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届巴塞尔艺博会概况及销售报道
我们到达的时间已是第44届巴塞尔艺博会VIP预展第二日,本届艺博会总计有来自全球五大洲39个国家共304家画廊呈现创作时间跨越110年的新老作品。按照典型的“博览会思路”,首先进入“相比上届”的分析模式。从广场上看,与去年最大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新馆建成并交付使用。该项目总投资高达4.3亿瑞士法郎,是瑞士展览史上最大投资,由巴塞尔建筑师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共同设计,前后历经近八年时间,这其中包括五年规划和22个月施工建设。共有200个建筑公司参与项目的各种具体实施,并于今年2月由承包商HRS Real Estate按计划完成建设,4月25日开幕的BASELWORLD钟表博览会首先对新馆进行使用体验。
新馆的设计与建造
建筑师赫尔佐格和德梅隆(Herzog & de Meuron Architekten)这对奇妙的组合曾经执掌1995年伦敦泰特美术馆的设计,并因此赢得2001年普利兹克(Pritzker)大奖;2008年北京奥运会鸟巢的设计也是他们的作品,虽然饱受争议但二人的名字变得为国人所熟悉。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的特点是以考虑“表皮”和“建构”的使用为主,而非现代主义建筑师常见的从形状或外观出发。其实这样的设计特点也是基于瑞士常见的建筑样式,即那种乍一看都是简单的长方形盒子,并且在建造上选择普通混凝土结构,只是在“外包装”上采用木材、金属板材或其他复合材料覆盖包裹。从巴塞尔新馆的外观上看,这种设计理念也能得到非常直观的体现。顺便一提,安排在我们巴塞尔旅程内容之一的Schaulager美术馆也是这对设计师的杰作,正在进行的英国艺术家Steve McQueen个展是该馆经过三年整修后的首次个展。同样的震撼来自于建筑外型的气势以及内部从地板、扶手到展板搭建的每一处精细与昂贵。
作品最多的一届“艺术无极限”
博览会新馆投入使用后瑞士展览集团MCH Group首席执行官René Kamm就此肯定说:这使得我们的展览带给大家前所未有、独一无二的绝对魅力。点评这届展会概况,我的感受首先来自“艺术无极限”(Unlimited)单元,今年这个以作品体积大而著称的环节策展人依然是上届的瑞士学院总监Gianni Jetzer。新闻发布会上Jetzer提醒大家“体积”可不是重点,别什么都用测量来说话,概念之美实则凌驾于大码之上,而本来起这个名字就意在这里没什么限制。本届“艺术无极限”共收入作品79件,为史上作品数量之最,其中Statements还使用了新馆的部分空间,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北京公社带来的胡晓媛不久前个展上的新作《根处无果》。今年Statements相比去年新意不减但更加“整齐”,毕竟这种主打新锐艺术家的群展容易因过分五花八门而让人疲惫分神,比如我在Liste博览会时,走到最后往往是靠耐心的坚持而没有了对作品探索的兴趣。对于这次作品在Basel亮相,画廊表示“晓媛能够先让大家看到就已是成功”。除此之外今年出现在“艺术无极限”的中国元素还有艾未未、何岸、陈箴、黄永砯、刘韡和鄢醒,其中艾未未的《童话》有消息称已经售出。巨型作品的涌现状况引起了批评界的关注,一份刊有《是大了,但明智吗》(It’s big, but is it clever?)”文章的ART NEWSPAPER散发在场馆的各个角落。一方面这个单元的扩张确实表明了市场包括创作角度对“纪念性作品”的渴望。但另一方面,Ryan Gander在2011年的个展中就提出“光辉夺目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的观点,他认为创作可以是多元的,但是纪念意义并不一定需要那么高难度的实现。针对可能产生的疑虑,策展人Jetzer在13日下午还专门组织与两位艺术家之间的公共讨论。
画廊展区首日销售情况汇总
