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松:燃烧是我的语言,拼贴是我的笔触

作者:王楠图片提供:香格纳画廊 2016年3月30日 专题人物
作为中国较早一批进行当代艺术实践探索的艺术家,薛松的艺术创作因其利用火焰的燃烧并挪用西方现代艺术中经典的波普元素——“拼贴”而备受关注,同时他不断将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的形态融入其中,从而实现自身艺术创作语言的独立。他也是国内较早开始与时尚品牌合作的艺术家之一,寻寻觅觅的25年艺术生涯中,薛松的作品从最初笔触的张狂粗粝逐渐借助火的力量令一种若即若离徘徊已久的艺术态度重生并愈演愈烈。
薛松:燃烧是我的语言,拼贴是我的笔触

浴火重生的山间回响

 开门见山,山还是那座山,而空谷间已然响起了古与今层层叠叠的回音:“是不索自来的答复/ 掷给喋喋的漂泊者/ 仿佛她寻常的啼呼/ 同耶?异耶?——同中有大别!”

——节选自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山的回音》

华兹华斯在《山谷回音》中或许有些种物是人非的啼呼,而薛松则将《开门见山》作为自己2016年1月在新加坡香格纳画廊个展的名字,或许是带有几分时空转换的意味。在薛松作品中的“山”或“人”在某个特定的当下对话于多维空间内,交织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图像在不同美学维度的冲突与融合之下重构出一种薛松独有的重生式的经典。那些曾经在大众视野中频频出现的可乐瓶、玛丽莲梦露、切格瓦拉等形象被薛松在中国文化体系中重新解构与演绎。《开门见山》展出了薛松近两年的新作,展览被分成对话、山水、符号、书法等部分。图像在薛松的作品中是用拼贴的方式传达的,情感的挥洒是通过燃烧来实现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在作品《意象书法》中被重置,中国书法中字的提顿与气韵被薛松提炼放大并安置在不同的背景之中,在薛松眼中对待传统的态度使得在今天任何一种临摹一种模仿都不足以逾越前人的高度,艺术家要做的就是在传统的基础之上用当代的方式传递出当下的艺术精神;《致敬罗斯科》是薛松《与大师对话》系列的重要作品,作为大色域绘画的先驱马克·罗斯科的画面提供给观看者一个可以独处的场所,他在色块的堆积中所隐藏的轮廓的精度在沉默与平静的状态下放射出无限的局域感,这空间感被薛松将中国画中的山水、树木、人物的元素嵌入至其中,将琐碎的情感与信息并置在色块之间,点燃出一种对话的意境。如果说火焰和拼贴是薛松的左膀右臂,那么在他的雕塑作品《收租》中薛松首次使用的3D打印的技术实现了他对于创作形式自由的追求,他将收租院中交租的农民背上的麻袋堂而皇之的置换成都市的标志性建筑CBD的形象,这延续了他一贯戏谑的波普创作风格。

以拼贴之名 赋予作品永恒的生命
带有六十年代生人的共同特征,薛松的艺术实践带有那个时代特有的政治与自省式的发问。在他近25年来的艺术实践当中,在面对消费社会、国家政治、意识形态所带来的某种压力时他不得不想方设法将自身从桎梏中释放出来。在探索创作风格的道路上他先后受西方印象派、野兽派、抽象表现主义、中国水墨及书法的影响却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然而1990年一场意外的大火几乎烧掉了他的全部东西,满屋的物品瞬间化为碎片与残骸,面对一切薛松突然想到眼前这些被烧成的残片与灰烬也可以运用到创作中,他利用烧焦的乐谱制作成了《火的乐章》,用烧毁的书籍和手帕拼贴成了人像,在不断的探索中他仿佛击中了自身艺术语言的靶心。他开始将焚烧的材料进行重新拼贴,在焚烧中,借助火的启示令材料跳出了他们原本的语系框架,文本的能指与所指在顷刻间转换了语境,图像被肢解与重组后一种永不报废的轮回感仿佛赋予了作品永恒的生命,以艺术的名义,跃然于画布之中。
拼贴是薛松发自本能热爱的一种创作手段,也是他给观众布阵的一个迷局,在大众消费文化及全民信息媒体化风靡的时代,我们每天感官直接接收到的符号与信息已是支离破碎,灰烬与残屑作为阴阳明暗的对立方代替了线条的游走被运用在图像的轮廓边、明暗的交界处,一千个带有自身信息的碎片有多少种排列组合的方式与可能?薛松在作品中试图改写着画面与观者的观看体验,一种平面的代入感产生于作品与观者的互动中。拼贴或许从毕加索在立体主义的创作中开始运用后成为波普艺术的主要创作手法,但通篇将使用焚烧后的大量现成印刷品碎屑构成画面,这是他对拼贴手法的技术贡献,也是对“波普艺术”语言形式的延伸和发展。

