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骥 似真似假 亦实亦虚

作者:朱赫图片提供:aye画廊摄影:董林 2016年6月18日 专题人物
艺术家 陈文骥
艺术家 陈文骥
由台北大学关渡美术馆主办,AYE画廊协办的“陈文骥作品·台北展”5月13日于关渡美术馆开幕,由冯博一担任策展人,展览呈现了陈文骥近十年关于艺术的独特思考,以及陈文骥作品所独有的疏离感。陈文骥说,我一直在力图和现实拉开一点距离,但是不是说完全脱离,它是一种若即若离的一种意识。我希望在这个里边找到某一点,是一种似真似假的感觉,亦实亦虚的取向。
陈文骥 似真似假 亦实亦虚
"陈文骥作品·台北展"展览2016年5月13日于国立台北大学关渡美术馆开幕
陈文骥说这次在台北的展览有三个空间,正好可以把过去十年里所体现出来的作品面貌做一次区分
陈文骥说这次在台北的展览有三个空间,正好可以把过去十年里所体现出来的作品面貌做一次区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陈文骥的工作室设在燕郊主街旁的一座幽静小院中,街道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进入小院,关上大门的一刻,所有的喧闹都被隔在了门外。工作室在院子尽头,红墙白门,这里也是陈文骥的居所。房间的布置非常简单,内敛又不失雅趣。因为正在筹备台北的展览,大部分作品都已经运抵台北,工作室此时更显平静。
《中间·右边》 80×80cm 铝塑板上油画 2014
《中间·右边》 80×80cm 铝塑板上油画 2014
《右上角》 80×80cm 铝塑板上油画 2014
《右上角》 80×80cm 铝塑板上油画 2014
1995年,陈文骥就开始在燕郊建立了工作室,那个年代来到燕郊需要在北京站坐火车,下车再步行半小时到工作室。二十年前的燕郊很小,走出一条街就是玉米地,更没有超市和像样的餐馆。“1995年来这边建立工作室,之后我基本上把自己的工作重心完全放在这了,在别的地方我也没有其他的工作环境,所以我更多的时间还是在燕郊,以前上课就回去,没课马上回来,现在退休了,所以这边彻底成为我生活和工作的中心了。”陈文骥说话语气平和,像大洋深处隐秘的暖流。对他而言这间处所正好与城市保持了恰当的疏离,既可与都市往来,也可以保证不受其束缚。既可与社会接触持续互动,“使艺术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发生一些新的变化”,也可以独守书斋,在安静的氛围中专注于创作。
《小于1/6》101×140cm 布上油画 2015
《小于1/6》101×140cm 布上油画 2015
《大于1/3》 101×140cm 布上油画 2015
《大于1/3》 101×140cm 布上油画 2015
《1/2》101×140cm 布上油画 2015
《1/2》101×140cm 布上油画 2015
十年与三十年
陈文骥的绘画近十年开始走向极简和抽象的道路,这次在台湾举办的展览名为“陈文骥作品·台北展”,是他首次在台北举办的个展,所有参展的作品都是2009年之后创作的,但这种思考和表达在十年前就逐步建立和形成,展览可以看做是他对十年创作的一次回顾。很多事情,在历经十年之后,会有一个更深刻的沉淀。回过头看看自己近十年的历程也算是对自己的交代,陈文骥说,既然有这么个展览机会,也可以对整个十年进行一个自我梳理和检查。
《满意》 197×350cm 布上油画 2009
《满意》 197×350cm 布上油画 2009
《温度》141×66cm 铝塑板上油画 2014
《温度》141×66cm 铝塑板上油画 2014
陈文骥早年学习版画出身,1986年完成了他自己的第一幅油画创作《蓝色的天空,灰色的环境》到今年也刚好三十年,在这三十年创作历程中,每隔若干年陈文骥就会有一次创作上的转变。陈文骥早期作品更趋向超现实主义,专注于描绘荒诞化的场景或静物,折射出同一时期现实生活的荒诞和茫然。90年代末,陈文骥创作的视角,从房间静物扩大到窗外的风景,代表工业生产的烟囱、楼房等建筑成为了他主要的描绘对象,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也成为了这段时间创作的一个主题。近十年陈文骥由具象绘画转向抽象风格,创作的媒介材料也选择了铝塑板,这种冰冷、尖锐的工业时代产物更能表达出艺术家对于工业与物质的思考。而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将这段时期的创作,看作是由早先的向外观看身边事物到向内体察回归本心的一场冒险。
陈文骥 似真似假 亦实亦虚
《不料》137×210cm 铝塑板上油画 2012
《不料》137×210cm 铝塑板上油画 2012
节制的情感,无尽的表达
从2006年开始,具象的风景、静物画逐渐从陈文骥的作品中淡出,取而代之的是不可辨识的物体,处理方式也变得更加节制,甚至连作品题目也充满了不确定的指向。这十年,陈文骥不断尝试在二维空间中创作出三维的真实感,并在这种抽象中延续他对具象性创作的执着。在抽象与具象的融合中,他不断为艺术寻找一种新的精神性上可能,在闭合的画面内,传达出无尽的意味。
《另外》138.5×210.5cm 铝塑板上油画 2012
《另外》138.5×210.5cm 铝塑板上油画 2012
陈文骥说,很多人在我的作品中看到了禅意的元素,但这都不是我故意去设定的,观者因为自身有了禅的意念,所以在我的作品中自然感受到禅意的存在。我希望我的作品有这样一种方向性,在这种方向性中,观者可以看见不同的深度,更可以超越艺术家本人的思考。
《 )(+)( (二连画)》34×60cm×2 铝塑板上油画 2015
《 )(+)( (二连画)》34×60cm×2 铝塑板上油画 2015
陈文骥持续的在艺术中追求精神的外向延伸,沉溺于工作对于他而言是享受,是向外界投射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在采访中,陈文骥讲起一段童年的往事,他从小就在一个孤僻的氛围里成长,小伙伴也是那些体质较弱的。绘画对他们而言是一件相对安全,并可以长时间专注的游戏方式。他们时常相伴,用笔在地上画画,用绘画与人交流。今天陈文骥早已过六十岁,绘画的语言和技法早已纯熟,在更多人眼中他是一位可敬可爱的长者,但在陈文骥自己的内心中,他仍然是当初那个在地上写写画画,保持着与世界的疏离,并在隐秘中展现寰宇间无穷秘密的孩子。
《4边·1横》110×120cm 铝塑板上油画 2016
《4边·1横》110×120cm 铝塑板上油画 2016
Hi艺术=Hi 陈文骥=陈


