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巴塞尔艺博会 新婚期后的亲情化进程

作者:静竹、朱凡图片提供:Art Basel 2015年4月12日 专题话题
巴塞尔艺博会 © Art Basel
巴塞尔艺博会 © Art Basel
好像一眨眼的功夫,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已经举行到第三年,过了“新婚期”,大家都挺满意。香港巴塞尔站稳了脚,准备迎接下一阶段的挑战:新鲜感过后,我们如何携手度过一年又一年重复的岁月?
© Art Basel
© Art Basel
今年的春节特别晚,年三十那天穿得比哪个年三十都少;今年的香港巴塞尔特别早,行李收到一半才想起来不能全带夏装;今年的北京暖和得特别快,从香港回来发现北京已经是春天,气温和香港无缝衔接。
好像一眨眼的功夫,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已经举行到第三年了。不到一年时间里,香港巴塞尔接连爆出展期提前两个月、亚洲总监Magnus Renfrew卸任、新总监黄雅君上任等一系列变化。然而毕竟有欧洲老牌艺博会的班底支撑,改期、换帅的变化基本没引起过分疑虑。今年巴塞尔艺博会期间的艺术活动特别多,几乎所有的画廊都在前后一周内开幕新展,连着几家新画廊成立,拍卖、美术馆项目等等,置地广场购物中心也在商场一层放了一个大型艺术品装置。3月13日,第三届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就热热闹闹开幕了。
© Art Basel
© Art Basel
进入常态化
 
常态化,是被用来描述香港巴塞尔艺博会第三年的状态。两百多家参展画廊的规模基本固定,其中差不多一半在亚洲地区开有空间,这一策略是巴塞尔艺博会一直坚持的。随着前期对于画廊在地的选择与考察期,香港巴塞尔的参展画廊名单也已基本稳定。包括高古轩画廊、David Zwirner画廊、Hauser&Wirth画廊、白立方画廊、佩斯画廊在内的一系列世界顶尖画廊和大部分世界一线画廊都将香港作为不可或缺的一站。包括aye画廊、北京现在画廊、北京公社、博而励画廊、长征空间、魔金石空间、站台中国、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空白空间在内的北京系众多画廊持续参与;而上海画廊的阵容同样强大,有艾可画廊、沪申画廊、科恩画廊、阿拉里奥画廊、香格纳画廊、Leo Xu Projects等;当然维他命艺术空间作为巴塞尔的常驻方,同样参与其中。香港本土画廊包括马凌画廊、奥沙画廊、汉雅轩、安全口画廊等;台湾方面,则有诚品画廊、耿画廊、大未来林舍画廊、索卡画廊等。
香格纳画廊创始人劳伦斯表示,曾经对香港巴塞尔有疑虑的人现在已经不再怀疑:“原来一些西方画廊觉得来香港可能不需要带一流的作品,现在他们都有压力要带来好作品。要保持这个压力。”法国画廊主Nathalie Obadia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香港巴塞尔已经成为画廊不可或缺的一站,是世界上最好的艺博会之一,所以大家也会用心挑选艺术家。”柏林的Esther Schipper画廊和巴黎的Air de Paris画廊都是第一次来到香港,Esther Schipper画廊总监Florian Lüdde直言挑选作品的原则就是“最好的艺术家的最好的作品”,Air de Paris负责人Florence Bonnefous也指出他们带来香港的作品和带去瑞士巴塞尔、纽约弗里兹的没有区别。两家画廊都在欧洲颇具影响力,花了几年时间观望香港情况,被这里的商机吸引。
站台中国带去的杨茂源作品 © Art Basel
站台中国带去的杨茂源作品 © Art Basel
中国本土画廊的全面“组合拳”
 