说到销售情况,画廊展区的表现更加牵动人心。总体来讲今年比去年好已是不争的事实,并且普遍存在一种声音表示今年的作品更加偏重当代,经典作品的比重相比以往有所缩减,但这只是对于卖方出场的一种概括,而非销售结果总结。在VIP第二日各种打听和采集到的首日销售信息大概如下:巴黎Thaddaeus Ropac画廊的两件巴塞利兹分别以95万和45万欧元售出,罗森奎斯特1977年作品《Terrarium》200万美金售出,此外受博览会中Robert Longo个展(由Hans Mayer展位带来)的影响,Ropac展位上的一件Longo2013年新作也以55万美金价格出售给一位法国私人藏家。Hauser &Wirth画廊的Thomas Houseago两件小作以12万美金价格分别为美国藏家和欧洲客人买走,另外Roni Horn纸上颜料和清漆作品《Such 5》被欧洲收藏家以50万美金购得,Hans Josephson1951年的作品《无题》以55万瑞郎的价格被欧洲藏家捧走。Sprueth Magers画廊带来的George Condo大卖,1998年、2010年和2011年三件作品分别以8万、55万和37.5万美金价格售出,此外Sterling Ruby一件2012年作品以12.5万美金成交,Cindy Sherman1979年作品《Untitled Film Still》以80万美金成交,还有一件Jenny Holzer卖出了20万美金。白立方展位上,Mark Bradford新作《Dusty Knees》以72.5万售出,Tracey Emin2012年作品以6万英镑成交,Theaster Gates的新作以13.5万美金售出,另有1973年出生的丹麦艺术家Sergej Jensen两件作品分别以6万和5万美金成交。日本艺术家行情眼看见好,仍以奈良美智和村上隆为代表。洛杉矶Blum &Poe画廊的村上隆雕塑和绘画作品分别以90万美金和37.5万美金价格出售给欧洲藏家,关根申夫(Sekine Nobuo)的雕塑被美国藏家以12.5万美金购得,奈良美智的绘画作品以25万美金价格出售,同样是一位美国藏家,另外一件朱金石作品被瑞士藏家以15万美金购得,还有两位日本艺术家作品分别以5万和6万美金成交。Lisson画廊虽然忙得没人接受采访,但还是透露了几位艺术家的销售情况:其中卡普尔以70万英镑价格成交,宫岛达男2013年的作品《Over Economy Yen 90000》以3万欧元售出,另外Tony Cragg的雕塑和Cory Arcangel影像作品分别以12万欧元和4万美金价格售出。来自纽约的Cheim &Read展位上Sean Scully以70万美金出售给一位美国藏家,第二代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的代表Joan Mitchell一件作品被瑞士藏家以600万的价格收藏。另外他们带来的布尔乔亚水彩作品以15万美金价格出售给一位法国藏家。亚洲画廊方面,小山登美夫主推的艺术家Makoto Saito2013年新作以27.5万美金售出。韩国PKM画廊的一件Lee Bul2010年作品被私人收藏以18万美金购得。长征空间带来的徐震2012年作品也以10万美金售出,同时位于Feature单元的Boers-Li展位上呈现的是张伟个展,仅首日就有至少两件的销售成绩。
预展第二日捷报依然频传
VIP第二日,主要的几家大牌画廊销售成绩继续令人振奋,Zwirner代理的斯德哥尔摩艺术家Mamma Andersson2006年创作的一件绘画作品以40万美金成交,草间弥生的布面丙烯作品《Infinity-Nets AOWFA》以32万美金售出,Tuymans于1991年至1995年间创作的三件典型作品分别以两件各90万美金和一件140万美金的价格成交,另外德国艺术家Isa Genzken综合材质作品《Bouquet》也以45万美金价格卖出。来自Pace画廊的销售成绩包括有伦敦艺术家Kevin Francis Gray雕塑新作的五个版本全部售出,其中每件标价45万英镑,另Chamberlain作于1961年作品40万美金价格成交,Agnes Martin1958年的布面油画和1999年的丙烯石墨布面作品分别以75万美金和45万美金价格成交,奈良美智的青铜和白铜雕塑分别以50万美金和17.5万美金成交,除此之外Donovan大头针系列作品以25万美金售出,波普艺术家奥登博格1974年的铜雕作品《Clothespin》以65万美金被购得,Adrien Ghenie的油画作品和Michael Rovner2013年影像作品,分别被以30万和15万美金价格买走。第二日传来佳绩的还有长征空间展位,依旧是徐震的作品,创造了60万人民币的不错成绩。
