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计划”第五年 高新科技下借艺术审视“永生”
自古以来从来不乏历代帝王在追求永生的道路上穷尽毕生之力的例子。把如此镜花水月却又经久不衰的玄幻话题拿到高新科技极速发展当下重新审视探讨并加以延伸,“永生”不但显现为生理层面的渴望,同时也投射到日常生活,从而衍生出形态各异的艺术创作。

“永生市Immortal City——常青藤计划2018年度展览”在天津滨海文化中心·滨海美术馆开幕
2018年第五届“常青藤计划”着眼于探讨“科技、艺术、生活”相互激荡且边界模糊的混合生态。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副教授康剑飞和《美术》杂志副主编盛崴担任总策展,以“永生市Immortal City”为母题,邀请中青年新锐策展人王麟、宋振煕和苏磊为策展人,呈现了“奶嘴乐园”“神祇重装”“乡关何处”三个风格迥异的主题板块,一共展出43位/组艺术家共计150余件/组涵盖架上绘画、摄影、动态影像、交互装置、沉浸式艺术、生物艺术、声音视觉、网络艺术、综合媒介等各种形态的作品。
“常青藤计划”从北京的今日美术馆来到天津的滨海美术馆,总策展人康剑飞有言,“谁真正需要艺术?是那些边缘的远离文化中心的观众。”相对北京而言较为边缘的美术馆让艺术真正与生活发生关联,服务于大众。对于“边缘”之外的观众,地理上的局限性由网络时代补足,这份图集带你全方位一览“永生市”的各个角落。

全体策展团队与到场艺术家合影
▶ 奶嘴乐园:信息与欲望的游乐场

“奶嘴乐园”策展人王麟
“奶嘴乐园”的策展人王麟着一身地下天鹅绒乐队的大香蕉T恤,并解释到如此随意的穿着并不是不尊重展览,而是为了契合“奶嘴乐园”主题板块中娱乐至死的大众文化。简单迅速的视觉化潮流传播充斥着现代人的每分每秒,海量信息带来的焦躁与喧闹背后是无尽的空虚与失落。王麟打破了常规的豆腐块状的布展方式,将二楼的展厅切割成多个独立又相互呼应的小型空间。廉价的材料组成炫目的场景,在眼花缭乱、纸醉金迷之下揶揄虚拟网络与现实生活的错位。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土味KTV灯箱到当下全民抖音的无脑狂潮,我们迷失在亦真亦幻的消费娱乐文化中难以自拔。展厅入口处的黑人保安头戴墨镜西装笔挺,身旁颜色鲜艳的充气花朵和身后灯红酒绿的霓虹装置对观众发出殷勤的邀约。展板上以弹幕形式出现的字句也映照了当下最为人所知的网络表达方式,王麟以一种玩乐的方式戏谑到,“当代艺术没有标准答案,展板上的注解看到哪句都可以作为注脚,没有必要认真读完所有的注释。”

展厅门口神情严肃身姿挺拔的黑人保安守护着展厅内的灯红酒绿

张权 《一朵小花》
王麟介绍到这是全场拍照打卡的热门作品,“看不看得懂没有那么重要,观众觉得有意思就够了。”

弹幕形式的序言,“奶嘴乐园”的名字来源于布热津斯基提出的“奶头乐”(Tittytainment)理论,世界上大部分人口的生活应该被大量的娱乐活动填满。

袁松 《风景系列》

韩旭 《卡拉OK系列》

何利平 《MC.行为参考系列》
在成都街头铺上沙子思考人生的“沙滩哥”何利平把对于生活的理解编成说唱MV。

艺术家程然与刘嘉玲合作的短片《信》

双飞艺术中心 《双飞回到火星之夜系列》

史昊鹏 《拍砖!拍砖!摇摆!摇摆!》
2017年艺术家史昊鹏的行为艺术《拍砖!拍砖!摇摆!摇摆!》将一个搬家公司的箱式货车改造成移动迪厅,从东直门开往顺义,并邀请民工朋友在车厢中蹦迪。此次展览原尺寸复制了车厢和内部的迪厅灯光。

沈凌昊 《美丽作为一种消耗》
灵感源于艺术家沈凌昊看到萤火虫在草丛中发光的身体。

梁半 《海盗乌托邦》
椰子树下的Ipad中播放的视频是一名男子摇晃手机,从而使得树上的椰子掉落。原本椰子的掉落应该来自摇晃椰子树本身,而这一行为的紊乱直指当下社会网络与现实的错位。

