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理工学霸艺术家组合,连制造浪漫都如此精确

作者:李天琪图片提供: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2020年8月13日 专题人物

2017年2月,策展人马楠的芬兰朋友说要给她介绍艺术家,于是她在北欧最冷的时候,裹上最厚的棉衣,飞到了赫尔辛基。

当时赫尔辛基美术馆里正在展出芬兰艺术家组合格伦德-尼苏南(Grönlund-Nisunen)的个展”灰色地带”,马楠的行程里本来没包括这一站,反而是她的建筑师朋友建议她去看看,“两位有建筑背景的艺术家在市中心办展览,有没有兴趣?”没想到这次计划之外的观展让马楠很受触动,“在作品冰冷的重金属感背后,充盈着有机的生命力”。她想约两位艺术家见面,但她的芬兰朋友却“打击”她说:“他们确实是芬兰很有名的艺术家,但你们的会面最多10分钟就会结束,因为他们非常不爱说话。”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格伦德-尼苏南个展“随物生心”现场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格伦德-尼苏南个展“随物生心”现场

 

金属寒光里的北欧气质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格伦德-尼苏南这对艺术家组合的名字或许有些陌生,但他们在欧美国家已经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点开格伦德-尼苏南的履历,两位“60后”艺术家自90年代起至今已在世界各地举办过30余场个展,参加的群展共计上百场(包括1996年首届欧洲宣言展),同时也是各大双年展的常客。他们非常善于利用简单的物理现象,以跨学科的手法,将艺术、科技甚至是建筑和设计融为一炉。
8月1日,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展厅里散发着“金属寒光”,这是格伦德-尼苏南在亚洲的首次个展“随物生心”。水泥地面和白色展墙之上分布着21件以装置为主的作品,粗略地逛完一遍展厅,随处可见的作品材料是钢丝、钢板、钢管、钢珠和玻璃,没有吸睛的图像、恣意的色彩和浓烈的情绪,只有一件件金属装置孤寂地运行着,默默无闻甚至“不知所云”,展览也因此给我留下了“极简” “冷感”“黑白灰”的第一印象。
此时距离马楠与两位艺术家的初见已过去整整3年半,个展落地的经历可谓一波三折。先是格伦德-尼苏南参加马楠策划的群展 “九个明天:国际科技艺术展”(杭州,2018),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甘智漪看到其作品后表示十分欣赏,但紧随其后的是美术馆场馆搬迁,展览计划被推迟;2019年新馆落成后艺术家与美术馆敲定个展方案,但今年的突发疫情致使两位艺术家无法亲自到馆,只能远程参与布展;最终展览于5月30日向公众开放,8月1日举办开幕式。
这对理工学霸艺术家组合,连制造浪漫都如此精确
这对理工学霸艺术家组合,连制造浪漫都如此精确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随物生心”展览现场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随物生心”展览现场
策展人马楠在开幕现场为观众导览
策展人马楠在开幕现场为观众导览
汤米·格伦德与佩特里·尼苏南在大学校园中相遇相识并合作至今,两人均于80年代在芬兰最知名的理工大学坦佩雷理工大学学习建筑,毕业后直接去了建筑事务所工作,并在1993年创建了自己的事务所,也是在同一年,两人作为艺术家组合举办了第一次个展,建筑师与艺术家两个身份在汤米·格伦德与佩特里·尼苏南的身上几乎一直同时存在,直至千禧年后,两人才把工作重心转向艺术创作。
长年的建筑学训练,使格伦德-尼苏南对空间与结构特别敏感;“理工男”的出身也让两位艺术家对声、光、电、磁等自然及物理现象的利用与转化格外游刃有余;来自北欧的千湖之国——芬兰,似乎也为格伦德-尼苏南作品中宁静内敛的气质找到了一个合理的注脚。
这对理工学霸艺术家组合,连制造浪漫都如此精确
这对理工学霸艺术家组合,连制造浪漫都如此精确
这对理工学霸艺术家组合,连制造浪漫都如此精确
随处可见的钢丝、不明所以的器械,光影闪烁,除了黑白灰之外并无其他颜色。夸张点说,展览给人留下的初印象是“性冷淡风”,看起来高级、简洁,但貌似少了些“烟火气”。
随处可见的钢丝、不明所以的器械,光影闪烁,除了黑白灰之外并无其他颜色。夸张点说,展览给人留下的初印象是“性冷淡风”,看起来高级、简洁,但貌似少了些“烟火气”。

 

