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建涛 当宋画遇上丙烯

作者:张朝贝图片提供:玉兰堂画廊 2016年9月14日 专题人物
郝建涛 《混沄之往》 200×60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6
郝建涛 《混沄之往 200×60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6
此心安处是吾乡
2003年,21岁的郝建涛来到重庆就读四川美院,到现在一直生活于此。他工作在老美院旁边,每天中午打车到工作室,午休之后开始工作,直到晚上11点,吃饭都是自己动手。郝建涛说,“今年老婆怀孕,自己的厨艺有所见长。”除去一年中大约两个月在外考察的时间,郝建涛平日基本都是如此度过。
之所以选择安家重庆,是因为相比于展览、资讯过于丰富的北京,郝建涛认为这里相对独立的工作、生活环境,更适合自己的创作。现在他保持每月一幅画的创作速度,不疾不徐,小画则多画一点,大画则耗时更久。
郝建涛 《混沄之往 No.9》 D.8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4
郝建涛 《混沄之往 No.9 D.8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4
两种媒介之间的通道
2007年,郝建涛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毕业,同年进入油画系攻读硕士学位。其实早在高中时期,郝建涛就对油画产生强烈的兴趣,当时他读的最多的书都是油画方面的。但当年油画系报考人数太多,由于分数的原因,就被调剂到了中国画系。
被迫进入中国画系,郝建涛多少有些郁闷。郝建涛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外公常常帮别人写百货公司的招牌,对于喜欢新鲜事物的孩子,觉得这是一件很土的事情。直到他大三时,用半年时间临摹了一幅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才渐渐明白中国书画中的奥妙,到现在,郝建涛已经成为传统国画的“忠粉”了。
郝建涛 《混沄之往 No.29》 100×100cm×2 布面综合材料  2015
郝建涛 《混沄之往 No.29 100×100cm×2 布面综合材料  2015
后来,郝建涛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油画系,那段时间,他绘画所使用的材料从丙烯、水墨和彩色铅笔的混合全部改用丙烯创作。
如今,在郝建涛看来,这无论是国画还是油画,这两种类型的绘画完全可以很好地结合,并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调整。比如将王原祁的山水画局部放大,重新构图,可能会看到塞尚的笔意;而看杉本博司海景系列的摄影,也会蓦然想到马远,这种遥相呼应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创作方式。郝建涛的“混沄之往”系列中很多水纹的画法就是从马远和李嵩那里转化而来的,借助这种造型方式以准确表达自己所面对的现实。
郝建涛 《祥瑞之外No.11》 220×150cm×2 布面综合材料 2016
郝建涛 《祥瑞之外No.11 220×150cm×2 布面综合材料 2016
腐朽事物中的生机
郝建涛的作品中包含了大量中国画的元素,他用丙烯绘制出近似于做旧的古画效果。郝建涛十分喜欢这种调子:衰败、腐朽、充满暮气,但又苍劲、壮丽而生机勃勃。北宋画家喜欢画寒林图,画寒冬的枯枝,其实想表现的是经冬藏后的枯枝已经蓄满了能量,等待破壁发芽的那一刻,所以寒林图也可以称为早春图,这是宋人对生的表达方式。
郝建涛作品中的一些颜色之间的关系,便是借鉴了这种对比方式。他喜欢用茶叶做底子,使画面呈现出一种腐朽的味道。他先将茶叶撒在画布上,反复进行喷水,让茶渍渗进画底,然后再在上面作画。
郝建涛 《混沄之往 No.21》 D.7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5
郝建涛 《混沄之往 No.21 D.7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5
郝建涛 《混沄之往 No.27》 D.15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5
郝建涛 《混沄之往 No.27 D.15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5
但是这一过程却并不是简单地将古画中的意境进行照搬,尽管受中国画熏陶很久,但郝建涛却觉得自己也是近几年才真正读懂一些宋代画家作品。“读大学前一直都在看,但都是看印刷品,10年后才看到原作,读到相关的研究文章,也才慢慢地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用色,为什么这样构图、对比。透过图画本身看到其背后更多的内容,然后结合自己的创作从中获取营养。”