徐子薇 《环》
▶ 神祇重装:原始的向往,再造的崇高

“神祇重装”策展人宋振熙
“神祇重装”主题板块位于滨海美术馆三楼,策展人宋振熙将展馆安排成对称的两个空间,以艺术家龚旭和朱玺的作品填充连接两个空间的走廊,“诗性又颓废”,宋振熙对此评价到,这也是整个板块的风格。整层空间以沉浸式影像装置作品为主,描绘古典神话的传统架上绘画为辅,在极强的仪式感下感召观众讨论宗教和科学技术,并反思人类信仰。抽离出“奶嘴乐园”对于娱乐消费现状的投射,宋振熙营造出众神衰落的末日遗迹,从原始宗教过渡到今天的科学宗教,用感官上的废墟打造无人之境下的超现实神迹,却也不忘留有最后的仁慈,以太湖石上生命的绿芽收尾,暗喻希望。

龚旭 《哮天狗系列》

朱玺 《伤痕》
艺术家朱玺用动物皮毛、骨头、标本等拼贴与并置,传达出诗性又颓废的末世感。

张钊瀛 《神话派对》

徐跋骋 《这个世界病了吗》

刘影 《并置——死亡华丽丽》

田晓磊 《神话一号、伟大》

田晓磊 《神话一号》
艺术家田晓磊打印出影像作品《神话一号、伟大》中再造的神的形象,整个空间十分诡异,也最为直接呼应策展人宋振熙“旧神衰落,再造新神”的主题。

梁玥 《月》
鼓励观众与之互动,营造出“登月”的假象。

卡娜 《方圆系列》
与田晓磊的空间相比这里更为安静。

古师承 《事四主者、巴别.黑洞.造物者》
拜金无话的消费塔和两边不停闪烁的无头佛像影像,暗喻新伦理世界。

邵文欢 《无头佛像系列》

施政 《余烬》
大型沉浸式空间,放置于地上的投影使得观众的影子可以轻易地被投射在画面中,走入“遗迹”,与作品发生关系。

周褐褐 《驱散阴霾碎片》
地上总计一百件废墟,与影像中飞起的碎片呼应。

林欣 《有风的空间NO.2》

王霄 《一颗枯石》
太湖石上长出的绿芽代表生命,从废墟中生长出的希望,是整个板块的完美ending。
▶ 乡关何处:根性的拓延,全球化人性空间的重建

“乡关何处”策展人苏磊
美术馆四楼则是苏磊策展的“乡关何处”板块。苏磊以艺术家苏珊·安克的培养皿系列为导引,抛出了后现代不同于以往更加困扰人类的归属问题:我们源于哪?我们会去到哪?苏磊认为当今社会基于互联网的商业系统,我们活在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的混合世界之中,AI自动分配投放信息,以至于每个人观察到的社会面是不一样的。在此基础之上,个人独立发生的可能性更大,从而建立了自己的世界。除了展示柜中的培养皿,苏磊还提供另外两张不同的视角,通过窗框看待外部的世界和通过扫描仪、X射线看待内部的世界。百年之后够幸运的话我们也会被陈列入博物馆,假设我们来自于未来,这些艺术家即可看作是当下的文化化石,展示了自我连接外部世界的另一个视角。


苏珊·安克 《暮光》《遥感》《蝶泳》《干细胞》《法典和纹理》《生物群》
终有一天作为观众的我们也会回归最原始的培养皿的形式。

胡任乂 《细菌天堂》

擦主席 《清河联合系列艺术玩具》
各种文化的混合,没有既定的象征,建造出一种基于底层的诱惑与冲动。

杨鑫 《实验室器材》

张慧 《星魂专卖店》
同样采用排列展示的方式,但制造出一种售卖的方式。展示柜中的星魂会随着观众的互动闪烁。

任泽宇 《星球日记》
同样与星球有关,艺术家任泽宇的星球日记以另一种图像和文本的方式记录变迁。

张佳星 《闪电、Thank you》
通过扫描仪和X射线的方式向内看。

于瑜 《自成系列》

许毅博 《自愈功能》

夏航 《契约》

王业丰 《漂流舞台》

万朵云 《模拟模拟人生》

龙星如 & 周姜杉 《监控二》

秦铃森 《生化兵》

布克哈德•冯•哈德 《解构电影系列》

路嘉仪 《人之尚息》
展览执行总监张予津总结到三个版块相互呼应,从“奶嘴乐园”对于当下纸醉金迷娱乐至死的反思,到“神祇重装”连接当下与过去,科技再造新神,再到“乡关何处”被技术反噬,审视未来,人类自行选择硬盘化或是涅槃。人类一直致力于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每个时代由于工具的不同,对于未来和永生的想象也不尽相同。整个展览于此抛出了一个问题,虽然没有给予确切的答案,但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并同时着眼于公众的互动,在观展上耳目一新,每个版块的线索指引上分别引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引发想象。套用总策展人康剑飞在展览前言中的发问:明天,人类将变为硬盘还是涅槃?欢迎来到永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