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周捷 计算机是未来的潘多拉神树

作者:郁婷编辑:张朝贝 2017年5月19日 专题人物
在网页搜索张周捷,会弹出来这样一个关键词“张周捷的椅子”,点进去看会有许多关于他的“triangulation chair”的文章和介绍。就好像许多艺术家的成名作一样,这把 triangulation chair 成为了他的代表作。与许多年轻艺术家不同,这个84年出生于宁波的创作者,或者自始至终也没有预设过自己的创作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联,即便许多人都曾针对这一点向他发问。他说因为被问得多,也曾想过这个问题,但由于自己也没有办法说清楚艺术创作与设计创作的之间除了功能性之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也就无需去思考了,“作”就是。然而不同的,艺术家因为创作而产生了创作,他是因为实验顺便产生了创作。
艺术家 张周捷
艺术家 张周捷
冷 静 专 注 仅 痴 迷
张周捷的实验工作室位于距离市中心大约50公里的松江大学城附近,是一隅带花园的独栋小洋楼。小区内闲雅的环境让人自以为将去往一个文艺舒适的处所,如同概念里艺术家的工作室一般——有书、有茶、打点精细的植物、几尾活泼的小鱼,甚至一方池塘等等。可惜现实往往是偏离的。外观确实精巧的小洋楼没有任何标示或者工作室logo,小院的绿植也不似将养模样,没有更多的装点,不醒目得专注只剩下冷静。
 
或许是天气问题,那日的工作室一点不含蓄地透着冷凉,阳光被窗户切割成三角形的光线投在冷灰色的桌面上,与张周捷摆放在展示架上的那些作品干净利落的线条感不谋而合。又是三角形!仿佛三角形天然的就该是张周捷的。而三角形所延伸出来的产物,是那个纷乱的工作室里唯一的内容——散落在角落的各种测试作品,实验模型等,除此以外的任何东西都显得多余。仅有墙面上的两幅自然生物学的演化图,平添出两分趣味。“有趣吗?它们是我研究的灵感来源。”张周捷扶着门,不无轻松地将我窥探的兴趣扼杀,重新拉回到他的计算机研究论。“自然生物学的核心是DNA,而我在研究的就是计算机的‘DNA裂变和演化’。通过尝试不同的程序输入改变计算机的DNA,由此产生出不同的形态,而这种形态是不可预见的。就像大自然。计算机系统是人类创造的一个类自然的平行系统,人工智能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张周捷 计算机是未来的潘多拉神树
张周捷 计算机是未来的潘多拉神树
跨 学 科 探 索,论 证 自 我 的 宇 宙 观
在当前的文化生产者对数字技术广泛运用的框架内,可以归纳出三个群类:把新媒体作为媒介的艺术家,他们创造借助于新媒体生产、呈现、并凸显媒介特点的作品;把新媒体作为工具,生产更传统的艺术形式的艺术家;还有综合型、高度协作的集合群体,他们利用多种形式和媒介,创造跨学科形式。如果从作品呈现的角度去了解张周捷的创作,会误解将他认定为是上述第二类艺术家;可如若对他的创作系统进一步了解,知道他是怎样在毕业展上创作了第一把“triangulation chair”,而后又如何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尝试终将创作与实际工艺落地,则不难发现,他更贴近于第三类艺术家。只是张周捷在跨学科研究的过程里,探讨的是计算机的未来生态,并由此着落到人。而他最终所欲论证的,是自己的宇宙观。
 
