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40年,何多苓的10个关键词

作者:张朝贝 2021年5月1日 专题人物
单以个人创作历程就可以称为“一个人的艺术史”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似乎并不多,何多苓算其中一个。
作为出生于1948年的艺术家,何多苓成长于解放后的中国,亲身经历过知青下乡的历史,成为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首批考生。他在80年代初期的作品被视为“伤痕美术”的典型代表,见证过中国当代从“85新潮”的崛起到如今完整的发展历程……然而当代艺术的宏观历史与他跨越40多年的个人艺术经历的步伐却并不一致。尽管外界赋予他的标签很多,但对他而言,创作完全是从个人生活环境和状态出发的,用他的话说,“画家的任务就是画自己的画,至于如何评价就交给看画的人。”
因为何多苓在龙美术馆的最新个展“草·色”,我们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之后,从他浩瀚而又极为私人的创作历程中提炼了10个关键词。一代人、诗歌、俄罗斯文学、小翟、女性模特……这些关键词彼此之间互为关联,难以分解,成为解读他40多年创作生涯中一个个鲜活的切面。
艺术家何多苓、策展人朱朱在展览现场导览
艺术家何多苓、策展人朱朱在展览现场导览
以下口述文字根据《Hi艺术》与何多苓的采访整理

01 个人史

因为我喜欢诗歌,所以我觉得我的绘画始终摆脱不了诗歌的营养。从已经办过的展览来看,还是诗人或者文人策展更加适合我,比如之前欧阳江河在10年前就帮我策划过个展“‘士’者如斯”。可能我们的语言结构比较一致,我也比较信任他们。
我此前跟朱朱也是朋友,但不太清楚他的策展工作。这次我在龙美术馆的展览“草·色”的策展人朱朱是诗人翟永明推荐的,我也借此了解了他策划的很多很好的展览。从布展细节和朱朱的策展文章就可以看出,他对我的绘画跟诗歌、音乐的联系,都有很独特的理解。这次展览中除了展示一些影响过我的诗歌,还有一个主题性的音乐会。
绘画40年,何多苓的10个关键词
“何多苓:草·色”龙美术馆西岸馆展览现场
“何多苓:草·色”龙美术馆西岸馆展览现场
相比于诗人或者文人策展,专业出身的策展人知识结构更加正统,他们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展览策划更加得心应手。但是我40多年来的绘画,都是从个人的角度走来的,可能跟他们的知识结构有些不太吻合的地方,或者说当代艺术的语言或者系统,在我这里不容易找到共鸣。
总的说来,我这些年的创作脉络就是在不断地追求表达的自由,这种自由是建立在时代环境和自己的思想、计划的基础上的。
绘画40年,何多苓的10个关键词
“何多苓:草·色”龙美术馆西岸馆开幕现场音乐会
“何多苓:草·色”龙美术馆西岸馆开幕现场音乐会

