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亮 探寻艺术的平衡
2003年夏天,面对着即将来临的研究生毕业,申亮踌躇在参加工作和做一名自由艺术家的选择之间。尽管更多的是学习了有厚度和笔触感的具象写实主义,但此时的申亮毅然决定暂时放下这一风格的绘画,从自身茫然的心情出发,创作了一批以传达图像为目的的“戏曲”系列。
“N12”情缘
“戏曲”系列并不是申亮艺术创作的主线,他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他所熟悉的艺术形式上去。在他的作品中,不会有主观想象和主观臆造,图像本身来自电视截图、现场图片、网络搜索、实物照片等等,而正是这类固定情节构成了申亮创作的题材。
申亮毕业之后,与王光乐、胡晓媛、宋琨等人组成的“N12”艺术团体也相继成立。现在看来,“N12”是申亮艺术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阶段。
“N12”的成立首先基于12名成员是上下级的好朋友;其次,很久没有为毕业学生做过展览的中央美院陈列馆也乐于提供便利;第三,那时的艺术圈还是一个策展人的时代,如果艺术家没有认识的策展人或画廊,展览便很难举办。当美院看到还有一批愿意继续坚持艺术创作理想的年轻人时,联谊、沙龙式的展览也便应运而生。从2003年至2006年,“N12”新绘画展一直持续至第四回,虽然时有人员变动、虽然从第四回之后已隔数年,但申亮表示:“我们将于明年10月份在今日美术馆举行‘N12’新绘画第五回展。”
在申亮看来,展览中作品之间的质量比较会成为一个鞭策自己进步的动力;另外,同龄人之间的交流逐渐加强了自己对时代精神、时代气质的认识和表达——70后在拥有一定历史责任感的同时又带有少许的个人化情感。
平衡的不止是记忆
完成了自身历史定位的申亮,在艺术创作方向上也更加明确——以厚重的笔触和色彩表现历史感和沧桑感。“文具盒”、“涂画”等系列作品的诞生标志着申亮风格的成熟:原本实物中的细节被申亮数倍的放大,甚至其中的锈痕、褶皱、斑点等都毫无遗漏,记忆冲击和视觉冲击显得尤为强烈。
申亮认为,童年的记忆是他创作的根本原因。出生于家乡文化馆的他,从小受到镇上唯一文化中心的熏陶,文化馆中收藏的画报、连环画、书籍为申亮营造了极好的文化氛围,而这也是他童年记忆中最深刻的情节。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日新月异,与童年记忆的不吻合越来越强烈,内心积攒已久的历史责任感如今得以借助记忆元素而喷发。
在申亮的创作题材由宽泛情节固定到童年记忆时,画面上的独特表现形式却来自于一次偶然的在涂鸦速写上完成的油画。“当涂鸦在一个物体上的时候,会有一种时间感和厚重感表现出来。然后,我将这种形式扩展至那些记忆中的题材,在追求学院完美严肃的前提下产生诙谐,使两者达到一种平衡。”
由此形成的艺术风格,在段君看来,“具有物质性的颜料,其感染力并不受背景、环境、局势、事件的限制”。的确,画面用题材原本的图像填满;没有边框的画布包裹住龙骨,以龙骨和油画颜料叠加共同体现厚重感;画面上因为创作而显出的凸凹不平则体现题材原有的历史感。题材、载体、技法三者的恰当应用结合在一起,使作品没有任何一丝需要观众从画面外寻求提示的机会。
尽管申亮的绘画表现方式使他自2005年以来的绘画方法论得以成功实践和推广,但他并不打算安于现状。申亮说:“具象绘画是我的主线,这一方面不会有太大变动。但是我今后会更多的在技法中加入精神性的厚重感。尽管目前的这批作品也有厚重感,但更多的是从题材本身的历史感中延伸出来,一旦脱离了这类题材,技法就会显得单一。所以,技法的力量感显得更为重要。”而这显然又是申亮力图在题材和技法中寻求的进一步平衡。
