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不虚 1981西安首届现代艺术展

作者:廖冬云 2014年10月17日 专题话题
真实不虚 1981西安首届现代艺术展
“那激动人心的前言、那个充满激情的时代、那些激辨的人们……”——张雨方

电话那头,张雨方呼吸急促,时而因有事被打断。提及“1981”,久远地只能用“那”字来开头,却因为情感的饱满,顺势就是一溜排比句。张雨方是1981年在西安轰动一时的“首届西安现代艺术展”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如今常年在深圳,是一家集团公司的老总,产业覆盖地产、科技以及文化艺术等领域。这场有“首届”再无“第二届”的“西安现代艺术展”距离今天已经隔了33年。美术史往前挖掘了“无名画会”、“星星美展”、往后浓墨重彩了“85新潮”、“89现代艺术大展”,却任由这场发生于1981年,为期18天,累计参展人数达6万人次,国内第一个以“现代艺术”命名的展览蒙上尘埃,抖落起来显然并不容易。
当年的参展目录
当年的参展目录
真实不虚 1981西安首届现代艺术展
重聚

2014年9月26日,西安咸阳机场。孔长安见到我们两个黄毛丫头时显得有些失落,绅士又带几分傲慢,有一搭没一搭地寒暄,我猜想,他以为碰到的会是当年的老朋友吧。去往西安美术馆的路上,聊起大雁塔,他感叹道“小时候,我们经常会去爬。记得是有八层。”具体多少层,来接我们的西安本地小伙也答不上来,小伙说自己从来没爬过。西安这座传统厚重的城市,一直在与现代化较量,大雁塔犹在,却是仿建的,围绕着大雁塔的曲江新区,整个一片都是仿唐的建筑样式,人们在其中悠然地过着最现代的生活。

虽然近乎每年都会回西安,但专门因为一场展览而回来,于孔长安而言,这事几乎三十几年来都没发生过。现年常居美国的孔长安是当年的参与者中鲜少受到影响的一个,从西安外国语学院毕业,被分配去做老师,后来去了中央美术学院读研,跟范迪安、侯瀚如是同学,参与策划了“89现代艺术大展”,亦在1993年中国艺术家首次参与的威尼斯双年展,担任主会场“开放展”的策展人之一,随后供职意大利世界一流的艺术杂志《Fiash Art》,用英文撰稿,介绍中国的前卫艺术。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最初阶段,孔长安一直是离得最近的,但因为资料的匮乏,却始终没能在展览事后的推广上再添一笔。以至于提及“第二次展览”,孔长安说道:“这一点,不是有点遗憾,是非常遗憾。”而且,他当时参展的作品一件也找不到了。
真实不虚 1981西安首届现代艺术展
9月27日,在西安美术馆为展览“1981: 西安首届现代艺术展 文献”特意招待的媒体见面会上,孔长安终于见到了大部分的老朋友:当年展览的核心人物李晓明、付强、张光荣、张雨方,展览前言撰写者、诗人王苏川;当年参展的诗人、现在在终南山修行,一身棉布褂子,气质优雅的高洺;以当年年纪最小自居,如今已经身兼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艺术系教授的刘艺杰;毕业至今一直在电视台工作的西安美术学院78级工艺系马骅……尤其为这次重聚增长信心的是,一直被奉为“中国当代艺术教父”的栗宪庭也到了现场,并且为展览撰写了前言。栗宪庭说:“历史不应该被掩盖。”
马骅81年参展作品  《梦》油画纸本 42x76cm 1981
马骅81年参展作品  《梦》油画纸本 42x76cm 1981
1981