02 一代人

尽管如此,我的创作当然肯定也是跟大时代背景是有关系的。我是解放后长大的一代,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有我们这一代人的特点。从70年代开始学画,到70年代末上美院,再一路走来成为专业画家……当中国当代艺术进入如火如荼的“85新潮”时期,我并没有介入其中,因为我始终坚持绘画是个人的事情,画的是自己成长过程中每一个当下的生活环境和状态,它与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可能是不一致的。
1984年完成的《第三代人》是我创作中比较特殊的现象,从头到尾只有这幅画里有这么多人,并且它企图去表现一个时代。之所以叫《第三代人》,是因为我觉得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活跃在鲁迅那时的民国时期,第二代知识分子是解放后成长起来的画家和文学家,第三代人差不多是我们这一代,刚好在改革开放时期上大学,接受了很多新的思潮和教育。作为第三代人中的一员,我觉得这一代人和前两代有非常多的甚至是本质的差别。
何多苓、艾轩合作《第三代人》180×190cm 布面油画 1984,私人收藏,图片由龙美术馆提供
何多苓、艾轩合作《第三代人》180×190cm 布面油画 1984,私人收藏,图片由龙美术馆提供
当时我住在川大,每天看到川流不息的人群朝着各个方向的道路上走,当我每次加入人潮的时候就会观察,好像隐含了我们这一代人正在走向一个不可知的未来,那是在80年代初期,大家可能都有很多期待和人生憧憬。画中的模特都是身边的同学朋友,其中几个主要角色后来都成名了,包括绘画界、文学界和建筑界。那时候我和艾轩在同一个画室画画,所以就合作了这幅画,各自画了不同的人物,细看的话可以看出风格上的差别。
在此之后,我的画面中几乎再也没有超出过一个人,再也没画过社会性的人,我就马上回到了自己的路子上,那才是我喜欢的风格和题材。
时隔几十年,加入了龙美术馆馆长王薇(左三)的“第三代人”,摄影:谭国斌
时隔几十年,加入了龙美术馆馆长王薇(左三)的“第三代人”,摄影:谭国斌

03 知青下乡

我的成名作算是1982年的研究生毕业作品《春风已经苏醒》,这件作品的主要创作冲动是我下乡时期的体验,与大自然密切接触,和当地彝族人共同生活。这件作品其实是先有的名字,“春风已经苏醒”是舒伯特一首歌曲的一句,我非常喜欢这首歌曲,也很喜欢这句话,所以就用它作为标题。
当时有很多准备画的内容,比如知青、农民、彝族人或者知青生活的具体场景。不过因为当时《世界美术》刊登了安德鲁·怀斯的画,我迷上了他画的草地,所以打算画出一个怀斯的草地,再加上一些人物和动物,包含着对春天的期待,大概花了3个月完成了这张画。后来这幅画被《美术》杂志作为封面,在当时引起了一些关注。作为我个人美术史的里程碑,现在再看它也有一些幼稚和粗糙的地方,但它确实表现了我那时的个人情绪,还有表达人与自然关系的创作冲动。后来人们解读它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春风苏醒的局面,我不能说对或者不对,每个人都有解读的权利。
在我想表达的东西之外,这幅画还可以带给大家更多的联想或者讨论,就像是诗歌中的象征,在语言本身之外隐藏了另一层含义。策展人朱朱说,这跟诗人所追求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
何多苓《春风已经苏醒》95×129cm 布面油画 1982
何多苓《春风已经苏醒》95×129cm 布面油画 1982
何多苓正在创作《春风已经苏醒》
何多苓正在创作《春风已经苏醒》

04 诗歌

从四川美院毕业以后,我还会经常回到当初下乡的地方采风,偶然拍到一张彝族妇女的形象。其实那张照片非常模糊,我把她想象成一个具体的形象,具有一种静态的、沉思的、古典的形象和构图。不过我又画了一只乌鸦,打破了这种静止的状态,并且乌鸦在后面如此近距离地飞过,具有一种超现实的美感。这件作品叫《乌鸦是美丽的》,乌鸦是我非常喜欢的鸟,当时我非常喜欢的美国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的诗歌,他有一首诗是《观察黑鸟的13种方式》,里面就写到:“在二十座雪山中,唯一在动的,是黑鸟的眼睛。”
何多苓《乌鸦是美丽的》90×70cm 布面油画 1988,龙美术馆藏
何多苓《乌鸦是美丽的》90×70cm 布面油画 1988,龙美术馆藏
我在80年代偶然接到过《连环画报》跟我联系,问我愿不愿意根据一个加拿大小说家作品《雪雁》改编的脚本画画。我觉得它吸引我的是苏格兰荒原和北方海岸的氛围,只有两个人,一只大雁。我当时正在阅读美国诗人罗宾逊·杰弗斯的诗,把它们联想到一起去了。但是开始画的时候是很不一样的,我当时采取了当代电影中比较流行的深化对立的手法,就是把连环画按照规定的数量变成一个个独立的画面,情节都交给文字,一发不可收,差不多用了一年的时间。
何多苓《雪雁》15.5×23cm 纸本丙烯 1984
何多苓《雪雁》15.5×23cm 纸本丙烯 1984
那些对何多苓绘画产生影响的诗歌,龙美术馆展览现场
那些对何多苓绘画产生影响的诗歌,龙美术馆展览现场

