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华翎 生长在夹缝里的“新工笔”

作者:罗颖 来源: hiart.cn 2013年3月21日 专题人物
虽然是国画专业科班出身,但一出道便以N12小组成员的身份亮相的徐华翎,一开始打下的底子却完全是扎实的西化教育。这有点像她所描述的当下“新工笔”的状态:生长在夹缝里。一边是传统的中国艺术,一边又是当代艺术。对她而言,选择工笔人物是因为它与西画的基础是最容易对接的,所以她从未想过要抓住传统不放,也许某天她觉得摄影或者Video更适合表现,也会去尝试一下。
Hi艺术=Hi 徐华翎=徐
以西画基础学工笔人物最容易对接

Hi:去年你参加了由杭春晓策划的“概念超越——2012新工笔文献展”,你怎么理解这个“新工笔”这个概念?
徐:杭春晓第一次提出来应该是在2006年左右,但以“新工笔”为主题做展览是在2008年,当时是在北京画院和南新仓的新北京画廊,阵容跟上次在中国美术馆的“概念超越——2012新工笔文献展”差不多,但那时还没有郝量、肖旭这些年轻艺术家。其实“新工笔”到底“新”在哪?我也不太清楚。站在我的角度,新工笔里的人物稍稍带入了一些观念,加入了故事性蒙太奇的东西,最后呈现出来一个比较异于传统的所谓“新工笔”的概念。

Hi:你对“新水墨”这个概念又是怎么理解的?
徐:新水墨就更模糊了,大约在2010年就开始有人在说这个,把我们也统统都归进去了,所以它的“水墨”的含义就更宽泛了。得看提出“新水墨”的人到底是怎么界定它的范围的,我现在感觉是海纳百川,很多都可以包含进来。我觉得它更多的是由材质来定性的吧,要不然我们应该被归在工笔这一类。

Hi:笔墨对你而言还重要吗?
徐:也许对别人很重要,但对我个人来讲已经不重要了。虽然我自己是科班学国画出身,但因为我从一开始打的底子就完全是一个很扎实的西化的气氛,我周围的朋友也都是做当代艺术的,所以我骨子里并不是说非要抓住传统艺术不放。我更多是把它作为一种材质、一种媒介来表达我的想法。

Hi:最开始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专业?
徐:我原来是想学雕塑的,觉得雕塑更有力量一些。我自己是那种长得比较娇小,所以希望做一些跟自己反差比较大的东西。但实际上一年做下来之后,自己的身材都改变了,整个胳膊也粗了。后来我想还是学国画吧,因为从小在少年宫就会画两笔国画,我觉得以西画的基础学工笔人物是最容易对接的,而写意还需要补充很多东西。

Hi: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有没有受到西方趣味的影响?
徐:虽然是国画系,但是看的关于国画类的东西很少。那时候还年轻吧,年轻人如果不是狂热地喜欢传统艺术的话,当代艺术肯定是更有视觉冲击力的,更容易被人接受。我上学时画的东西也不太像国画,整天在油画布上折腾一些材料的东西,当我对国画感兴趣的时候好像都快等到我研究生毕业了。但还不是由于画本身对我的触动,是因为去一次苏州,看了很多园林,突然觉得那个很美,被打动了,我才开始对国画感兴趣。那对我来讲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是一种活下来的传统,不是摆在书里需要你去膜拜的东西,它是生活在里边。

Hi:你在学这个专业的时候,有把自己归在某个群体里面吗?
徐:我那时候没想那么多,上学的时候就想怎么让我的画看起来跟别人不一样就可以了,就是非常单纯的想法,也不让自己的画像国画。

Hi:对你自己的创作而言,你对传统有哪些消化和创新?
徐:从材质上来讲还是用了好多传统的东西,只不过去掉了一些我认为不需要的内容。比方说以前工笔会强调线和色这两个重要的东西,在很多画工笔的人眼里要是没有线就不叫“工笔画”了,我在这方面稍微有一点变化,我反而觉得要是有线的话那就限制我了,可能跟我对中国画的传统不是那么执著有关系。

Hi:目前你在创作上想集中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徐:就是想变。现在跟上学的时候不一样,尤其进入市场之后,那个东西会不由自主地推着你重复很多。有时候自己画够了,就可能没劲,就需要有变化。当然这个变化是多方面的,不一定说把我整个面貌变了,可能变的只是一个题材或者一种媒介,或者一种视角或者一种范围。

Hi:你有没有长期合作的画廊?
徐:刚毕业的时候跟一位藏家合作过,之后就没有特别固定的合作了。因为作品逐渐都能被消化掉,而且我自己能做主的话,出来的作品能更自我一点。所以反而希望不用有长期合作的画廊,除非它足够好,足够强大。

Hi:接下来对自己的作品展示有什么计划可以透露的吗?
徐:我希望明年能够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个展,但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不是特别容易。因为我上一次做个展,已经是2007、2008年的时候了,而且那时候做的个展只是那一年的作品。所以如果接下来再做个展,我希望它有一个线性的梳理,不用大,但是是一个比较精致的、适合我作品的展览。现在大部分的空间可能要不就适合传统艺术,看起来比较老气,缺乏这个时代的感觉。而当代艺术的场地又太强大了,我的画进去就被吸没了,所以想再找一个比较合适的空间和契机。

Hi:你会将水墨这种媒介进行到底吗?
徐:我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水墨这个范畴里,我觉得它只是适合表现我现在想表达的东西。可能有一天我觉得摄影或者Video的东西更适合表现,我也会去尝试一下。

新工笔的发展有赖于个体

Hi:现在不管是新水墨还是新工笔都受到广泛的关注,你怎么看这个现象?
徐:我当然是希望关注能延续下去,但我对这个现象不是很乐观,什么东西都有一个盛极而衰的过程,我认为好的还是会保留下来。但它需要后边的人不停地补充进来,我不希望它是一个时间段的现象,那么就需要80后、90后的年轻人的加入,但是目前的现象并不是特别好。

Hi:为什么现在很少有年轻人加入?是门槛过高吗?
徐:我觉得不会高,只不过是因为真正有才华的从事国画行业的年轻人比较少,他除非真正热爱传统艺术,除非有一些家学渊源,否则他很难主动选择这个行业。所以这个人数的基数就少了,再加上他们上学之后可能就一味地钻到传统里去,钻进去就出不来了。

Hi:在你看来,新工笔在它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哪些问题或者挑战?
徐:我觉得新工笔现在是一个比较小的群体,它有点像生长在夹缝里。一边是传统的中国艺术,一边又是当代艺术。而新工笔之所以能出众因为两者兼而有之,最起码在我看来是这样子的,既有当代性的东西,又有传统的内核在里面。但也正因为这样,它的面目可能会不那么清晰。可能最后不应该是以整体的面貌出现,它更有赖于个体,我觉得被归在这一类的人之间最好不要一样,尽可能在自己的个性上有所发挥。此外,新工笔还需要新人继续往里推进,补充新的血液,像后来郝量的加入,我觉得就是很好,但是太少了。现在它还只是一个小现象,我觉得它可以再发酵一些。

相关人物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