在郝建涛的作品中,除了对“腐朽事物”的描绘,还有着一些诸如彩色线条、方块等看上去与画面“格格不入”的现代元素,隐约包含着他对于历史与此时的态度。郝建涛表示,“我喜欢先辈的优秀艺术,但我们不是古人,也不可能画古画。我生活在现在,有属于这个时代的所思所想,有明确的力量、情绪、审美和表达。”
郝建涛 《生长No.12》 100×10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6
郝建涛 《生长No.12 100×10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6
根据喜好和节奏去创作
近三年来,郝建涛每年一次的外出考察基本以西北的石窟壁画和古建筑为主,这对他的创作有很大帮助。郝建涛提到自己喜欢的河北响堂山的石窟造像、青州博物馆的北齐造像时如数家珍,而天水须弥山、山西善化寺、忻州佛光寺都是他心向往之的地方。
郝建涛作品中的很多画法都是直接从壁画中吸收来的,他曾跟对此颇有研究的导师刘晓曦按照地域、年代,全面而系统地看过了很多地方,这是传统书画外的另一个系统,直接影响了他作品的气质、色彩、构图等方方面面。当时很多艺术家及年轻的美院学生都在忙于铺天盖地的展览,但郝建涛却从自己的那段经历中看到了艺术创作的另一种样子:艺术是建立在日常生活和某一个文化体系中的,并在这个框架内有序生长,只有这样才能站稳阵脚,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节奏去生活、创作。
郝建涛 《混沄之往 No.2016.2》 100×100cm×2  布面综合材料 2016
郝建涛 《混沄之往 No.2016.2 100×100cm×2  布面综合材料 2016
从2009年开始,郝建涛就按照自己的节奏陆续创作了“喋喋不休”“托体同山”“祥瑞之外”“混沄之往”等几个系列的作品。这些作品之所以形成系列,是因为郝建涛认为绘画过程中有很多种选择,包括情绪、色调、面积、尺幅等,很难通过一件作品进行充分而完整的表达。一件作品选择其中一个,就意味着要放弃另一个,为了让新的可能出现,自然就有了下一件作品;而当这种好奇、期望消失,这个系列也就终止了。
这几个系列的作品所表达的内容都与身体、时间、艺术脉络有关系,“喋喋不休”的关注点在于细读古画,结合自身再演绎其中的经典角色,“托体同山”是对自然、艺术的相对时间的认识,“祥瑞之外”知自身微弱,而“混沄之往”则是对幽深的体察。
郝建涛 《混沄之往 No.2016.8》 200×25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6
郝建涛 《混沄之往 No.2016.8 200×25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6
画大画与做减法
郝建涛目前最热衷的系列是“混沄之往”,最近完成的600×200cm的大尺幅作品《混沄之往No.ji》耗费了他三个月的时间。曾有不少朋友告诉过郝建涛,他的作品适合画大画。但由于大尺幅作品工作量太大,而且大多数郝建涛都是平着作画,手不够长,画大了势必会有难度。
去年,郝建涛画了一幅很喜欢的稿子,今年决定把它画大。画变大之后,勾线的方法也要变,手法变了,很多线条不可控制,视觉也不一样了。而线太长,勾一根两三米的线,完全是像练武功一样,比想象中难得多——从开始到画完要复勾五六遍,常常担心无法驾驭、担心画坏。
可喜的是,郝建涛还是把这场心里没底的战斗打赢了:简洁准确,有笔有意,这幅倾注了他数月心血的画作自然成了自己最满意的一件作品。事实上,这两年郝建涛一直试图在创作中去除多余的干扰,但牵一发而动全身,做减法并不容易,需要长时间的摸索和洗练。在大画之前的小画里,郝建涛为了丰富画面,把水画出了很多变化,水面上是一些彩色的长方形,效果不错,但总觉得不够劲。画大的时候,他简化了水,省略了水中的方块,只留主体,一下就心旷神怡了。
郝建涛 《混沄之往 No.30》 D.15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6
郝建涛 《混沄之往 No.30 D.15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6
可喜的是,郝建涛还是把这场心里没底的战斗打赢了:简洁准确,有笔有意,这幅倾注了他数月心血的画作自然成了自己最满意的一件作品。事实上,这两年郝建涛一直试图在创作中去除多余的干扰,但牵一发而动全身,做减法并不容易,需要长时间的摸索和洗练。在大画之前的小画里,郝建涛为了丰富画面,把水画出了很多变化,水面上是一些彩色的长方形,效果不错,但总觉得不够劲。画大的时候,他简化了水,省略了水中的方块,只留主体,一下就心旷神怡了。
郝建涛渐渐地察觉到,自己近两年画画的状态打开了些,要表达的东西也更清晰了。他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在追求作品的精细、制作更多,现在开始有画意了,“齐白石有一个有名的画跋,叫‘白石一挥’,听着就爽!”

相关人物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