05 小翟

1987年创作的《小翟》是我受诗歌影响很深的一幅画。当时读到翟永明的长诗《静安庄》一些片段,受到她诗歌氛围的影响:“昨天巨大的风声似乎了解一切,不要容纳黑树。”她的个人形象也非常具有表现力,惊讶的眼神非常契合她诗歌的氛围,所以那幅画就用了她的个人形象加以表现。后来我画了一系列她的肖像,都极富表现力和诗意的象征,并受到普遍的欢迎。
我在80年代的作品除了画彝族人之外,“小翟”的形象出现非常多。实际上我使用她的名字和形象,在我的画面中是有明确的象征意味的,在我个人绘画史中也是比较重要的。
何多苓《小翟》167.5×110cm 布面油画 1987
何多苓《小翟》167.5×110cm 布面油画 1987
何多苓《黑衣女人》 110×80cm 布面油画 1997,私人收藏,图片龙美术馆提供
何多苓《黑衣女人》 110×80cm 布面油画 1997,私人收藏,图片龙美术馆提供
何多苓《黑衣女人》(中),龙美术馆展览现场
何多苓《黑衣女人》(中),龙美术馆展览现场

06 契诃夫

我在下乡的时候很喜欢读契诃夫的小说,其中最喜欢《带阁楼的房子》这一篇。我觉得与其说它是一篇小说,不如说是一首散文诗,当时特别触动我,一直想用绘画的语言去表现它。到1986年我觉得时机好像成熟了,就开始构思脚本。其实也不算脚本,我把感兴趣的文字一段段摘录下来,再配以画面,有点像插图。
因为我以前在美院接受的是典型苏派绘画训练,通过对俄罗斯绘画的观察和学习,还加入了我喜欢的画家风格。比如《带阁楼的房子》中描写风景的画面非常多,我使用了列维坦的风景,一是因为我非常喜欢利维坦,二是因为列维坦是契诃夫的好朋友,曾把他作为创作的原型;画中的女孩我用了特别喜欢的谢洛夫的肖像绘画;画面的整体气氛来自契诃夫。
何多苓《带阁楼的房子》装裱尺寸带外框 41.5×41.5cm×44幅 纸上油画 1986,龙美术馆展览现场
何多苓《带阁楼的房子》装裱尺寸带外框 41.5×41.5cm×44幅 纸上油画 1986,龙美术馆展览现场

