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ART TAIPEI 地方色彩与国际化如何兼具?

采访:胡婷婷图片提供:社团法人中华民国画廊协会 2015年12月2日 专题话题

左:王瑞棋 (中华民国画廊协会新任理事长、亚太画廊联 盟主席暨也趣艺廊负责人)

右:王焜生(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执行长)
左:王瑞棋 (中华民国画廊协会新任理事长、亚太画廊联 盟主席暨也趣艺廊负责人)
右:王焜生(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执行长)
走入第22个年头的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俨然成为亚洲地区资历最老的艺博 会平台。在当下经济形势并不理想的前提下,本届台北艺博会并没有选择固 步自封,而是在新任画廊协会理事长王瑞祺及执行长王焜生大马金刀的改造 下,秉着深耕亚洲文化,放眼国际的原则,首度将展览场地扩大至贸易中心 一层的全部展厅。并且邀请到无有设计的刘冠宏、王治国担任展会的布局设 计。这为168家参展画廊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体验。正如新任台北国际艺 博会执行长的王焜生所言,“如果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没有坚持自己的特色 以及不断进步,那么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 
Hi艺术=Hi  
 
塑造参与式的观赏经验
Hi:本届艺博会收获了哪些显著的成果?有哪些地方需要做进一步的调整?
王瑞棋: 这次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比较去年扩大将近70%,透过专业建筑师的配合设计与规划,整体的呈现大异往年。大众普遍都认为台北艺博在总的进场观展的各方位感受上,正走在优质化的发展路线上。多年来台北艺博的展出画廊组成一直大约是国内外各占五成,今年参与画廊数字增加的同时,国际画廊也多些,将近多了一成。在展场扩大的情况下,要将这所有不同质性的国内外画廊完美展出实属不易。这部分在累积今年的经验后,明年可望大幅改善。
王焜生: 人们长期以视觉来观察并判断周遭空间、事物,但是在触及到美感与艺术领域时,却产生退缩心理,主要则是来自于跟生活环境的疏离。因此重新塑造一个生活型态的、舒适的观展环境与空间成为今年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开始构思时的第一个要项。布赫迪厄曾说,艺术生产的场域是属于一个永恒革命的场域,特别是艺术博览会具有宣示的作用,对艺术所产生的视觉经验会因不同观者的感受力与想像力影响,产生不同的反应与对其作品的结论与感触。
“公共艺术”与公共空间的设计,我们也著力甚深。同样是属于以传统与非传统媒介的视觉艺术,并且与公众互动或直接讨论与他们生命有关的议题,比如从“311地震海啸”衍生对传统文化的省思、从中国陶器回应当代视觉生活环境的装置、台湾原住民艺术家的山猪系列提出自然与生态等等。这样的视觉艺术创作理念是以“入世”(engagement)作为基础场域、视觉艺术与人的关系做了新的配置。
艺术博览会不仅是艺术品的欣赏与交易场域,更应该塑造出参与式的观赏经验。今年我们获得很好的回响,对于参加展览的画廊也在空间的布置上不会被走道与拥挤的人潮所限制。
10月30日,正式对公众开放的台北国际艺博会
10月30日,正式对公众开放的台北国际艺博会
Hi:作为台北艺博会主创人员,你是如何定义亚洲当代艺术市场的未来?
王瑞棋: 亚太地区由于历史经验与西方不同,艺术市场的发展是多元而且丰富的。这次在台北我们八个亚太地区的画廊协会成立了亚太画廊联盟APAGA ,大家一致同意要合作,一起发展区域艺术市场,这是一个新的里程碑。我们有方向与目标,也同意一起商议方法。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具体成果。
王焜生: 亚洲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时间与欧美相比时间较短,每个区域的文化背景特色迥异,因此不像西方所看到的。
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
 
Hi:今天台北国际艺博会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台北艺博会与其他地区的艺博会最大的不同在于?
王焜生: 当今许多艺术博览会的兴起与举办,各有背后的原因与形成的条件,我们思考的重点是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至今已经连续举办22年,怀抱当年创始的初衷与对未来发展的愿景,以此基础来检视自己面临的挑战,即使有不同大小类型的艺术博览会产生,如果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没有坚持自己的特色以及不断进步,那么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
ART TAIPEI是台湾画廊协会最重要但不是唯一的工作与业务项目,也就是说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拥有台湾地区画廊为最大的后盾,我们创建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国际艺术平台,不是由外国人士或商业公司来为我们搭建国际化却没有自己的艺术博览会。每年参加的画廊数目台湾与国际几乎是一比一的比例,就是让台湾画廊有更多机会参与大型的艺术博览会。
王瑞棋: 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是亚太地区唯一一个具完整地方色彩,同时又是国际化的这一类型历史最悠久的成熟国际艺术博览会。我们希望在这基础上,除了彰显地方特色及价值的同时,更扩大国际对话能力,吸引更多的国际能量,以利于未来与全世界艺术一起发展,并完整被体察与认知。
第22届台北国际艺博会 总面积达2万3450平方米的展览场地 创历届最大
第22届台北国际艺博会 总面积达2万3450平方米的展览场地 创历届最大
Hi:经历了20多年的台北艺博会,在整个台湾当代艺术生态中最重要的作用是?
王焜生: 台湾本身受限于海岛的地理位置与政治因素的限制,艺术家与画廊参与海外的展览机会不算太多,国外人士到台湾欣赏艺术的比例也不高。藉由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正可以邀请国外的画廊、美术馆与文化专业人士、艺术家、策展人甚至是藏家来到台湾,看到这个岛屿上艺术创作的多样性与丰沛度。
同时,在展览的过程中获得互相观摩与交流的机会,而世界各地超过百家画廊齐聚一堂的展览,也是对台湾艺术欣赏的教育还有提供艺术收藏者开拓视野的平台,在艺术价格的稳定与交易上都能有所观摩并学习成长。
王瑞棋: 20多年来,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一直是服务全体画廊会员,提供专业平台给会员除呈现大家的经营成果外,更是创造大家联谊,国内外画廊一起互相观摩,参考,及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德国艺术家托比亚斯·瑞贝格的作品《世界在汤盘发明之前》
德国艺术家托比亚斯·瑞贝格的作品《世界在汤盘发明之前》
更年轻的收藏群体已窜起
 