安静、安静、再安静

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地迅速看一遍21件作品,观众或许很难进入艺术家构筑的情境和氛围,如果无法真正安静下来,也极容易错过作品中那些奇特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多给每件作品哪怕一分钟的观看时间,都有可能收获惊喜。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这是一个非常需要“你品,你细品”的展览。
进入展厅后的第一件作品《流动的风景》由艺术家根据美术馆空间特别设计,其表面覆盖的半透明布料是芬兰人用于制作船帆的帆布,帆布的下面隐藏了一个鼓风机,气体逐渐填满再慢慢地泄出去,整个装置仿佛在不停呼吸。

《流动的风景》 24.4×11×3.5m 聚酯布、万花板、木材、风扇、数字调光器、电脑 2020
进入展厅后的第一件作品《流动的风景》由艺术家根据美术馆空间特别设计,其表面覆盖的半透明布料是芬兰人用于制作船帆的帆布,帆布的下面隐藏了一个鼓风机,气体逐渐填满再慢慢地泄出去,整个装置仿佛在不停呼吸。
《流动的风景》 24.4×11×3.5m 聚酯布、万花板、木材、风扇、数字调光器、电脑 2020
这对理工学霸艺术家组合,连制造浪漫都如此精确
艺术家将展厅走廊这一常被忽视的空间利用起来,用上千个闪烁的频率不同的LED灯管将其点亮,远远看去,像一条银色的地平线,作品本身完美嵌入美术馆建筑中。 

《LED地平线》 24.3×1×0.5m 闪烁白色LED模组、铜焊丝不锈钢丝、不锈钢砝码、不锈钢结构、电源、电线 2020
艺术家将展厅走廊这一常被忽视的空间利用起来,用上千个闪烁的频率不同的LED灯管将其点亮,远远看去,像一条银色的地平线,作品本身完美嵌入美术馆建筑中。 
《LED地平线》 24.3×1×0.5m 闪烁白色LED模组、铜焊丝不锈钢丝、不锈钢砝码、不锈钢结构、电源、电线 2020
 
一件件看似沉闷的金属装置,实则是对自然界视听声响的重新审视,格伦德-尼苏南的目的就是利用跨学科的创作,故意放大自然界中的轻颤微漾,重新唤醒人们的感官和对生活的好奇,因为“这个世界看似坚硬、快速和牢不可摧的逻辑好像成了理所当然,最终它被抽象和简化为一个死气沉沉的数据库”。
在崇尚速度和效率的时代,艺术家关注习以为常的日常,探究自然界的细节,更像是某种温和的反叛,他们用作品抛出类似于“我们的生活必须要那么快吗?”或者“你有多久没停下脚步看看月亮了?”的无声问题。在仔细地看过两遍所有的作品之后,我突然感到某种温暖和诗意,貌似“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冷背后,好像有着属于“理工男”特有的精确和浪漫
开盘录音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常用于声音的录制、采集和播放,艺术家搜集开盘磁带后令其旋转,看似无序混乱,但磁带在墙上的投影好像是经过设计的图案。

《开盘磁带》 1.8×1×0.6m 铝制框架、铝制圆盘、轴承、电机、传送带、聚光灯、支架 2005
开盘录音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常用于声音的录制、采集和播放,艺术家搜集开盘磁带后令其旋转,看似无序混乱,但磁带在墙上的投影好像是经过设计的图案。
《开盘磁带》 1.8×1×0.6m 铝制框架、铝制圆盘、轴承、电机、传送带、聚光灯、支架 2005
艺术家设置了一个全黑空间,观众进入后便进入“失明”状态,空间内的四个角都有发声器,观众只闻其声,却无法判断声音到底从哪里发出,只能靠在黑暗的角落侧耳细听音乐盒中的声音,真正做到了“闭上眼睛,打开耳朵”。《音乐盒》 尺寸可变 中密度板箱、玻璃罩、机械音乐盒、减速齿轮电机,麦克风、光感装置、四声道声音系统、隔音棉、地毯 2004
艺术家设置了一个全黑空间,观众进入后便进入“失明”状态,空间内的四个角都有发声器,观众只闻其声,却无法判断声音到底从哪里发出,只能靠在黑暗的角落侧耳细听音乐盒中的声音,真正做到了“闭上眼睛,打开耳朵”。
《音乐盒》 尺寸可变 中密度板箱、玻璃罩、机械音乐盒、减速齿轮电机,麦克风、光感装置、四声道声音系统、隔音棉、地毯 2004

 