栗宪庭认为,1980年代的现代艺术潮流大多来源于欧美现代艺术画册等其他资讯的输入以及私下传阅有关。这同样适用于“首届西安现代艺术展”。据参展诗人高洺回忆,80年代西安最受欢迎的活动是“地下读书会”,在当时“偷书是件不以为耻,经常而为之的事”,她也偷过。而在西安美术学院,1979年上半年时,学校图书馆进了一套印刷精美的西方现代艺术时期各个画派代表人物的画册,共24本,一时引得在校生们纷纷排队借阅。这批画册为当年现代艺术的实践者们提供了最初的启蒙。
张雨方参展作品 《昨天,今天,明天》 84x63cm 布上油漆1980 
张雨方参展作品 《昨天,今天,明天》 84x63cm 布上油漆1980 
展览发生于1981年3月,并没有固定的策划人,几乎就是几个人在教室里随意提起来的。“主要的策划是工艺班(刘小棣、张雨方、傅强、马骅)、雕塑班(李晓明)、外院(西安外国语学院)的张光荣、孔长安”,刘小棣回忆道。因为不满足在美院里面的小范围交流,他们渴望将作品带至公共空间。当然,最麻烦的就是场地,先后谈了好几个地方,都落空了。最终,展览地点定在西安东大街基督教青年会里的几间平房,几个发起人联合与对方签订了展览合同,约定了具体展览日期,包括门票收入分成。出人意料的是,5分钱的门票,竟然来了六万多人。而这个展览在开幕的第二天,就流传着有关部门希望封掉这场展览的消息。但也许正是展览的“岌岌可危”反而助长了人们的好奇心。
李晓明参展作品  《X》 直径50cm  雕塑  1980
李晓明参展作品  《X》 直径50cm  雕塑  1980
张光荣参展作品  《人生的行旅》15x11cm 版画  1980
张光荣参展作品  《人生的行旅》15x11cm 版画  1980
展览在没有严格审核的情况下共展出了120件作品,基本上是几个主要策划人看着合适就进入展览了。栗宪庭在观看现有的作品图片和部分原作之后,给出了这样的评价:“‘西安首届现代艺术展’中大多数作品流露出那个时期人的压抑和苦闷,并通过性意识、力量、速度感,强调表达人的生命张力和冲动,而不是他们从西方现代主义画册学来的样式。”在栗宪庭看来,当年的参展艺术家们在超现实主义、密集抽象、材料实践等各类语言形式上都是首开先河,非常富有实验意义。比如说展览的主要发起人李晓明的作品在当时就将一根圆木带进了展厅,这几乎是中国艺术史上使用“现成品”的首个案例。
由诗人王苏川执笔的展览前言
由诗人王苏川执笔的展览前言
而随着诗人的参与,在画作下面的墙壁上,诗人们也各自写上了自己的诗,并不刻意去配合画。当时的展览前言是这样开头的:“在天与地接缝的地方,质疑和询问迄今要去未去,错落于微熹中的交叉小径上徜徉。黑色的纱帷,遮遮掩掩,使得我们想说点什么,又有些木讷……”,洋洋洒洒五百字,由诗人王苏川执笔。
 
“现场一片嘈杂。人们在里面激烈地争吵、辩论,甚至要打起来。”张雨方描述道,展览持续的18天里,他每天都混迹于人群之中。另据一位自称为当年那个展览最年幼观众王蒙蒙回忆,当时父亲带着不到10岁的她去看展,竟然在展览现场将她弄丢了。而在展览现场预留的留言簿,每天几乎可以写满五本。至今保留且被收集起来的尚存十几本。现在来看,那些留言大多是批评之词,人们在其中发泄着愤怒、表示不理解或者不屑;仅有少数言论表示支持和鼓励。而像这样轰轰烈烈能够引发观众讨论热情的展览,此后33年都是绝无仅有的。多年后孔长安这么评价:“这是一个戏剧性的效果,应该说它是一个没有结果的展览,但是当时的反应很激烈。
观众意见簿扫描文件拼图
观众意见簿扫描文件拼图
展览发生后,《西安晚报》刊发的评论
展览发生后,《西安晚报》刊发的评论
沉寂

