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的阿姨不刷剧不跳广场舞,却成了美术馆“网红”解说员

当代艺术明星导览员 陈少勤
当我们还在为
“2.5亿被二维码抛弃的人”
唏嘘的时候,
他们当中有的正积极地去完成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陈阿姨就是典型的一位。
采访时,她是用英文说的
“mission impossible”。
37岁那年,
陈阿姨拿到自考英语大专证。
今年,她70岁,
是圈内知名的看展积极分子。
作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最年长的
志愿者导览员,
她创下了2500多个小时的导览纪录,
以5300多万点击量登上热搜,
这是步入古稀之年的陈阿姨
引以为荣的两个数字。
如果说30+的姐姐们是乘风破浪。
那陈阿姨则不过70而已。


轰动一时的毕加索大展“一位天才的诞生”,
陈阿姨也因此为百人团导览过。
陈阿姨也因此为百人团导览过。
陈阿姨的故事
似乎脱离了中国老年人操持家务、
照顾儿孙的宿命,
她的天地没有局限在厨房
或露天广场,
却将多数人陌生的当代艺术领域
当作她的舞台。
陈阿姨的“另类” 兴趣,
凸显了她的与众不同。
或许不必过度渲染陈阿姨的经历,
她不过是拥抱了
千姿百态生活方式的一种,
毕竟有一天,
我们也会老去…….
凸显了她的与众不同。
或许不必过度渲染陈阿姨的经历,
她不过是拥抱了
千姿百态生活方式的一种,
毕竟有一天,
我们也会老去…….

陈阿姨直播导览2020年UCCA的首个展览“紧急中的沉思”
有网友留言说:哪像70岁,太可爱了!
有网友留言说:哪像70岁,太可爱了!
“今天导览的是陈阿姨,
在一个小时前,
我面对的是锅碗瓢盆,
现在面对的是亲爱的观众。”
这是陈阿姨最经典的一段
讲解开场白。
她的日常生活与普通老人
并无差别。
只是,当与她同龄的人
窝在家中看电视剧、
去跳广场舞,或者
披着大丝巾旅行拍照时,
陈阿姨选择了泡在美术馆
或者画廊展厅。
在导览艺术家李燎的作品
《做更好的人》时,
她曾生动地代入了自己的经历:
“李燎每天做八件事。
我也是做八件事——
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有艺术。”
艺术与大众的距离,
被陈阿姨一句话拉近。


2018年,陈阿姨在导览徐冰个展“思想与方法”
12年前,
陈阿姨随儿子一家从福建
来到北京定居时,
可能从来没想过自己到了晚年会成为“网红”。
曾经有记者问陈阿姨,
您来北京有什么不适应?
她说有空气、水、食物、车多等等,
也没有什么朋友。
“但我收获了一个不曾设定的自己,
这个结果我自己都没想到。”

陈阿姨与皇家亚洲协会北京分会团在邱志杰《生态地图》作品前合影,她当天用自学的英文讲了两场大展,之后领队写了长篇英文报道
2009年,
陈阿姨带着4岁的孙女去逛离家最近的景点——798艺术区。
在这之前,
她唯一能记起跟“艺术”沾边的信息,
可能是CCTV9曾经报道过,
798艺术区里的一家家常菜馆。
当时,“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招牌
还是红黑字体,
正门位于侧面的通道内,
隋建国的恐龙还立在通道入口处。
一进大厅,祖孙俩就被艺术家张洹的作品《七窍生烟》震撼到,
那是一尊用香灰做的
五米多高的大佛像。
孙女对奶奶说:“阿嬷,你去拜拜”。
为什么美术馆里会有佛像?
新奇的作品激发了陈阿姨
强烈的好奇心。
她果断办了张会员卡,编号是200多。
在此之前,
她的字典里没有“艺术”二字,
更不用提“当代艺术”了。
“不懂,更要进去瞧瞧。”
陈阿姨说,
“如果连门都没捅破,
就永远把自己拒之门外了。”

陈阿姨说:从爱好者到导览员是一个大进步。起点是从2016年9月曾梵志在UCCA的个展“散步”。她发来这张照片时,并没有认出她来因为从背影看,还以为是二十出头的少女
陈阿姨成了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常客,
展览不仅一个不落,
还反复去看许多次。
她几乎是唯一一位
观看小众电影作品的老年人,
影院里甚至有了她的固定座位。
798里也到处都有陈阿姨的身影,
大大小小的画廊没有她不熟悉的。
跑展览的勤奋度完全不输艺术媒体,
她成了著名的看展达人、记笔记达人。
2016年,UCCA主动找到陈阿姨,
请她来担任志愿者导览员。
曾梵志的个展“散步”是陈阿姨
“新事业”的起点。
“你看我的起点多高!”
陈阿姨自豪地说。
首讲一炮而红。

少女时代的陈少勤
陈阿姨名叫陈少勤,
她人生的高光时刻并不是刚刚才闪现。
她在学生时代就是同龄人里的佼佼者,
学习成绩出类拔萃好、体育优异,
曾以乒乓球爱好者的身份
打赢了经过专业培训的选手。
老师从她的眼光中看到了求生欲,
把她破格带进了体校。
陈阿姨说要感谢这位老师
改变了她的人生,
让她懂得了输了要努力,赢了要往前。
她也更加确信,
自己做什么应该都还行。