主场吸引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另外一边,离Art Basel不远的Liste今年已举办第18届,本届共有来自22个国家的66家画廊超过200位艺术家共同展出,站台中国的赵赵个展和星空间的王一凡作品也在其中。只是不同于去年,这厢人气有明显下降,尤其是当询问到站台中国的销售状况时,得到的回应是对不见了藏家局面的抱怨,并且他们正期待于Art Basel两日的VIP结束后再看效果如何。这样的情况从侧面也证明了今年Art Basel的巨大吸引力。从我的体验上来讲可以总结出以下两点原因,一是新馆的使用带来的新鲜感和舒适性,而这本身就会增加展会对观众人群的黏度;二是画廊展区和Unlimited作品的丰富性,说白了就是真的看不完但又不甘心想要继续看,当然随之而来的十足买气从以上成交数据中可见一斑。
继续来巴塞尔的理由之一
有希望了解国内前来观众情况的热心人请注意,今年中国嘉宾在现场出现得真的并不多,我个人就没看见多少,遇到的几个熟人也有同样感受。在已经成为每年瑞士Basel常规节目的希克家宴上,目测人数也明显少于去年。为什么呢?我想一是有6月1日开幕的威尼斯双年展分散了行程的原因,时间跨度略长联程又实在奢侈;二是5月22日开幕的Art Basel HK已经极大的满足了国人对Basel品牌参与感的需要,去过香港的观众还要去欧洲看什么呢?从买卖角度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白立方的Laura就在展位上反问我说:美国藏家又有几个非来欧洲Basel购物的?一样还是少户。只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亚洲面孔中,这次港台和韩国客人明显居多。这也许是一种信号,但问题是为什么他们不满足于香港巴塞尔的观看?其实就算国人来的多又有什么关系呢?导游小陶说两个月前的钟表展他带的团都已经住到法兰克福了。所以说回来关键问题是要找到你来看巴塞尔的理由。对我来说实话讲出发前是没有的,但得失一念间来了之后突然某一刻深深地觉得看得还远远不够,曾经自认为的熟悉也许只是一个好的开始,如果希望进一步拥有一个更全面和专业的视角,不断的观察和学习一定是必要的。毕竟只要是够好,在当代艺术这件事上我们可学习的东西还是太多了。
建筑师赫尔佐格和德梅隆(Herzog & de Meuron Architekten)这对奇妙的组合曾经执掌1995年伦敦泰特美术馆的设计,并因此赢得2001年普利兹克(Pritzker)大奖;2008年北京奥运会鸟巢的设计也是他们的作品,虽然饱受争议但二人的名字变得为国人所熟悉。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的特点是以考虑“表皮”和“建构”的使用为主,而非现代主义建筑师常见的从形状或外观出发。其实这样的设计特点也是基于瑞士常见的建筑样式,即那种乍一看都是简单的长方形盒子,并且在建造上选择普通混凝土结构,只是在“外包装”上采用木材、金属板材或其他复合材料覆盖包裹。从巴塞尔新馆的外观上看,这种设计理念也能得到非常直观的体现。顺便一提,安排在我们巴塞尔旅程内容之一的Schaulager美术馆也是这对设计师的杰作,正在进行的英国艺术家Steve McQueen个展是该馆经过三年整修后的首次个展。同样的震撼来自于建筑外型的气势以及内部从地板、扶手到展板搭建的每一处精细与昂贵。
作品最多的一届“艺术无极限”
