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 现实涅槃

作者:罗颖 2014年3月4日 专题人物
徐冰
徐冰
记得贾樟柯曾经拍摄过一部“语路计划之徐冰”的三分钟短片,片子以徐冰拉开工作室窗帘的一幕作为开始,镜头在窗户上的四个新英文书法停留了几秒之后,才衔接上徐冰的自述。元宵节这天下午,徐冰将采访约到他的家中,当我看见窗户上那排字之后,发现原来这就是当时的拍摄地点——既是他的家也是他的工作室,同时也是他独处的思考空间。视线再次被好奇心拉回到窗户上,当天的京城笼罩了一层薄雾,窗外朦胧的现实世界与浮在玻璃窗上的文字似乎存在某种联系……原来,那并不是随手写下的新英文书法,而是与玻璃窗外高楼林立的城市风景共同完成的一件作品,作品的名字叫“city garden landscape scroll”,文字是现实的注脚,它的作者是徐冰。 

把对时代的敏感转换为有效的艺术语言

“你必须面对生活的现实,你生活在哪儿,就面对哪儿的问题,有问题就有艺术”。这句简单的方法论贯穿徐冰丰富的艺术创作始终。成名作《天书》便是徐冰对80年代知识分子文化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的一次梳理。文革期间读书被禁,反而产生精神上的饥渴;文革结束后的文化热,又激起各种思潮的激烈交锋,“就好比人原来一直饿着,后来又一下吃了太多,令人不舒服”。徐冰那一代人和文化总是处于一种错位的关系中。但他没有简单地否定过去,而是把看起来愚昧的东西转化成营养,转化成了再创造的可能。当这些用汉字笔画刻出的乌有文字在如祭坛般的展场出现时,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起文字起源时的那份尊严。徐冰对日常文字的一点改变,却触动了人的思维中最本质的东西,也由此打开了他的创作格局。他对汉字的兴趣直到90年代前往美国后也仍在持续发酵,他将体会到的东西方文化纠葛融入在一个个英语写成的方块字中,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被徐冰以一种看似轻松的方式化解。在此后多年里,徐冰一直在做各种代表传统文化符号的拓印和印记的工作。他以个人持之以恒的努力使艺术的使命保持在一个既清醒而又清晰的、富有责任感的脉络中,并且把对时代的敏感转换为有效的艺术语言。

对现有生存空间不断拷问

这位有强烈现实感的艺术家,对不同地域的人和文化有着一种关怀和责任,也有着一种艺术表达的冲动。从社会及环保的目的进入艺术的《木.林.森》计划便是典型的佐证。而将展览场地本身引入历史的叙事中,使不同的时代在同一空间场所获得极具冲击力的视觉体验又是徐冰的另一思路转换线索。去年11月在英国伦敦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美术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简称V&A美术馆)展出的《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V&A中庭的那滩湖水则成了整件作品中最灵动的一笔,山石、自然的植物、陶房等材料共同营造出的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景观都依水而造。所以几乎徐冰所有重要作品都是在世界各地的艺术现场发生和完成。

对现有生存空间的不断拷问,现实在艺术世界中是不是有涅槃的可能?归国后的第一件作品《凤凰》就是受到中国现场的强烈触动而创作的。徐冰的作品来自个人经验,却将自我情绪和故事抽离,不管观众是何种文化背景, 只要是被卷入当代生活的人, 就可以读懂这些作品。2008年,徐冰回国担任中央美院副院长一职时,他曾对媒体这样说道:“仅仅依靠模糊的身份背景进行艺术活动现在已经远远不够了。中国正处于一种令人目眩的阶段,这种特定阶段下的社会发展,甚至有可能形成一种新的文明。中国的问题就是世界的问题,极其前卫、极其理论,十分适合艺术的成长。所以,我要回来。” 
2月1日,《凤凰》在纽约圣约翰神明大教堂展出。教堂建筑的崇高与凤凰的神性相互呼应。
2月1日,《凤凰》在纽约圣约翰神明大教堂展出。教堂建筑的崇高与凤凰的神性相互呼应。
言有尽而意无穷

倚仗着中国文化的本根,去参验外缘的社会学说,徐冰将禅宗作为一种本真的心向,从对现世生活的终极肯定出发,把人类问题当成全部灵感的源头。徐冰用一颗敏感的心和智慧的头脑铸造了一把独特的钥匙,打开了一扇错综复杂的现实之门,进入了一个诗意的艺术圣殿。徐冰早年的作品有很多文化的沉重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作品越来越让人感觉到亲近。有时甚至让观众醍醐灌顶,又妙不可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东方智慧,禅宗的哲学,顿悟之后的本真,这些不是知识学习而来,也不单是个体经验,而是他从现实中努力寻找人类文明方向身体力行的领悟。
心学讲:知行合一;禅学说:明心见性。当我看到徐冰贴满墙壁的新英文书法时,突然意识到,那不是已经完成的作品,而是一直在进行的作品。是一种流淌在他身上的文化血脉,是他做作品的过程,也是他忘记做作品的过程。