私藏的专属“情色”— 浮世绘

作为生产者的艺术家,他们所私藏的艺术品势必会为他们的艺术创作提供多重参照。薛松迷恋版画的质感,90年代薛松开始收藏一批明清的水印木刻版画,在它们之中寻找创作的闪光。2000年左右,在京都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开始关注到浮世绘,浮世绘的精髓“living in the moment”——在某种程度上与他的创作有着共通之处。无论是喜多川歌麿的艺伎美人画还是葛饰北斋的《富岳三十六景》都将浮世绘特有的夸张的描绘方式,对现实奇娇扭曲形态的偏执,以及充满张力的造型手法发挥到了极致,折射出一种不可抗拒的极端力量。他开始成系列的收藏喜多川歌磨、葛饰北斋、歌川家族等浮世绘大师的作品。并在2016年情人节这天与万和昊美艺术酒店合作展出了以“情色”为主题的“浮世绘:薛松藏品展”,薛松多年的浮世绘收藏以及春宫画作近百件终于亮相。他曾在创作中也利用浮世绘的经典图像做为作品的背景,也在不断践行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与大师对话的创作感观。情色是一种欲望的表达,艺术在自由和控制间穿梭,自由和生命的距离那么近又那么远?如何鲜活戏谑的创作并遗世独立般的保持着纯粹的理想主义,我仿佛在薛松的作品中找寻到了答案。

艺术的终极目标是自由的表达
 
Hi艺术=Hi   薛松=薛
Hi:近几年来,在你的创作中最不可或缺的元素是什么?
薛:我想应该是火的元素以及一种矛盾对立与妥协以至融合的力量支撑着我整个作品的发展脉络。这种矛盾无论是精神领域的两种文化的对立或者是语言和形式的对立都是我当下最真实的表现手法。火是我创作的原动力。
Hi:在不断创作探索中,你所寻求的答案是什么?
对我而言,艺术的终极探索是自由的内心表达。从创作的因素来说,从事当代艺术创作能更大限度的能够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和各种有利因素,当代艺术是在一种自由开放的前提下展开,与传统艺术恰恰相反,传统艺术会有很多限制和条条框框,我更愿意在当代艺术开放自由的环境中表达自我,它会是我的生命更加鲜活富有激情。
Hi:作为艺术家如何获得创作的自由?
薛:我不相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有很多含义,它是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每一种都在在特定框架之下诞生的。自由作为一种社会概念,自由是社会人的权利,也是由宪法或根本法所保障的一种权利,能够确保人民免于遭受某一专职政权的奴役或控制,还有人性意义的自由,言论自由,行为自由;还有自律意义的自由,最后是人在自己所拥有的领域中自主的追求自己设定目标的权利,这一点对艺术家很重要.。这或许只是一个理想,通过理想达到一个自由的境界,但在真正创作中还要有极大的限制和控制,才能走向更大的自由。
Hi:艺术和真实到底是怎样一种关系?
薛:真实的东西是要具有真实感受的,无论外界情况如何,无论享乐还是苦难。真实的感受不是现象而是本质,因为本质也是同样的存在,理应能让人们感受得到。很多事情需要用心去体会,才会得到最真实感受。当代艺术强调意味,也许艺术本身就是一个假设,跟真实正好对立。无论你是超写实或是抽象他还是一个伪命题,更多得要有意味否则就没有它存在得价值。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完全两回事。
Hi:你在创作与构思中是如何平衡“既想突破传统,又想超越西方现代”之间的关系?
薛:突破与超越并不矛盾,而且是在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中进行的,但它仅仅是现阶段我遇到的一个问题,或者说是一个挑战,因为古代的国人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所以他们没有这样的烦恼,在西方现代艺术的冲击下,我们又一段时间极力否定传统,然后跟西方拉开一些距离,感觉找到l自己的东西,其实西方跟我门骨子里是有本质区别的,根本不是我们血液里里流出来的东西,我们赶上了这样一个尴尬的时代,我们这一代人既幸运又苦恼,从蔑视传统到盲目崇拜西方,再到慢慢融合变成自己的语言,可以说已经培养出自己的自信心。’
Hi:艺术中最打动人心的东西一定是从生命中来的吗?
薛:实际上,艺术在今天已经不再是艺术本身的问题,而是与人的生存状态有关。只有理解人所创造出来的东西才会使别人发生兴趣,从这个角度来说,艺术、艺术品、生命就是一个共生体,因为艺术品传达的也是人的心理。贡布里希不是说过吗?“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
Hi:2016年有什么进一步的创作及展览规划?
薛:2016年在我的祖籍安徽会有一个个展,地点在安徽省博物馆,目前正在筹划中,作品的创作会延续之前的创作风格,同时尝试各种多样性的突破。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