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健 咸淡适宜

作者:胡婷婷 2014年5月13日 专题人物
艺术家 凌健
艺术家 凌健
当我们品尝一顿美餐过后,味蕾会迅速为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代言并传达出酸、甜、苦、辣、咸等味觉感受。然而,当面对一件作为身外之物的艺术作品时,又会通过什么样的途径传递给自己身体里的细胞们呢?在凌健看来,这是文化培养的过程,你的视野与知识储备将决定每一颗细胞的评判标准。
《轮回 4号》 250x180cm  布面油画  2009
《轮回 4号》 250x180cm  布面油画  2009
口味偏咸

在大多数人的脑海中,那些娇嫩欲滴的时尚美女符号,成为认识凌健的第一印象。细腻而写实的功力,等人大的面孔尺幅,画面直视内心的眼神依然难以让人从记忆中抹去。戛然而止的2011年,凌健的第一印象延续至今。我带着好奇询问着来龙去脉。无奈的神情隐约浮现在凌健的面容之上,转身望向工作室里耗费数月才完成的巨作,若有所思的形容着也许是因为他的作品:“口味偏咸,吃了可能会牙疼。”解释着它们尚未出过家门的理由。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口“咸食”它已在70年代初,凌健上小学的时候,所“吃下的第一口”米开朗琪罗画册就已经开始喂养着当时身处文化断层年代的他,并埋下了犹如打开潘多拉之盒般充满好奇的种子。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凌健的视野慢慢被打开,接下来青春期的躁动为他扬风起航,远赴欧洲寻找艺术自由的数十年转瞬即逝般的过去了。

2004年正式回国后的凌健,面对着陌生的故乡和似曾相识的经济发展速度。直觉告诉他:“我这是在重游20年前刚到西德的时空吗?”他敏感地意识到中国经济极速发展背后所隐藏纸醉金迷和即将到来龙卷风式的时尚潮流。那些拥有亮丽外貌,充满诱惑的女性角色成为他迅速捕捉到的最直接变化。当时的凌健仅专注于笔下功夫极致的发挥。他认为只有将这份极致充分的呈现在大家的面前,社会对于人性的影响才会愈加明显。然而,让凌健意想不到的是他的作品在国内竟然会有点“水土不服”。在他作品中所表达的极致,过多的被诠释为是“性”、“暴力”、“色诱”等带有偏见的视角去诠释。也许这些不成文的暗示也正好应和了凌健“口味偏咸”的通俗见解。
《三字经》 180x250cm  布面油画  2014
《三字经》 180x250cm  布面油画  2014
大餐

接下来如何调制出一口“咸淡适宜”的作品,在凌健身上则显得尤为重要。他深知,静止的“第一印象”并不代表不在前进。32年艺术信仰之中,渗透到凌健生活里的并不单纯是情感的寄托,它已然成为生活的伴侣,呼吸之于生命的重要性。欧洲近二十多年的生活与艺术见解回答着凌健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艺术启蒙时的感知,造就了凌健不囿于艺术形式的禁锢。从80年代末不顾家人反对走进陌生的国度、放弃稳固的抽象绘画语言、选择落叶归根式的启程,凌健早已学会如何在逆境中生存的本领和与艺术沟通的方式。生活之于艺术,对于凌健而言,是艺术的灵感和理由。

真正的“大餐”,更不应该仅局限于酸、甜、苦、辣、咸等味觉上的评判结果。色、香、味俱全才有资格加入“大餐”的队伍。如果仅是单一的追求“味”上的技法而忽略了“色”和“香”,那么长此以往,作品中的“口感”就会大打折扣,并且很有可能会带来人群的限制。

在凌健的新作当中,我看到了色彩丰盈的食材和近现代史里影响我们至深的哲学领航者们所萦绕着的“香气”。这口“大餐”我吃的很惊喜并且期待更多人加入来品尝,因为你将品尝到一位经过时间锤炼,不同地域文化碰撞后所沉淀出的艺术家,他身上所散发出来的智慧和态度。这口“大餐”它不分国界,块面有秩的油画造型,情绪所致的中式线条,它让你在细嚼慢咽之后,品味出不同文化所带来的差异与共性。凌健以他个人的情感、阅历、理性和意念所“烹制”的“大餐”,为我们打开一道通往精神世界的“菜谱”。
《黑格尔》 220x160cm  布面油画  2013
《黑格尔》 220x160cm  布面油画  2013
大脑与心脏

在近两年来的创作时间里,凌健度过了一段修炼式的时光。他更多地是选择用“打坐”式的交流语言来对话自己的内心感受。不断地思索着当下的自己该如何把体悟到的生活“烹制”到自己接下来的艺术创作当中。当他感悟到自己之前所追求的艺术极致并不仅限于个人艺术发挥时,下一道“烹制”的艺术“大餐”,则悄然地在他心中发芽。本性与人性的呈现,是凌健艺术创作的终极目标。在他的潜意识里,西方系统的哲学逻辑和中国传统形而上的哲学意念就像是两条交叉线。如何在他的作品当中找到那颗唯一的交叉点,成为他近两年思考最重要的问题。

