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星空间来一场既定观念边界的穿越

“临界线上的居民”展览现场
当现代生活拆解了艺术的边界,人们在形式的废墟上无所适从。但总有一天,艺术会用新的方式重返我们的生活。星空间最新展览“临界线上的居民”用三位艺术家难以被传统观念界定的作品,为艺术介入人类关怀提供了某种答案:跨越边界的综合方式,似乎更适合展开这场与世界的亲和游戏。

展览“临界线上的居民”不仅提供了一种视觉经验,它更是艺术家们一次有意识的邀请,邀约观众进入其常居的过渡地带,并以此反观自我。
3月19日,由西门∙柯壁和房方共同策划,作为英国维多利亚∙米罗画廊与星空间的首度合作,“临界线上的居民”展出了柯里思∙瀑布(Kristiina Koskentola)、邱炯炯和泰欧∙阿尔(Tal R)的电影、绘画、声音、装置和行为作品。
对策展人而言,无论从生活经历还是从艺术实践上看,这三位艺术家都有理由被称作“临界线上的居民”,他们的生活具有跨地域、跨文化的“游牧”特征,而他们又不安于在某一特定的范畴内进行创作,这使得他们的作品或多或少地具备着被重新定义的可能。

“临界线上的居民”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以非常开放的方式呈现了三位艺术家风格迥异的多媒介作品,在空间上完成了一次对媒介边界的穿越。邱炯炯创作在木板上的大尺幅绘画同泰欧∙阿尔油画布上的小尺幅风景绘画在空间和形态上形成对话,而柯里思∙瀑布挂在墙上的铅版作品《Alchenomics》则为创作媒介在材料和方式上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三位艺术家的“重头戏”则是对创作观念边界的进一步突破。邱炯炯用纪实加剧情的方式完成对一段正在崩塌的历史的影像化叙述;柯里思∙瀑布用照片、音频和装置构建了一个切入人类社会学的艺术化互动场域;泰欧∙阿尔则搭建了特定的空间,邀请观众进入其中,用复制木板画来享受一段特别的时空体验。

柯里思∙瀑布(Kristiina Koskentola) 多感官装置《陈百万》
柯里思∙瀑布,有温度的体察
————————————
柯里思∙瀑布(Kristiina Koskentola)出生于芬兰,现在,她的大部分时间在阿姆斯特丹和北京度过。她的作品往往以艺术的名义介入人类学与社会学的调查,她对于生命个体的尊重和好奇,使得她的作品带有着触动人心的温度。
————————————
柯里思∙瀑布(Kristiina Koskentola)出生于芬兰,现在,她的大部分时间在阿姆斯特丹和北京度过。她的作品往往以艺术的名义介入人类学与社会学的调查,她对于生命个体的尊重和好奇,使得她的作品带有着触动人心的温度。

观众可以坐下来,聆听关于这些坟墓主人的故事。
策展人西门∙柯壁(左二)、艺术家柯里思∙瀑布(左四)
策展人西门∙柯壁(左二)、艺术家柯里思∙瀑布(左四)
本次展览中,柯里思∙瀑布的多感官装置《陈百万》是一件邀请观众参与其中,共同完成的作品。她在北京的城乡结合部,为一座座随时可能因拆迁而消逝的“无名者”坟墓留下照片和文字的纪录,与散落在展厅中央的、模仿墓碑形式的蒲团,构成了一个以死亡为“起点”对生命进行思考的“道场”,以激活观众的个人记忆、时代观感或对鬼怪神灵的遐想。
在同一区域展出的还有她的作品《Alchenomics》(这是艺术家的自创词汇,其为炼金术Alchemy与经济学Economics的结合),柯里思∙瀑布用石墨芯铅笔在铅板上书写、刻划,留下一些短短的字句,像是呢喃或者呓语,其中出现最多的竟是“身体(body)”。
在同一区域展出的还有她的作品《Alchenomics》(这是艺术家的自创词汇,其为炼金术Alchemy与经济学Economics的结合),柯里思∙瀑布用石墨芯铅笔在铅板上书写、刻划,留下一些短短的字句,像是呢喃或者呓语,其中出现最多的竟是“身体(body)”。