简单、简单、再简单

整个展览中彩色的作品只有两件,“装饰”一词在格伦德-尼苏南的艺术中似乎完全不存在,干净利落的极简美学被诠释得淋漓尽致,“我们只是单纯希望避免任何多余的干扰,不想模糊掉作品的焦点”,艺术家这样解释自己的审美倾向。只是放眼望去一片灰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芬兰漫长的冬天、极夜和连绵的冰雪。
这对理工学霸艺术家组合,连制造浪漫都如此精确
展览中并不多件的“彩色作品”《混色器》 2.1×1.4×0.5m 编程LED投影、粉末涂层钢体、喷砂玻璃 2016
展览中并不多件的“彩色作品”《混色器》 2.1×1.4×0.5m 编程LED投影、粉末涂层钢体、喷砂玻璃 2016
视觉上的极简反而能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听觉上,由此引出格伦德-尼苏南作品的一大特点——对声音的重视,因为“声音是人们感知环境的基本方式之一”,对于艺术家来说,“声音也是感受情感最主要、最直接、最无意的方式”。其实汤米·格伦德还是芬兰著名音乐厂牌Sähkö Recordings的创始人,虽然艺术家并未把音乐放入作品,但其对于声音的敏感和喜爱可见一斑。
这件装置由两个高频发射器构成,发射器在展厅的两端,不断向中间发射高频的声音,观众只有沿着两个发射器中轴线的位置行走才会听到某种特别的声响,而在作品的外部则什么也听不见,安静与喧嚣之间可能只有一步之遥。

《高频装置》28.5×2.3×1.9m 抛物型铝反射器、铝制支架、盖革计数器、控制单元、扩音器、高频驱动器 2020
这件装置由两个高频发射器构成,发射器在展厅的两端,不断向中间发射高频的声音,观众只有沿着两个发射器中轴线的位置行走才会听到某种特别的声响,而在作品的外部则什么也听不见,安静与喧嚣之间可能只有一步之遥。
《高频装置》28.5×2.3×1.9m 抛物型铝反射器、铝制支架、盖革计数器、控制单元、扩音器、高频驱动器 2020
这对理工学霸艺术家组合,连制造浪漫都如此精确
艺术家用钢管创造了一个螺旋的通道,当观众从小方盒子里拿出小钢珠放入钢管时,钢珠会经过长长的螺旋轨道,最后又重新落回小方盒子。在整个钢球运行的过程中,观众可以听到钢球和管道摩擦产生的清晰声音。《气旋》 5×5×1m 不锈钢管、不锈钢支架、钢球、木盒 2014
艺术家用钢管创造了一个螺旋的通道,当观众从小方盒子里拿出小钢珠放入钢管时,钢珠会经过长长的螺旋轨道,最后又重新落回小方盒子。在整个钢球运行的过程中,观众可以听到钢球和管道摩擦产生的清晰声音。
《气旋》 5×5×1m 不锈钢管、不锈钢支架、钢球、木盒 2014

 

职业生涯超过20年,在亚洲的首次个展

芬兰艺术家组合:汤米·格伦德(Tommi Grönlund)和佩特里·尼苏南(Petteri Nisunen
芬兰艺术家组合:汤米·格伦德(Tommi Grönlund)和佩特里·尼苏南(Petteri Nisunen
Hi艺术(以下简写为Hi):这是你们在亚洲的首次个展,心情如何?
格伦德-尼苏南(以下简写为格-尼):我们很荣幸能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个展,也非常高兴看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理解我们的作品。
Hi艺术(以下简写为Hi):这是你们在亚洲的首次个展,心情如何?
格伦德-尼苏南(以下简写为格-尼):我们很荣幸能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个展,也非常高兴看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理解我们的作品。
Hi:展览名叫“随物生心”(Flow with matter),“物质”(matter)在你们的作品中是否扮演着重要角色?
格-尼:虽然我们的作品往往基于对各种自然现象的密切观察和研究,但这个标题也暗指人类与大自然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气候变化和最近的冠状病毒。当然,我们在作品中也会经常使用被认为是非物质的元素,比如光、声音和磁力等等
《物质波》中的小钢珠从长板一段滑动到另一端,发出清脆的撞击声,密密麻麻的钢珠仿佛汹涌的人潮,也好似奔流的波涛。《物质波》 4×0.6×0.3m 不锈钢球、叠层木材、阳极电镀铝、涂漆的密度纤维板、计时模块、电动线性驱动器、电池 2012
《物质波》中的小钢珠从长板一段滑动到另一端,发出清脆的撞击声,密密麻麻的钢珠仿佛汹涌的人潮,也好似奔流的波涛。
《物质波》 4×0.6×0.3m 不锈钢球、叠层木材、阳极电镀铝、涂漆的密度纤维板、计时模块、电动线性驱动器、电池 2012
这对理工学霸艺术家组合,连制造浪漫都如此精确
艺术家将具有强磁力的球形铷磁铁吸附在隐藏于墙内的钢钉,钢珠便会被吸附于墙上,整齐排列。磁力虽看不见,却是确实的存在,不会坠落的钢珠就是它存在的证明。艺术家把无形之物化为有形,似乎在提醒观众看不见并不等于不存在。