相较之早先,中国本土画廊会选择以个人项目突破进入巴塞尔,或是选择艺术家呈现亮眼的项目以留下深刻印象的方式不同,今年众多画廊不约而同地选择“组合拳”的方式呈现,从其所携带的艺术家名单中可以看到,几乎呈现了画廊代理艺术家的完整面貌,通常,呈现的艺术家都在近十位左右。可见,通过连续参与香港巴塞尔,画廊的个体形象已经逐渐明确,而更看重在巴塞尔这样的平台上,对合作艺术家近期创作状态的展现。诚品画廊依旧坚持选择呈现徐冰个人项目“从天书到地书”,其徐冰以英文方块字书写系统为纽约MoMA所设计的长达1040cm的旗帜作品《艺术为人民》收获了众多关注,而其“天书”、“地书”、“英文方块字书法”三个系列的同时展出,一起构成了相对完整对其创作的描述,无疑,是对画廊形象的强化。
今年,艾可画廊、Leo Xu Projects正式从“艺术探新”单元毕业,进入画廊主展区,他们都积极选择了所合作年轻艺术家的近期创作。Leo Xu Projects在同期策划展出的展览“泄密的心”更是完成了场域内外的呼应,而其代理的多位艺术家所参与的K11与东京宫合作项目“Inside China”也在同期巡回至香港,完成了在博览会之外的充分呈现。同样,在香港拥有空间的站台中国、艺术门、狮语画廊也分别呈现展览,以在地的展览优势,呈现艺术家的丰富面貌,形成对艺博会同期资源更为充分的发掘。
值得注意的是,一向作为画廊主展区有效补充的“艺术探新”及“亚洲视野”单元,中国的画廊参与度明显下降,或许,这与多家画廊从这一单元毕业有关。今年的“亚洲视野”单元中,34家画廊中只有七家画廊参与,五五画廊、千高原艺术空间、前波画廊、艺门画廊、HDM画廊再次参加,而刚刚在香港启动新空间的狮语画廊与台湾的谷公馆也首次加入到这一单元。而在“亚洲视野”单元,仅有星空间一家参与该单元,以“边缘实验中的普遍问题”为题,呈现温凌和烟囱的双人项目,艺术家持续创作的现场获得了众多关注,房方也透露,一些美术馆与机构也表示有兴趣,还在进一步接触中。
尽管本次参与的项目依旧收获了众多关注,但参与度的下降也暴露了画廊结构中的部分缺失,新锐画廊的断层问题已经开始暴露。
高古轩画廊展位 © Art Basel
高古轩画廊展位 © Art Basel
双重关注与曝光
 
随着中国画廊和艺术家的进一步成熟,国际画廊与中国艺术家的合作也日渐紧密。在香港巴塞尔艺博会之中,众多中国艺术家在国际画廊与本土画廊的展位上双重曝光,呈现了一种互相渗透之势。
当然,最为直接的就是,在一号展厅最近入口的D区,香格纳画廊与Hauser & Wirth画廊相对,展出张恩利绘画作品。白立方和长征空间尽管分属一、三号展厅,都同样带来正在UCCA展出个展的刘韡作品。Sean Kelly画廊选择呈现孙逊个展“时间公园”中的多件作品,其中不乏大尺幅画作。学古斋画廊去年为马六明在韩国举办个展,而这次所展出的其绘画作品,也意外有着颇高的询问度。
希腊画廊Bernier/Eliades Gallery作为严培明最早的国际代理画廊,这次携带严培明、朱昱等多位中国艺术家作品,销售良好。悉尼的Anna Schwartz Gallery也展出了尹秀珍的装置作品。作为柏林的重要画廊,Contemporary Fine Arts画廊选择与中国艺术家倪有鱼合作,展出近二十余件作品,这也是CFA首次在博览会展出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作为关注度颇高的年轻艺术家,倪有鱼在去年刚刚拿下CCAA的年度年轻艺术家,而其作品也在博览会的第二日售罄,作为项目性的合作尝试显然令画廊对之后的展览及长期合作充满信心。
在三号展厅的“艺聚现场”单元,站台中国呈现了杨茂源个人项目《它们来香港》,仅有一件作品相隔的则是由香港奥沙画廊展出的赵赵大型装置《积木》,与站台中国在展位所呈现的赵赵新作《迷津》形成有效的互动。同样,在“亚洲视野”单元,香港方由美术选择章燕紫个人项目“止痛贴”参加,在“艺术探新”单元,柏林的Kraupa-Tuskany Zeidler则选择关小作品展出。
Sean Kelly带来四位艺术家,其中包括中国艺术家孙逊
Sean Kelly带来四位艺术家,其中包括中国艺术家孙逊
绘画作品热度持续
 
