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心广 “咸鱼翻身”后的笃信自持

作者:罗颖 来源: hiart.cn 2012年11月14日 专题人物
杨心广的故事从一开始就围绕着艺术在进行,所以他的成长路径显得十分清晰。虽然入学比同龄人晚了几年,却反而让他对艺术有着更成熟稳重的见解和判断。经历了短暂的蛰伏期,他的“非写实造型语言”作品便迅速得到策展人和画廊老板的认可,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展览邀请和驻留的机会,尽管作品销售并不多,但这种清贫地日子让杨心广很是享受。如果说最初的创作是在寻找什么是好的艺术,那么现在杨心广更多的是在建立对艺术的态度。
如果不是那段在设计公司的打工经历,杨心广现在或许还只是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中专毕业后,杨心广跟着湖南老乡来到北京一家设计公司打工,巧的是,这家公司租用的场地正是中央美院雕塑研究所的房子。他常常借着工作间隙,站在一旁看美院的学生做雕塑。他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做的是卢沟桥纪念碑群雕,有坦克、有人脸。脑子里顿时冒出一个想法:要是自己能来这里读书该多好啊!加上此后一年的工作又给杨心广上了一课,他得出自己不适合当职员或者经商的结论,这让他再次坚定了考美院的决心。

2002年的秋天,杨心广正式成为美院的一名新生。抱着对装置艺术的兴趣,加上听说当时雕塑系系主任隋建国很开放,杨心广很自然地选择进入雕塑系学习。可是对于以传统雕塑为教学基础的课程,杨心广并不全然认同。“我当时有点受不了在造型审美上不是情感就是人品,看得懂的就是情感,看不懂的就是人品。”他认为传统雕塑对信息的承载过于局限,语言单调,形式死板,在传统与现代的纠结中生产了一大批风情艺术,而这些风情作品居然还进入了教科书,这是他最无法忍受的。所以课上他一边学写这门手艺,课后就自己捣饬装置、做行为艺术。他的第一件作品《请与我对视》就完成于大学一年级:在胸前挂着一块写着“请与我对视”字样的木牌到王府井大街上一直溜达到后海。意在驱逐肢体语言,希望与陌生人建立起一种真诚的交流。

大四那年,杨心广和同学闫冰、孙研、黄嘉彦在雨画廊做的名为“离艺术还有多远”的四人展算是他第一次参加的展览。四个年轻人斗志昂扬,浑身充满了干劲。与现在的观念作品面貌截然相反的是,杨心广拿去参展的是一批具象雕塑——类似三星堆造型的武士像,并且在雕塑上捆了很多仿真炸药,试图借此宣布与传统雕塑告别。但观念直白,作品语言转换并不巧妙,甚至有些不伦不类。用杨心广自己的话总结就是“手法可谓简单粗暴”,以至于因为雕塑质量太差,彻底打消了当时画廊老板打算留下一件作品的念头。

虽然师从秦璞、张德峰、梁好等老师,但杨心广的毕业创作却与自己所在的第五工作室的公共艺术研究方向大相径庭。他用一件装置作品《絜矩》为过去四年的学习划上了一个句号:用切割机将拳头大小的鹅卵石切成六个面的方块,然后将这些方块铺在地上摆成一个方形,切下来的碎片堆在旁边。虽然这个句号在当时的他看来还不够圆满,但另辟蹊径的思考和创作方式却吸引了隋建国的注意。

走出校园的杨心广对未来依旧充满了迷茫,但他心里却存有一份对职业艺术家的憧憬。至于具体该如何走,他一无所知。去培训班上课赚钱成了一条没有选择的路,每周除了代课那几天,其余全部时间用来创作。《年轮》就是在那个期间完成的。“就地取材,手头有什么就先做什么,这是隋建国教导我的”,用铅笔在他准备用来做箱子的木板上描木纹。一边做着毫无前景的美术老师的工作,一边百无聊赖地描着那些象征着蹉跎岁月的木纹,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两三个月,杨心广等到了奔向职业艺术家的转折点。几乎是在同时,皮力找杨心广看作品,并决定给他做个展;冯博一也找他参加自己策划的群展。什么叫“咸鱼翻身”,杨心广在那一刻的体会是最深的。“终于有人认可我的艺术了!”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杨心广依然很兴奋。但事后杨心广才知道,其实隋建国才是自己真正的伯乐,尽管他没有教过自己,但正是他的毕业作品给隋建国留下的深刻印象,才把自己推荐给了皮力和冯博一。

紧接着,杨心广参加了冯博一在深圳华侨城策划的“全国高等院校毕业生优秀作品展”,作品均被华侨城收藏,每人八万人民币。做作品仅花去一万五的制作费,到手六万多块钱,于是他毅然辞掉了培训班的工作,租下了一间100平米的工作室,开始他一直梦想的“职业艺术家”生活,尽管此时他脑中仍没有职业艺术家确切的形象,但有一点他很清楚:职业艺术家不应该只是卖作品,并且卖得好的不一定就是好的艺术家。

与博而励画廊签约后,生活并没有迅速得到改善,他依然需要省吃俭用来维持创作,准备2008年在画廊的个展。“博而励画廊的作品都很不错,我也知道跟他们合作并不会像我那些一夜暴富的同学那样衣食无忧,我认可的是画廊的学术水准,并且做好了穷困三到五年的准备”。凭借画廊良好的平台优势,杨心广获得了不少令同辈艺术家艳羡的机会,比如第41届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艺术宣言”新晋艺术家个展。这次个展让杨心广在欧洲拥有了一群自己的粉丝,后来遇到很多老外说在那里看到过他的作品。

故事说到这里,对杨心广艺术事业起到帮助的最重要的三个人都已出场。学术导师隋建国,他说话不多,但句句到位;冯博一是他艺术事业的领路人:杨心广前期参加的很多重要展览都是由他策划的;皮力则让他正式踏入职业艺术家生涯。

现在杨心广住在工作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能清贫了一点,但对我来说不是什么糟糕的事,只要方式正确”。现在的作品依旧是基于雕塑基础上的装置作品,只是处理作品的方式和思考方法上有很多变化,比如摆脱了命题式的创作,不会局限于单件作品的构思,而是系统的考虑整个创作的脉络。如果说最初的创作是在寻找什么是好的艺术,现在杨心广更多的是在建立对艺术的态度。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