《有序的失序 》 9.6×1.8×1.3m  球形钕磁铁、螺丝钉、填缝剂、涂料 2016/2020
艺术家将具有强磁力的球形铷磁铁吸附在隐藏于墙内的钢钉,钢珠便会被吸附于墙上,整齐排列。磁力虽看不见,却是确实的存在,不会坠落的钢珠就是它存在的证明。艺术家把无形之物化为有形,似乎在提醒观众看不见并不等于不存在。
《有序的失序 》 9.6×1.8×1.3m  球形钕磁铁、螺丝钉、填缝剂、涂料 2016/2020

 

内敛和理性不代表缺乏情感的张力

Hi:月亮、地平线、行星的运行轨迹、大气……你们的作品中出现了很多“自然”元素,为何对自然如此关注?
格-尼:对各种自然现象感兴趣,是因为这些现象决定了我们生活的环境。而且我们给每件作品都起了非常简单明了的标题(用自然现象直接命名),是因为观众可以自由地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作品,而不是由我们过多地引导观众的感知和理解。
Hi:你们的作品常给人极简、内敛、理性的感觉,是否担心作品缺乏感情上的张力和冲击力?
格-尼:其实不太会。使用极简的美学和理性的方法,我们的目的只是为了避免额外的干扰,并将注意力的焦点直接放在作品的核心。另外就我个人而言,我不认为美学上的简单必然会造成感情张力的缺乏。
《月食》尺寸可变 投影、圆镜、钢丝、减速齿轮、马达 2007艺术家用一束光和一面镜子模拟月食的过程
《月食》尺寸可变 投影、圆镜、钢丝、减速齿轮、马达 2007
艺术家用一束光和一面镜子模拟月食的过程
《线条与圆》 1.3×1.3m/每件  丝网印系列、泡沫板装裱 2007
《线条与圆》是艺术家对欧普艺术的探索,观众在靠近作品的过程中画面中的线条仿佛动了起来  
《线条与圆》 1.3×1.3m/每件  丝网印系列、泡沫板装裱 2007
《线条与圆》是艺术家对欧普艺术的探索,观众在靠近作品的过程中画面中的线条仿佛动了起来  
Hi:“声音”为何成为作品中一个如此重要的因素?
格-尼:声音非常重要,因为它是我们体验周围环境不可缺少的方式之一。我们的许多作品本质上是多感官的,视觉、听觉、甚至触觉都会被调动。对于我来说,声音是感知情感最主要、最直接、最无意的方式,因为在视觉感知中,我们在解释我们所看到的东西时更依赖于符号和隐喻。
Hi:作为Sähkö Recordings的创始人,音乐与艺术创作是否会相互影响?
格-尼:Sähkö Recordings厂牌是一个展示音乐家作品的平台,音乐是另一种艺术表现方式。我们不创造音乐,而是产出声音,而且我们在作品中使用的声音材料很少是合成的,基本都是通过各种随机过程控制的。
Hi:从建筑师到艺术家,这一转变是如何发生的?
格-尼:我们第一次举办展览是在1993年,也就是我毕业成为建筑师的一年之后。同年,我和Tommi与其他三位合伙人建立了我们自己的事务所,其实在此之前,我已经在好几个建筑师事务所工作过。粗略地说,在2000年之前,我既是一名建筑师也是一名艺术家,2000年之后,我的关注点才主要集中在艺术上。
Hi:你们的建筑学背景对你们的艺术创作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格-尼:我们的作品大多涉及时间、空间和结构,这些也都是建筑的核心元素。另外我们的工作过程也有点像一个建筑师或设计师。在提出概念想法后,我们从草图开始,然后绘制工作图纸,由分包商制作部分工作,最后在工作室或直接在现场安装作品。
一正一负两个磁极相互吸引,但因为上下均有细线拉扯所以无法完全贴合,于是在磁极之间形成了一个看不见的“平面”。只要稍微移动上端的磁铁,下端的磁铁便会立即坠落。
一正一负两个磁极相互吸引,但因为上下均有细线拉扯所以无法完全贴合,于是在磁极之间形成了一个看不见的“平面”。只要稍微移动上端的磁铁,下端的磁铁便会立即坠落。
玻璃球体装置中装有一个加热器,球体内的温度上升到一定数值后,其内部空气受热膨胀对水产生压力,于是水柱上升,温度降低后水柱下降,水柱的高低起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全球变暖的气候问题。