邱炯炯正在创作中的大尺幅绘画作品
邱炯炯,将崩塌支撑起来
———————————
无论是在策展人还是邱炯炯自己看来,他都是一个活脱脱 “临界线上的居民”。两岁开始画画,三岁开始表演川剧(爷爷是著名的川剧丑角演员),从未接受过正统的学院艺术教育的打造,18岁辍学后即在北京开始了专业的“非专业”创作生活,以至于从他的生活经历蔓延到作品,都沾染着一贯的荒诞或曰幽默,哪怕涉及什么严肃而敏感的“高危”话题,也难掩其谐谑的个性本色。
———————————
无论是在策展人还是邱炯炯自己看来,他都是一个活脱脱 “临界线上的居民”。两岁开始画画,三岁开始表演川剧(爷爷是著名的川剧丑角演员),从未接受过正统的学院艺术教育的打造,18岁辍学后即在北京开始了专业的“非专业”创作生活,以至于从他的生活经历蔓延到作品,都沾染着一贯的荒诞或曰幽默,哪怕涉及什么严肃而敏感的“高危”话题,也难掩其谐谑的个性本色。

邱炯炯影片《痴》播放现场
本次展览中,邱炯炯展出一部长达331分钟的手工制作电影《痴》,讲述了一个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被投入监狱关押23年的人物张先痴的故事。

邱炯炯 & 小跑路 《<痴>剧照之政治犯》 摄影 33×41cm 2012
该作品缘起于2012年邱炯炯与张先痴的结识,在艺术家看来,正在被遗忘的历史将会坍塌得不留一点痕迹,叙述缺席所导致的遗忘和无知是可耻的。于是他决定将张先痴的自传拍摄成电影,他创造性地将纪实影片与舞台剧这两种不尽相同的形式在影片中交替出现,既强化了主人公人生境遇跌宕起伏的事件感,又为风云变幻的时代勾画出更为丰富的层次感。

泰欧∙阿尔(Tal R) 行为装置《罗萨塔》(Rosa Pagoda)
泰欧∙阿尔,建立在呼吸之上的绘画
———————————————
泰欧∙阿尔(Tal R)是1967年生于以色列特拉维夫,定居丹麦哥本哈根多年的犹太裔艺术家。1989年,22岁的他曾经在中国度过了难忘的一年,他的大部分时间在上海拜师学习武术、书法,其间也曾游历云南、广西等地,他的一些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创作理念,即是在这一年中所形成的。本次展览,是他离别27年之后与中国的第一次重逢。
———————————————
泰欧∙阿尔(Tal R)是1967年生于以色列特拉维夫,定居丹麦哥本哈根多年的犹太裔艺术家。1989年,22岁的他曾经在中国度过了难忘的一年,他的大部分时间在上海拜师学习武术、书法,其间也曾游历云南、广西等地,他的一些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创作理念,即是在这一年中所形成的。本次展览,是他离别27年之后与中国的第一次重逢。

泰欧∙阿尔(Tal R) 《走到兔子山》
泰欧∙阿尔展出的“走到兔子山”系列作品,是艺术家每天在乡村中穿行的视觉日记。在这些小尺幅的户外写生中,艺术家用粗率、简练的笔触描述自然中的人与景物,画面形式具有形式主义的抽象特征。在创作中,艺术家向自己发问:真实的时间里绘画是否具有可能?他不再像以前一样,根据照片或者素描去画,而是带着一小幅绘画材料,走到密林、走入深谷,任白云流动、光影变幻、叶子沙沙作响,他则在瞬息之间,通过画笔进行着情感与环境的对话。

观众可以在《罗萨塔》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木板亲手印制版画
现场同时还展出了泰欧∙阿尔的一件行为装置《罗萨塔》(Rosa Pagoda)。这是艺术家在世界各地曾经多次使用的“场景”,他在现场建造了一间亭子,有时是绿色、有时是粉红,而这一次,是颇富中国特色的大红——它既构成一个形象同时也是一个空间。在亭子的内部,悬挂着艺术家本人从厨房或旧货市场收集来的17块砧板,它们曾经是极为普通的日常用具,而泰欧∙阿尔则利用这些木材的纹路或者当年在使用中留下的刀劈斧凿的痕迹,重新进行了木版雕刻。他邀请观众调和出自己满意的彩色油墨,任意选用自己感兴趣的木版,用这一古老而简便的方式复制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