博览会新馆投入使用后瑞士展览集团MCH Group首席执行官René Kamm就此肯定说:这使得我们的展览带给大家前所未有、独一无二的绝对魅力。点评这届展会概况,我的感受首先来自“艺术无极限”(Unlimited)单元,今年这个以作品体积大而著称的环节策展人依然是上届的瑞士学院总监Gianni Jetzer。新闻发布会上Jetzer提醒大家“体积”可不是重点,别什么都用测量来说话,概念之美实则凌驾于大码之上,而本来起这个名字就意在这里没什么限制。本届“艺术无极限”共收入作品79件,为史上作品数量之最,其中Statements还使用了新馆的部分空间,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北京公社带来的胡晓媛不久前个展上的新作《根处无果》。今年Statements相比去年新意不减但更加“整齐”,毕竟这种主打新锐艺术家的群展容易因过分五花八门而让人疲惫分神,比如我在Liste博览会时,走到最后往往是靠耐心的坚持而没有了对作品探索的兴趣。对于这次作品在Basel亮相,画廊表示“晓媛能够先让大家看到就已是成功”。除此之外今年出现在“艺术无极限”的中国元素还有艾未未、何岸、陈箴、黄永砯、刘韡和鄢醒,其中艾未未的《童话》有消息称已经售出。巨型作品的涌现状况引起了批评界的关注,一份刊有《是大了,但明智吗》(It’s big, but is it clever?)”文章的ART NEWSPAPER散发在场馆的各个角落。一方面这个单元的扩张确实表明了市场包括创作角度对“纪念性作品”的渴望。但另一方面,Ryan Gander在2011年的个展中就提出“光辉夺目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的观点,他认为创作可以是多元的,但是纪念意义并不一定需要那么高难度的实现。针对可能产生的疑虑,策展人Jetzer在13日下午还专门组织与两位艺术家之间的公共讨论。
画廊展区首日销售情况汇总
说到销售情况,画廊展区的表现更加牵动人心。总体来讲今年比去年好已是不争的事实,并且普遍存在一种声音表示今年的作品更加偏重当代,经典作品的比重相比以往有所缩减,但这只是对于卖方出场的一种概括,而非销售结果总结。在VIP第二日各种打听和采集到的首日销售信息大概如下:巴黎Thaddaeus Ropac画廊的两件巴塞利兹分别以95万和45万欧元售出,罗森奎斯特1977年作品《Terrarium》200万美金售出,此外受博览会中Robert Longo个展(由Hans Mayer展位带来)的影响,Ropac展位上的一件Longo2013年新作也以55万美金价格出售给一位法国私人藏家。Hauser &Wirth画廊的Thomas Houseago两件小作以12万美金价格分别为美国藏家和欧洲客人买走,另外Roni Horn纸上颜料和清漆作品《Such 5》被欧洲收藏家以50万美金购得,Hans Josephson1951年的作品《无题》以55万瑞郎的价格被欧洲藏家捧走。Sprueth Magers画廊带来的George Condo大卖,1998年、2010年和2011年三件作品分别以8万、55万和37.5万美金价格售出,此外Sterling Ruby一件2012年作品以12.5万美金成交,Cindy Sherman1979年作品《Untitled Film Still》以80万美金成交,还有一件Jenny Holzer卖出了20万美金。白立方展位上,Mark Bradford新作《Dusty Knees》以72.5万售出,Tracey Emin2012年作品以6万英镑成交,Theaster Gates的新作以13.5万美金售出,另有1973年出生的丹麦艺术家Sergej Jensen两件作品分别以6万和5万美金成交。日本艺术家行情眼看见好,仍以奈良美智和村上隆为代表。洛杉矶Blum &Poe画廊的村上隆雕塑和绘画作品分别以90万美金和37.5万美金价格出售给欧洲藏家,关根申夫(Sekine Nobuo)的雕塑被美国藏家以12.5万美金购得,奈良美智的绘画作品以25万美金价格出售,同样是一位美国藏家,另外一件朱金石作品被瑞士藏家以15万美金购得,还有两位日本艺术家作品分别以5万和6万美金成交。Lisson画廊虽然忙得没人接受采访,但还是透露了几位艺术家的销售情况:其中卡普尔以70万英镑价格成交,宫岛达男2013年的作品《Over Economy Yen 90000》以3万欧元售出,另外Tony Cragg的雕塑和Cory Arcangel影像作品分别以12万欧元和4万美金价格售出。来自纽约的Cheim &Read展位上Sean Scully以70万美金出售给一位美国藏家,第二代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的代表Joan Mitchell一件作品被瑞士藏家以600万的价格收藏。另外他们带来的布尔乔亚水彩作品以15万美金价格出售给一位法国藏家。亚洲画廊方面,小山登美夫主推的艺术家Makoto Saito2013年新作以27.5万美金售出。韩国PKM画廊的一件Lee Bul2010年作品被私人收藏以18万美金购得。长征空间带来的徐震2012年作品也以10万美金售出,同时位于Feature单元的Boers-Li展位上呈现的是张伟个展,仅首日就有至少两件的销售成绩。
