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影像艺术的下一个推动者?

作者:张朝贝 2017年5月31日 专题话题
第二届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
第二届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泡沫时代,影像艺术市场并没有迎来它的高潮,甚至愈加边缘化。吊诡的是,影像作品又常以前卫的姿态在大型双年展中频频亮相。很多年轻的艺术家对影像、新媒体创作都有或多或少的涉及,而推动影像艺术收藏与研究的始终是一些屈指可数的艺术机构,而非私人藏家,这便产生某种类似于自产自销的尴尬。作为国内唯一一个将摄影与录像相结合的双年展,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究竟能否成为影像艺术合适的推动者?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万 丈 高 楼 , 平 地 而 起
在入馆参观之前,来到美术馆正门广场前的观景平台,与重庆公路“零公里”地标朝天门隔江正对。这个位置恰好可以看到嘉陵江与长江交汇,绿色与黄色的两江之水颇有些“泾渭分明”的意味,也让人想到不远处首次将摄影与录像相结合的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
 
4月28日,第二届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在重庆长江当代美术馆开幕,展览由王庆松、崔灿灿和尼日利亚Bisi Silva担任策展,在10000多平米的空间内呈现了234位艺术家近百部影像和700多件摄影作品。如果按每件录像观看3分钟,每件摄影观看20秒来算,除去在展厅走动所用的时间,看完这场展览需要将近9个小时。
 
本届双年展以“万丈高楼平地起”为题,并设立了最高奖金为30万元的奖项,通过公开投票产生六位获奖艺术家。其来势之猛,与这座城市遥遥领先的经济增长速度颇为相衬。本届双年展延续了上届的展览结构,并加大了录像作品的比重,如果从艺术家的比例来看,影像与摄影艺术家几乎平分秋色。
 
早在2015年开馆之初,重庆当代美术馆便邀请王庆松策划了首届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作为连续两届策展人王庆松在采访中提到,自己第一次看到地下停车场非常激动,“尤其是站在停车场出口的斜坡上看影像,会有些失重感。”
 
如今作为美术馆的品牌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双年展的确为观众提供了对当代艺术进行观看的可能。在谈到做影像双年展的初衷时,王庆松曾提到,“对于一家新的美术馆来说,要做一个品牌展览,影像可能是最省钱的方式了。”
敖国兴,《无命者》,摄影,150x120cm,2016
敖国兴,《无命者》,摄影,150x120cm,2016
陈晓云,《直角转弯》,摄影,144x180cm,2009
陈晓云,《直角转弯》,摄影,144x180cm,2009
蒋志,《0.7%的盐》,影像,8分35秒,2009
蒋志,《0.7%的盐》,影像,8分35秒,2009
杨振中,《我会死的》,影像,22分07秒,2016.7.-2016.10
杨振中,《我会死的》,影像,22分07秒,2016.7.-2016.10
影 像 艺 术 的 下 一 个 推 动 者 ?
如果把影像艺术粗略地分为图片摄影和录像艺术,那么从1988年张培力长达三小时的《30×30》算起,录像艺术在中国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1996年9月,由邱志杰、吴美纯策划的“现象/影像:中国录像艺术展”在中国美术学院举行,成为国内第一个纯粹以录像艺术作品集中亮相的展览。然而时至今日,影像艺术始终没有占据当代艺术的主流位置。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在中国当代艺术的泡沫时代,影像艺术市场也并没有迎来它的高潮,甚至愈加边缘化。
 
吊诡的是,影像作品又常以前卫的姿态在大型双年展中频频亮相。很多年轻的艺术家对影像、新媒体创作都有或多或少的涉及,而推动影像艺术收藏与研究的始终是一些屈指可数的艺术机构,这便产生某种类似于自产自销的尴尬。另一方面,在今天影像的获得十分容易,它们通过社交媒体、电视广告,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面对影像生产与消费的便利和泛滥,影像艺术是否还具有“观看”的意义?
 
毫无疑问,从创作和展览的角度来看,影像这一媒介对任何人来说都已经不再陌生,关于影像作品的展览也常常占据画廊空间和美术馆。但在收藏市场中,影像艺术仍是一道尴尬的“窄门”。事实上,早在90年代,影像艺术就有了版数的限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收藏市场的良性发展。
 
目前,国内推动影像艺术发展的机构可以列举出泰康空间、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上海摄影艺术中心,而在佩斯北京、北京公社等画廊也常常推出影像艺术家的作品。其中由中国最重要的当代摄影艺术家之一荣荣和他的妻子、日本著名摄影艺术家映里创办于2007年的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作为国内首家以摄影作为主要内容的民间专业当代艺术中心,设立了“三影堂摄影奖”,推动着当代摄影的发展。
 
2015年,由著名新闻摄影师刘香成创办的上海摄影艺术中心落户西岸,通过呈现国际艺术家所的摄影艺术作品,为本土观众与艺术家提供了国际化的视野。而2016年才刚刚举办了三届的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通过世界顶级参展画廊的推介,从某种程度上打开了中国影像艺术的市场。这时候我们再谈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它能否成为影像艺术下一个合格的推动者?
何云昌,《同名同姓-李刚》,120cm × 173cm,
何云昌,《同名同姓-李刚》,120cm × 173cm,
胡介鸣,《无政府主义的葬礼》,摄影,2000
胡介鸣,《无政府主义的葬礼》,摄影,2000
华伟成《像孙治国一样吃火锅》_静帧
华伟成《像孙治国一样吃火锅》_静帧
本届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的评委之一、银川当代美术馆艺术总监谢素贞认为,“今天的世界已经是图片的世界,影像绝对是这个世界主导的东西,作为一个双年展来讨论这个议题是非常有趣的;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个主题已经很清楚了,我觉得给它一点时间成长。”
 
万丈高楼平地起,高楼之下是地基。作为一个年轻的双年展,我们尚不能断言它究竟会给影像艺术带来怎样的推动,但这个地基似乎还可以打得更牢一些。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