绘画类的作品依旧是关注度最高。刚刚在科恩画廊举办个展“第二道门”的陈彧君,其作品受到了广泛关注。而博而励画廊今年销售最好的是廖国核、薛峰,包文麟还特别指出,这次展览并售出的冯国栋曾经参加89艺术大展的两件作品,画廊将紧接着呈现其个展项目。空白空间多选择艺术家2014至2015年的最新创作展出,获得了很好的销售成绩,也感觉到抽象绘画作品的藏家询问度明显上升。艾可画廊所带的李姝睿、周思维大尺幅作品很快售出,另有李杰,王一的新作被藏家收入。
学古斋负责人禹灿奎也表示,除了白南准的装置作品受到持续关注外,韩国艺术家郑相和的抽象绘画非常受欢迎。而据观察,韩国单色绘画的多位艺术家作品出现在艺博会的展位上,Blum&Poe画廊也展出了河钟贤的早期作品。市场观察员胡湖表示,他从去年开始看到日本具体画派、韩国单色绘画等亚洲艺术的兴起,这种趋势“和亚洲市场发展是基本同步的,说明他们(参展商)对亚洲市场有比较多的了解。”
 
沪申画廊在“艺聚空间”展示的高伟刚作品 © Art Basel
沪申画廊在“艺聚空间”展示的高伟刚作品 © Art Basel
香港巴塞尔如何吸引非亚洲藏家
 
香港巴塞尔第一次从五月改至三月,加之今年春节较晚,使得国内画廊参展作品的规划和起运大多需要在春节假期前完成。对于西方画廊来说,改期到三月虽然避开了巴塞尔艺博会和威尼斯双年展,但和军械库艺博会、迪拜艺博会、巴黎艺博会撞期,例如Sean Kelly画廊在十天内参加三个艺博会。然而,大部分画廊表示虽然时间的确比较紧张,需要提前进入时间调整,但改期到三月是更利于香港巴塞尔发展的,也相信经过今年的计划,不管对画廊还是对艺术家,时间节奏并不是问题。
面对改期后欧美藏家流是否明显增加的疑问,大部分国内画廊给出了肯定的回应,HDM画廊创始人Hadrien de Montferrand提到,香港巴塞尔的藏家群非常多样,来自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类型,他们头两天的买家就来自菲律宾、印尼、德国等不同国家。而在香港巴塞尔期间与老搭档皮力完成博而励画廊股权拆分的包文麟表示,对于博而励画廊而言,欧美藏家的增多并不明显,因为其一直以来的欧美藏家群就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Aye画廊经理孟子燕则认为,巴塞尔的改期并没有明显增加欧美藏家的数量,或许是因为军械库刚刚结束,而荷兰的TEFAF还在进行中,所以很多欧洲藏家并没有过来。而在香港巴塞尔之前的一个星期,欧美股市刚刚经历的震荡,从某种程度上对藏家的购买力产生了一定影响。来自伊斯坦布尔的画廊Pi Artworks创始人Yeşim Turanlı连续几年来到香港,看到欧美的藏家越来越多。但隶属香港巴塞尔选举委员会的画廊主蜷川敦子被问到欧美藏家是否多起来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答曰:“我还是觉得本地藏家的能力非常非常强。”
在本届艺博会前,巴塞尔艺博会总监Marc Spiegler对《Hi艺术》解释香港巴塞尔会吸引什么样的藏家时提到:“香港巴塞尔艺博会是所有世界级标准的艺博会中唯一一个平衡西方与东方的。如果你想买20张毕加索,那的确更应该去瑞士巴塞尔;如果就是喜欢拉丁美洲艺术,那还是去迈阿密好;但如果是希望建立拥有国际视野收藏体系的藏家,没有比香港更好的地方。这里有好的毕加索、具体派,也有年轻的洛杉矶、印尼、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而且都是很棒的作品。”香港是一座融合最东方和最西方的城市,是随便哪家餐厅里都同时卖云吞面和三明治的城市。香港巴塞尔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高度融合的多样性。Lelong画廊巴黎总监Patrice Cotensin认为如今东西方的分野已经没有那么明显了,无论画廊还是藏家,都出现越来越多“跨文化”的选择。
Air de Paris画廊展位 © Art Basel
Air de Paris画廊展位 © Art Basel
亚洲藏家:更年轻更有活力的市场
 