“这是一个说起来比较漫长的故事。”张周捷微笑道。
“网格状态”展览现场的《瀑布》空间装置
“网格状态”展览现场的《瀑布》空间装置
环 境 与 文 化 的 多 重 影 响 构 成 思 想 与 行 为 之 必 然
让・波德里亚在散记《Cool Memorries IV》里曾有:“在发现地球是圆的以前与地球一样平坦。在发现真理是真的以前与真理一样模糊。在发现现实不存在以前与现实一样真实。在发现她不是美丽的女人以前与女人一样美丽。地球真的是圆的吗?从另一个世界看,它是圆的。恰如现实,它只是从我们的现象角度看才是真实的。但,从其不存在的无法论证的角度来看,它也都是真实的”。从小的传统文化承袭对于张周捷的影响不仅仅在社会道德层面,也不仅仅是文化观,还有对于事物的认知和观看方式。这些内容在2008年以后或许被质疑过,但从不曾消失。2008年开始,在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为期两年的学习重塑了张周捷的世界观,“因为从小受父亲影响,学习传统水墨,讲究师道法自然的。在去伦敦之前,我都始终深信并且非常推崇中国文化和传统思想。可是在伦敦的那两年,我的世界观被重新建构了。没有出去之前,你认为这个文化非常强大,可是出去了之后,你才发现地球不是你以为的那么大而已,它存在客观的对比,而不完全是主观的唯心。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人会重新去审视自身文化语境的优势和缺陷。”
 
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是受环境和所接收文化的多重影响的。如果说中国文化的“无为而为”“自然而然”等道家思想构建了张周捷思想体系的基础,那么西方思想的“四因论”、数字量变等科学理论则成为了张周捷探索自然的途径。于是,他明确了要做独立创作的意愿,要在遵守事物演化规律的原则上用计算机的语言去呈现事物的真实状态。“事物发展的结果是不可控的,可控的是过程中某一个环节的程序。这个不可控性,就是自然。”于是2010年,张周捷创办了自己的实验工作室,开始探讨可控环境里的不可控性。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Hi艺术=Hi  张周捷=张
用 计 算 机 的 思 考 方 式 探 索 宇 宙
Hi:数字艺术自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便不是个新词。以计算机作为媒介创作的艺术家也层出不穷。你觉得自己与这些数字媒介艺术家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张:我站在计算机的角度,去思考人;用计算机的思考方式,去探索宇宙。我们总是习惯以人为中心去思考问题,但是如果这个中心不是人,是计算机呢?我是将计算机的主观思考方式作为主体,去探索新的可能性。有人说艺术家是解决终极命题的,那么在未来世界,计算机能够解决的不会仅仅是衣食住行。
 
Hi:什么时候开始用计算机的角度去思考人和宇宙?
张:确切的说是从2010年开始的。那一年我刚从中央圣马丁学院毕业。但是因为我之前学的就是工业设计,对于计算机和设计非常了解。因此数字语言对我来说很得心应手,只是2010年以前它是辅助工具,不是主体。
 
Hi:计算机依然是对象物,其主导者依然是人不是吗?
张:在未来,有可能不是。计算机比人类所已知的聪明很多。某种程度上计算机跟现实世界是一个可以相对应的平行存在。它同样遵循自然发展的基本法则。在自然力的发展状态下,生成的结果是不可控的,创造力也是不可控的。所以在未来,它有可能是我们的潘多拉神树(阿凡达里那棵树)。
《OBJECT # MS-1》 250×80×18cm 不锈钢镜面 2016
《OBJECT # MS-1》 250×80×18cm 不锈钢镜面 2016
《OBJECT # MS-4》 80×80×15cm 不锈钢镜面 2016
《OBJECT # MS-4》 80×80×15cm 不锈钢镜面 2016
计 算 机 的 宇 宙 观 是 算 法
Hi:你是用计算机的思维在论证自己的宇宙观吗,比如你对自然的认知?
张:可以这样理解。
 
Hi:所以计算机的宇宙观是什么?
张:算法,整个宇宙都是算法。物理科学还没办法实物论证的时候,数学已经可以通过变量的逻辑计算论证宇宙存在的精准数据。通过量变的不同叠加、推演得到不同形式的存在可能,这是宇宙演化的规律。
 
