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芳菲:我想做一名专家
和许多画廊经理相似,杨芳菲也是一名从小喜欢画画未能得到父母支持的文艺青年之一。而生命又充满着各种巧合,谢墨凛的女朋友正好是杨芳菲的同班同学,在谢墨凛的介绍下,杨芳菲开始了她的星空璀璨之旅。或许是性格所致,这位85年出生的女孩在星空间两进两出,最终在公司转型的浪潮下,找到了自己最合适的位置。
Hi艺术=Hi 杨芳菲=杨
为了理想工作
Hi:扁平化的星空间现在是怎么分工的?
杨:首先每个人有固定的分工的,比如说我负责展览和销售,另外的同事来负责宣传,然后还有专门的设计部门。做一个展览项目的时候,需要大家都来参与,不是说只是展览部的人来忙。
Hi:那这个项目负责人谁来定呢?
杨:目前提方案的,还是展览部的人,或者是房方,但是也不排除我们接下来还会做一些跟设计,衍生品有关的展览,可能就会有设计部的同事提建议。另外如果这个项目是出一本书,那这个项目负责人就是公共事务部的人。
Hi:那你们现在还是在做画廊吗?
杨:在做,但肯定不是一个传统的方式,更希望能够做一个平台性的公司吧。
Hi:那为什么呢?是卖画不好卖吗?
杨:不是,每个人的定位不一样。有的公司可能比较倾向于做一个小而美的艺术机构,但房方的兴趣点还是定位于整个70后80后文化的传播以及新的审美体系的建立。单做一个小规模的画廊,你的受众是很有限的,大多数人可能觉得跟当代艺术没有关系。星空间要在大众文化的面上去传播当代艺术,所以我们需要做特别多的工作,去跟大众产生互动,形成一个沟通。
Hi:那你们做美术馆做的事情吗?
杨:看你怎么样去看待美术馆的功能吧。国内目前立足于当代的美术馆还不是特别多,对应的工作需要画廊突破自身职责来做一些补充,例如说对于艺术家作品的梳理和研究,以及针对更广泛的受众去推介当代艺术。它的前景在将来并不完全是一个公益性的状况,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也可以接触到一批新的客户。我觉得画廊从业者,是有理想化的成份在里面的,这也是星空间为什么能聚合这么多人来这里工作,不完全是只为了买卖的事情。
Hi:这个理想,是你在进入星空间之前就有的吗?还是被房方慢慢的培养出来的?
杨:我本来就有类似的想法,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我写的是艺术与商业的合作。我当时一直在想一种生活美学的理念,就是怎么把艺术跟生活结合在一起。
星空间?我挺当回事儿的!
Hi:房方说,星空间是一个扁平化的管理,是一种创新型公司的管理,但这种创新的公司有一个前提就是说,你的团队要把这个事业当成自己的事儿,你们现在通过什么方式把星空间当成自己的事业呢?
杨:这个主要还是靠个人的自觉性吧。
Hi:你现在把星空间的发展当成自己的事业吗?
杨:我挺当回事的。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工作。我其实不是有事业心的那种人,但是被迫的,可能是比较完美主义,很多事情,一旦经手去做的话,我不能容忍它中途黄了,或者没有工作到位。那这样的话我可能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把这些事情都做下去。
Hi:那如果星空间是你的事业,你想把它做成什么样?未来的星空间是什么样?
杨:未来的星空间会是一个专业化的平台,对于艺术家和收藏家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常规画廊该做的事情,我们都会帮他们做的比较好,另外一方面我们也会去提供专业性的意见给我们的艺术家和客户。
Hi:新的空间一直在找是吗?
杨:对,就是一直没有找到太合适的,本来说今年夏天要搬,现在看来,可能又要搁置了,又要往后推一下,还要继续寻找。
Hi:那现在空间还重要吗?
杨:画廊在不同阶段对空间的要求不一样,我们现阶段的话,可能空间不是特别重要 。但像德国就有这样的一个画廊,他只有一间特别小的办公室,但可以看到他的艺术家在全世界做展览,这可能是我们目前现阶段想采取的一种方式。大的空间会带来很大的一个开销,就现在来说不如把这个钱节省下来去更好的推广艺术家。
Hi:那你现在的定位什么?
杨:我想做一个专家,能够结合学术和市场两方面来认知艺术家。既对艺术家的作品或是他们艺术有一个智力上的判断和理解;同时也可以及时掌握他们的市场情况。当然由于精力所限,我接触到的可能就只是一部分艺术家,所以我会致力于成为研究新艺术的专家。
Hi:那你的部门是怎么运作的?是以你为主去管吗?
杨:不完全是。我有两个同事,一个是做展览,比如说像这次这个归国艺术家的展览是她来提案和主导的,然后大家给她建议,从展览的名字,到这个展览具体该怎么去做,大家一起来参与意见 。另外一个女孩是新进入到这个行业的,所以可能比较多的是我在带着她。
Hi:你怎么规划你的部门的未来?