07 俄罗斯森林

在遥远的过去当知青时,就开始读俄罗斯(苏联)的小说,爱唱俄罗斯的歌曲,俄罗斯好像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故乡。当然这完全是一种寄托,也没有急着要去俄罗斯,因为我觉得现实和想象的差距是很大的。
2014年我第一次到俄罗斯,导游按照我的理解带我们去了很多自然的地方,城市只去了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俄罗斯的自然森林跟我想象的一模一样,我觉得这是全世界最伟大的森林,有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森林就像他们民族精神的摇篮,所以才产生了那么多精神巨匠。回来之后我就开始画自己喜欢的文学家、诗人和音乐家。从黄金时代的普希金,到白银时代的阿赫玛托娃、布罗茨基、帕斯捷尔纳克……后来我杜撰了一个青铜时代,它代表暴力和武器,二战德国对苏联的入侵对整个苏联整个历史的影响是不可想象的。
何多苓《俄罗斯森林(黄金时代)普希金·自由》200×150cm 布面油画 2017,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何多苓《俄罗斯森林(黄金时代)普希金·自由》200×150cm 布面油画 2017,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何多苓《俄罗斯森林(黄金时代)陀思妥耶夫斯基》150×200cm 布面油画 2017,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何多苓《俄罗斯森林(黄金时代)陀思妥耶夫斯基》150×200cm 布面油画 2017,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何多苓《俄罗斯森林(白银时代)阿赫玛托娃·忧伤》150×200cm 布面油画 2016,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何多苓《俄罗斯森林(白银时代)阿赫玛托娃·忧伤》150×200cm 布面油画 2016,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何多苓《俄罗斯森林(青铜时代)肖斯塔科维奇·等待》150×200cm 布面油画 2016,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何多苓《俄罗斯森林(青铜时代)肖斯塔科维奇·等待》150×200cm 布面油画 2016,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我以这三个时代为背景,“俄罗斯森林”刻画一系列具体的人的形象和精神面貌,力图画出俄罗斯森林所带来的文化深厚感。每个人物都对应一个小标题,普希金是自由,托尔斯泰是流浪,阿赫玛托娃是忧伤,布罗茨基是黑马,肖斯塔科维奇是等待,契诃夫是夜莺。
无论是文学家、诗人还是音乐家,这些肖像虽然是具体的人,但我觉得他们还是属于我自己的一种精神肖像,是自己内心表达的需要,把他们作为符号来画。这个系列我还会继续画下去。
何多苓“俄罗斯森林系列”,龙美术馆展览现场
何多苓“俄罗斯森林系列”,龙美术馆展览现场

08 庭院建筑

我在90年代画过一批庭院方案的画,当时开始关注中国传统绘画,把中国文化符号和东方意境引入到绘画中。个人的经验和学院派的技巧结合,形成了自己后来的绘画风格。庭院是中国传统文学和绘画的重要主题,与此同时我那时也开始关注建筑,所以使用了建筑的语言,用轴测图的方式去表现。
但是当时是我创作风格的转型期,这个题材上没有停留多久就往别的题材上走了。后来把它重新捡起来,有了“庭院回忆”“庭院偶迹”系列,加上新的语言和思考,还有新的模特,表达的感觉又不一样了。我以后的创作会经常有这种题材的循环,就像是1.0版,2.0版等不同的版本,把过去的思考和此刻的感受重新结合,非常有趣。
何多苓《庭院方案一》200×280cm 布面油画 1995,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何多苓《庭院方案一》200×280cm 布面油画 1995,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何多苓《庭院偶迹No.4》200×150cm 布面油画 2020,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何多苓《庭院偶迹No.4》200×150cm 布面油画 2020,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何多苓《庭院偶迹No.5》200×150cm 布面油画 2021,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何多苓《庭院偶迹No.5》200×150cm 布面油画 2021,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09 女性模特

