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获威双金狮终生成就奖,贫穷艺术先驱皮斯特莱托的镜面诗学
作为享誉国际的顶级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Michelangelo Pistoletto)是目前仍然在世的贫穷艺术先驱,曾获得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终生成就奖、高松宫殿下纪念世界文化奖绘画奖等无数殊荣。尽管其大师地位已获得全球公认,但现年85岁的他仍然保持着活跃的创作,至今举办展览逾2200场,甚至将作品做到了欧盟总部大厅、联合国总部万国宫。今夏,他在常青画廊举办全新个展“镜面之上”,带来了其代表的镜面系列的最新创作,那无数开合的镜面折射着展厅内的观众及其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艺术探索。
跨越60年创作生涯的贫穷艺术先驱
贫穷艺术,并非简单指涉作品材料的匮乏与简陋,更不是艺术家的经济状况,而是一种与大地艺术、后极简主义和观念艺术齐头并进的艺术流派。这类艺术家以废旧品和日常材料或被忽视的材料作为表现媒介,被称为“贫穷艺术家”。1967年,由意大利艺术评论家切兰提出“贫穷艺术”的概念,迅速对西欧和美国的艺术家产生深远影响。而事实上,艺术家们在此前已经开始了贫穷艺术的探索。
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Michelangelo Pistoletto)是当今国际艺术领域中享有盛誉的著名艺术家,1933年生于意大利比耶拉,其展览历史可以追溯至1955年。1961年至1962年间,他创作了最早的一组“镜画”作品,将观者本身与实时现场纳入其中,带回被20世纪前卫艺术所摒弃的文艺复兴透视法,并将其逆转。
此作品很快令这位艺术家蜚声国际,并于60年代在欧美重要画廊与博物馆举办诸多个展。“镜画”系列也成为其艺术创作于理论思想的基石。1965年至1966年间,他创作了一组名为《迷你物品》的作品,被视为“贫穷艺术”运动的奠基之作,皮斯特莱托也成为这一运动的核心力量与领军人物。
1994年,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开始了“公共艺术计划”——通过联合各种不同类型的艺术家与社会各阶层代表,共同发表宣言、公共集会、表演以及展出,使艺术开始具有社会责任感。他通过创建于比耶拉的艺术城市——皮斯特莱托基金会和理念大学,将艺术与社会各领域积极地联系起来,旨在激起与制造“有责任的社会变化”。2003年,他获得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终生成就奖,后于2007年在耶路撒冷获颁沃尔夫艺术奖、2013年在东京获颁“高松宫殿下纪念世界文化奖”的绘画奖,而这些不过是他众多荣誉中的一小部分。
2004年,皮斯特莱托宣布了自己最新创作阶段:“第三天堂”。2013年,巴黎卢浮宫举办其个展“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一年——世间天堂”;2014年,在意大利当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期间,其“第三天堂”的标志符号进入了布鲁塞尔欧盟总部;2015年,他完成大型装置《重生》,立于联合国驻日内瓦总部万国宫;2017年,其个展“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壹加壹等于三”作为威尼斯双年展平行项目展,在圣乔治马焦雷教堂亮相。
镜面之上的诗学与美学
6月23日,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在常青画廊北京空间的第二次个展开幕,这是继艺术家2008年首个北京个展之后另一次全新展览,整场展览以对镜子的使用而呈现出表达的连贯性。次日,皮斯特莱托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带来讲座“你和我等于三”,讲述艺术家“第三天堂”相关概念与理论。
走进常青画廊,以雕塑形式出现的镜子占据了画廊一层大厅,根据两部分镜身间的角度,该作品呈现出自我反射的结构,并成倍复制。划分与倍增,叠加与消减,作为一切有机发展的普世基础,亦为该系列作品的基本主题;艺术家早在1977年便加以探索,此次,该作将以更大尺寸在画廊入口的中心地带呈现。
在二层,观者将欣赏到首次对公众展出的全新“镜画”作品,精美且特具自传意味。艺术家以丝网印刷技术将自己的肖像融于镜面抛光的不锈钢表面,通过“在当下”的第四维度参与,邀请观众成为场景的一部分。皮斯特莱托将自己的形象置于前景,手举作为“生成性破坏”符号的木槌——这一符号取自其2008年横滨三年展及2009年在威尼斯双年展中实施的著名行为表演(前者现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
位于画廊三层的作品《无限立方米》,则蕴含“贫穷艺术”的基本理念:六面镜子仅由一根简单的绳索组装而成,界定出一立方米的空白空间,激发着观者的好奇与感知,从而创造出一个想象中的“无限”意象,及在一个无法被使用的空间中的全方位反射。即使无人观看也能持续反照四周的镜子,成为“可见”与“不可见”间的调解者,延伸着观众双眼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