Hi:你从小是学习传统文化的,这些文化内容在你如今的实验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张:道家思想启发了我对于宇宙的认识,是宏观思维的认知。西方的如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论》、量变等认识论则让我变得更加严谨和客观,使我在生物和演化学的研究上更加系统和逻辑性。
《OBJECT # MS-2》 80×80×15cm 不锈钢镜面 2016
《OBJECT # MS-2》 80×80×15cm 不锈钢镜面 2016
《OBJECT # MS-3》 80×80×15cm 不锈钢镜面 2016
《OBJECT # MS-3》 80×80×15cm 不锈钢镜面 2016
数 字 语 境 是 自 然 界 一 面 平 行 的 镜 子
Hi:你的方法论是什么?
张:2008年开始,我所一直在寻找的,或者说我了解到的是这个世界变化的一些规律,一些基本的变量和逻辑对立构建而成规律结构,我将这种逻辑关系对应到计算机语言去进行探索。探索可控和不可控,自然力和人为。这就是我的方法论。你所看到的这些物体,椅子、柜子,雕塑等等,不过是我在探讨的过程里顺便产生的实验物。它们某种程度上是对于我方法论系统的论证,但并不导向我创作的结果。
 
Hi:你说过自己创作的不是一把椅子,而是一个系统。我理解你所说的这个系统是指你完整的思维体系,而不仅仅是你如今在探索的数字语言系统。你觉得是你的思维体系具有未来性,还是你所发现的语言系统?
张:两者是不可分的。未来终将是数字化逻辑支配的时代,但是核心毫无疑问是思维系统,因为语言是可以替代的。我相信这个思维系统在未来是会被认可和不断发展的。
 
Hi:你知道网上很多人在问“张周捷的椅子多少钱一把”吗?
张:(笑)是吗?我也不知道啊,他们问的椅子都不是我定价格的。我定价格的“椅子”还没做好,也许要等哪一天我觉得可以了才知道吧。
《瀑布》空间数字方案图
《瀑布》空间数字方案图
与运动品牌 Nike 的跨界合作作品《Football Gate #03》 300×150×200cm 不锈钢镜面 2016
与运动品牌 Nike 的跨界合作作品《Football Gate #03》 300×150×200cm 不锈钢镜面 2016
网 格 状 态
Hi:这次的展览主题为什么叫“网格状态”?
张:“网格状态”是一种基础的计算机图像语言,是目前为止,支撑我整个研究的基础。在计算机的思考方式里,任何物质都可以以网格的形式去概括和呈现——它就像是你把一张图片放大之后,会出现的一个个三角形切面一样——从点到线到面再到具体或不具体的形态。不论多么复杂的东西,都可以这样被计算机概括。
 
Hi:为什么选择镜面抛光?听说你曾经花了很多时间去解决这个工艺。
张:是花了好几年。焊接、打磨、抛光等一系列的工艺技术我都一一解决了。之所以选择镜面,是为了实现极致的平整。如果亚光材质,有一点不平整是看不出来的。镜面不一样,一点点误差都会造成哈哈镜效果,打破作品的整体水平度。我选择镜面是个很实际的考虑,如果极致的水平技术我们都可以掌握,其它材质就不在话下了。
 
Hi:这次展览有两件作品是根据空间环境创作的。都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张:这是我2016年开始的一个实验,就是通过一系列具象化的网格面成品,模拟水波纹的流动。但之前的水波纹、河流的切面都还比较平整,瀑布的切面要相对复杂很多,而且是双层结构,难度系数很大。做《瀑布》(即《OBJECT # MS-07》)主要是因为空间环境很适合,另外在这件作品里尝试了一种比较新的网格面构成方式,三维体连续繁复的细节很漂亮。
 
Hi:为什么会选择“水”这样一种无相的物质作为数字化语言的生成对象?
张:没有考虑过那许多。我最初生成的试验品是山,只是想试试是否可以创作公共雕塑。后来发现自然物比实用物更有意思,于是就做成系列了。
 
Hi:接下来会延续着这个系列吗?
张:应该还会继续的。主要还是看状态,能否做出新的具有突破性的作品最关键。但我同时也会展开其它系列内容来重新探讨我所思考系统的可能性。太单一的模式我会乏味。而且我希望是不停地深挖下去,而不是停留在某一个似乎稳固地状态里不停重复。看一个地球是否是圆的,可以有多种方式,可论证的不可论证的,哪一个方式都是真实的,这才是我想去做的。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