在抽象中体现对图象视觉的表现能力

Hi:在你的作品里面《另外》、《满意》以及其他作品中,很多是在二维的空间里表达出这种三维的真实感,这与你早期的具像绘画有关系吗? 陈:应该说有一定的关联。现在我这种视觉表达还是落实在一个具像的视觉层面上反映的,所以一种经验的成分在里面占的比例是很大的,同时我的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一种视觉形态,其实也是提供给大家一种从经验来体会、分辨的,也是对我画面视觉效果的一种视觉判断。今天我希望自己在一个更抽象化的过程中,来体现我对图象对视觉的一种表现能力,反映出我对这种视觉表达的一种自觉性。

Hi:这十年的创作,都是展现你个人对物质的观察,对艺术语言的思考。你更想在作品中表达什么样的状态? 陈:我是希望我画画始终能保持自己和周边要有所隔离,这样我自己能在态度上也更沉一点,少一点其他因素的干扰,当然我也不会完全排除一些意外的出现,因为其中有太多值得去开启的新思路在等待你。所以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预料不到的事情我也就不会忽略或轻易放弃,如果把握好了,因此会出现一些新的、让你无法料到的艺术能量。
《四方中》110×120cm 铝塑板上油画 2016
《四方中》110×120cm 铝塑板上油画 2016
《再四方》110×120cm 铝塑板上油画 2016
《再四方》110×120cm 铝塑板上油画 2016
如果有活力,改变是避免不了的
 
Hi:从八十年代专注于描绘场景或静物,到九十年代画窗外景物,再到今天抽象、极简的作品风格,这之间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改变,为什么会尝试做这些改变? 陈:可以这么说,六到十年好像我都会进入一次调整的过程,你看见我现在这次展览的作品基本上是在十年前开始思考慢慢转变发展过来的。我更愿意不断做一些尝试,不想让自己被习惯左右,重复对我来说是一种浪费。
 
Hi:在创作脉络上,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中现实主义的成分越来越少,到现在几乎都消解了,那这种变化是出于什么原因? 陈:这种转换或是我对艺术有了自己新的思考,对艺术形式有个人的一个新的判断。或也是我对生命意义和时间概念产生了新的认知结果,在艺术上便越来越强调语言的纯粹化。还有随着年龄的变化,我的个人生活态度也更趋简单,所以在艺术方式上自然很容易靠拢极简表达,我不希望在自己的作品中看到太多的叙述性表达痕迹。
 
Hi:之后有没有考虑过,会酝酿出一场新的变化? 陈:如果意识到自己有种活力的话,这种改变是避免不了的。我始终认为人其实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只是说我们常常被某种惯性和意图而干扰,让自己本该发生的事被遏制了。如果我们真正从内心去自觉的去挖掘和体悟自己生命律动的话,你就看到自我了,看到艺术新的能量正向你召唤。尽可能让自己感觉生命在促使我看到每一天的不同,这种不同也迫使我去转换成艺术表达和一个新的对待手段。
《错对》110×120cm 铝塑板上油画 2016
《错对》110×120cm 铝塑板上油画 2016
《近乎对称》110×120cm 铝塑板上油画 2016
《近乎对称》110×120cm 铝塑板上油画 2016
力图与现实拉开一点距离
 
Hi:从你早期作品包括《蓝色的天空,灰色的环境》等,一直到九十年代,《牛仔裤 ·人民币》等等,再到近期的作品,你的作品中对抽离现实而展现出的疏离感,是你创作中的一个核心是吗? 陈:我一直在力图和现实拉开一点距离,但是不是说完全脱离,它是一种若即若离的一种意识。我希望在这个里边找到某一点,是一种似真似假的感觉,亦实亦虚的取向。所以在表达语言上就是强调非现实的立场,语言形式更加肯定地趋理性化。这种立场让我对待艺术态度也就不像原来那么感性,那么暧昧。它更像是一种面对社会来强调自身的立场,有一种精神层面的力量在要求自己。
 
Hi:荒诞感和对内心世界的关注是你创作中的另一种母题吗? 陈:其实希望我对现实在一种不可控的情况下,有一种可以说是比较带有回避性的态度,这样就让我感觉自己对这个事情可以点到,不必说明。所以在表述语言的结果上必然会有荒诞成分。而且这种方式让我感觉在画面的反应上反而能产生更广阔的思考的空间,它不至于让你看到画面中仅仅可以直面可视的那部分,而是让你意识到更深层面的内在含义,让你思维方向发生改变,这样我的作品中那些无法触及到的东西可能让观众自己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获得引申意义。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