沪申画廊刚刚经历换帅,新任总监张离精心安排了主展区的展位和走廊中“艺聚空间”项目里高伟刚的装置,希望借香港巴塞尔扩展欧美客户群。巴塞尔能满足他这个需求吗?张离表示“还可以”。Hadrien de Montferrand提到类似观点,他们在北京和杭州各有一个空间,“所以对我们来说参加这类亚洲的艺博会特别重要。”
与亚洲本土画廊开拓国际客户群的需求不同,来到香港的西方画廊更多是被亚洲藏家的购买力吸引。Hales画廊执行总监Paul Hedge说的正好与张离相反,这家伦敦画廊的客户多来自欧美,亚洲地区没有什么客人。这是他们第二次参加香港巴塞尔,希望开拓画廊在这一区域的市场。Sean Kelly说自己来香港巴塞尔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与在地藏家建立的联系:“在这里能见到他们每个人,而且他们每年都在进步。”Nathalie Obadia的话似乎能够概括这种趋势:“这里的观众对亚洲艺术家的兴趣很大,不过从三四年前开始,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对西方艺术家感兴趣的亚洲藏家。”许多西方画廊都观察到同样的现象。Lelong画廊从Art HK年代开始,至今已经连续五年到香港参加艺博会,每年都会遇到新的亚洲藏家。David Zwirner画廊展位上的作品在嘉宾预展当天就卖出去好几件,其中一件Neo Rauch的绘画被上海藏家购得,当晚就成为现场来宾津津乐道的故事。不过,不少画廊提到亚洲藏家整体而言更加谨慎,需要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和思考,与欧美相比较少冲动型消费。
活跃藏家的平均年龄下降也是许多展商关注到的特点。空白空间总监张迪表示,在与欧美同行的沟通中,大家都明显感觉到藏家群体的年轻化,以及他们呈现出的对国外艺术家的了解、理解力和判断力都令画廊方感到惊喜。嘉宾预展当晚,画廊主David Zwirner举行藏家晚宴。他次日感慨说,在迈阿密,类似晚宴客人的平均年龄要在60岁以上,在香港却才不到40岁:“这里的市场更年轻更有活力。”
空白空间展位 © Art Basel
空白空间展位 © Art Basel
艺博会的“双年展化”
 
近年来,从世界各地的大型艺博会中,都能看到艺博会的“双年展化”现象。艺博会主动开辟不同板块招募新生代艺术家、行为艺术、超大体量作品,画廊也乐于带着明显不那么好卖的作品参与。本届香港艺博会邀请策展人Alexie Glass-Kantor策展,在展位走廊安排20件大型雕塑与装置作品,组成“艺聚空间”系列;在一层开设“艺术探新”,为新晋艺术家提供国际展示平台;“光映现场”则邀请李振华策展,集合一系列视频作品。Hales画廊带着Rachael Champion的装置参加“艺术探新”,上上下下若干装水草的塑胶袋。执行总监Paul Hedge承认这件作品不是容易在艺博会上出售的那种,但是一来作品的灵感直接来源于香港,十分适合放在这里,二来香港巴塞尔虽然是艺博会,但推广的功能也十分显著,因此他们想带来这件作品向在地藏家宣传。实验性板块使许多新兴画廊和艺术家有机会进入巴塞尔艺博会这种高级别艺博会,向更大范围重要藏家展示。
对于艺博会本身而言,学术性强、商业指向性弱化的作品有助于塑造立体的品牌,并吸引更多美术馆策展人前来,进一步深层开发市场。像巴塞尔、弗里兹这种级别的艺博会有能力吸纳雄厚资金,有更直接的商业推动力,一年两三次的节奏也更及时地回应新趋势,因此越来越具有号召力,越来越多地承担起传统上由双年展扮演的角色。“双年展化”的艺博会为参观者提供更多观展角度,更具教育功能。
马凌画廊代理的艺术家João Vasco Paiva © Art Basel
马凌画廊代理的艺术家João Vasco Paiva © Art Basel
香港巴塞尔伴藏家共成长
 