Hi:在今天如何能够将台湾当代艺术收藏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吸引更多画廊及藏家的参与?
王瑞棋: 这一届ART TAIPEI,除了看到台湾传统强大的收藏家依然活跃外,我们更看到另外一批更年轻的收藏群体已窜起。为面对这些新的市场状况,我们将来会领导台湾艺术市场的未来发展。简单的说,台北艺术博览会在往后发展上,将兼顾硬体,即展会呈现以及软体,也就是内容上会很做通盘的考量,找到一个绝无仅有的地方色彩,同时放眼完整国际化的艺术博览会。
王焜生: 现今不仅仅是台湾,甚至是全世界,当代艺术发展与收藏各有其脉络与行进的方式,诚恳而认真的艺术家创作时不会考虑市场,好的收藏家也不会干预艺术家的创作,同时收藏的型态与展览的渠道愈趋多元,也无法仅以这两个方向来考量。好的艺术创作被收藏是一个指标,但是透过展览也是对艺术家创作的肯定,收藏可以是私人也可以是公众性的美术馆、基金会,内容上也会有所区隔。透过艺术博览会是一个渠道,美术馆展览也是一种方式。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是一个平台,但是透过这个我们必须拥有更多人的参与、丰富的展览活动、交流论坛等都是扩大及影响的方式。 
博览会现场
博览会现场
Hi:来自日韩的当代艺术一直都颇受台湾客人的喜爱,这块市场的培养经历了多长的时间?接下来将会如何打开国际市场?
王焜生: 从历史情感与文化熟悉度而言,台湾人对于日本与韩国的认识多于欧美与东南亚,这不是刻意培养为之,而是地理位置与文化背景与历史联结的因素,我们接收到的文化传播除了中国大陆之外,来自日本与韩国最多。
一个艺术博览会无法改变整个环境的艺术创作与展览风向,这些都必须透过整个艺术圈的有心人士共同推动,从学术理论的根基介绍、展览的规划、邀请更多国际艺术家展览才能达到了解的第一部,从而有收藏可能。
王瑞棋: 日韩港澳在台湾艺术市场的情形是台湾历史,区域内地理位置发展的必然结果。最重要的是台湾人有一个海岛地理的重大特色,即心胸开扩,不排斥外来文化。这些情况配合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的健康发展,台北成为亚太地区艺术市场重要的一个点是必然的。
西泽千晴创作现场
西泽千晴创作现场
聚焦艺博会  培养艺术的多元化
 
Hi:藉由声音、影像、空间设计等元素共同为ART TAIPEI 2015提供了更为多元化的艺术平台,这些非商业性的活动在艺博会的作用是?
王焜生: 艺术博览会建立的平台是一个吸纳式的中心点,同时又有发散式的功能。它在一个时间点举办可以集中注意的焦点,邀集最多艺术的专业人士与爱好者在同一个场域里认识、欣赏艺术,此时艺术具备聚焦的作用;发散的功能则在于藉由国际艺术博览会的举行,观众有更多机会认识该区域以及成长的历史背景、人文风情、相关的艺术机构、美术馆展览和认识各地的艺术家。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同样希望能够以更大的包容力邀请非视觉艺术的艺术创作者参与,增加艺术博览会的内容丰富性,并且打破艺术圈的框架,让艺术能深入城市生活。
Hi:你收到哪些批评的声音是有助于台北艺博会的成长?
王焜生: “展场的大空间容易失去方向。”因此对于动线规划我们会做更精细的检讨。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形塑的人本主义空间,使作品成为创作者的意识形态的全体,在严格的标准下,观者必须遵循这个早已被建构出的观看逻辑,回溯创作者的意念全体。展览的内容上与参展的画廊有更多时间的沟通讨论,提出更多新颖与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来更精准地进行展览规划。
王瑞棋: 至于批评的声音,诸如观赏动线;展出各种不同质性及涉及众多国内外画廊的最好配置;更多、更好、更客制化展商服务的期待,随着展商的增加,变化及成长,我们会不断地收到各种建设性的意见,这些是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成长所需的能量,我们也准备好了去面对每一次不同的挑战。
现场导览
现场导览

相关人物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