不久前在鼎峰空间完成“橱窗”个展的申亮,又在香港半岛维画廊进行了个展,多次往返于两地的他坦言个展结束后将会为自己放一个假,而这更像是为自己留出的总结空隙。在这之后,我们更加期待的是申亮的自我突破,历史责任感与个人情感的完美结合。
“戏曲”系列并不是申亮艺术创作的主线,他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他所熟悉的艺术形式上去。在他的作品中,不会有主观想象和主观臆造,图像本身来自电视截图、现场图片、网络搜索、实物照片等等,而正是这类固定情节构成了申亮创作的题材。
申亮毕业之后,与王光乐、胡晓媛、宋琨等人组成的“N12”艺术团体也相继成立。现在看来,“N12”是申亮艺术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阶段。
“N12”的成立首先基于12名成员是上下级的好朋友;其次,很久没有为毕业学生做过展览的中央美院陈列馆也乐于提供便利;第三,那时的艺术圈还是一个策展人的时代,如果艺术家没有认识的策展人或画廊,展览便很难举办。当美院看到还有一批愿意继续坚持艺术创作理想的年轻人时,联谊、沙龙式的展览也便应运而生。从2003年至2006年,“N12”新绘画展一直持续至第四回,虽然时有人员变动、虽然从第四回之后已隔数年,但申亮表示:“我们将于明年10月份在今日美术馆举行‘N12’新绘画第五回展。”
在申亮看来,展览中作品之间的质量比较会成为一个鞭策自己进步的动力;另外,同龄人之间的交流逐渐加强了自己对时代精神、时代气质的认识和表达——70后在拥有一定历史责任感的同时又带有少许的个人化情感。
平衡的不止是记忆
完成了自身历史定位的申亮,在艺术创作方向上也更加明确——以厚重的笔触和色彩表现历史感和沧桑感。“文具盒”、“涂画”等系列作品的诞生标志着申亮风格的成熟:原本实物中的细节被申亮数倍的放大,甚至其中的锈痕、褶皱、斑点等都毫无遗漏,记忆冲击和视觉冲击显得尤为强烈。
申亮认为,童年的记忆是他创作的根本原因。出生于家乡文化馆的他,从小受到镇上唯一文化中心的熏陶,文化馆中收藏的画报、连环画、书籍为申亮营造了极好的文化氛围,而这也是他童年记忆中最深刻的情节。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日新月异,与童年记忆的不吻合越来越强烈,内心积攒已久的历史责任感如今得以借助记忆元素而喷发。
在申亮的创作题材由宽泛情节固定到童年记忆时,画面上的独特表现形式却来自于一次偶然的在涂鸦速写上完成的油画。“当涂鸦在一个物体上的时候,会有一种时间感和厚重感表现出来。然后,我将这种形式扩展至那些记忆中的题材,在追求学院完美严肃的前提下产生诙谐,使两者达到一种平衡。”
由此形成的艺术风格,在段君看来,“具有物质性的颜料,其感染力并不受背景、环境、局势、事件的限制”。的确,画面用题材原本的图像填满;没有边框的画布包裹住龙骨,以龙骨和油画颜料叠加共同体现厚重感;画面上因为创作而显出的凸凹不平则体现题材原有的历史感。题材、载体、技法三者的恰当应用结合在一起,使作品没有任何一丝需要观众从画面外寻求提示的机会。
尽管申亮的绘画表现方式使他自2005年以来的绘画方法论得以成功实践和推广,但他并不打算安于现状。申亮说:“具象绘画是我的主线,这一方面不会有太大变动。但是我今后会更多的在技法中加入精神性的厚重感。尽管目前的这批作品也有厚重感,但更多的是从题材本身的历史感中延伸出来,一旦脱离了这类题材,技法就会显得单一。所以,技法的力量感显得更为重要。”而这显然又是申亮力图在题材和技法中寻求的进一步平衡。
不久前在鼎峰空间完成“橱窗”个展的申亮,又在香港半岛维画廊进行了个展,多次往返于两地的他坦言个展结束后将会为自己放一个假,而这更像是为自己留出的总结空隙。在这之后,我们更加期待的是申亮的自我突破,历史责任感与个人情感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