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蔚 渐次温柔的小宇宙

作者:廖冬云 来源: hiart.cn 2012年11月13日 专题人物
说总有机会毋宁说她一直都很积极进取。近两年来,国内的大展览陈蔚几乎一个不落。2011年的“艺术长沙”、2012年的“上海双年展”,陈蔚调侃自己都快被称为“装置艺术家”了。而这些经历过后,有了新思考的同时,也让她感觉非常有必要去“充电”,且以前那位“只关心自己的小宇宙”年轻人,现在“逐渐也能看到其他人的小宇宙”。在陈蔚看来,80后这一代所处的环境中太缺乏“老师”,但幸运的是,她已遇到自己视若恩师的贵人。
Hi艺术=Hi 陈蔚=陈

“不坏的年轻人”

Hi:你第一次展览是什么时候?
陈:2005年,研究生二年级时参加在南京博物院举办的第二届中国艺术三年展“1+1特展”。

Hi:那次机会是怎么来的?
陈: 其实机会来的挺偶然的,那次展览主题侧重发掘新鲜人,鼓励在校学生参与,所以是由策展人四处挑选参展艺术家,类似于滚轮式的全国考察。但不凑巧的是,他们来川美时我刚好去上海学习了,当我回来时,策展团队刚好离开。在此之前我也就只参加过一些学生联展,没有对外展出过,想到好不容易有这样一次机会,不应该就这么失去,抱着试一试态度我把自己大学时的画刻了一张光盘,连同一封自介信寄给了素未蒙面的邱志杰老师。没想到很快他就联系我了,邀请我参展。对我来说,参加这次展览是非常幸运的,我的艺术感觉因此而释放,它是我艺术生涯的开始。

Hi:到目前为止,对你的艺术生涯起过关键性作用的人都有哪些?
陈:邱志杰,然后还有张晓刚、冯博一、朱青生。

Hi:他们是如何帮助你的?
陈:他们都很忙,能接触的时间很少,为了告诉他们我的想法和变化,特别是有相对成型的作品和展览时,我会主动写信发图给他们看看。当然,有合适的展览和交流学习机会他们也会推荐我参加,我因此也得到更多展示的空间。对我而言,他们是我人生历程中很重要的老师,不带任何功利心,真诚的对待学生,看到你身上有了新的变化也许就是他们最想要的回报。无论对于我的人生而言还是整个艺术历程来说,有了几位导师的帮助,曾经封闭又过于敏感脆弱的我才能走到现在。

Hi:你怎么认识这些老师的?
陈:“1+1”特展是和张老师一起展出,策展人把包括我在内的几个年轻人的作品推荐给他,他在其中挑了我,其实之前我们也并不认识。后来也就是在去年,我和张老师一起参加了“艺术长沙”,接触才变得多一点的。朱青生老师其实是我去北大时听了他一堂课,当时觉得特别喜欢,一下课就马上冲过去了,我比较喜欢这样直接的方式来“拜师”,呵呵。

Hi:冯老师呢?
陈:冯老师其实也是因为三年展那批盒子画,他看到后邀请我参加他策划的一个展览。那年是2007年,我正好忙着做自己的第一个个展,没太多精力去准备别的展览,就拒绝了冯老师的邀请。我怕没有好的作品,勉强参与他的联展,感觉会很对不住他的盛情。但可能我当时不太懂事,很多事情没说清楚,让冯老师有些误会,他有点生气,后来我就专门跑去北京见他,我想这必须当面才能说清楚。我们就在机场匆匆见了1小时,跟他聊了之后,冯老师挺高兴的跟我说“我还是误会你了,你不是我看到的那种不好的年轻人的样子”。之后他会提供一些学习的机会给我,包括这次去台湾美术馆驻留的计划,都是冯老师推荐的。