遗憾地是,这个展览在当时除了西安本地的报纸刊发了一篇批判性质的报道之外,在国内其它媒体上并没有留下记录。“星星美展很有名,主要是因为媒体报道比较多。”栗宪庭表示很早就听到这个展览的消息了,只是当他打算做点什么时,“已经从《美术》杂志‘靠边站’了。一直很遗憾,没能做到在杂志上给这个展览一些帮助。”而当时的参与者们,也在1983年的“严打”过程中,大部分人都遭遇了牢狱之灾。

“这个展览没有成为一个有历史记录的事件。现在说起来都有些难以置信,展览之后大家聚在一起,基本上就是类似于一种仪式似的吃一顿饭来结束这个展览,其实展览当时也还没完。我不止一次地说,咱们能不能把门票收入买成胶卷,然后把它做成幻灯片每人留一套。这个提议没有通过。这个展览从物质结果上来看是零。假若有一些保存的参展资料,那后面可做文章的余地就大的多了,就很自然地可以加入到‘ 85’新潮之中,当时我在86年听他们说85的事情,我觉得很荒唐,哪有“85”,“81”都有了。谈到这个事我还跟陈克雄、张光荣他们联络过,但是谁也没有资料,这就不了了之了。”时隔多年后,孔长安对于这次展览的沉寂依然有些不能释怀,以及“一头雾水”。
2009年,张雨方和孔长安在深圳策划“原爆——西安首届现代艺术展”的纪念展
2009年,张雨方和孔长安在深圳策划“原爆——西安首届现代艺术展”的纪念展
因为没有资料保存的前提,“首届西安现代艺术展”在1981年3月底结束之后,迟迟没有迎来“第二届”,而这种念头时常会被提起。参展诗人、画家陈克雄有这样一段记录:“我给张光荣提出再做第二届《西安现代艺术展》,张光荣说:做嘛,好玩嘛。给强润伟说,强润伟说:行。给付强说,付强也高兴。但是又过了一阵就听到付强说:老运动员,剃掉腿毛,又准备上场比赛呀。这话我不敢苟同,这辈子没跟谁争过比过,又都不是没意思的人。而且,退休的官吏是尴尬的,退休的商人是失落的,谁见过哪个真正的艺术家退休了的?那么,做个艺术家挺好。艺术家也可能是游离于人鬼神之外的逍遥者,觉悟者。
2014年9月28日,“1981: 西安首届现代艺术展 文献”在西安美术馆正式开幕
2014年9月28日,“1981: 西安首届现代艺术展 文献”在西安美术馆正式开幕
栗宪庭到场观展,并撰写了展览前言
栗宪庭到场观展,并撰写了展览前言
喧嚣依旧

2014年9月28日,“1981: 西安首届现代艺术展 文献”在西安美术馆正式开幕。这个展览被视为这家成立五周年的美术馆的庆生之作,在与展览配套的学术研讨会上,在场观众目睹了一场异常喧闹的激辩。除了当年的参与者们,西安本地的导演、学者、艺术家也到场参与了讨论,场面之热烈,不由令人感慨,“陕西是否盛产播音腔?”省却了以往研讨会上的客套寒暄和拘谨言辞,台上嘉宾的反驳和台下观众的质疑都显得相当不客气。言论不见得一味地说好,但似乎将在场的人带入了1981年那个激辩的现场。

从事后数家美术馆的巡展邀请的反馈和西安美术学院教授、评论家彭德言之凿凿地要将这个展览纳入他即将撰写的《西安当代艺术史》的第一章节第一篇的承诺来看,似乎又一次回应了孔长安的论断,“这是一个没有结果的展览”,依然在生长过程中。
33年后,当年的部分参展艺术家在西安美术馆重聚
33年后,当年的部分参展艺术家在西安美术馆重聚
参考资料:
栗宪庭 《中国现代艺术思潮的启蒙意义——序“西安首届现代艺术展”部分作品文献展在西安美术馆开幕》
相西土 “孔长安、李晓明、高洺、刘小棣、张光荣等”系列访谈
陈克雄  “陈年旧事--关于1981年《西安首届现代艺术展》”
陈克雄  “过眼烟云-关于1981年《西安首届现代艺术展》”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