今年第一次偶遇陈阿姨是在5月艺术家马轲个展开幕现场。她身着土黄色半身长裙,浅色碎花的衬衫外套着一件黑色背心,戴着一顶米色的编织窄檐帽。显然,这身文艺范经过了一番打扮。“毕竟是艺术,我们要尊重,去菜市场我穿得就更随意些”,陈阿姨说。
陈阿姨出生于1950年,
成长于文化大革命。
1969年上山下乡,
1971年进县城汽车修理厂当工人,
中年时遭遇下岗。
历史的洪流,她一个都没落下。
但在人生的不同阶段,
陈阿姨都是一往无前的。
30岁开始自学英语,
应聘考进了外贸公司。
业务做到全公司数一数二,
没有文凭却领导大学生当了科长。
“回想起来,
我做了很多好像本不该属于我的事。”

2019年,陈阿姨导览马修·巴尼的中国首展“堡垒”,许多艺术家因此被她圈了粉
直到陈阿姨与她过去的生活丝毫不沾边的
当代艺术相遇,
才有了现在这段精彩的故事。
陈阿姨曾在我们推送的文章
《艺术机构从业者生存现状调查》
留言:
“如果时光倒流50年,
我也去应聘,入行。
不艺术,无生活。”
比起唠家常,
艺术的话题显然令她兴奋得多。

陈阿姨自称是郝量的“迷妹”,2016年为了准备郝量个展“潇湘八景”的导览,她写了22页笔记
从“美盲”到艺术爱好者,
陈阿姨总结出一套自己的学习心得:
不光要记导览词,最重要的是去现场感受,
做好做足功课。
马修·巴尼两个多小时的影片《堡垒》
她看了三遍,
郝量的展览“潇湘八景”
写了22页笔记......
“不懂的先记下来,回去查资料。
再听艺术家、策展人或
工作人员讲解”。
没有人能拒绝这样一位
勤学好问的大龄文艺阿姨,
不管是多大牌的艺术家。
曾梵志告诉陈阿姨,
因为对作品《夜》实在太满意,
一激动用两支笔一起签了名;
他也没有去修改《弗洛伊德》
画面的小瑕疵,
因为这件作品尚未完成时,
弗洛伊德就去世了。
他很伤心,
于是把遗憾干脆留在了画布上。
陈阿姨甚至可以从陈列的位置来讲
作品背后的故事。
艺术家们觉得,陈阿姨有点懂他们,
许多艺术家都被陈阿姨圈了粉。
谢南星夸陈阿姨厉害,
说她发明了讲解。

陈阿姨说这是宋冬的这件作品是第一次见,特别喜欢。现场为白盒子艺术馆正在展出的 “白:通过展示空间的变化呈现二十一世纪
未来型媒介空间”
未来型媒介空间”
陈阿姨乐意将艺术家们给她开小灶的
私房故事分享给观众,
以至于许多人误以为
她是某个艺术院校的退休教师。
陈阿姨收获了众多粉丝,
许多观众慕名而来。
她的听众从五个变十个,
十个变十五个,再到百人团。
许多老年人在子女的推荐下
第一次踏入美术馆,
他们对父母说:
那位导览的阿姨比你还年长!

陈阿姨在亚洲艺术中心陈淑霞作品前
年轻人赞叹她专业且生动的讲解,
有观众在“大众点评”留言:
阅历和学识“对付”我们绰绰有余。
也有小观众在她耳边说:
您是最美的奶奶!
陈阿姨乐开了花。
她和我们分享着与观众互动的点滴,
言词之间洋溢着与他们交流的喜悦。

周六下午3点在UCCA的导览工作开始前,陈阿姨抽空去站台中国看了马可鲁的个展
对艺术,
并不是人人都有陈阿姨这般热情。
在很多人眼中,
当代艺术“乱七八糟”“看不懂”。
陈阿姨会用
“五花八门”向他们耐心解释,
“因为艺术家没有一个人
想跟别人雷同”。
她也遇到过不少“我们不学艺术”
而抗拒进美术馆的理科生。
陈阿姨对他们说:“不学艺术才要进!
阿姨是‘美盲’,我来陪你好不好!”
许多人被陈阿姨的这句话打动,
不好意思辜负了这番热情,
观完展连声道谢。


陈阿姨在798艺栈看展,她说画中是泉州市的市花,刺桐
艺术滋养了陈阿姨,
她也用艺术启迪着更多人。
在奶奶的熏陶下,
13岁的孙女去年以面试满分的成绩
当上了UCCA的小小导览员。
在奶奶的熏陶下,
13岁的孙女去年以面试满分的成绩
当上了UCCA的小小导览员。
今年3月,陈阿姨70岁生日。
她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
田霏宇赠送了她一本
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展览
“1989年之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的画册,
并在扉页上亲笔写道:
“亲爱的陈阿姨:
感谢您对UCCA和中国艺术的贡献”。
对于一位步入古稀之年的老人来说,
这行字的意义远超越了
“身体健康”之类的生日祝福。
陈阿姨备受鼓舞。


作为郝量的“迷妹”,陈阿姨在70岁生日时如愿收到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送给她的画册。(上图左)
以及田霏宇赠送的“1989年之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的画册,并在扉页题字。
过去四年里,
陈阿姨保持着平均每周三次,
多则五次的讲解频率。
最近,
陈阿姨每周讲解的次数减少了一些,
她想用更多时间来写写导览词,
把艺术传播给更多的人。
9月,开学了。
陈阿姨说他想去听
福建老乡邱志杰的课,
圆一下走进大学的梦。
“To be yourself,
to be better yourself.”
她借用过去UCCA儿童教育理念
描述自己的理想。
看起来,
70岁的陈阿姨还要将
这股干劲持续下去,
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