我的工作室花园环境非常野生,经常会有一些女性包括我的学生、朋友、朋友的朋友在我的花园,沿着里面的路径看花走来走去。我觉得女性和自然的联系比男性强得多,这非常打动我,所以有时我就用手机抓拍,作为画面上的人物形象。
这些作品虽然没有了诗歌和文学的背景,但整个创作的背景是我受文学这么多年影响形成的。比如“野苑女墙”系列,受到了中国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的综合影响,女墙是传统诗歌中经常出现的,表现被禁锢的女性想要突破这种禁锢去外面的世界。它不是根据哪一首具体的诗歌去画的,而是充满了诗意的感觉。我画的是人,但是又跟具体的人若即若离,因为是她们的某个瞬间打动了我,所以我选择模特也都是比较随意的,我不刻意追求某种类型的模特,凡是能体现我想要的诗性的形象,都可以作为符号加以表现。
何多苓《野苑女墙No.1》200×300cm 布面油画 2019,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何多苓《野苑女墙No.1》200×300cm 布面油画 2019,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何多苓《野苑女墙No.2》200×300cm 布面油画 2019,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何多苓《野苑女墙No.2》200×300cm 布面油画 2019,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何多苓《Inside Richter No.1》200×150cm 布面油画 2019,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何多苓《Inside Richter No.1》200×150cm 布面油画 2019,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何多苓《Inside Richter No.2》200×150cm 布面油画 2019,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何多苓《Inside Richter No.2》200×150cm 布面油画 2019,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何多苓:草·色”,龙美术馆西岸馆展览现场
“何多苓:草·色”,龙美术馆西岸馆展览现场
2021年开始准备龙美术馆的展览,每个展览的画家可能都会面临龙美术馆巨大展厅,所以需要一些大尺寸的绘画和空间对应。除了大尺幅的风景,我觉得也可以画一些超出正常尺度的肖像。正好有几个女孩发给我一些自拍,这些自拍跟摄影师拍出来的完全不一样。我跟她们聊天时得知,有些女孩现在几乎不照镜子了,平时都是通过自拍来看自己,她们反而觉得自拍比镜子里的自己更加真实。我觉得这很有趣,数码时代人们自我观察的方式彻底改变了。想到中国古诗中“揽镜”的描述,就把“揽镜”作为标题。很多朋友都想加入这个系列,但是考虑到美术馆可能挂不下,就先画了8张。跟策展人朱朱挑选作品的时候,我说这组作品要全部展出,因为模特都对它的展出给予很大的期望。
这批作品的语言方式也跟以前不一样了,因为我用的是很大的刷子,所以比原来小的肖像画更野一些,画面也感觉更粗一些。画小画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很巧妙的神来之笔,但是现在用大刷子去画,过程非常奔放,速度非常快,每一张画可能只用半天完成,甚至有些败笔混在中间,我觉得反而非常有趣。我觉得这种语言会延续一段时间,因为它确实是我这次画大画才体验到一种感觉。
何多苓《揽镜No.1》180×140cm 布面油画 2021,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何多苓《揽镜No.1》180×140cm 布面油画 2021,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何多苓《揽镜No.5》180×140cm 布面油画 2021,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何多苓《揽镜No.5》180×140cm 布面油画 2021,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何多苓新作“揽镜”系列,龙美术馆展览现场
何多苓新作“揽镜”系列,龙美术馆展览现场

10 杂花野草

这次展览中也有一些纯粹的风景作品,因为没有人物出现,所以画法和心境就更加自由,更能集中地表现我想要表现的某种东西,比如黄昏特有的气氛。这时候并不需要人,即使有人,也是把人和风景一体化看待的。
我每过一段时间就要开车到成都郊区走一圈,那些野草在郊区长得非常茂盛而且面积非常大,它呈现出一种很舒服的密度。所以我在画面上就把它画得很密,天空只有小小的一条缝,或者甚至没有天空全都是草。它们和怀斯的草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有的人说我这时候用笔已经非常抽象化了,但我觉得我刻画的还是很具体的东西。这些草画起来就跟画人是一样的,都是某种情绪的表达,可以淋漓尽致地去用笔。
何多苓《原上草No.1》200×150cm 布面油画 2019,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何多苓《原上草No.1》200×150cm 布面油画 2019,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何多苓《原上草No.6》200×150cm 布面油画 2021,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何多苓《原上草No.6》200×150cm 布面油画 2021,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何多苓《近黄昏No.1》200×150cm 布面油画 2020,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何多苓《近黄昏No.1》200×150cm 布面油画 2020,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何多苓《近黄昏No.5》200×300cm 布面油画 2020,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何多苓《近黄昏No.5》200×300cm 布面油画 2020,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何多苓《鸟飞绝》400×450cm 布面油画 2020
何多苓《鸟飞绝》400×450cm 布面油画 2020
何多苓《花前月下》200×150cm 布面油画 2021,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何多苓《花前月下》200×150cm 布面油画 2021,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何多苓《石榴残》200x150cm 布面油画 2021,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何多苓《石榴残》200x150cm 布面油画 2021,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