《液态图表》尺寸可变 蒸馏水、玻璃烧瓶、玻璃管、电阻丝、不锈钢支架、卤素灯、控制器 2009
玻璃球体装置中装有一个加热器,球体内的温度上升到一定数值后,其内部空气受热膨胀对水产生压力,于是水柱上升,温度降低后水柱下降,水柱的高低起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全球变暖的气候问题。
《液态图表》尺寸可变 蒸馏水、玻璃烧瓶、玻璃管、电阻丝、不锈钢支架、卤素灯、控制器 2009
《电磁装置》是艺术家使用磁力、红外线、钢板和钢丝吊装而成的一件作品,当观众靠近的时候,红外线感应器会感应到人体的温度,控制箱便开始快速开合流向磁铁的电流,使钢板产生共振,导致钢板发声。当场馆里每个人在不同位置的时候,则会形成一种奇妙的音景。《电磁装置》 尺寸可变 喷砂钢板、不锈钢杆、电磁铁、控制器、磁铁驱动器、红外传感器、电源 1997
《电磁装置》是艺术家使用磁力、红外线、钢板和钢丝吊装而成的一件作品,当观众靠近的时候,红外线感应器会感应到人体的温度,控制箱便开始快速开合流向磁铁的电流,使钢板产生共振,导致钢板发声。当场馆里每个人在不同位置的时候,则会形成一种奇妙的音景。
《电磁装置》 尺寸可变 喷砂钢板、不锈钢杆、电磁铁、控制器、磁铁驱动器、红外传感器、电源 1997

没有改变的是艺术家的激情和投入

Hi:作为双人组合,你们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的分工是否有侧重?
格-尼:分工不是特别严格,我们的工作流程仍然有些混乱,每件作品中谁做什么都会改变。总的来说,Tommi更擅长处理声音文件和照片,而我则更擅长处理空间和结构问题,绘制工作图纸和负责生产。
Hi:疫情期间是否有什么新的思考和创作?
格-尼:新冠疫情自然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想法,但很遗憾我们没有机会为这次展览做任何新作品,因为在病毒的消息爆发之前,个展的工作已经确定,甚至已经打包完毕。另外,在纯粹的实践层面上,疫情对这次展览有很大的影响。以前我们比较习惯于在现场进行作品安装,并在必要时做最后决定,但这次完全不可能了。幸运的是,去年11月和12月我有机会到美术馆进行了长时间的参观,并与馆长、美术馆工作人员和负责装裱的人员讨论了作品安装的细节。
Hi:提到赫尔辛基,可能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寒冷、漫长的黑夜,这座城市的气质对你们的艺术创作是否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格-尼:这完全取决于季节。其实每年的夏天,夜晚都很短,天气也很暖和。到了12月,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人们以自己的方式度过黑暗而漫长的冬季,并在春天真正醒来。这种环境的持续变化自然会影响你的心态,进而影响你的工作。但我必须补充的是,我们的艺术并不是典型的芬兰艺术,世界各地都有艺术家对我们关心的问题感兴趣。所以,这好像不仅仅是天气的问题。
Hi:从90年代至今,你们在当代艺术领域的实践已超过20年。这20年间,什么改变了?什么没有变?
格-尼:总的来说,世界已经改变了很多。以我个人的观点来看,除了气候问题,大多数情况下的改变是好的,但是最近一些民族主义问题的发展也相当可怕;技术取得了巨大的飞跃,在我们职业生涯的初期,互联网和数字化才迈出了第一步;艺术世界已经全球化,我们目前在上海的展览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而国际驻留项目和学生交流项目使艺术家更容易到世界各地去了解不同的文化,从而获得新的影响力;艺术市场也在全球化,在欧洲,小型商业画廊更难生存,很多非盈利组织和空间也在做着十分有趣的工作,但这主要是通过在大多数欧洲国家普遍存在的公共支持和拨款制度来实现的。在我看来,没有改变的是艺术家在工作时的激情和投入,无论他们在什么环境下工作或使用什么媒体,这带给了我对于未来的希望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