尔 补充新鲜血液是一种必需
Ryan Gander 的作品在 Lisson 画廊展位(图片提供/吴华)
Ryan Gander 的作品在 Lisson 画廊展位(图片提供/吴华)
Alex Israel的作品在Gavin Brown画廊展位(图片提供/吴华)
Alex Israel的作品在Gavin Brown画廊展位(图片提供/吴华)
跨文化交流才是当下热点

Hi:今年的中国收藏家多吗?
吴:越来越多了,我感觉今年有增加。我遇到了王兵、乔志斌,我觉得收藏家们去这个博览会的目标比以往更明确了,他们也更加清楚西方画廊的运作体系。而他们个人的兴趣也已经在广义的中国当代艺术增加了另外一个层面,也就是西方。可以看得出来,他们愿意去做进一步的学习,有这种好奇心。我非常佩服这种精神,因为要重新学习一个新事物是不容易的。

Hi:买西方艺术品看起来是当下的一种趋势?
吴:对啊。这是一个好现象,不是说我们崇洋媚外,也不是国外的东西都比较好,绝对不是。我觉得艺术本来就是很国际化、很多元的,它不是一个地方性趣味的问题,其实也有很多西方人来学习中国当代艺术,跟中国当代艺术在一块,我想,这就是跨文化的交流,有时候这是一种需要。

Hi:多姆斯收藏是在东西方艺术品的购买上是如何考虑的?
吴:多姆斯收藏其实很简单,张明是一个美籍华人,他居住在纽约,10几年前就开始看一些美术馆和大画廊的展览,对当代艺术的吸收和学习很早就开始了,所以他其实收藏美国或者西方艺术家作品已经非常有经验了。他同时身兼纽约PS1当代艺术中心和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的董事会成员,也是伦敦泰特亚太地区艺术进购委员会成员,除了作为一个慈善家给美术馆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之外,也会参与到美术馆的展览之中,自然会得到很多收藏的资讯。所以,他的收藏方向,不能说全部是西方,但70%都是。
不过,他也很关注中国还有亚洲的当代艺术,从2000之后就已经开始持续地进行收藏和更新,与亚洲地区的画廊相互之间的关系都是互动而密切的。

Hi:最能吸引你的巴塞尔周边活动是什么?
吴:贝耶勒基金会做了很棒的里希特的回顾展,这个基金会与周边的自然环境联合紧密,观展体验很舒服。另外,我也去看了Liste,这个博览会很年轻,很前卫,而且主要展示年轻艺术家。另外,The Schaulager推出的Paul Chan的精选作品也非常值得推荐。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