罗素曾说,要了解一个时代或者民族,必须首先了解他的哲学。凌健虽然无法完全用哲学的角度去理解生活,但是艺术则告诉他应该用什么样的视角去诠释哲学。借助艺术的表现手法,试着去理解他眼中黑格尔、尼采、叔本华、孔子、张大千和齐白石等的精神世界。在他工作室里,有树立排放着两米多高经过艺术手法创作而成的西方哲学家们,对面挂在墙上细腻诱人的时尚少女们。强烈地视觉冲击力,它们同样通过不同人物形态作为载体,映射出凌健内在的身影。无论是从画面技法还是绘画对象,较之前的作品都有着明显的转化。然而不变的是凌健观看世界的方式,与自己内心对话的角度。最后,听从大脑的安排,落笔于画布之上,选择“大脑与心脏”并置,自然成为他下一个个展的主题。
《大千红颜》 70x50cm  布面油画  2013
《大千红颜》 70x50cm  布面油画  2013
Hi艺术=Hi 凌健=凌

水一般的生存能力

Hi:如果用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形容你的个性,你会选?

凌:可能是水比较合适。

Hi:为什么?

凌:我的生存能力比较强,这种生存能力潜在一种直觉,直觉透过敏感去把握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情。因为这样你才能生存下来,否则就会乱了。水跟环境也有很大的关联,犹如海水与月亮的关系导致潮涨潮落等。我同样是很细腻的,不细腻的话,画不来之前的作品。

Hi: 家人对你的影响?

凌:说实话,人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一定的延续性的。我想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爷爷是什么样的人,延续到我的基因状态,再加上社会的环境,长大的过程里面,你对自我、家庭和对教育、个体能力的培养和自信心的建立,都是有一个原因。为什么可以做到铤而走险。当年的义无反顾,我爸爸想这个孩子没有几块钱,出去会饿死的。但我自己感觉到潜在的能力,没有问题我可以做到。至于怎么做到我也不知道,年轻不怕。
左 《蒙古公主》 190x140cm  布面油画  2013    

右《泉》 190x140cm  布面油画  2014
左 《蒙古公主》 190x140cm  布面油画  2013    
右《泉》 190x140cm  布面油画  2014
现实与理想

Hi:你刚到欧洲的时候,是做过一段时间的行为艺术作品?

凌:年轻的时候是这样的。我个人认为年轻对于一个人来说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时间段。它可以没有什么包袱,可以天马行空。他认为哪个对就做哪个,对或错,做了看看自然会知道跟你是否适合。加上当时在奥地利看到很多行为艺术,受到西方行为艺术很多的影响。我记得最早是跟一个日本人搭档。后来与一位新加坡国籍的朋友做搭档,合作了最早的那件行为作品《白色的血》。

Hi:当时面对欧洲的生存环境,你遇到最大的困扰是?

凌:对于他们来说,你是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人,就和今天巴基斯坦的地位差不多。我记得很清楚,当我去画廊看展览或者向别人推荐自己作品的时候,他们就会问你是自哪里。你回答中国,他们的反应则是那边没有当代艺术,连看都不用看,你就会失去许多机会。

Hi:在绘画中如何做到忠诚于自己的内心?

凌:首先你要忠诚于自己。简单的说,就像骑自行车骑到一定的高度骑不动了,你会把这个自行车扔了,索性直接徒步。在路途中可能又会碰到一匹马,然后你选择骑着马继续前行,无论采用哪种方式,你必须完全忠诚于你的内心把这条路走到底。

Hi:回国后,你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哪里?

凌:这个灵感完全来源于新一代的年轻人长大了。不论是社会,文化,经济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从你们这一代年轻人身上好像找到了往年的梦想,在相对自由的文化环境里面长大,最起码所面对的物质生活有许多的选择。仿佛是把我阔别已久的梦想找回来的感觉。
《自画像》 220x160cm  布面油画  2013
《自画像》 220x160cm  布面油画  2013
亦哲于艺 

Hi: 你是如何思考中西方哲学不同的角度? 

凌:哲学和今天文化的变化是有联系的。所谓的根源变化也都跟哲学有关,比如说德国今天的社会文化发展都与哲学家有一定的关系。然而中国的哲学更多的体现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之中,就如中国近现代史的形成,直接影响着今天人们的生活和艺术。

Hi: 在新作中,为什么选择这些富有哲理性的人物?

凌:画这个人物肖像的时候,我会去理解他。他当时所说的话是与当下的时间和地域有关系的,那个东西拿过来启发今天的我们也可能会有变化。但是有些事情所谓真理性的东西是不会变的。就像在今天,当我们看到这些人物的时候,很自然会联想起现实生活里面的东西。但是对我来说最重要的还是绘画,也就是在我画画的时候,琢磨怎么样才能把这个像素极低的黑白肖像按照他们在人们脑海里所形成的成就和影响力呈现出来,这就是我在绘画里面的要求。也就是我怎么将他的眼睛,他的状态,他的表情诠释出来,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表现方式最合适。在这个实际过程中加入了很多我自己的因素进去,而不是这个人物他本身的样子,我喜欢这个过程。

相关人物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