从许多方面来说,香港巴塞尔的教育功能都比瑞士和迈阿密更加突出。在亚洲许多地区,包括香港本地和中国大陆,当代艺术收藏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许多人刚刚开始艺术品收藏入门,藏家们对收藏外国艺术家作品的兴趣也尚在萌芽阶段。相应的,西方藏家对亚洲艺术的了解也局限于日本具体派、中国“四大天王”等,对七零、八零后艺术家了解不多。香港巴塞尔使许多人第一次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远方的艺术品。
Pi Artworks创始人Yeşim Turanlı已经是第四年来到香港,每年都呈现个展项目,因为“在香港,当代艺术还是新兴产业,为了让观众了解我的艺术家们,一件作品是不够的。”她表示过去几年的效果非常好,明年开始可以做群展了。Sean Kelly多次强调香港巴塞尔的教育功能效果显著,他本人向来秉承“少几位艺术家,每位艺术家多选几件作品”的原则策划这里的展位,作品标签上用中文写了艺术家的名字、出生年份和国籍,帮助藏家了解。为了照顾华语区藏家,像Hauser&Wirth画廊、Daniel Templon画廊这种西方大牌画廊都特意用中英双语标注作品信息。如Lelong画廊、Nathalie Obadia画廊、Hubert Winter画廊等更是在作品旁边贴了大段中英文,详细介绍艺术家或作品,便于藏家了解。这种在欧洲艺博会几乎不会出现的情形,侧面反应了香港巴塞尔的教育功能,加快新进场藏家的学习。
劳伦斯今年带来好几位艺术家,每位艺术家一两件作品,他承认这样的策展方式“对藏家的要求比较高”,但是“这里的藏家现在更有经验,认识更多艺术家,这点也会帮助画廊带来好的作品。”在他看来,藏家的进步一方面得益于香港巴塞尔,另一方面也迎合整个时代的发展:“这两年在中国,在亚洲,当代艺术发展得真的很快,中国现在展览也多,对藏家帮助很多。”
 
入选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的曹斐的作品入选“艺聚空间” © Art Basel
入选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的曹斐的作品入选“艺聚空间” © Art Basel
新鲜褪去,看似水流年
 
直白地说,巴塞尔艺博会的销售状况基本上不需要讨论,只要作品够好,肯定能卖出去——如果巴塞尔艺博会的销售都成问题,那全球当代艺术市场也就出大问题了。换个角度说,考量这种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艺博会时,没必要盯着一点小小的波动。况且,艺博会的销售状况错综复杂,涉及许多变量,艺博会期间公布给媒体后被反复转发的几条成交信息不能反映太多问题。在艺博会开幕前的新闻发布会上,Marc Spiegler说巴塞尔组委会不关心画廊的销售状况,他们关心的是画廊明年还来不来。忘记那些很难判断是真是假数字吧!对于艺博会来说,能吸引什么样的画廊带什么样的作品,才是判断高下的根本!对于Marc Spiegler关心的“画廊明年还来不来”的问题,笔者问到的每家画廊都回答:只要能被选上就来。
胡湖点评第三届的状况说道,巴塞尔艺博会在香港占据“有相对号召力的核心位置”,进入常态,也没有特别新鲜的感觉了。某位大陆艺术从业者更是直言:“没意思啊,全是见过的东西。”这种现象倒是巴塞尔艺博会常被人诟病的一点——最大牌的画廊参加最大牌的艺博会时,必然会带最大牌的艺术家最大牌的作品。其实,在笔者看来,香港巴塞尔的同质化现象与瑞士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好在尚且小巫见大巫!
观众觉得老看一样的东西挺烦的,画廊倒不一定避免重复。Lelong画廊巴黎总监Patrice Cotensin强调他们会逐渐变换作品,不会每年都带完全不同的艺术家,这样才能让观众熟悉。耿画廊以3000万美元出售赵无极1980年作品,然而现场带赵无极的画廊绝不止这一家。画廊主Hadrien de Montferrand忍不住抱怨看到太多赵无极,实在供大于求了。不过,他谈到,香港较多新入场藏家,反复看到相同艺术家可以增加他们的安全感。
今年的巴塞尔艺博会就这样匆匆结束了。3月13日晚上3个小时的嘉宾预展,令画廊主和藏家叫苦不迭。不少人提到今年展期太短过于匆忙,有人不满布展过程中的小波折,有人吐槽WiFi太差(“现在是2015年,网络太重要了啊!”)。整体来说,香港和巴塞尔艺博会的结合已经过了“新婚期”,大家都挺满意。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已经站稳脚,准备迎接下一阶段的挑战:新鲜感过后,我们如何携手度过一年又一年重复的岁月?
维他命艺术空间展位 © Art Basel
维他命艺术空间展位 © Art Basel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