Hi艺术=Hi 徐冰=徐

从来没有把艺术的形式、材料、风格、流派太当回事

Hi:这次在台北市立美术馆的回顾展展出了哪些作品?
徐:展出了二十多件作品,大型的可能有七八件,包括《天书》、《鬼打墙》、《何处惹尘埃》、“新英文书法教室”、《蚕花》、《烟草计划》、《地书》,还有最新创作的《背后的故事》,这是以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品明朝董其昌《烟江叠嶂图》为蓝本,同比例放大并结合北美馆一楼回廊的巨型落地窗,发展成一件约高5.2公尺、宽22公尺的巨幅九连屏结构新作。

Hi:当你面对自己近40年的创作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徐:将这些作品放在一起展示,其实我也是第一次看到。这些作品像镜子一样,你可以从这些作品里看到自己,当然你也会反省这么多年创作的得失。这次回顾展它显示出每一件作品的手法都不同,而且好像都是对前一个阶段的颠覆,但实际上内在的脉络和思想方法,艺术方法其实是很清晰的。这些作品之间可以起到相互注释和相互衬托的关系。比如说插队时候的作品和我在美院早期的那些版画中没有深发出来或者并没有被意识到的一些东西,在后来的作品中被激活了。

Hi:你怎么去梳理这么多年的创作脉络?
徐:我其实从来没有把艺术的形式、材料、风格、流派太当回事。我很早就意识到从流派风格、材料、样式入手的艺术家一般是没有太大出息的。因为这是来自于我们当时对西方当代艺术认识的有限性而获得的一种态度。以前我们觉得西方当代艺术各种手法和手段都用过,已经走得很远了。我们还有什么空间可以去做呢?当你不把这些东西当回事,而关注现实和面对问题的时候,你的思维就会被打开。因为时代总是在往前走,那你面对的问题总是新的,是过去不曾有过的。它虽然显示出来只是这个时代才出现的问题,但其实它是人类永远要面对的问题。当你面对的问题是这个时代出现的,是过去没有人说过的,那你必须找到新的语言来说这个事,那新的艺术的语言就有可能被推进。

“现在让我选,我可能会选国画”

Hi: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专业,你还会选版画吗?
徐:其实学版画是不错的,因为版画确实有它先天的优势,比如说对材料的了解。材料与当代艺术能发生更多的关系。再一个版画本身的内在逻辑以及这个画种的特殊性部分和当代文化有密切关系。因为当代文化的核心就是拷贝文化和复数性,当代最前沿的领域全是跟复数性有关的。比如咱们的电脑界面,甭管在哪儿都是一样。它的核心元素就跟你刻了一个板,不断地印刷是一样的道理。这就是版画的特殊性,它的力度恰恰也来自于这儿。但是现在让我选,我可能会选国画。因为我后来发现对我的视觉把握有帮助的,或者说能够给国际当代艺术框架和领域提供新视角地,实际上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
回顾展自然少不了当年的成名作《天书》
回顾展自然少不了当年的成名作《天书》
Hi:你曾经说“你觉得在中国大陆应该出现的作品还没有出现”,那具体来说是什么样的作品?
徐:我这么说其实不是针对某一件作品或者哪一类作品。我是觉得中国的文化还没有机会在世界上生效或者说在人类整体的文明进程中起作用。就像上个世纪美国那些艺术家,作为个体的艺术家或者单件作品,你没法说它好坏,但是它确实是作为那个时代对推动人类文明有效的一种价值体系表达的一部分,所以它有价值。所以我现在考虑的就是怎么样把我们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优质的东西激活,因为我们确实缺少使用这些文化的经验,这是一个最大的需要面对的问题。

艺术是无法归类的

Hi:你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贴近大众,这种想法会不会左右你的创作?
徐:在某些阶段会。比如我当时做英文方块字的时候,我把它做成一个教室,其实是有意识地希望能够校正当代艺术系统中我认为弊病的部分,所以我希望有更多的互动性。但是这也是一种必然的,这种必然是因为我们有特殊的教育背景。我不认为这个想法是不好的或者说是陈旧的,相反我觉得它有很正面的内容。

Hi:你对艺术的理解是什么?
徐:艺术其实是无法归类的,无法归类可能就是艺术的一个特征。有成千上万个对艺术的解释,它无法解释所以它才构成了艺术这个事情。因为实际上艺术家的责任是补充了人类理性和逻辑为主的思维的脉络中缺失的东西。它需要一部分人不断提示出一些无法归类的,而超越一般逻辑和理性的结果。就是这种奇奇怪怪的东西,或者说一些不可思议的东西交给理论家、批评家、哲学家或者史学家,由他们把这些东西给归纳和整理成新的概念和新的知识,而由此补充人类文明的进程和人文的进程。就像英文方块字,这种书法出来以后,在我们现有的知识中是没有一个现成的概念来解释这种书法的。但是它出来了,它是超越于我们现成的概念和知识范畴的。

(图/张进、徐冰工作室)

相关人物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