预展第二日捷报依然频传
VIP第二日,主要的几家大牌画廊销售成绩继续令人振奋,Zwirner代理的斯德哥尔摩艺术家Mamma Andersson2006年创作的一件绘画作品以40万美金成交,草间弥生的布面丙烯作品《Infinity-Nets AOWFA》以32万美金售出,Tuymans于1991年至1995年间创作的三件典型作品分别以两件各90万美金和一件140万美金的价格成交,另外德国艺术家Isa Genzken综合材质作品《Bouquet》也以45万美金价格卖出。来自Pace画廊的销售成绩包括有伦敦艺术家Kevin Francis Gray雕塑新作的五个版本全部售出,其中每件标价45万英镑,另Chamberlain作于1961年作品40万美金价格成交,Agnes Martin1958年的布面油画和1999年的丙烯石墨布面作品分别以75万美金和45万美金价格成交,奈良美智的青铜和白铜雕塑分别以50万美金和17.5万美金成交,除此之外Donovan大头针系列作品以25万美金售出,波普艺术家奥登博格1974年的铜雕作品《Clothespin》以65万美金被购得,Adrien Ghenie的油画作品和Michael Rovner2013年影像作品,分别被以30万和15万美金价格买走。第二日传来佳绩的还有长征空间展位,依旧是徐震的作品,创造了60万人民币的不错成绩。
主场吸引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另外一边,离Art Basel不远的Liste今年已举办第18届,本届共有来自22个国家的66家画廊超过200位艺术家共同展出,站台中国的赵赵个展和星空间的王一凡作品也在其中。只是不同于去年,这厢人气有明显下降,尤其是当询问到站台中国的销售状况时,得到的回应是对不见了藏家局面的抱怨,并且他们正期待于Art Basel两日的VIP结束后再看效果如何。这样的情况从侧面也证明了今年Art Basel的巨大吸引力。从我的体验上来讲可以总结出以下两点原因,一是新馆的使用带来的新鲜感和舒适性,而这本身就会增加展会对观众人群的黏度;二是画廊展区和Unlimited作品的丰富性,说白了就是真的看不完但又不甘心想要继续看,当然随之而来的十足买气从以上成交数据中可见一斑。
继续来巴塞尔的理由之一
有希望了解国内前来观众情况的热心人请注意,今年中国嘉宾在现场出现得真的并不多,我个人就没看见多少,遇到的几个熟人也有同样感受。在已经成为每年瑞士Basel常规节目的希克家宴上,目测人数也明显少于去年。为什么呢?我想一是有6月1日开幕的威尼斯双年展分散了行程的原因,时间跨度略长联程又实在奢侈;二是5月22日开幕的Art Basel HK已经极大的满足了国人对Basel品牌参与感的需要,去过香港的观众还要去欧洲看什么呢?从买卖角度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白立方的Laura就在展位上反问我说:美国藏家又有几个非来欧洲Basel购物的?一样还是少户。只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亚洲面孔中,这次港台和韩国客人明显居多。这也许是一种信号,但问题是为什么他们不满足于香港巴塞尔的观看?其实就算国人来的多又有什么关系呢?导游小陶说两个月前的钟表展他带的团都已经住到法兰克福了。所以说回来关键问题是要找到你来看巴塞尔的理由。对我来说实话讲出发前是没有的,但得失一念间来了之后突然某一刻深深地觉得看得还远远不够,曾经自认为的熟悉也许只是一个好的开始,如果希望进一步拥有一个更全面和专业的视角,不断的观察和学习一定是必要的。毕竟只要是够好,在当代艺术这件事上我们可学习的东西还是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