杨:我们会有三部分,第一是立足于现在代理或者合作的艺术家,根据他们作品的进展,会有一些常规的个展。同时,我们有一些项目性的展览去发掘一些有意思的艺术家,就包括这次海归艺术家,还有之前的劳动节项目。此外,我们也还会有一些与其他机构合作的项目。
为了理想工作
Hi:扁平化的星空间现在是怎么分工的?
杨:首先每个人有固定的分工的,比如说我负责展览和销售,另外的同事来负责宣传,然后还有专门的设计部门。做一个展览项目的时候,需要大家都来参与,不是说只是展览部的人来忙。
Hi:那这个项目负责人谁来定呢?
杨:目前提方案的,还是展览部的人,或者是房方,但是也不排除我们接下来还会做一些跟设计,衍生品有关的展览,可能就会有设计部的同事提建议。另外如果这个项目是出一本书,那这个项目负责人就是公共事务部的人。
Hi:那你们现在还是在做画廊吗?
杨:在做,但肯定不是一个传统的方式,更希望能够做一个平台性的公司吧。
Hi:那为什么呢?是卖画不好卖吗?
杨:不是,每个人的定位不一样。有的公司可能比较倾向于做一个小而美的艺术机构,但房方的兴趣点还是定位于整个70后80后文化的传播以及新的审美体系的建立。单做一个小规模的画廊,你的受众是很有限的,大多数人可能觉得跟当代艺术没有关系。星空间要在大众文化的面上去传播当代艺术,所以我们需要做特别多的工作,去跟大众产生互动,形成一个沟通。
Hi:那你们做美术馆做的事情吗?
杨:看你怎么样去看待美术馆的功能吧。国内目前立足于当代的美术馆还不是特别多,对应的工作需要画廊突破自身职责来做一些补充,例如说对于艺术家作品的梳理和研究,以及针对更广泛的受众去推介当代艺术。它的前景在将来并不完全是一个公益性的状况,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也可以接触到一批新的客户。我觉得画廊从业者,是有理想化的成份在里面的,这也是星空间为什么能聚合这么多人来这里工作,不完全是只为了买卖的事情。
Hi:这个理想,是你在进入星空间之前就有的吗?还是被房方慢慢的培养出来的?
杨:我本来就有类似的想法,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我写的是艺术与商业的合作。我当时一直在想一种生活美学的理念,就是怎么把艺术跟生活结合在一起。
星空间?我挺当回事儿的!
Hi:房方说,星空间是一个扁平化的管理,是一种创新型公司的管理,但这种创新的公司有一个前提就是说,你的团队要把这个事业当成自己的事儿,你们现在通过什么方式把星空间当成自己的事业呢?
杨:这个主要还是靠个人的自觉性吧。
Hi:你现在把星空间的发展当成自己的事业吗?
杨:我挺当回事的。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工作。我其实不是有事业心的那种人,但是被迫的,可能是比较完美主义,很多事情,一旦经手去做的话,我不能容忍它中途黄了,或者没有工作到位。那这样的话我可能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把这些事情都做下去。
Hi:那如果星空间是你的事业,你想把它做成什么样?未来的星空间是什么样?
杨:未来的星空间会是一个专业化的平台,对于艺术家和收藏家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常规画廊该做的事情,我们都会帮他们做的比较好,另外一方面我们也会去提供专业性的意见给我们的艺术家和客户。
Hi:新的空间一直在找是吗?
杨:对,就是一直没有找到太合适的,本来说今年夏天要搬,现在看来,可能又要搁置了,又要往后推一下,还要继续寻找。
Hi:那现在空间还重要吗?
杨:画廊在不同阶段对空间的要求不一样,我们现阶段的话,可能空间不是特别重要 。但像德国就有这样的一个画廊,他只有一间特别小的办公室,但可以看到他的艺术家在全世界做展览,这可能是我们目前现阶段想采取的一种方式。大的空间会带来很大的一个开销,就现在来说不如把这个钱节省下来去更好的推广艺术家。
Hi:那你现在的定位什么?
杨:我想做一个专家,能够结合学术和市场两方面来认知艺术家。既对艺术家的作品或是他们艺术有一个智力上的判断和理解;同时也可以及时掌握他们的市场情况。当然由于精力所限,我接触到的可能就只是一部分艺术家,所以我会致力于成为研究新艺术的专家。
Hi:那你的部门是怎么运作的?是以你为主去管吗?
杨:不完全是。我有两个同事,一个是做展览,比如说像这次这个归国艺术家的展览是她来提案和主导的,然后大家给她建议,从展览的名字,到这个展览具体该怎么去做,大家一起来参与意见 。另外一个女孩是新进入到这个行业的,所以可能比较多的是我在带着她。
Hi:你怎么规划你的部门的未来?
杨:我们会有三部分,第一是立足于现在代理或者合作的艺术家,根据他们作品的进展,会有一些常规的个展。同时,我们有一些项目性的展览去发掘一些有意思的艺术家,就包括这次海归艺术家,还有之前的劳动节项目。此外,我们也还会有一些与其他机构合作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