看到别的小宇宙

Hi:年轻一代,尤其是80后艺术家,你比较认同的有哪些?
陈:虽然我是80年出生的,但上学很早,我基本上是跟70年代的人在一起成长。若说80后艺术家的话,我觉得肖喆洛画的挺不错。不限定80后的话,康海涛的画、孙逊、吴俊勇的动画都挺不错的。

Hi:在你看来,你这一辈的艺术家目前遇到问题有哪些是前辈艺术家们没有遭遇过的?
陈:社会背景不一样,在我们成长的环境和教育体制下,虽然物质条件看似好了很多,但根基反而不如上一辈人。而且在这样一个资讯极其发达的时代,信息量很丰富但同时也鱼龙混杂,真正可以吸收的东西反而变得难以去判断,周围到处都是发光的东西,所以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判断方向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另外就是商业化,虽然它的存在也有一些好处。但在商业化的社会里,我们情愿不情愿被匆匆推向市场,但我们不光缺乏长期基础的训练过程,同时也更缺少老师,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已经没法像以前那样单纯,这真的是非常令人困恼的事情。

Hi:你觉得80后的特点是怎样的?
陈:其实刚才讲的这些也算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特点。也就是更关注个体,更关注自己的小世界,往坏一点说就是我们没有太多的社会责任感。因为社会环境变了,我感觉我们很难有那种空泛的、理想化的东西,更关注的则是一些现实的、具体的,跟自己生存相关的问题。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也是这样走过来的,觉得自己“特别重要”,眼里只有自己的小世界。

Hi:现在不一样了吗?
陈:有一些变化了。虽然自己的小世界的确很重要,它就像是个小宇宙一般,但除了这个小宇宙以外,其他人的小宇宙还有共有的大宇宙也同样重要。我觉得一个人在看到自己宇宙的同时也需要看到别人的小宇宙。我现在稍好一点,逐渐可以把自己打开一些,看到别人。

活动扎堆是一种潮流

Hi:你觉得80后的竞争激烈吗?你亲身感受如何?
陈:应该还蛮激烈吧,我也不太清楚,因为我大都在离群索居状态中。当然也不完全不问,有时会通过杂志了解下圈内新闻。那天看杂志上一位老师谈到,现在做艺术的年轻人其实都挺不容易的,他必须得变得更加综合多元化一些,无论创作形式和内容上都不断要有新的变化,这样才能生存,好像这是一种时代潮流,哪怕你本身未必情愿如此。

Hi:你认为80后艺术家目前的市场状况是怎样的?你自己的市场状况是怎样的?
陈蔚:其实不太了解目前市场。我觉得只要努力坚持下来的,艺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也还是能卖掉一些作品。当然也不能指望这个年龄上要多高的价格。我认识的艺术家朋友基本都可以卖作品,大家维持基本的生活和创作的费用是够的。我自己也还不错,今年销售挺好,我挺满意的,所以当别人告诉我今年市场很不景气,我也感受不到。我所处的环境比较闭塞。

Hi:这么多活动集中到今年,你怎么看待这样一种现象?
陈:我觉得更多是一种艺术潮流或者说有一定商业操作成分。这几年有几个关键的人物在推动,既然是潮流所以也会传染四散。比如说青年100,当它成为一个热点又有成绩时,肯定受人追捧和关注,因为大家都在寻找方向。有人这么做了,其他人也会想去尝试,而年轻人也渴望得到更多的机会,所以它是一股热潮。未来发展的趋势如何,现在还不好说。

Hi:关于未来,你有什么样的计划?
陈:接下来三年要休整一下,补补课了。2010年起就一直在做装置类作品,体力和精力消耗也挺大,知识上也需要储备一下,所以特别想慢下来,多看看书。这几年展览很多,时间也被大大小小展览和外出瓜分精光,画的实在太少,画画上欠的债只能用画来解决。
另外,明年差不多也该要孩子了,花点时间照顾下家庭。三年以后,如果条件成熟,我想来北京。

相关空间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